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2)或师焉,或不焉通,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句读之不知(2)君子不齿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3)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正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解释下列多义词。(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④吾师道也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得璧,传之美人⑤舍相如广成传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而耻学于师(2)小学而大遗(3)孔子师郯子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而耻学于师③不拘于时④其皆出于此乎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不拘于时,学于余四、重要语句翻译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9(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____________处为句,____________处为读。(2)六艺:本文是指六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1(1)“授”传授,教授。(2)“否”不,没有。2(1)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2)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3(1)求学的人。(2)小的方面学习。(3)动词“从”和连词“而”,“从”译为“跟从”。4(1)①老师。②有专门技艺的人。③以……为师。④学习。⑤从师学习。(2)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传送,传递。⑤招待宾客的馆舍。5(1)意动用法,以……为耻。(2)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1)①代词,他。②指示代词,那些。③代词,作主语,他们。④代词,作定语,他们的。⑤副词,表大概。⑥副词,表反问。(2)①介词,比。②介词,向。③介词,被。④介词,从,在。⑤介词,对于。7(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前一句为被动句,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句为状语后置,应为“于余学”。8(1)那些童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解析】“非……者”,否定判断句。(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解析】“不齿”指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第一个“其”指“君子”;第二个“其”代词,“这”,指“智乃反不能及”。“乃”译为“竟然、反而”。9(1)文辞语意已尽未尽而须停顿(2)诗书礼乐易春秋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间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B.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D.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或师焉,或不焉问焉以破其疑B.则群聚而笑之相辅而行者也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D.师不必贤于弟子以能问于不能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师说》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来立意;《问说》从“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来立意。B.《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但二者论述角度不同。《师说》着重“师”的角度,为了“传道受业解惑”,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问”的角度,为了“致疑”“广识”,强调“问”的重要性。C.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问说》则针对士人“是己非人”“以问为耻”的通病。这两种思想至今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D.在阐述文章中心论点的过程中,《师说》与《问说》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使文章观点鲜明。不同的是,《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单一,《问说》比较广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14.韩愈、刘开两位大家的教育思想都源于孔子,你认为《论语》中哪些句子与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呢?试举两例并简要说明。(3分)10.选A。11.选B。(解析:A.语气词,不译;代词,他们。B.连词,表修饰,不译。C.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D.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12.选D。(解析:《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广泛,《问说》比较单一。)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下”“耻”各1分,句意1分)(2)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每一小句2分)。14.解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附:《问说》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而行的,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不去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辩”。《尚书》不是说“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吗?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出“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