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剖析_第1页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剖析_第2页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剖析_第3页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剖析_第4页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案课程名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授课教师:洪一江,彭扣所在单位: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绪论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一)水产动物的范畴水产动物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种类十分广泛,有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轮虫、甲壳类、鱼类及水生哺乳类等。(二)水产动物的繁殖特征1、群体大小2、生殖方式(1)水产动物的生殖策略几乎包含了动物界已知的各种形式,根据其生殖细胞的有无及作用氛围以下两种:有性生殖、无性生殖;(2)生殖方式:根据生殖中胚胎发育的场所和营养来源,水产动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卵生、卵胎生、胎生。3、遗传特点及育种的关系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大群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具有杂和体的典型特征,一旦群体变小,异质性降低,群体就会表现出来某种程度的遗传衰退和生长速度降低,在生产中这种现象成为衰退或退化。在水产动物的育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异质性的特点,采用适合这种群体的育种方法才能提高育种效率。(三)水产动物育种的对象养殖对象种类繁多,是水产动物育种区别于畜、禽育种的显著特点。育种对象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考虑土著种类而且时常上对新品种需求比较迫切的重要水产动物作为主要育种对象。其次,有些种类虽非土著种类,但因如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生产和消费上都有较大的比重,经过努力可以解决国内时常需求,培育出适合时常需求的新品种。合适的与措施对于所有水产动物都是必需的,但不同育种对象的育种任务往往也有过不同:(1)池塘和网箱养殖对象育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品种的生产性能;(2)海洋牧场几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对象育种的首要任务是使水产动物适应于海水养殖的特殊条件,特别是在限制活动的条件下,要求适应于高密度和有效地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几人工配合饲料;(3)水产观赏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出体色鲜艳及体形变异的新品种,培育出具有特殊形态的观赏水产动物家系;(4)水产实验动物育种的目的是培育用语现代科学研究,在遗传上具有同质性、对各种实验反应具有一致性的水产动物(5)野生淡水和回游性水产动物的任务也有其具体要求二、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和方法(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内容水产动物育种: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其根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水产动物形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的基础,发掘、研究和利用各种动物资源,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出适宜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符合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优质、抗逆和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或者创造出新的动物;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繁育措施,在反之、遗传性能的维护和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品种的特性,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育种学的内容野生种类驯化,优良物种引进,水产动物品质改良,繁育群体生产性能保护,杂种优势利用以及优良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二)育种方法 选择——育种实践中最基础,最原始,最常用的方法。分为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引种和驯化——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生物技术——常用的生物技术有: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诱导,细胞核移植,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等。三、水产动物的育种目标育种目标:是对育种工作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也是所要培育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产、经济及技术条件下养殖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形状的指标,是育种方案的基本内容之一。(一)水产动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1、生长特性和饲料转化率2、繁殖特性3、抗病能力4、适应特性5、体色与体形6、产品品质(二)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和原则1、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客观需要、主观条件、最佳效益和竞争优势;2、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原则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育种目标和组成性状的具体指标。四、品种与杂交的吧、概念及特点(一)品种的概念1、品种与品系种是生物学分类单位;品种是人类根据滋生需要创造出的一种生产资料,一般是指经多代人工选择育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内其他群体模具有有两经济性状及其他表形性状的水声动物群体。它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其产生是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品系是指来源于一个亲本对(或共同祖先)形成的群体,它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性状,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一定数量的个体。一个品系的性状必须独特但不一定符合生产需求;育种过程种首先得到若干个性状独特的品系,具备优良性状的品系经过鉴定,即可作为品种推广使用。几个概念:家系:一般是指由一对系祖繁育而来的群体。近亲交配系(自交系):在品种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动物群体的不断扩大,分布区域也会逐步扩大由于各地的自然田间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区别,在品种内会出现差异。具有这样差异的类群可以称为地方品系。单系:由一个系祖发展而来的群体。群系:一个品系的系祖是一个群体。种群:水产动物中种群的概念类似于家畜育种的单系或群系,是指同一五种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个体所组成的群集。2、品种应具备的条件凡能称为品种的水产动物,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应具有一下特征:(1)性状及适应性相似;(2)稳定遗传;(3)生产性能;(4)数量。(二)品种的分类根据养殖对象遗传基础的不同,养殖的对象可以分为:育成品种——品种种有许多人工雕刻的合计,是人类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因此又称为育成品种。自然品种——指未经任何人工选择或育种活动,经过简单的驯化过程或不经过驯化直接为人类的养殖活动所利用的自然种。原种——指取自模式种采集水域或取自其他天然水域并用于养(增)殖生产的野生水产生物五种以及用于选育种的原始亲本。杂交种——指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中间个体交配得到的具有一定生产性能的群体。另外,在鱼类中还有多倍体品种及其他类型的养殖群体(三)杂交种杂交种指不同品系、不同品种甚至中间个体交配得到的具有一定生产性能的群体。它是经过杂交试验选择出的配对组合,其杂种一代具有生长优势或其他方面的优势。(四)品种的审定全国水产原、良审定委员会是主观全国水产原种、良种(包括品种、杂交种和引进种)审定的权威机构。经过试验需要推广的品种有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核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公告种品种命名登记好说明:G为“国”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国家级品种;S为“审”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以示审定通过的品种;为了命名上的方便,将品种、引进种统称为品种,01、02、03分别表示品种和引进品种程序好;001、002为品种顺序号;年代为审定通过的时间。如GS01001-2000为团头鲂浦江1号的命名登记号。五、水产动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育种学基础与生物技术研究(二)鱼类品种培育(三)鱼类的引种工作(四)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引种的成就;2、品种选育;3、育种理论;4、生物技术;5、繁育群体的保护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的概念、重要性和类型(一)种质资源的概念1、种质:由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1892在建立其“种质学说”过程提出的概念,即决定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或遗传材料)。2、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是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材料,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声场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给物质的要素。3、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在我国习惯称为品种资源。《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将其定义为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材料。4、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是指对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的遗传改良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包括水产动物的家养种(品种、品系)和野生种(变种。)(二)研究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现代的育种成就,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对种植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如果育种工作者掌握的种质资源越丰富,对它们的研究越深透,则利用它们选育成新品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国际遗传育种学界流行的一句话是:“谁掌握种质,谁就掌握未来”。(三)种质资源的类型第二节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一)种质资源问题的提出自1980年1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天然鱼类种质资源保护——鱼类基因库的国际学术会议之后,有关鱼类种质资源问题已正式提出。(二)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特殊性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上存在各方面的差异:(1)国家所有权不明确;(2)环境更具连续性;(3)观察、研究更难;(4)亲昵感较低;(5)生物多样性的量更高;(6)表型的变异性较大;(7)释放时间较多,影响较大;(8)杂交能力较强;(9)野生群体的重要性更突出;(10)人工控制繁殖应用较少;(11)重视程度较低。(三)研究概况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方面研究相对较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四)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方向查明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分布、数量及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对我国水产动物和新近开打的野生养殖种类及引进品种开展综合研究,建立种质资档案,掌握基因知识产权;建立功能齐全、数据相似,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建立便捷使用的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研究精、卵和胚胎的低温保存技术,建立水生动物种质资源胚胎库、细胞库和基因库;研究濒危五种繁殖和养殖技术,建立人工养殖群体,进行大规格鱼种的标志放流;研究和选择野生水生动物种质资源中有价值的种类,进而开发利用;研究恢复和重建水生动物栖息地的途径和方法,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增殖放流,恢复衰退中的种质资源,保持水体中水生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以利于水生动物种质资源持续利用。第三节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一、物种多样性物种:指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和生殖繁衍(或潜在地具有这种能力)的一组自然种群,通过某种隔离机制,使得它们在遗传上同其他类似的一组种群相互隔离着。从种质资源角度来看,物种就是拥有自然闭锁机制的相对独立的基因库。基因库:是指一个物种所含有的总的遗传信息。物种多样性,实质上是关于生物物种的生物学多样性,物种数量是物种多样性最直接也是最终的度量指标。(一)中国特有物种目前,已调查并记录的我国水生生物达20200余种,其中鱼类3862种,占世界鱼类物种数量的20%左右。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地质历史等因素的萦系那个,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达、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种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许多是特有物种。中国特有鱼类有440余种,如青、草、鲢、鳙等,占已知种数14.6%;特有两栖动物30余种,占已知种数的10.8%;特有爬行动物26种,占已知种数的6.9%。(二)经济物种在我国内陆水域鱼类资源种,主要经济鱼类约有140种。我国为养殖目的引入我国大陆的鱼类有30多种,如罗非鱼,白鲫和白鳟等。中国经济甲壳动物主要种类有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秀丽白虾,克氏原螯虾等;现今世界上龟鳖目动物约有240种,我国正式记载的有31种,其中乌龟、山瑞鳖和中华鳖是主要养殖对象;扬子鳄、大鲵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爬行类水产动物。(三)濒危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根据各种指标,将物种受环境胁迫的程度分为灭绝、自然灭绝、受危和低危4级。具体如下图所示:濒危的判断依据:第一,群体数量减少,在过去10年或3个世代的时间内减少了50%以上,估计在今后10年或3个世代的时间内将继续减少50%以上;第二,分布区严重分割,或已知栖息点不到5个,栖居范围不断减少,栖居范围波动剧烈,出现范围不到5000km2,或估计世纪栖居范围不到500km2;第三,估算性成熟个体不到2500个;第四,估计在今后20年或5个世代时间里,在自然界灭绝的概率至少为20%。目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数量92种,包括仅分布于台湾的4个物种和香港的林氏细鲫,占全国淡水鱼类的11.7%,其中中国特有鱼类60种。濒危两栖类有3目8科13属31种,占全国已知两栖动物总数的10.6%,其中包括17种我国特有两栖动物濒危爬行动物有20科54属96种,占全国已知爬行动物总数的24.3%,其中30种为中国特有。二、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三大层次之一,也是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核心。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三个水平的遗传变异度。下一的遗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度。(一)多样性和杂合性多样性表现在从形态特征到DNA的核苷酸及它们所编码的酶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个基因或一个表型特征若在群体内有多于一种的形式,它就是多态的基因或多态的表型。为了量化描述遗传变异,以群体种多态基因的比例来表示多样性的大小。例如:用电泳法观测了虹鳟的30个基因座,其中12个基因座上为发现变异,其余18个基因座上检出了变异,可以计算有18/30=0.60基因座在群体中是多态的,或者说群体多态性程度是60%。杂合性(度)是遗传变异的另一个量度,是指基因座上是杂合的个体的平均频率,或称为群体的平均杂合性。其计算公式为:H=每个基因座为杂合子的频率总和/基因座总数例如:在某一群体中研究了4个基因座,每个基因座上杂合子的频率分别为0.25、0.42、0.09和0.00.对于这4个基因座而言,其H=0.25+0.42+0.09+0.00/4=0.19(二)形态变异陆地蜗牛是一种普通的欧洲蜗牛,在欧洲有广泛的分布,几乎所有曾经研究国的群体都发现有多样性,其主要表形在蜗壳五彩缤纷的颜色和条文特征上。蜗牛形态变异的多态性涉及许多对基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决定蜗壳底色和决定有、无条纹的基因。(三)染色体多态性核型是一个物种的显著特征,然而也并非一成不变,许多物种再染色体数目与形态上有很高的多态性。如马口鱼的不同种群除臂数外,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不相同;泥鳅的不同种群再染色体数目、核型和臂数也不相同。(四)蛋白质多态性以凝胶电泳方法对大量物种的蛋白质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3的结构基因是多态的,群体种所有被测基因座的平均杂合度约为10%。这就是说在几乎所有的物种中,对基因组进行扫描分析,将会发现每10个座位中就有1个是处于杂合状态的。我国学者对长江、珠江、黑龙江的鲢、鳙和草鱼的8个种群的酯酶等16个同工酶位点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群体间还是群体内,都存在着明显的蛋白质多态性。(五)DNA序列多态性AlecJeffrey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测量了60个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个体,用以估计人类种DNA全序列的差异,结果显示,在β珠蛋白基因家族中,每100个碱基中就有1个是多态的。另一种形式的DNA序列差异是从多重复DNA序列中发展出来的限制性片段方法。(六)数量性状的变异大部分重要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可遗传变异的存在是经济性状改良的前提。变异系数是衡量数量性状变异程度的指标之一[变异系数=标准差(SD)/平均值×100]。水产动物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往往比陆生动物的更大。第四节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一、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水域污染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水生动物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二)过度捕捞导致的资源衰退我国有激动渔船48万多艘,其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良性再生能力。(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加,濒危程度加剧二、濒危物种资源的保护今年来,我国通过采取一下综合保护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保护水域自然环境1、减小水工建设影响2、加强水体资源调查管理3、流域环境的保护4、水产动物产卵场所环境保护(二)合理捕捞1、制止酷捕2、实行禁渔区(期)(三)开展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四)建立自然保护区(五)坚持合理引种(六)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七)完善法制(八)加强国际合作三、养殖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二)应用先进技术(三)建立天然生态库和原种场(四)维持发育亲本群体的大小和质量(五)合理应用遗传育种技术(六)建立优异种质的配子、胚胎库第二章引种和驯化第一节引种一、概述(一)引种的概念和内容概念: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或物种使之在本地区繁衍后代并形成一定生物量的工作。对水生生物而言,引种则是认为进行的不同水域(包括人工水体)之间品种或物种的交流,其结果是引进的物种或品种适应新的水域环境,形成生殖群体的工作。引种主要是利用生物的适应性和遗传、变异性来进行的引种和移植的区别:移植是向新的水域引进原来没有的物种,引种则是利用生物现有的适应性区扩大养殖范围和分布区域。有些引种对新的环境不一定适应,因此需要一定乘务的驯化,驯化成功的生物必须改变现有的某些适应性和遗传性,形成变种或品种,而有些引种则仅仅是扩大某一物种或品种的分布区,增加养殖对象而已。有时人们将移植和引种统称为引种。内容:引种除了向不同的水体引进经济动物进行养殖生产外,还包括基础饵料的引进。(二)引种的条件1、水域的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未被充分利用2、现有水域中的生物群落或神态关系需要改善或改变3、原有的水产资源遭受毁灭性皮坏后需要恢复4、外地或国外有适合于本地区水域增养殖的优良品种(三)引种的目的1、增加养殖品种2、改善原有生物群落3、充分利用水域的自然资源4、提供饵料生物5、重新建立鱼类区系6、提高养殖效益7、充实现有育种资源二、影响引种的因素(一)引种对象的特性(二)非生物因子对引种的影响1、温度2、盐度3、离子浓度4、溶解氧5、营养6、产卵基质和水文条件(三)生物因子于引种的关系1、饵料基础2、病原生物3、竞争者4、敌害生物三、引种的步骤(一)确定引种对象(二)了解引进对象的生物学背景1、水域生态条件2、引进种的生物学及其适应能力(三)引进生物对引进水体的生物学影响(四)引种材料的选择及放养量(五)试点及推广1、引进观察(一点试养)2、区域试验(多点试养)3、繁殖推广(六)引种对象的检疫(七)引种群体遗传性能的保护(八)引种的组织和实施四、我国鱼类引种研究概况(一)本国野生资源的发掘(二)外国鱼类的引进我国陆续由国外引进数十种水生动物,主要有一下几大类:冷水性鱼类,鲤科鱼类,鲇形目鱼类,罗非鱼类及淡水白鲳等。第二节驯化一、驯化的意义(一)驯化的概念和意义人类按照自身的意志,将野生动、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称为驯化。(二)驯化的分类因目的和方法不同,驯化可分为:1、养殖驯化2、引种驯化3、移植驯化二、驯化的途径动物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两个途径:(一)直接适应(二)定向改变遗传基础三、驯化的方式(一)自发驯化(二)定向驯化1、极端驯化2、渐进式驯化四、影响驯化速度的因素驯化的实质是驯化对象通过自身的改变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人工驯化事在人为条件下发生的生物进化,进化是可逆的,影响进化进程的因素有3个,即:1、自身的遗传因素2、所处的环境因素3、选择作用五、驯化过程的分期移植对象在新的水域中的驯化会经历以下几个典型的变化时期:(一)驯化对象成活期(二)形成群体期(三)最大数量期(四)新旧物种矛盾尖锐化期(五)新旧物种动态平衡期六、驯化结果的评鉴通常是用下列三家系统评鉴驯化结果:(1)引进对象成活与否(2)形成繁殖群体与否(3)生态平衡第三节引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入侵的预防一、引种逃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运输过程种以及在以后的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引进的水产动物均有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发生逃逸,而有些逃逸可能造成的危害不科估量。(一)已有物种的逃逸自然水体已有的物种逃逸的话对环境种原有的生物群落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水体中原来就有这些物种,只是这种逃逸而来的个体一旦进入交配群体,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野生群体的基因频率。(二)人工育成品种的逃逸育成品种的遗传的遗传基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自然界的原种,因此育成品种逃逸进入自然水体的自然种群之中参与繁殖会对原种的基因库造成污染,除了严重的改变其基因频率,还可能使原种丧失一些重要的遗传性状。(三)外来物种的逃逸外来物种的逃逸虽然不回对土著生物造成基因污染,但如果适应了逃逸以后的新环境,无疑会成为生物入侵,会破坏进入水体的生物区系,甚至成为敌害生物。二、对生物入侵的预防(一)生物入侵的概念生物入侵: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其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播到另一个环境定居、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或改变迁居地的生态环境的事件。(二)生物入侵的途径生物入侵途径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两种。(三)生物入侵的危害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敌害生物以及敌害病原生物的入侵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严重受损,甚至人类健康也受到威胁。1、物种水平上的影响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2、生态环境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3、经济上的影响首先是潜在的经济损失;然后是入侵的直接损失;第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损失。(四)生物入侵的控制1、目标敌害生物的确定2、目标物种的控制第三章选择育种第一节选择的意义和作用(一)选择与选择育种选择就是选优去劣,是指从自然的或人工创造的群体中淘汰不良变异,积累和巩固优良变异的有效手段。选择育种,简称选种,是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或育种材料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经比较鉴定,通过多种选择方法,选优去劣,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培育新品种的方法。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选择育种基础。(二)选择育种简史选择育种是一种最古老的育种方法,我国在西周时期对品种就有所认识,并却已经形成选种留种技术。选择育种方法的制订应归功与法国的L.de.Vilmorin,他于1856年提出了对所选单株进行后裔测定的原则,这个原则正式现代育种工作者公认的选择知道思想。选择的意义和作用选择的意义就在于其创造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控制变异的积累方向2、促进变异的积累和增加3、创造新的品质第二节选择育种的原理一、达尔文的选择学说自然选择:达尔文吧有力变异的保存和有害或不利变异的毁灭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的人工选择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人工选择两种方式。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首先,人工选择进行挑选的是人,发生左右的主题是人为所选择的对象所提供的条件。而在自然选择中,进行挑选作用的是客观自然条件,是受大自然平衡控制的,这与人工选择所定的条件大不相同。其次,人工选择只能控制少数个体的定向发展,不能形成种群或大群体的定向控制,而自然选择一般则在较大群体种随机交配,交配机会,交配频率只受大自然条件的限制,与人无关。最后,由于人工选择控制了交配对象,通过人工选择创造出一个品种只需几年到几十年时间,而自然选择却由于它交配的随机性,形成一个新物种则需要50万到100万年时间,这样的选择效果是与远远不及人工选择的。二、纯系学说纯系学说是丹麦植物学家W.L.Jonannsen在1903年提出来的,是纯系育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一。纯系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理:意识在自花授粉植物原始品种群体内,如果通过单株选择,可以分离一些不同的纯系,这表明原始品种是纯系的混合物。二是同一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因为同一纯系内各个体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他们出现的变异是受外界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变异只影响了当代个体的表现型。所以是不可遗传的。第三节育种性状的选择水产动物的育种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大类。质量性状是指品种的一系列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呈间断变异的性状。数量性状是指那些占多数、呈连续变异的、个体间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的客观指标如体长,体重,生长量和声场两的一系列的变异性状。一、质量性状选择(一)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对质量性状选择的基本哦年工作是对特定基因型的判别。选择并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它可增加一个群体种某些理想基因额的频率,同时降低不理想基因的频率。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在于提高被选择基因的频率,并减少被淘汰的基因的频率。随着合意基因频率的提高,有利基因的纯合个体的频率也提高。(二)对隐形基因的选择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线性基因的淘汰过程。根据育种目标,如果受选的是有隐形基因控制的,就必须对隐性进行选择,保留显露出隐性性状的个体,也就是培育所选中的隐性纯合基因型个体。(三)对显性基因的选择根据育种目标,如果受选的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则对该性状选择实际上是对显性基因的选择。对表形型相同的个体,就存在两种可能的基因型:一是显性纯合子,二是隐性杂合子,这样,在选择显性基因时不仅要淘汰隐性基因纯合体,还要在显性表形种区分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淘汰杂合子。淘汰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根据表现型淘汰掉隐性纯合体,并将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繁殖;第二步,将选作亲本的显性个体测交或自交,然后根据测交或自交结果,吧杂合体淘汰掉,只留下全部显性纯合体。(四)对杂合子的选择如果受选性状的变现型是受杂合基因型(Aa)控制,其等位基因是共显性、不完全显性或镶嵌显性,就非常容易根据表现型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AA、aa)的表型与杂合子(Aa)的表型区别极大,只需要通过直观观察即可选出。(五)对半性基因的选择在一些水产动物中,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在性染色体上,除了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外,还有控制其他一些性状的基因。凡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而遗传的,所以叫伴性遗传,也叫性连锁遗传。二、数量性状选择(一)表型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数量性状变异中,从观测值难以推算其基因型。遗传学理论认为,基因型值(G)和表现型值(P)之间存在数量相关关系:P=G+E+IGE其中,G是由某个体的一数量性状基因型所决定的部分,E是由某个体的性状受到环境作用而产生的偏差,IGE是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偏差效应值。对大多数的数量性状而言,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之间没有互作,或互作很小,为简化对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探讨,一般假设IGE=0,则上述模型简化为:P=G+E这一模型的意义正如孟德尔理论那样,将表型值与基因型值加以明确区分。表型值是由遗传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决定的,遗传效应是产生表型变异的内在原因,环境效应是表型变异的外部原因。(二)遗传力分析数量性状的变异的遗传程度可用遗传力()指标来评定,h2=VG/VP是广义遗传力。在基因型方差的3个因素中,仅使用相加性遗传方差VA的遗传力,称为狭义遗传力,h2=VA/VP。在育种时间中常使用狭义遗传力。遗传力也表示种群的性状特征。遗传力的推断基本上采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具体可分为:1、亲本与子代相关或回归分析;2、完全同胞或半同胞的方差分析;3、选择试验结果的分析;4、求平行组的方差分析。(三)选择参数估计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受性状的变异程度、性状的遗传力和人工选择三方面因素影响。用以说明人工选择情况与效果的参数有选择差、选择强度、选择压力、选择反应和世代时间等。1、选择差数(S),是指已选择个体性状的平均值与选择前整个群体改性状平均值间的差数。2、选择强度(I)是标准话的选择差,在数值上等于选择差(S)除以背选择群体的表型值标准差(δ),即I=S/δ。群体的表型值标准差δ是描述群体性状表型值变量离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反映群体性状表型值变异的大小。3、选择压力(P)是指选作育种对象的个体数(n)占选择前群体总个体数(N)的百分比值。也称中选比率,即P(%)=n/N×100。4、选择反应(R)是一种衡量选择效果的指标,指受选择性状经一世代的选择后,性状平均值变化情况,在数值上等于选择亲本所繁殖的子代表型平均(Yf)减去选择前群体的表型平均值(Y),即R=Yf-Y。5、世代间隔(G)是指子代出生时其父母的平均年龄。(四)数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生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所表现的各种性状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数量遗传学这一角度,可以采用遗传相关来描述不同性状之间由于各种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程度大小,应该与亲属个体间的亲缘相区别开。表型相关就是两个数量性状表型变量的相关。另一类由于两个性状受个体所处相同环境造成的相关称之为环境相关。第四节选择育种的方法(一)选择育种的程序个体选择是根据个体性状的表现型进行选择的方法,又称之为混合选择或集体选择。对于以遗传力较高的性状采用改选择方法简单易行,且容易成功。选择的具体过程如下:待选择个体的选择与建档待选择个体的选择与建档亲本复选与选择个体确定多代选育与目标性状检测目标性转品系品种审定大面积推广生产品系小试、中试选择的具体过程(二)家系选择在尽可能一致的环境条将虾,建立若干个家系,并对家系进行比较和观察,以家系为单位进行选择。将具有目标性状和优势性状的个体选出来作为亲本繁育,逐代选择表现良好的个体,这种选择育种方法称为家系选择。1、家系选择工作内容(1)原始群体优势性状的总和评估分析(2)近亲交配和严格选择(3)系谱档案的建立、记录与整理2、家系选择的选择效应3、家系选择的对比试验对于不同家系的水产动物可以进行丹阳或者做标记后同池混养进行对照试验。(三)后裔鉴定1、后裔鉴定的遗传学基础两性繁殖生物的受精过程表明,父本与母本为其后代个贡献一般的遗传物质,即每一后代从每一亲本得到一半的遗传物质。由于决定子代平均基因型值的是其亲本基因,因此对一个亲本个体的遗传评价就可以根据其子代的平均数值来进行。2、鱼类测定亲鱼的选配实验在鱼类育种时间中,目前仍沿用前苏联学者总结的亲鱼后裔鉴定的方案。(1)成对亲鱼的后裔比较鉴定(2)简单多系相互交配鉴定单一性别亲鱼(3)完全多系相互交配亲鱼后裔鉴定(四)综合选择法所谓综合选择是将家系选择、混合选择和后裔鉴定等选择技术相结合进行的选育种。其特点是结合每一选择方法的优点,克服单一选择方法的一些技术难点。综合选择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阶段,采用无亲缘关系的品种、种群等杂交建立若干家系,并通过养殖对比实验对这些家系做出生产性能鉴定,选出变现优良的家系第二阶段,在2~3个较好的家系种进行个体选择,每个家系有几千尾鱼时,可以采用较大的选择强度和较高的选择压力第三阶段,根据后代的表现评价每个家系的质量,进而确定每个家系的育种价值。二、多性状的选择(一)顺序选择法顺序选择法又称一次选择法或单项选择法,是指针对计划选择的多个性状逐一选择,每个性状选择一代或几代,代得到满意的选择效果后,再选择第二个性状,然后在选择第三个性状等,顺序梯选。(二)独立淘汰法也称独立水平法或限值淘汰法,即将所要选择的个性状分别确定一个选择界限,凡是要留种的个体,必须同时超过各性状的选择标准。(三)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按照一个非独立的选择标准确定旋流个体的方法,将所涉及的各性状,根据其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到一个指数中。第五节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和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一、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一)选择对象的内部因素(二)人为因素(三)生态环境二、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一)把握育种目标(二)合理地选择育种原始群体(三)最适宜的选择时间(四)选择的标准(五)对优势个体进行选择的条件(六)选择个体的数量和时期第六节水产动物选择育种实例一、鲤的增重量选择实验二、道纳尔逊“超级虹鳟”三、建鲤四、中国对虾“黄海1号”第四章杂交育种杂交:在遗传学上将只要有一对基因不同的两个个体进行交配的过程称为杂交。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并对杂种后代培育、选择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杂交育种。其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和重组。杂交育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依据杂交亲本亲缘关系远近的不同,可分为近缘杂交进而远缘杂交;依据育种目标的不同,可分为育成杂交和经济杂交;依据杂交时通过性器官与否,分为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依据杂交时参加亲本数目的多少,分为单交和复交。第一节育成杂交一、育成杂交的概念所谓育成杂交,就是指将分属不同品种(品系或自然种)、控制不容性状的基因随机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再通过定向选择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其遗传机理是基因重组和互作。根据杂交的方式,育成杂交分为4类:简单育成杂交简单育成杂交级进育成杂交引入育成杂交综合育成杂交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二品种综合育成杂交多品种综合育成杂交二、简单育成杂交又称增殖杂交,是根据当地、当时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以及原地方品种品质等条件的限制,从客观上来确定育种目标,应用相应的两个或多个品种,使它们各参加杂交一次,并结合定向选育,将不同品种的优点综合到新品种中的一种杂交育种方法。根据引入杂交品种的多少和所用的技术条件,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又可分为二品种简单育成杂交和多品种简单育成杂交。三、级进育成杂交又称吸收杂交、改造杂交、渐渗杂交,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所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将一个品种的基因逐渐引进到令一个品种的基因库种的过程。四、引入育成杂交又称导入杂交,改良杂交,是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或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种品质等多客观确定的育种目标,通过引入品种对原有地方品种的某些缺点加以改良二使用的杂交方式。五、综合育成杂交此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需要和原有地方品种的品质等客观条件二确定的改造某一地方品种或品系而进行的育种活动。根据参加杂交的品种数目的不同,又分为二品种综合育成杂交育种法和多品种综合育成杂交育种法。六、育成杂交的步骤(一)确定目标和育种方案(二)杂交组合的选择1、选择亲本(1)精选亲本(2)明确目标(3)重视选用当地推广品种(4)明确亲本性状的遗传规律2、亲本的选配(1)双亲性优良,优缺点互补(2)双亲遗传差异性要大(3)双亲配合力要高(4)亲本目标性状要突出(三)对杂种后代的选择(四)理想个体的子群繁育与理想性状的固定(五)扩群提高七、杂种后代的处理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固定优良性状,稳定遗传特性,其实质是有杂交繁育向纯种繁育过度。主要方法是:(一)近交选育遗传学上将有亲缘关系个体间的交配称为近亲交配,简称近交。1、近交的遗传效应近交的遗传效应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杂合体通过近交可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并使后代群体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近交后代纯合体增加的速度决定于近交系数、等位基因的对数和近交的代数。二是导致杂合体等位基因的纯合使隐性有害的性状表现出来,也就是常说的近交衰退。三是杂合体通过近交可使遗传性状重组和稳定,使同一群体出现多个不同组合的纯合基因型,而且逐代趋于稳定。2、近交的作用(一)揭露有害基因(二)可以保持个体血统的纯正(三)可以提高种群的同质性(四)可使基因纯合,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固定优良性状3、近亲交配衰退近亲交配虽有需对用途和优点,但也存在不利之处,即有可能产生近亲交配衰退。(二)回交选育1、回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回交是指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再行杂交。回交育种是指两品种(品系)杂交后,通过用杂种与亲本之一连续多代重复杂交,把亲本的某些特定性状导入另一亲本的育种方法。回交育种是杂交育种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处理杂种后代的特殊方法之一。它为育种提供了一种较为精确的控制杂种群体、选育改良的方法。2、回交育种的特点(1)优点:遗传变异易控制目标性状选择易操作基因重组频率易增加所育品种易推广(2)缺点回交育种只改进原品种的个别缺点,不能选育具有多种新性状的品种,因此回交对品种的改良不可能获得多方面的重大改进,除非育杂交育种相结合,这是回交育种法的最大弱点;回交改良品种的目标性状多局限于少数主要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力高,又便于鉴别,易取得成功。若用来改良的是数量性状,则难以奏效。从非轮回亲本转移某一目标性状的同时,由于与不利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的缘故,可能将某些不利的非目标性状基因也一并带给轮回亲本。为此,必须进行多次回交,才能打破连锁。回交的每一世代都需要进行较大数量的杂交和选择,工作量较大。3、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回交的遗传效应有两个方面:首先,连续回交可使后代的基因型逐代增加轮回亲本的基因成分,逐代减少非轮回亲本的基因成分,从而使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替换非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导致后代群体的性状逐渐趋向轮回亲本。其次,回交可以导致基因型纯合。在应用回交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该选择好的轮回亲本;二是非轮回亲本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它是被改良性状的唯一来源。4、回交次数理论上回交4次后,其后代的经济性状将与轮回亲本极为相似。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三)杂种后代的培育和管理在杂种后代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保证杂种后代正常发育以供选择;培育条件要均匀一致;大水面饲养杂交种要慎重。第二节杂种优势利用一、杂种优势的概念及特点(一)杂种优势的概念所谓杂种优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遗传类型的个体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两个亲本种群平均值的现象。(二)杂种优势的特点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两个性状变现突出,二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杂种优势的大小,大多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和互补程度;亲本基因型的纯合程度不同,杂种优势强弱也不同;杂种优势在杂种第一代表现最为明显,之后就显著降低。二、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解释杂种优势的三个论点(一)显性学说显性学说也叫显性基因互补或显性连锁基因说,是由Bruce(1910)提出,经Jones(1917)和其后一些人的补充发展而成。该学说认为显性基因多为有利基因,有害、致病以及致死呼吁大多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抑制和掩盖作用,从而使隐性基因的不利作用难以表现。显性基因在杂种群中产生累加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会使一个性状受到抑制或增强,这种促进作用可因杂交二表现出杂种优势。(二)超显性学说该学说又称则和假说,是Hull和East于1908年分别提出的。这个假说热为杂种优势是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互相刺激,使杂合子比任何一种纯合子在生活力和适应性上都更优越。(三)遗传平衡学说该学说认为,杂种优势是各种遗传过程相似作用的总效应,所以根据遗传因子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方式而提出的假说均不能作为杂种优势的一般理论。三、杂种优势的度量现在通常所用的度量法根据衡量优势强度所用的技术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杂种优势率所谓杂种优势率(又称杂种效果),就是指在某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之差,而杂种优势的大小通常以杂种优势率表示。杂种优势率(又称超中优势率)就是指在某性状上,F1的计量值与双亲平均值差数的比率。(二)超亲优势率所谓超亲优势率(又称真杂种优势率),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高值亲本平均指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三)超标优势率所谓超标优势率,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计量平均值与当地推广品种平均值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四)杂种优势指数所谓杂种优势指数(HI),就是指在某种性状上,F1的剂量平均值与双亲平均值的比之。计算公式为:四、杂交亲本的选择杂交亲本种群的选择需要注意类别,初选以及选育三个问题。(一)亲本群的类别1、品系——杂交组合多由品系配置;2、品种——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用品种替代品系。(二)亲本群的初选在进行试验前,需要对亲本群进行初步估计,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常用的初选方法有遗传差距法和配合力法两种。(三)亲本群的选育亲本群的选育主要包括选优、提纯两个方面。选优就是通过选择,选出性能优良、合乎理想的个体。提纯则是通过选配,使亲本群在主要性状上纯合子的基因频率尽可能增加,个体间差异减少。五、杂交组合方式六、鲤的纯种优势利用1、丰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杂交得F12、建鲤荷包红鲤♀×元江鲤♂杂交后采用家系选育,F1经三代自交和一代系间杂交得F4,用两个雌核发育系与的F4杂交得F5-F6代,然后选育成性状稳定的鲤鱼优良品种第三节远缘杂交远缘杂交:是指亲缘关系比较远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即起码是种与种之间的杂交。从分类学角度来说,不仅有中间杂交、属间杂交,和亚科间杂交,甚至有科间和目间的杂交,以区别种内的不同地理种群间的杂交。一、远缘杂交育种概况二、水产动物远缘杂交的特点(一)远缘杂交的可孕性水产动物远缘杂交较易进行,主要原因可能是多数为体外排放精卵,体外受精易进行操作。实际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杂交不孕和杂种不育。杂交不孕:是指不可交配性,即由于亲缘关系远,使两个物种的生殖细胞产生配子各类而不能正常受精、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因而不能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杂种不育: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彼此能够获得杂种但因其胜利功能不协调,生殖系统遭受干扰而杂种不能繁殖后代或繁殖力很低的现象。生殖隔离(杂交不育)是物种育物种之间的分界线,是鉴定物种的最基本的依据。造成生殖隔离的原因一般可大致分为地理隔离、季节隔离和生理隔离3种。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因素造成的隔离,长期的隔离阻断了两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进而导致生殖隔离。季节隔离:由于动物繁殖季节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也无法交配,因而你造成的隔离。生理隔离:动物存在性选择,只选择或接受同种的异性个体交配,而拒绝一种的异性个体。(二)远缘杂种的可育性1、种间杂种:同一属内的不同种间杂交,比属间杂交的可育性大,有许多完全可育(全育型)的种类。2、属间杂种:不同属间的远缘杂交,则出现杂种能育性较为复杂的情况——完全可育、完全不育、单性可育。3、亚科间杂种:不同亚科间的远缘杂交,至今未见报道能育的杂种,一般认为是不育的。(三)远缘杂交不相容性的主要原因引起杂交不相容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1、核型差异2、基因位点及基因表达的差异3、核质不相容(四)杂种的生活力不同杂交组合间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差异显著。两个物种杂交,大多数情况下,杂种生活力提高,产生杂种优势。有些远缘杂交的杂种生活力无明显改变。第三种情况是杂种生活力降低,产生杂种劣势。(五)促使远缘杂交可孕和克服远缘杂种不育的方法1、亲本的选择和配组选择杂交亲本时首先要考虑它们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正确选择远缘杂交亲本并进行合理的配组,是远缘杂交的关键。2、混合受精混合受精优势可以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3、诱发多倍体和单性发育远缘杂交即”异种受精“,在亲和力较强的配组中杂种可育,但当核型存在差异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诱发多倍体和单性发育三、远缘杂交的实例及应用前景(一)鲤科鱼类的远缘杂交(二)鲟科鱼类的属间杂交(三)鳟鱼类的远缘杂交(四)罗非鱼类的种间杂交(五)贝类的远缘杂交(六)虾蟹类的远缘杂交第五章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第一节雌核发育一、雌核发育现象雌核发育:指卵子在精子的刺激下,依靠自身的细胞和发育成个体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与一般两性生殖物种的单倍体卵子不同,雌核发育种类产生卵子的染色体数目仍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称为非减数卵子。当精子进入卵子后,仅起激活作用,不发生原核化,不与雌性原核融合,因而是一种无融合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后代完全与木本相似。在自然界中,营天然雌核发育的动物种类很少,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银鲫。人工雌核发育是指用遗传是活的精子激活卵子的发育,精子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卵子仅靠西河发育成胚胎的现象。1911年Hertwig首次发现了人工雌核发育的可能性。雌核发育二倍体的人工诱导有多种方法,但都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即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以及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二、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与雌核发育的诱导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是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关键技术。目前,失活精子所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化学试剂,杂交诱导等。三、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用遗传失活的精子与卵子受精,发育出来的胚胎通常为单倍体。这样的个体通常不能正常的生存。要获得具有生存能力的雌核发育个体,除遗传失活精子之外,还必须通过抑制第一、第二极体的释放或早期卵裂恢复乱则染色体的二倍性。(一)诱导原理鱼类只能通过抑制第二极体或第一次卵裂两种方法产生雌核发育二倍体。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人工诱导可以通过抑制第一极体、第二极体释放或第一卵裂3种方法获得。(二)诱导方法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也就是是雌核发育的单倍体加倍的过程,主要有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学方法有温度休克法,静水压力法;化学方法有CB处理法,6-DMAP处理法,秋水仙素、聚乙烯乙二醇、三氯甲烷和氯化钙等化学试剂处理法。(三)雌核发育二倍体实例在20世纪80年代依赖,人们对鱼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迄今已获得人工雌核发育二倍体鱼类30多种。然而,在海产经济贝类方面,人工西河发育研究开展较晚,至今还没有培育到成体的报道。四、雌核二倍体的鉴别采用理化方法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由于人工失活精子的处理并非百分之百成功,倍化率也因处理条件和诱导方法不同又很大差异,因而当雌核发育二倍体产生的时候,必须又充分的证据证明染色体数目的二倍性,且精子DNA确实没有参与胚胎发育,因此雌核发育个体的倍性检测和鉴定是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荧光显微分析法,染色体分析法,同工酶电泳方法,分子标记鉴定等。五、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受精细胞学机制在鱼类的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研究中,一般认为入卵后的精核始终受到抑制,而不形成雄性原核,保持固缩状态,不育雌性原核融合,精核仅起激活卵子启动发育的作用。六、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一)性别自然界大部分鱼类是雄性异型(XY型),因此这类鱼的雌核发育后代应该全部是雌性(XX型)。若是雌性异型的鱼类(ZW型),西河发育后代的性别结果则是雄性(ZZ型)和雌性(XX型)各占一半。因此,通过分析雌核发育后代的性别比例就可以了解该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二)繁殖力吴清江等(1999)认为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加倍的鱼类雌核发育个体,大约有80%的性腺不能正常发育,而染色不完整是人工雌核发育鱼类不育的主要原因。(三)生长与发育总的来说,雌核发育所产生的后代与正常受精所得到的胚胎相比发育速度变慢,成活率低。七、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学特性根据卵子染色体加倍的时期不同,雌核发育二倍体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极体抑制型,又称为减数分裂I型雌核发育;第二极体抑制型,又称为减数分裂II型雌核发育;第一卵裂抑制型,又称卵裂型雌核发育。谷口(1989)使用x[基因(G)-着丝粒(C)重组率]、y(第二次分裂分离频率)和F(近交系数)3个参数描述了这3种类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学特性。抑制第一极体释放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如果不发生重组,子代都将成为母本的拷贝。但由于现实中往往发生重组,因而距离着丝粒近的基因位点保持着母本的杂合性,距离着丝粒远的基因位点则出现同组结合2型、异祖结合2型,共4种类型的卵子,第二次分裂分离(杂合体)的频率y=1-x。依染色体上基因位点的不同位置,y值为0.5~1.0.因此,近交系数F也随基因位点变化而变化,其值为0~0.5、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如果不发生重组,子代都应成为瓦健全的纯合体。由于鱼类的染色体一般都发生一次交叉,因此距离着丝粒近的基因位点为纯合体,距离着丝粒远的基因位点,G-C重组率为x时2x的卵成为杂合体,即y=2x。这个比例根据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变化,y为0~1.0.因此,近交系数F也随基因位点变化,介于1.0~0之间。抑制第一卵裂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时,由于是抑制了有丝分裂,不存在基因重组,因而在所有的基因位点都是纯合体(y=0),近交系数F=1-y=1。八、雌核发育二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在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水产养殖应用研究中,雌核发育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产利用异育银鲫,快速建立纯系,并通过纯系间杂交选育个体大、生长快,和抗逆性强的优良新品种;用于基因定位,基因-着丝点作图;用于性别决定机制及其他基础遗传学研究。(一)异育银鲫;(二)快速建立纯系;(三)性别控制和单性种群利用;(四)确定性被遗传机制;(五)基因-着丝点作图。第二节雄核发育一、卵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与雄核发育的诱导雄核发育是指通过用放射线照射等方法完全破坏卵核,仅把卵子作为营养源,依靠精子又来的精核发育成胚胎的现象。卵子遗传失活常用γ射线和X射线的辐射处理,照射剂量与发生率之间,与雌核发育同样可以看到Hertwig效应。二、雄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的偶到可以通过抑制第一次卵裂的方法获得。此外,还可以通过双精子融合,或利用四倍体得到的二倍体精子或遗传失活卵受精的方法获得雄核发育二倍体。三、雄核发育后代的性比雄性异型鱼类的雄核发育二倍体,理论上应该产生XX雌性和XY雄性(超雄),并以1:1的比例分离。雌性异型配子的雄核发育二倍体,理论上应该全是ZZ雄性,与正常雌性交配性比正常。四、雄核发育的应用(一)濒危物种保护(二)全雄生产(三)克隆(四)有害隐性基因的排除(五)核质杂种第六章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不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遗传性状互不相同,其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也不尽相同;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则完全相同,所以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是物种的标志。各种生物在世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每种生物体细胞都有相对恒定的染色体数目。第一节生物染色体的多倍性一、多倍体概念和种类(一)多倍体最早是有德国学者温克勒诱发植物多倍体成功后提出来的。它指生物体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相对与二倍体,多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4个、6个或更多的染色体组,而依次贝称为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二)多倍体的种类同源多倍体:从来源上分析,如果加倍的染色体来自于同一物种或在原有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加倍而成,则称为同源多倍体(homologouspolyploid)。异源多倍体:如果加倍的染色体来源不同的物种,则称为异源多倍体(heterologousployploid)。二、多倍体现象多倍体在植物界很普遍。被子植物中大约有一半的物种是多倍体。但动物中的多倍体现象较少。在水产动物中,多倍体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多倍体种类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或重要的经济鱼类或重要的养殖对象。三、天然多倍体形成的原因(一)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由于生物自身或外界的原因,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发生分分裂异常现象(核内有丝分裂、核内复制或分裂后两个子细胞的融合)导致染色体加倍分裂失败,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多倍体细胞,进而形成一定的多倍体组织或器官。这种多倍体的组织或器官在动物和植物都可能出现,但植物比动物更容易流传下去。有体细胞的核内有丝分裂(核内复制)和细胞融合导致的多倍体均为偶倍性。核内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在正常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核膜没有破裂、消失,也无纺锤丝的形成,当然也不会发生细胞分裂中后期的细胞质分裂,因此每个染色体形成4条染色体,称为双倍染色体,这时染色体两两平行排列在一起,结果形成的细胞是四倍体。其后经过正常的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融合:指两个细胞之间由于某种物质作用,细胞膜之间融合,形成一个双细胞核细胞,由于细胞有丝分裂时的核膜崩解,两个细胞核融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第一次卵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之间,虽然是体细胞之间形成的多倍体,但由于用以后的生殖细胞也由之形成,故由此产生的四倍体是可遗传的。(二)生殖细胞的异常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可能发生异常的减数分裂,由于某种原因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体在后期没有分开,二组染色体进入到同一配子中,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形成2n配子。这样的配子经受精后形成倍性不同于亲代的多倍体,但其子代的可育性很低。(三)双(多)精受精动物的受精机制保证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卵子。在一些鱼类中是精子产生雄配子素II,溶解卵膜孔的乱摸形成受精孔。卵子的卵膜孔区有两种雌配子素,雌配子素I有吸引和加速精子活动的作用。当一个精子进入卵子后,卵子立即释放雌配子素II,使卵膜孔封闭,并破坏贝吸引到卵表面而不能键入卵的精子。由于雌、雄配子素的共同作用,最好中使一个精子的头部由卵膜孔入卵,实现精卵的两核融合。当卵子的受精孔由于某些生理的或自然的原因不能及时封闭时,则可能有两个或多个精子进入卵子,并同时完成受精过程,进而形成三倍体(双精),四倍体(三精)的合子,并发育形成多倍体个体。这种双(多)精受精的生物现象在植物,动物以及高等动物中均有发现。在自然界中靠自然力量形成多倍体的机制还不清楚,目前还没有通过这种方法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先例。(四)远缘杂交不同二倍体物种之间杂交,当血缘关系比较近时形成异源二倍体杂种;当杂交的两个物种血缘关系较远,会产生杂交种不育现象;如果遗传基础差异较大,杂交很难获得二倍体杂种,但有时远缘杂交可以导致远缘多倍体的形成,这一现象在鱼类等水产动物的远缘杂交中经常出现,尤其是辅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后更加容易获得异源多倍体。高等动物的远缘杂交能力较弱,而许多植物则能形成可育的异源多倍体。(五)个体发育调节机制植物有着复杂而完善的急速调节作用,但其精确性和时效性不及动物,对遗传物质改变的耐受性较大,这样就容易在自然选择中形成多倍体。而在动物体中,染色体、神经、体液调节的存在,对配子的产生、合子的形成、性别决定和子代个体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倍体动物之所以稀少,可能与染色体的性别决定有关。第二节多倍体诱导多倍体育种包括天然多倍体的挖掘和人工多倍体的诱导两个方面。由于天然多倍体已经镜鲤长时间的适应与自然选择,因而在适应环境和综合表现等许多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自然界中,多倍体自然发生的皮率极低,尤其是天然多倍体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数量有限,难以全面满足人类对养殖新品种开发热情。因此,人工诱导多倍体便成为多倍体育种一个更好的选择。一、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根据天然多倍体的生成机制以及生殖细胞发生和细胞分裂的机理,多倍体的诱导原理有以下几方面:(一)抑制第一极体的释放(二)抑制第二极体的释放(三)抑制第一次卵裂(四)细胞融合二、人工诱导多倍体产生的方法目前广泛应用的诱导方法有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一)物理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有温度休克、静水压力处理和电休克法等(二)化学方法一些化学物质可以破坏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进而组织卵细胞极体的排出或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而产生多倍体,这些化学物质有:秋水仙素、细胞松弛素B、聚乙二醇、6-二甲基氨基嘌呤、咖啡因等。(三)生物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有远缘杂交、核移植及细胞融合等。第三节诱导多倍体的细胞学特征(一)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方式Guo等(1994)对牡蛎(2n=20)受精卵的细胞学观察研究中发现,经CB处理抑制第一极体释放后,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方式有以下几种:1、联合二极分离2、随即三极分离3、非混合三极分离4、独立二极分离(二)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方式抑制受精卵第二集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方式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在此一太平洋牡蛎为例说明抑制第二极体释放的遗传结果。受精时,卵子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含有20个四分体,受精后卵子继续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向两极一定,20个四分体均分为两组,每组10个,其中靠近卵子边缘的一组形成第一极体排出。剩余的一组继续第二次减数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向两极移动,每一极含有10条染色单体,靠近卵缘的一极将形成第二极体排出。在第二极体释放前,细胞核内形成2倍体的雌性原核(20条),再与正常的雄性原核(10条)结合就形成三倍体(MII三倍体)。第四节多倍体的鉴定由于经人工处理的受精卵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称为多倍体,而且所形成的多倍体常常表现为嵌合体,因此进行染色体倍性鉴定对于确认诱导效果就显得十分必要。鉴定方法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直接方法包括染色体计数和DNA含量测定等,间接方法包括细胞测量、蛋白质电泳、生化分析和形态学检查。一、染色体计数法(一)鱼类染色体玻片标本制备1、肾脏组织染色体制片法2、小型鱼类鳃细胞制片3、胚胎细胞制片(二)贝类染色体制片法1、用单轮幼虫制备染色体标本2、用鳃组织制备染色体标本3、用上足触手、外套膜制备染色体标本二、细胞核体积测量一般认为,真核细胞的核大小与染色体数目成正比,同时细胞核与细胞质在细胞种总是维持较稳定的核质比。因此,细胞及细胞核体积的大小可用于染色体倍性鉴定。三、极体计数法极体计数法已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用于早期胚胎三倍体的检测。因为三倍体的诱导是通过组织第一极体或第二极体的排出而完成的,所以三倍体合子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极体。具体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卵子的动物极有没有极体释放。四、DNA含量测定方法细胞核内的DNA含量与它们所含的染色体数成正比,当细胞内染色体倍数增加时,其DNA含量也相应增加,所以可以通过DNA含量来确定染色体数目的多少。其具体方法有: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显微荧光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测定法。第五节多倍体的生物学特性(一)性腺发育人工诱导的三倍体鱼类理论上是不育的,因为计数染色体组将导致减数分裂因姊妹染色体配对不平衡而不能进行,由此引发性腺发育的受阻或非整倍体配子的产生。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显示,人工诱导三倍体贝类的性腺发育大致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三倍体的性腺成熟完全被抑制;第二种是性腺发育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在产卵期仍有不同程度发育,且随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些能产生成熟的卵母细胞和精子。第三种类型是有些三倍体贝类产生的精、卵能正常受精并发育。四倍体个体的性腺发育正常,但育性较二倍体差。(二)生活力与生长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人工诱导的三倍体鱼类具有正常的生活力。除在贻贝的幼虫发现三倍体与二倍体的生长存在差异外,多数研究认为,贝类达到成熟期后,三倍体才显示出生长优势。(三)其他性状经过对鱼肉质量、含氧量、抗病性和感觉特性等性状的研究,发现三倍体虹鳟的鱼肉质量由于二倍体。三倍体香鱼的抗病力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多数情况下,三倍体的个体不比二倍体大,这必然伴随三倍体个体细胞数量的减少,同时也伴随各个器官细胞数量的减少。脑细胞数量的减少导致三倍体的治理可能比二倍体低下,这有可能使三倍体的竞争力低。第六节多倍体的应用(一)提高生长速度(二)控制过度繁殖(三)延长寿命(四)改善品质第七节多倍体育种实例(一)鱼类多倍体育种实例(二)贝类多倍体育种实例第七章细胞融合与核移植第一节细胞融合一、细胞融合的方法两种不同细胞的混合物,自发发生细胞融合的频率非常低,所以一般需要添加融合剂或使用点融合计数,认为促进细胞的融合。(一)病毒融合利用病毒诱导此包融合的方法最早被采用,其中最有效而又最常用的是仙台病毒(HVJ)。HVJ是具有囊膜的病毒,对人没有致病性。该病毒能强力吸附于细胞表面,因而HVJ为介导两细胞间可以形成甲壳,部分细胞膜一时破解,两个细胞融合。(二)化学融合化学融合是在20实际70年代才开始研究和使用的,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聚乙二醇(PEG)。PEG早期使用植物细胞融合细胞的融合试验中,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细胞也都普遍使用。PEG通过去除细胞内的水分,作用于细胞膜,引发细胞融合。(三)电融合电融合技术是利用交流非均匀电场使液体中浮游细胞沿电力线排列成串,形成待融合细胞之间的紧密接触,然后采用直流脉冲使细胞在相互接触部分进行细胞膜融合。(四)激光融合激光融合是利用激光微束破坏相邻细胞的接触区,从而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二、融合细胞的筛选在随A、B两种细胞的融合中,可能会形成AA、BB和AB3种融合,而实际所需要的是AB融合体的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几种代表性的方法。(一)荧光标记筛选(二)形态、生化或遗传标记筛选(三)选择培养基筛选三、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一)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二)微生物育种(三)植物育种(四)动物育种(五)基因定位(六)生产活性蛋白质第二节核移植细胞核移植是应用惊喜的显微操作技术,将一种动物的一个二倍体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或核已灭活)卵母细胞(或受精卵)胞质中,在一定条件下,它能像受精卵一样分裂、分化、发育形成胚胎、幼体或成体技术。一、鱼类的细胞核移植在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做了许多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63年童弟周等首次将细胞核移植技术应用到硬骨鱼类,把金鱼和鳑鲏的囊配细胞核分别移入同种鱼的去核未受精卵内,成功获得正常的胚胎和幼鱼。此后的40年时间里,有关鱼类细胞核移植的报到主要集中在我国,国外只有5篇。二、核移植的方法细胞核移植技术操作主要包括核供体鱼细胞质受体的制备、移核和核质杂种的培养4个步骤。(一)核供体细胞的准备核供体的细胞来源于囊胚期细胞和体细胞。(二)受体卵细胞的制备鱼类细胞质受体为成熟的未受精卵细胞,通常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获得。去核的方法主要有挑核法和功能性去核。(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