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习惯_第1页
汉族的风俗习惯_第2页
汉族的风俗习惯_第3页
汉族的风俗习惯_第4页
汉族的风俗习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的风俗传统: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它民族逐步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当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原则音。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别具一格。汉族的风俗习惯之礼俗在互相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都有相称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后经发展、演变,普通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凶拜,即不和谐的拜见礼则相反。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概是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在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也往往边说“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重要涉及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止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另外尚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时极流行。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替代,但并未完全绝迹。尚红贵黄,由于汉族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因此常把妇女的盛装称之为“红妆”,并以“红妆”代指美女;或把妇女美丽的容貌称之“红颜”,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妇的住房称为“红闺”;甚至盛装出游的男女也被称作“红男绿女”。不仅如此,汉族民间把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历代农民起义中,有的称“赤眉军”,有的叫“红巾军”,尚有“红袄军”、“红灯照”,直至当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也曾称为“红军”。在汉族的风俗习惯贺庆寿、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氛围,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贺寿的寿面要用红纸相扎,新娘要穿红衣,逢年过节送礼也要贴红纸,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纸包装,俗称“红纸包”。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汉族在尚红的同时又贵黄。《白虎通义·号篇》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此,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祭祀时也要穿黄色的衣服以示隆重,庄重;不仅道教敬黄色,服黄色,并且佛教也认为黄色素雅、绝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装、建筑及其它装饰多用黄色,器皿多“鎏金”(即“涂金”)。汉族民间贵黄最典型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甚至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标语。另外,汉族的风俗习惯中还忌白,认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因此丧礼均用白色来表达肃穆悼念。丧事又俗称“白喜事”。汉族风俗习惯之服饰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存。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能够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近代男装长袍或当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普通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普通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当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表。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当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含有民族特色的发式。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纪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古代妇女尚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管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多个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普通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饮茶酒和茶是汉族重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家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数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尚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个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多个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构造。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构造形成了鲜明的差别。另外,在长久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含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中国是茶的家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重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汉族人饮茶,重视一种「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宜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普通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二分之一,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宜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成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品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兴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倡导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数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尚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个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多个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构造。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构造形成了鲜明的差别。另外,在长久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含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酒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久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典礼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能够助兴,能够增加欢乐的氛围,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含有活跃氛围,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个功效。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多个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全部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构成部分。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多个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构造。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构造形成了鲜明的差别。另外,在长久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含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另外,各地的其它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办法丰富多采,陈文媛吃鸡照艳全集,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爱慕食物,其它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菜肴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多个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多个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另首先,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它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即使过于笼统,并不精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别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办法,涉及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规定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节日:春节汉族的春节习俗,普通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尚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涉及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某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予的礼物,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能够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全部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氛围。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干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