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色谱分析法概论_第1页
卫生化学:色谱分析法概论_第2页
卫生化学:色谱分析法概论_第3页
卫生化学:色谱分析法概论_第4页
卫生化学:色谱分析法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概论2

色谱法的概述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经典液相柱色谱法平面色谱法本章内容3第一节色谱法的概述一、起源(P162)

1.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创立植物色素分离见图示

2.现在: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并加以分析固定相——除了固体,还可以是液体流动相——液体、气体、超临界流体

色谱柱——各种材质和尺寸

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4固定相——CaCO3颗粒流动相——石油醚色谱柱色带石油醚back51.固定相(stationaryphase,s):在色谱过程中不移动的具有活性的物质,称为固定相,起滞留作用,有液体和固体两种状态。2.流动相(mobilephase,m):携带混合物向前移动的物质,称为流动相,起运输作用,有气体、液体和超临界流体。3.色谱法(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离、分析混合物的一种有效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实质:分离目的: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相关概念6二、色谱法的历史与进展(P164)1、历史:

10年代茨维特分离绿叶色素

30年代TLC40年代LLC和纸色谱

50年代GC出现使色谱具备分离和在线分析功能

60年代末HPLC出现,使色谱分析范围进一步扩大2、进展:(1)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2)联用仪器:GC-MS,HPLC-MS,GC×GC,LC×LC

(3)色谱专家系统7三、色谱法的分类(P163)

1.按两相分子的聚集状态分:流动相固定相类型液相色谱液体固体液-固色谱液体液体液-液色谱气体固体气-固色谱气体液体气-液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

82.按固定相的操作形式分:3.按分离机制分:平面色谱

纸色谱薄层色谱高分子薄膜色谱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分配色谱: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

吸附色谱:利用吸附作用力的差异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异

尺寸排阻色谱:利用分子线团尺寸的不同9四、色谱法的特点“三高”、“一快”、“一广”

高选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灵敏度——10-11~

10-13g,适于痕量分析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一次可以测多种样品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化学衍生化再色谱分离、分析10五、色谱法的应用酒驾乙醇A11第二节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

一、色谱过程(P163)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12化学结构和性质的不同→被固定相保留能力的差异差速迁移→保留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保留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保留→洗脱→再保留→再洗脱→反复多次保留-洗脱→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不断的进行分配平衡→被测组分被保留力不同→差速迁移→分离流动相

由色谱过程可知,色谱法是利用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作用力的不同,使固定相对组分的保留作用不同,产生差速迁移而实现分离分析的方法*131.流出曲线(色谱曲线):是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强度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为色谱图。

2.基线(baseline):是在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理论上基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实际,基线有一定的波动,其波动情况反映检测器的噪音随时间的变化。3.色谱峰:是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二、色谱图及色谱参数(P178)信号时间色谱图基线色谱峰正常色谱峰:对称正态分布前倾峰:前平缓后陡峭拖尾峰:前陡峭后平缓141.保留值

(描述色谱峰在色谱图中位置,反映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被保留的程度)—定性参数保留时间tR

:组分流经色谱柱时被固定相和流动相保留的时间之和(2)死时间t0或tM: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滞留时间(3)调整保留时间tR′: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

tR′=tR-tM

4.色谱参数15(4)相对保留值ris在相同条件下组分i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s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组分i对组分s的相对保留值。反映了所采用的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相对选择性,又称为选择性因子(α)。只与柱温和固定相的性质有关,是定性分析的依据。2.

峰面积(A)和峰高(h)—定量参数16

3.区域宽度(描述峰宽度的参数)—柱效参数(3)峰宽W: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切线与基线相交的截距(1)标准差σ:正态分布色谱曲线两拐点距离的一半

σ→对应0.607h处峰宽的一半注:σ↓小,峰↓窄,柱效↑高(2)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所对应的峰宽W1/2=2.355σ*W=4σ

W=1.699W1/2*174.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分离参数(P192)

*18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参数的意义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看出样品中单一组分的最少个数色谱的保留值可作为定性依据色谱峰的h和A可以作为定量依据色谱的区域宽度可用来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分离度是判断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191.分配系数K(平衡常数):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色谱柱中达分配平衡后,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注:K为热力学常数与组分性质、固定相性质、流动相性质及温度有关。实验条件固定,K仅与组分性质有关。二、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P162)

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20

2.

容量因子(capacityfactor,k)即分配比: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之比

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与保留时间的关系:设流动相的线速度为u,组分的速度为v,将两者之比称为保留比(R’)21在定距展开中t0近似于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时间tM。而溶质分子只有出现在流动相中时才能随流动相前移。故保留比与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分数有关。(1)(2)由(1)和(2)得22色谱条件一定时,tR主要取决K的大小

K↑,tR↑,组分后出柱

K=0,组分不保留

K→∞,组分完全保留色谱过程方程*由色谱过程方程可知

:tR’=tR-t0=t0(1+k)-t0=t0kk=tR’/t023

分离的前提设有两个组分A与B问题:若KA>KB,组分A和B哪个先出柱?色谱分离的前提:分配系数(或容量因子)不等﹡24第三节经典液相柱色谱法按分离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25一、吸附色谱法固定相→具表面活性吸附中心的吸附剂;流动相

→液体(一)分离原理吸附平衡:见图示吸附系数注:Ka与组分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流动相性质及温度有关。

Ka↑,组分易保留,不易被洗脱;Ka↓,组分易洗脱,不易被保留。吸附平衡方程Xm+nYa

Xa+nYm

为溶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的浓度,固定相中的浓度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浓度,流动相中的浓度

分离机制:

不同组分与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Ka不同)而实现分离。26

吸附平衡:组分分子与流动相分子竞争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吸附:组分分子被活性吸附剂吸附,置换出若干流动相分子解吸:流动相分子与活性吸附剂反应,置换出组分分子back吸附平衡: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过程,达到平衡

Xm:流动相中的组分分子;Xa:吸附剂上的组分分子Ym:流动相中的流动相分子;Ya:吸附剂上的流动相分子27Ca:直线形等温线b:凸形等温线c:凹形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P165):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分子在吸附剂表面被吸附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浓度相对关系的曲线,称吸附等温线。描述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规律。直线型等温线:一种理想情况。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随组分在流动相中浓度呈线性变化,即Ka为常数,与组分浓度无关。凸型等温线:吸附剂表面有许多吸附能力不同的吸附活性中心。组分优先占据强吸附位点,然后再占据较弱的吸附位点。强吸附位点吸附能力强,难洗脱,Ka大;弱吸附位点,吸附松弛,易洗脱,Ka小。因此,Ka随组分在吸附剂表面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吸附等温线呈凸型。凹形等温线:在吸附过程中发生了另外的反应。如,组分通过氢键作用吸附更多组分分子,使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相对增强,组分在流动相中分布减少。凹形等温线少见。28(二)固定相对吸附剂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大的吸附表面和一定的吸附能力,能使样品达到预期的分离。具有一定的惰性,与流动相及样品中各组分不起化学反应,在流动相中不能溶解。吸附剂的颗粒应有一定的粒度,粒度要均匀,柱色谱80~100目;薄层色谱180~200目。注:目表示1吋(2.54cm)长度具有的孔数。80个孔=80目。常用的吸附剂:极性吸附剂(硅胶、氧化铝等)非极性吸附剂(活性碳)29

硅胶(SiO2·xH2O)结构:内部——硅氧烷交联结构→多孔结构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特性:与极性物质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

待测物质极性↑,与固定相的吸附能力↑

吸附活性次序:活泼型>游离型>束缚型30活性:Si-OH+H2O=-Si-OH….H2O正向减活,逆向活化105~110℃烘干30分钟(可逆失水)→活化失活500℃烘干(不可逆失水)→活性丧失,无吸附力应用:硅胶具有微酸性,适用于分离酸性和中性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甾体等。31

氧化铝Al2O3分类

①碱性氧化铝(pH9~10)

适用于碱性(如生物碱、碱性氨基酸)和中性化合物的分离。

②酸性氧化铝(pH1.5~3.5)

适用于分离酸性化合物(如酸性色素、酸性氨基酸)以及对酸稳定的中性物质。

③中性氧化铝(pH7.5)

适用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凡是碱性氧化铝和酸性氧化铝能分离的物质都可用中性氧化铝分离。32

硅胶、氧化铝含水量与活性的关系吸附剂选择的基本原则*:分离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强活性吸附剂,分离强极性物质,应选用弱活性的吸附剂。33(三)流动相(洗脱剂)对流动相的要求:纯度合格、不干扰样品组分的分离。对样品有一定的溶解能力,不与样品和吸附剂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粘度小易流动。性质稳定,有一定的挥发性,对分离组分的回收无干扰作用。与检测手段相匹配。34流动相的洗脱能力主要由其极性决定强极性的流动相分子占据极性中心的能力强,而具有强的洗脱作用。非极性的流动相竞争占据吸附活性中心的能力弱,洗脱作用就弱。

Snyder溶剂强度

o:吸附自由能,表示洗脱能力。

o值越大,固定相对溶剂的吸附能力越强,即洗脱能力越强。35

溶剂溶剂强度(

o)溶剂溶剂强度(

o)正戊烷0.00甲基特丁基醚0.48石油醚0.01醋酸乙酯0.48

氯仿0.26乙腈0.52二氯甲烷0.40异丙醇0.60

乙醚0.43甲醇0.70

常用溶剂的极性(洗脱能力)的顺序大体是:

石油醚<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甲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流动相选择的基本原则为:相似相溶*。36(四)被测物质的结构、极性与吸附力

一般规律是:待测物的极性越大,与吸附剂的吸附力越强①饱和碳氢化合物为非极性化合物,一般不被吸附剂吸附。②基本母核相同的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的取代基的极性越强,则整个分子的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强;极性基团越多,分子极性越强。③不饱和化合物比饱和化合物的吸附力强,分子中双键数越多,则吸附力越强。④分子中取代基的空间排列对吸附性也有影响。37常见化合物的极性(吸附能力)有下列顺序:

烷烃<烯烃<醚<硝基化合物<二甲胺<酯<酮<醛<硫醇<胺<酰胺<醇<酚<羧酸。〉*38二、分配色谱法固定相和流动相均为液体,属于LLC

(一)分离原理达到分配平衡后,狭义分配系数注:K与组分的性质、流动相的性质、固定相的性质以及柱温有关。为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中的浓度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利用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溶解度差别实现分离

(连续萃取过程)39(三)流动相要求:(1)纯度高、粘度小、不与固定液互溶;(2)为防止固定液流失,流动相使用前需预先用固定液饱和。常用:水、不同pH溶液、缓冲液和不同极性溶剂。(二)固定相:固定相→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固定液。

载体:惰性,不发生化学反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好(吸水硅胶、纤维素、多孔硅藻土、微孔聚乙烯小球)固定液:要求:是样品良好的溶剂,且不溶或难溶于流动相。常用:水、甲醇、甲酰胺、高分子有机溶剂(甲基硅油、聚乙二醇、角鲨烷等)40(四)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

(五)分类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溶剂)极性>流动相(非极性或弱极性)极性的色谱法称为正相色谱法。

反相色谱:固定相(非极性或弱极性)极性<流动相(极性溶剂)极性的色谱法称为反相色谱法。固定相与流动相极性相差要大,彼此不互溶。组分在两相中都应有一定的溶解度。通常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稍大些。流动相的极性对组分分离的影响大,实际工作中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的分离效果。4142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离子交换剂;流动相→缓冲溶液;被分离组分→离子型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离子交换剂:含有可解离基团的物质,解离基团能与溶液中其他离子发生交换作用。离子交换剂按功能分为:阳离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分别对应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剂又基质和活性基团组成,活性基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与基质相连的带电荷基团,为不可交换的离子基团,另一部分为可以解离的离子,为可交换离子。43

注:Ks与离子的电荷数、水合离子半径、流动相性质、离子交换树脂性质以及温度有关。选择性系数

RSO3-H++X+RSO3-X++H+

固定离子可交换离子待测离子(一)分离原理RSO3-H+交换树脂X+依据被测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交换能力(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44(二)固定相

常用的离子交换剂为离子交换树脂:具有网状立体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网状结构的骨架部分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难溶于水、酸性和碱性溶液,与有机溶剂、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都不发生反应。网状结构骨架上有许多活性基团。

离子交换树脂按活性基团不同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酸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RSO3H)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RCOOH)分离碱时,选用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碱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剂(季胺盐R-NR3+X-)弱碱性阴离子交换剂(R-NH2,R-NHR,R-NR2)分离酸时,选用阴离子交换树脂。45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性能指标交联度: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剂的含量,用质量分数表示。标有“×1”或“×7”的树脂,表示交联剂在合成树脂时占原料总质量的分数为1%或7%。交联度与网眼大小有关,交联度越大,网眼小,结构紧密,选择性好,组分约易被保留。交换容量:每克干树脂能参加交换反应的活性基团数,以每克干树脂或每毫升溶胀树脂能交换离子的毫摩尔数表示。单位为mmol/g或mmol/ml

树脂的交联度(↑)和交换容量(↑)越易被保留粒度:离子交换树脂颗粒的大小,用溶胀后能通过筛孔目数表示。色谱用的离子交换树脂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合适的粒度。46

(三)流动相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大多为水溶液。pH值pH导致试样组分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的变化,电离度增大,试样组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比例增大,试样组分的保留值增大。酸:阴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增加pH值有利于酸保留。碱:阳离子交换色谱法中,降低pH值有利于碱的保留。离子强度

加入盐溶液,增大流动相的离子强度,减弱了试样组分离子的竞争交换能力,使试样组分的保留值降低。有机溶剂

甲醇或乙醇等调节试样组分的保留值。47离子半径、电荷与离子交换能力离子价态高,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Fe3+﹥Ba2+﹥K+PO43-﹥SO42-﹥I-同价离子半径大,离子交换能力越小

Cs+<Rb+<K+<Na+<Li+

Ra2+<Ba2+<Sr2+<Ca2+<Mg2+<Be2+

I-<Br-<Cl-<F-48

应用(1)分离金属阳离子,无机酸阴离子等离子型化合物。(2)分离碱,选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为醋酸、枸橼酸、磷酸缓冲液。(3)分离酸,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为氨水、吡啶等缓冲液。(4)除去干扰离子。49四、尺寸排阻色谱法又称为凝胶色谱法固定相→多孔性凝胶流动相→水—凝胶过滤色谱(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流动相→有机溶剂—凝胶渗透色谱(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一)分离机制渗透系数

(0<Kp<1)利用被测组分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上选择性渗透实现分离。50在一定分子线团尺寸范围内,Kp与分子量相关,即组分按分子量的大小分离。在凝胶孔径一定时:分子线团的尺寸大到不能进入凝胶的任何孔径时,Kp=0;小到能进入所有孔径时,Kp=1。

注:Kp仅取决于待测分子尺寸和凝胶孔径大小与流动相的性质无关*。51(二)固定相多孔凝胶:软质、半软质(半刚性)和硬质(刚性)

性能指标交联度:影响网状结构中孔隙的大小。网状结构孔隙越大,吸水膨胀程度大,机械强度小;反之,吸水膨胀程度小,机械强度大。交联度用每克干凝胶吸收水分的重量来表示。吸水量>7.5g/g的为软质凝胶;<7.5g/g的为硬质凝胶。软质凝胶适用于水溶液体系,常用于分离多肽、蛋白质、核糖核酸等硬质凝胶适用于有机体系,常用于从大分子物质中除去小分子杂质。52(三)流动相

要求:能溶解试样、润湿凝胶,粘度要低水溶性试样选择水溶液为流动相(称为凝胶过滤色谱gelfiltrationchromatography;GFC);非水溶性试样选择四氢呋喃、氯仿、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凝胶渗透色谱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y;GPC)。53小结

四种色谱的分离机制各不相同,分别形成吸附平衡、分配平衡、离子交换平衡和渗透平衡

K分别为吸附系数、狭义分配系数、选择性系数和渗透系数

除了尺寸排阻色谱法中的K仅与待测分子线团尺寸、凝胶孔径有关外,其他三种K都受组分的性质、流动相性质、固定相性质及柱温的影响。54第四节平面色谱法

一、薄层色谱法(一)概述(二)定性参数(三)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四)定性与定量分析(五)常见问题及消除的方法

55(一)概述定义:将固定相均匀涂布在表面光滑的平板上,形成薄层而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分离机制: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尺寸排阻)特点:分离能力强、斑点集中;灵敏度高;展开时间短;试样预处理简单;上样量大,可点成点,也可点成条状;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应用:杂质检查、鉴别、纯度测定

操作过程:制备→活化→点样→展开→定位(定性)/洗脱(定量)56

薄层材料必需材料1.吸附剂硅胶:常用的极性吸附剂,具有表面吸附中心,略带酸性氧化铝:常用极性吸附剂,具有表面吸附活性,略带碱性硅藻土:中性吸附剂与柱色谱所用的吸附剂的区别是颗粒更细,约为200目,吸附性能更好2.载板具一定机械强度、化学惰性、耐一定温度、表面平整、厚度均匀。玻璃板:5cm×10cm,10cm×20cm,20cm×20cm辅助材料3.粘合剂作用:加强固定相颗粒的附着力,增加薄层板润湿性,改善色谱分离。无机粘合剂:煅石膏有机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薄层板的制备57

荧光指示剂作用:适当波长激发照射下可以产生均匀的荧光背景,清晰显示化合物暗斑。用量:1.5~2.0%短波荧光指示剂:254nm紫外光激发发出荧光

锰激活的硅酸锌;钠荧光素、阴极绿长波荧光指示剂:366nm紫外光激发发出荧光

银激活的硫化锌、硫化镉;彩蓝薄层板的分类软板:将薄层用吸附剂均匀地铺在一定规格的载板上硬板:用水或其他溶剂将吸附剂和黏合剂调成糊状然后再均匀的涂在载板上,于室温下平放自然干燥制成。商品板硅胶G—自含粘和剂(5%~10%的煅石膏)硅胶H—不含粘和剂,铺板时另加入CMC-Na(0.2%~1.0%)。硅胶HF254

—不含粘合剂,含荧光剂,254nm紫外光照发绿光。58铺板:湿法涂布。1份吸附剂+3份粘合剂+水在研钵中搅拌均匀调糊状(无气泡和板结),再进行涂布。要求薄层板均匀、平整、无气泡造成的凹坑和龟裂。薄层板的厚度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和重复性有影响。以硅胶为固定相制备薄层板,一般厚度以250

m为宜。59活化:在室温下阴干,在105-120℃干燥0.5-1h,干燥器中备用。薄层板的活度大小与薄层的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活度越高;含水量越高,活度越低。点样:成功分离和精确定量的关键因素(1)溶剂:易挥发,避免用强极性水溶解试样,防止展开时样点扩散。最好采用与展开剂极性相似的有机溶剂溶解。(2)点样体积:经典薄层1-5L,高效薄层为100-500nL,溶液浓度为0.01%~1.00%。用毛细管或注射器点样,一次加到薄层板上的样液不应超过0.5L。需要加大体积的样品溶液时,采用多次点样法。(3)点样量:适中。切勿超载,防止拖尾。(4)点样位置:离板端1.5~2cm的起始线,高效薄层为1cm。点间距离2cm左右。点样不能距边缘太近,以避免边缘效应。60展开:上行、下行及径向展开,上行展开常用。图展开槽与展开方式展开槽内溶剂深5-7mm,展开前一般先将薄层板用槽内溶剂蒸气饱和(避免边缘效应),然后将下端浸入溶剂内约5mm,速将展开槽密闭。待展开剂上升至预定前沿(低于板上端1-2cm),取出薄层板,挥干溶剂待检。61定位(显色):紫外光照射法:荧光物质,紫外光下直接观察荧光斑点。样品无荧光,吸附剂内含荧光,呈暗斑。气熏显色法: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碘或溴气熏,呈黄褐色斑点。喷显色剂显色:通用型:浓硫酸及其溶液、酸碱指示剂等专属型:只能使一类或少数官能团或化合物显色的试剂。62原点前沿63(二)定性参数比移值Rf

Rf范围:0<Rf

<1

Rf

=0.2~0.8(常用)

0.3~0.5(最佳)问题:如Rf=0或Rf=1,说明什么?L0L1L2*64Rf与组分性质(溶解度)以及薄层板和展开剂的性质有关薄层板一定,对于极性组分展开剂极性↑大,Rf↑大(容易洗脱)展开剂极性↓小,Rf↓小(不容易洗脱)

Rf与K有关,K↑大,Rf↓小65相对比移值Rs

参考物可以是后加入纯物质,也可是样品中已知组分。参考物与被测组分在完全相同条件下展开可以消除系统误差,大大提高重现性和可靠性。相对比移值Rs与组分、参考物性质及色谱条件有关,范围可以大于或小于1。*66例:化合物A在薄层板上从原点迁移7.6cm,溶剂前沿距原点16.2cm。①计算化合物A的Rf值。②在相同的薄层系统中,溶剂前沿距原点14.3cm,化合物A的斑点应在此薄层上何处?Rf=L/L0=7.6/16.2=0.47L=Rf·L0=0.47×14.3=6.7cm67(三)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同液-固吸附色谱法)

吸附剂:根据被测物极性和吸附剂的吸附能力

被测物极性强——弱活性吸附剂

被测物极性弱——强活性吸附剂

展开剂:相似相溶根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展开剂本身的极性68实际工作中,最佳展开剂的选择需根据实验摸索:先用单一溶剂展开,若Rf值太小,则加入一定量极性强的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如果Rf值太大,则加入适量极性弱的溶剂(如环己烷、石油醚等),以降低极性。一般要求分离后组分的Rf值在0.2~0.8之间,最好在0.3~0.5之间,混合物中各组分的Rf值之差应大于0.05,以防斑点重叠。6970在多元展开剂中(1)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溶剂起溶解样品和基本分离的作用。(2)占比例较小的溶剂起调整Rf值、改善分离度。(3)有时加入某种溶剂如丙酮,以降低展开剂的粘度。(4)中等极性的溶剂往往使极性相差较大的溶剂混合均匀。(5)分离酸—加酸;分离碱—加碱(使斑点集中,防止拖尾,提高分离度。)例如,环己烷—丙酮—二乙胺—水(10:5:2:5)的混合溶剂系统中,环己烷的极性弱,溶解样品和基本分离组分,水的极性最强,调整Rf值、改善分离度;丙酮中等极性,则起到混匀整个溶剂系统及降低展开剂的粘度的作用;少量二乙胺的加入可控制调整展开剂的pH,使分离斑点清晰集中,减少拖尾现象,是减尾剂。71(四)定性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Rf值定性:根据样品与纯品的Rf值对照定性。原位薄层扫描:根据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