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思乡怀友类)
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内心总会激荡
着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愁
思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
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月、雁、笛、柳)传情,或
因梦寄情。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
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
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失去自由、
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
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钱别、折
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
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
别,有的直接择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
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②基本主题;依依不含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
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③感情色彩:依恋与不含一低沉哀婉,伤感惯长;安慰与祝愿一
一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送别类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
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
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
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
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3)炼字:
①''闻道",表示惊惜。
②“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
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③“愁心”两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
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
(4)意象:
①“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
依的形象。
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蹄声哀切,常代表伤感。
③“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5)情感:诗歌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之情和对友人
的祝愿,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修辞方法:“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
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
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7)表现手法:
①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起,
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
和同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
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
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③想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想象,诗人和友
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
达贬所。
④用典。“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
渲染了伤感的氛围。
【阅读训练】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
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
诗人哪些情感?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
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其作用。
解析: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
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
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
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
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明人辑有
《王子安集》。
(2)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
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
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3)炼字
①“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
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②“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
别之情。
(4)情感
此诗通过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
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5)修辞方法
夸张。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营造
出雄奇的意境,传递出浓厚的友情。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与友人真挚深
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6)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通过对长安离别处景色
的描写与想象中的五津的描写,将离别之情通过虚实景物的描写进行
准确的阐述。
(7)哲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阅读训练】
(1)[2019•北京]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
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
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2018•内江]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
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
(3)[2018•内江]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诗和大多数
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解析: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寄情于景,表达了
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采用拟人的修辞,表现出诗人李白内
心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采用夸张的手
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充
满了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怀。
(2)作者以无法望见的“五津”表明友人将要远去的地点,以“风
烟"喻指友人远去旅途的艰难。用想象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怀、送别之
意以及牵挂之情。
(3)这首诗不同于其他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大多
数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二、羁旅思乡类
1、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作
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
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
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
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
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
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
愁的。
(3)炼字
①“平”“阔”: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阔”字描绘出两
岸一望无际的景象,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广阔的感觉。
②“正”“悬”:“正”是风顺风和,“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
子,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不用“顺”而用“正”,是因为风
“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顺而不猛,帆才能“悬”。
③“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且富有生机,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
情思,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4)意象
①“舟”常含漂泊的含义。
②“帆”常比喻游子。
③“雁”常是书信的代称或传递家书的使者。
(5)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驱走黑暗,江上
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已经赶走了寒冬,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暗
示着时光流逝,隐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6)情感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
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
胸襟。
(7)修辞方法
①对偶。“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路途奔波之意表达神驰故里
的羁旅漂泊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
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②拟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
“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了诗人对
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8)表现手法: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阅读训练】
(1)[2020•淮安]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2020•淮安]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
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3)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所展现的画面。
解析:
(1)“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
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2)诗人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把“日”和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
来早的特征,将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
象地描绘出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诗人
用寥寥几笔,表达出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其中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
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3)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吹拂,船帆
挂起,船行平稳迅疾。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重点梳理】
(1)作家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
代杂剧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
一卷。
(2)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
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
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3)炼字:“瘦”,瘦弱,以“瘦马”表现了游子的漂泊之苦,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游子无限的凄凉悲苦之情。
(4)意象:
①“鸦”常象征衰败荒凉之兆。
②“西风”常代表衰败、离别、惆怅。
③“夕阳”常代表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5)情感:这首散曲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
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6)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将“断肠人”的
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
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②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
组成了一幅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③烘托(衬托)。通过一系列景物,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反衬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内心更加孤独)
(7)语言: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
起。
【阅读训练】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解析: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驯■着一匹
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3、黄鹤楼(崔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重点梳理】
(1)作家作品
本诗的诗眼是“愁”。崔颖是河南开封人,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
年纪轻轻便中进士,诗名很高。本诗是他登黄鹤楼时所写。黄鹤楼故
址在武汉一带,有仙人费祎乘黄鹤在此歇息的神话传说。
(2)炼字:
①“此地空余黄鹤楼“,“空”有“只,只有”之意,表达了“昔人”
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重在写景;
②“白云千载空悠悠”,“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
是自己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③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怀今、无限怅惘之情。
(3)意象:
①“白云”常表示神秘,使人想起神仙、仙境,也常表示隐逸。
②“芳草”常寄托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③“日暮”常表示哀愁、感伤之情。
④“烟波”常表示离别后漂泊无依。
(4)情感: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和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
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5)表现手法
①用典。“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仙人费祎,
运用了“费祎登仙”的典故,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
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②虚实结合。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
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前两联侧重神话氛围,第三
联写人间实景,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同样也是虚实的结合。
③反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
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傍
晚已至,江上一片凄迷,故乡被暮霭烟波阻碍,引发诗人满怀愁绪。
典故:首联“昔人”指仙人费神,运用了“费伟登仙”的典故,表达
了诗人的怅惘之情。
(6)思乡诗文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
⑦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阅读训练】
[2018•天门]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
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解析: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
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
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
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4、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重点梳理】
(1)作家作品
本词的词眼是“离愁”。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囚禁待罪于
汴京,被封为“违命侯”,过起了屈辱的囚徒生活。他后期词作大多
写亡国之思,《相见欢》便是其一。
(2)炼字
“锁”字,既突出满院秋意之“死”,也巧妙透露出词人之
“思”——秋意被锁,正是自己遭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3)意象
①如钩的“月”因残缺常代表离愁。
②“梧桐”因在秋季叶落时间较早,在本词中渲染愁绪。
(4)情感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一个冷清的秋夜独自登楼时,被离别的愁苦
所纠缠的心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词人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
(5)修辞方法:比喻。
①“月如钩”运用比喻修辞,描绘残月,烘托词人内心的忧愁。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将愁绪比
作有形的丝,描写出“离愁”如麻,裹缚全身,不可挣脱的情状。
(6)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楼凭栏所见的秋色,抒发
了自己亡国后内心不能倾诉的孤寂、凄婉之情“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情景交融,用深秋的梧桐侧面烘托出词人国破后孤寂落寞的心境。
【阅读训练】
(1)分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勾画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解析:
(1)首句刻画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的复杂而又不
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的形象。
(2)运用比喻,以麻丝比喻离愁,将抽象情感加以具体化,把抽象
的离愁表达出来,体现了愁之深、恨之长。
三、爱情思亲类
1、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点梳理】
(1)作家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
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
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
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
《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2)写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
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
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
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
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
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3)炼字
①“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
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②两个“期”字意义不同,一为妻问,一为已答;妻问回家的日期,
意图促其早归,已答没有确切的日期,感叹其归期无准,表现归期未
I'的羁旅之愁。
(4)意象
①“烛”在李商隐诗中常用来表达一种爱情的慰藉。
②“雨”有多重含义,常象征悲愁、希望、朦胧。
(5)情感: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
遐想,阐发了孤寂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6)表现手法:
①虚实结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是
眼前的实景,后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表现了诗
人如今孤寂的心情。
②衬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回溯追想,即以想
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阅读训练】
(1)请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象。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
(1)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的落下
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寂的夜
晚。
(2)“秋”字点明了季节,渲染了离别感伤的气氛,衬托了诗人孤寂、
凄凉的心情。
2、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苻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辘转反侧。
参差若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若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重点梳理】
(1)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
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
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
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炼字
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
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②“悠哉”叠用,感叹语气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男子长夜无眠、思
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3)情感:《关雎》写一个小伙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
一见钟情的喜悦、求之不得的焦虑(忧思)和幻想迎娶的愉悦。它充
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4)形象
①塑造了青年男子大胆追求美好爱情并饱受相思之苦的十分执着的
形象。
②塑造了采若菜的姑娘文静、美丽、贤淑的淑女形象。
(5)表现手法:比、兴。“关关雎鸠”首句起兴,即以雎鸠相互和鸣
的美好景象起兴,和第二句的意义关联,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
相契相合,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第一个“参差苻菜”采用比、兴的
手法,引出下文中男子对心上女子并不顺遂的追求过程。
(6)表达方式:描写。“辘转反侧”等运用动作描写,想象中的结婚
场面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青年男子的相思之苦和追求美好爱情的大
胆热烈。
(7)语言特点
①重章叠句(复沓)。“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忍之”等句运用
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富于变化,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增
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
长的感觉。
②用词讲究、音调和谐。多处运用“参差”等双声词和“窈窕”等叠
韵词,增强了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阅读训练】
(1)[2020•陕西]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
自己的话概括。
(2)[2020•陕西]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
的其他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和,在情
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辘转反侧。”其中连用两
个“悠”字有什么作用?
解析:
(1)她文静、美好,劳作姿态优美;且作者日夜追求她,却没有得
到回应。
(2)示例:”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一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
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3)比兴重章叠句
(4)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
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3、薪葭(《诗经》)
紫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泅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紫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浚。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重点梳理】
(1)作品简介
《兼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
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
的怀人诗作。兼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炼字
①“方”“湄”“漠”三字是主人公追寻地点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不
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②“苍苍”“萋萋”“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变化与茂盛鲜明的样子,
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
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③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霞成霜而又融为秋
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3)意象:芦苇(莱葭)、霜、露、秋水等景物道染了萧索凄迷的氛
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4)哲理
①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
②不惧波折,不计结果,努力追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
(5)情感:这首诗歌通过写景物的凄清以及诗人对意中人的追寻,
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6)形象:
①塑造了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坚贞不渝的执着追求者形象。
②塑造了一个身份模糊、高洁、富有魅力、令人神往、踪迹飘忽的
“伊人”形象。
(7)表现手法:比、兴。分别以“莱葭苍苍”“兼葭萋萋”“兼葭采
采”起兴,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
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悯之情。
(8)语言特点: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复沓)的形式,每章都是前
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一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
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
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阅读训练】
藻葭
紫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湎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莱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
莱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河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
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
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
的绝望情绪。
解析:
(1)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D
试题分析:
(1)阅读诗歌,根据内容了解划线句子的内容,抓住每个字词理解
分析。“伊人”是诗歌中一个美丽的形象,即“君子”所追求的那个
女子,“水”指河。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诗歌,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内容——
比较,判断正误,全诗有执着的追寻而无绝望的情绪,所以D项是错
误的。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D。
4、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重点梳理】
(1)作家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一生
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
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
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2)写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
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
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
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
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
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篇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炼字
①两个“难”字含义不同,第一个“难”是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
是心情的痛苦难受,抒发了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
②“方”“始”两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出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
情感。
③“残”字渲染了别离的悲凉气氛,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来抒发痛
苦心境。
(4)情感
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通过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表达出缠绵的相思之苦。
②“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借“蓬山”“青鸟”的神话
故事表达相互关切之情,表现出无法与恋人见面,只能书信传情的愁
苦与无奈。
③全诗: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
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5)形象:塑造了一个对爱情至死不渝、饱受相思之苦的多情人形
象。
(6)修辞方法
比喻和双关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比喻和谐
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用“蚕丝”比作爱恋的情思,以“蜡泪”比作相
思的热泪,“丝”与“思”谐音,“泪”既指燃烧时的蜡烛油,也指相
思的眼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
(7)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分离的季节
(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
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
②象征。“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春风不再、百花凋
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②虚实结合。首联写的是诗人自己,颈联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
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
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
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
凉的心境。
③用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典,通过以传说中
的仙山一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
探她的下落。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
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
【阅读训练】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任选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千古
名句的。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烘托,
显得摇曳多姿。以“见难”加重“别亦难”的分量,以花残比喻美好
年华之将逝,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和蜡炬的执着精
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无私奉献的
精神。古今之间意思不同,没有内在联系。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
示了两幅生动的画面,真切地表现了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
苦情状,读后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
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我安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
远,希望有信使传递相思的音信。
解析:
(1)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达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
感和对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
(2)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B
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百花残”交代离
别季节,渲染离别气氛,烘托人物离别时的凄凉心情。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词内容的能力。B项,“古今之间意思不同,
没有内在联系”说法错误。
四、思念亲友类
1、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杜甫(721-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
别”。后人称其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
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
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
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3)炼字
①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
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
怀。
②“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
花表现了出来。
③“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
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4)情感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
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5)修辞方法
①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
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
悲、离别之悲。
②夺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抵万金”运用夺张的方法来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6)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写景中融
入个人的情感,将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
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②对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
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两个词语中的“破”与“春”
对比强烈,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阅读训练】
(1)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2)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3)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
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解析:
(1)一是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
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
泪,鸟亦惊心。
(2)“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3)“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
女的强烈思念。
(4)“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
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5)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
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
髻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
四家”。作品收录在《东坡文集》。
(2)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
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
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
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
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3)炼字
①“恐”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②“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表达了
诗人对于亲人的思念。
③“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
睡的人。
(4)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入世的
聚散离合如同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5)情感
作者情感多次起伏变化,上片先是高亢激昂(向往),然后矛盾
消极,再变得豪迈通达;下片先是惆怅,然后豁达,最后热烈奔放。
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之
情。
②从“我欲”至U“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作者
心理的矛盾,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③“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怀人之情,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
④最后两句以乐观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事实,表达对亲人
的美好祝愿。
(6)形象:塑造了作者积极入世、热爱生活、心胸开阔、乐观旷达
的乐天派形象。
(7)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词中“转朱阁,低绮户”借月光的变换,抒发了不能和
亲人团聚的惆怅和思念。
②对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运用对比,把在月宫与人间对
比,它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
赞美和向往。
【阅读训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
关和向往。
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
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
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3分)
解析:
(1)C
(2)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
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
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
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
情怀乐观而旷达。
五、酬和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在文学史上有
“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
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
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
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
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
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
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为“刘二十八使君”。
(3)炼字
①“酬”是以诗相答之意。
②“乐天”,白居易的字。
③“扬州”,相逢的地点。
④“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此诗就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
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
⑤“弃置”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心酸和悲凉。
⑥“长精神”即“振作精神”,既点明了酬答的题意,又表现了诗人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4)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
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5)情感
作者的情绪复杂,情感经历了从心酸、难以平静,到悲痛怅惘,
再到乐观积极,最后慷慨昂扬的多次变化。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
和愤激之情。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表现了
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③“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既表明对友人的感谢
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将在朋友的关怀之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生活的
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④全诗: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之
情,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和对未来充满信心,
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
(6)修辞方法:
“沉舟侧畔千帆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鄂州市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利津县联考2025届初三下学期九月份统一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西安音乐学院《地球物理测井与生产测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医药英文文献阅读与论文撰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淮北师范大学《影视动画灯光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5届初三下学期期末质量抽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 环境污染治理与大数据应用考核试卷
- 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的考核试卷
- 碳排放减少与绿色生活方式考核试卷
- 果蔬销售终端服务技巧与礼仪考核试卷
- 2023年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模具保养记录表
-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暖宝宝”的主要成分及发热原理
- 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课件
- 小学生理财小知识主题班会精编ppt
- DBJ∕T 15-104-2015 预拌砂浆混凝土及制品企业试验室管理规范
- 互联网开放平台解决方案
- 腺样体肥大诊疗与腺样体切除术(概述、临床表现与危害、诊断、治疗及腺样体切除术)
- 贾宝玉形象分析PPT课件(PPT 30页)
-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课件
- 阿坝州果蔬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