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_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_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_第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_第4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2023·包头市一模]《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关注臣民的美育培养B.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C.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2.[2023·威海市高三二模]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B.推进以礼入法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D.创新基层教化3.[202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由此可以看出()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4.[2023·河南省名校高三联合考试]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据此可知,宋代的乡约()A.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B.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D.促进了理学统治地位确立5.[2023·天一大联考高三测试]1385年,明政府重定乡饮酒礼,明确要“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规定“其座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那些“有过犯之年长者”,“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论”。明政府的做法()A.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教化B.激化了宗族内部的矛盾C.促进了理学正统地位确立D.背离了儒家的纲常伦理6.[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天主教的生活观里,只有担任神职才有意义,出家成为修士、专职侍奉上帝才是高尚的职业,其他职业不过是俗世的蝇营狗苟;加尔文则认为,人的每种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所有职业都像神职一样神圣。他的这一主张()A.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垄断B.强化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C.扩大教会统治的社会基础D.赋予世俗奋斗宗教使命感7.[2023·哈三中高三三模]“一个人借了他人的一匹马,将马牵出了与他人约定的地方,或者牵到了比约定的更远的地方,被判处盗窃罪”。当时的法学家昆图斯·斯凯沃拉通过审查类似判决和其他判决,得出“任何人以保管的目的接受某物却使用之,或者以使用的目的接受,却以与接受时所达成的不同目的而使用之,则犯有盗窃罪”这一表述。可见法学家()A.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B.使法律的实践性和适用性增强C.对法律判决具有审查复核权D.对法律的解释具有主观随意性8.[2023·河南省六市二模]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D.说明“文革”后拨乱反正工作的结束9.[202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A.创造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C.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D.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10.[2023·南通市大联考]中央十二大报告起草稿将民主与精神文明列为一个部分,即“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和高度精神文明”。之后修改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民主建设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论述。最后定稿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这表明()A.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民主政治B.民主问题日益受到党的重视C.拨乱反正工作得以顺利完成D.社会主义的本质被广泛认知二、非选择题(12分)11.[2023·锦州市一模]《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20世纪九十年代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21世纪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课题训练41法律与教化1.解析:据材料“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可知,西周时期以礼乐文化教育万民,从而推动统一的文化认同心理,说明西周时期重视乐教天下归心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中的乐教对象是万民,臣民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A项;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材料主旨是礼乐制度,排除C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针对的是统治阶级,仍然是“礼不下庶人”,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文帝之所以给予陈姓寡妇“孝妇”称号,是因为其“养婆母28年”,光武帝之所以赐临淄人江革“巨孝”称号,是因为其“以孝母闻名乡里”,二人的行为都与“孝行”有关,这与汉朝时期“以孝治天下”的理念相一致,而“孝”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伦理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社会伦理方面,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倡导道家的“无为而治”,而不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孝”属于“礼”的范畴,并没有涉及“入法”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统治者推广“孝行”并不属于“地方治理”范畴,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据材料“《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例如,《礼记》中规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罪,也不施加刑罚,《唐律疏议》中也有类似规定,说明《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对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予以处罚,体现了“出礼入刑”的思想,故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制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答案:C4.解析:由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可知,乡约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处事方式有利于稳定基层秩序,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不断瓦解,排除A项;乡约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而非民本思想,排除C项;官方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而非乡约,排除D项。答案:B5.解析:材料可见明政府对民间饮酒礼作出规定,规定中涉及长幼秩序和道德标准,这是通过礼节对基层民众进行思想渗透的教化手段,故选A项;中国古代基层宗族内部原本就有礼仪秩序,不涉及矛盾问题,故明政府在此方面的规定不会激化矛盾,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正统,排除C项;明政府此项规定与儒家纲常伦理一致,排除D项。答案:A6.解析:据材料“加尔文则认为,人的每种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所有职业都像神职一样神圣”可知,加尔文认为世俗的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赋予世俗奋斗以宗教使命感,故选D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垄断,排除A项;加尔文的主张为普通民众的奋斗提供辩护,并不是强化宗教信仰,排除B项;加尔文宗教改革进一步摆脱了宗教改革的思想禁锢,故扩大教会统治基础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答案:D7.解析:据材料“任何人以保管的目的接受某物却使用之,或者以使用的目的接受,却以与接受时所达成的不同目的而使用之,则犯有盗窃罪”可知,法学家强调私有财产的维护,通过对多个类似判决的审查而得出法律,更具有实践性与适用性,故选B项;法学家昆图斯·斯凯沃拉通过审查类似判决和其他判决得出了法律,说明其重视实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判决的依据,而不是判决的程序,排除C项;法学家昆图斯·斯凯沃拉通过审查类似判决和其他判决,对法律解释具有客观性,排除D项。答案:B8.解析: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提出的根本任务,适应了当时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历史性转变,1982年已经实现了转变,排除A项;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1982年宪法颁布,排除C项;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意味着实践中拨乱反正工作的结束,所以1982年宪法颁布并不是拨乱反正工作结束的标志,排除D项。答案:B9.解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B项正确;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已开创符合本国国情的法治建设道路,排除A项;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C项说法错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并非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开端,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据材料“中央十二大报告起草稿将民主与精神文明列为一个部分,之后将民主建设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论述,最后定稿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分出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可知,民主建设由最初的归到精神文明的题目下,最后将社会主义民主单独列为一个题目,说明民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建设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到单独列为一个题目的过程,体现的是民主建设的地位日益提高,未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包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材料表格内容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九十年代”“21世纪”这四个时间段内,有关编纂《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具体内容可知,其主要叙述了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据此可以把论题定为“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着重阐释“不同的时代是如何影响《民法典》编纂的”这一中心内容: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言,可做如下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就“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言,可做如下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答案:示例:论题: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2分)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