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肾疏肝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_第1页
调肾疏肝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_第2页
调肾疏肝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_第3页
调肾疏肝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_第4页
调肾疏肝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肾疏肝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乳房增生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约占所有乳腺癌疾病的75%。这是一种非炎症和肿瘤的增生疾病,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尤其是年轻女性。近年来本病呈年轻化、城市化、多样化的趋势,发病人数逐年增加。本病患者乳腺癌的发病率是一般女性的3~5倍,我国于1987年已将其列入癌前病变之一。笔者对针灸治疗此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1临床数据1.1对比性别罪犯发病年龄200例患者均为2002年1月—2006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按就诊先后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调肾疏肝针法组(简称调肾疏肝组)、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调肾疏肝组100例,平均年龄41.5岁;病程1年以内21例,1~6年38例,6+~10年27例,10年以上14例;双侧发病者71例,单侧发病者29例;轻度31例,中度40例,重度29例。常规针刺组50例,平均年龄40.1岁;病程1年以内8例,1~6年25例,6+~10年12例,10年以上5例;双侧发病者36例,单侧发病者14例;轻度14例,中度22例,重度14例。中药组50例,平均年龄39.7岁;病程1年以内10例,1~6年14例,6+~10年22例,10年以上4例;双侧发病者39例,单侧发病者11例;轻度18例,中度20例,重度12例。经统计学分析,3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双侧斑块、前囊及组织学检查①乳房疼痛:疼痛多为双侧,也可为单侧,疼痛性质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疼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月经前或情绪波动、劳累时可加重;②乳房肿块:多为双侧,或为单侧,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质地韧或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可,肿块可有压痛,与皮肤无粘连,可局限在一个象限,也可存在于多个象限,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③辅助检查:乳腺彩色超声波检查:可见乳腺腺体组织回声紊乱或回声增强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暗区;乳房钼靶X线摄片:乳腺显示较均匀密度增高阴影;病理学检查:可见乳腺导管、腺泡不同程度增多、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以上①、②项必备,并符合③项中任意一项者,即可诊断。(2)经周期主,语言浓,一般指征主症见乳房肿块、疼痛;次症见:①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②经前加重,经后缓解,胸胁胀满,烦躁易怒;③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细。以上主症必备,并符合次症①、②项中一项以上或伴有③项中任意一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1.3中医证候积分主症:①乳房肿块:a.肿块大小:以最大的肿块长径计算,无肿块为0分,肿块长径≤2cm为1分,4cm≥肿块长径>2cm为2分,肿块长径>4cm为3分;b.质地:正常为0分,质增厚为1分,质韧为2分,质韧硬为3分;c.肿块触痛:无0分,有1分;d.肿块范围:肿块消失0分,局限在1个象限为1分,范围在2个象限为2分,范围在3个象限以上为3分。②乳房疼痛:无疼痛或治疗后疼痛消失为0分;轻微隐痛、触痛为1分;疼痛较重,尚能忍为2分;痛甚,不能近衣为3分。次症:①经前加重,经后缓解;②胸胁胀满;③烦躁易怒;④腰膝酸软;⑤畏寒;⑥肢冷;⑦神疲乏力;⑧月经周期紊乱;⑨月经量少。以上各症状均以无为0分,有为2分。根据积分进行病情程度分级,轻度:中医证候积分8~14分;中度:中医证候积分15~21分;重度:中医证候积分22分以上。1.4标准物质的包含符合西医乳腺增生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肾虚肝郁、冲任失调证”的辨证标准,年龄在18~55岁之间者。1.5药物治疗乳腺癌术后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严重月经失调及功能性子宫出血者;乳腺纤维瘤或乳腺炎、乳腺癌患者;有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服用避孕药及性激素药物者;晕针患者。2治疗方法2.1捻转补法为立地条件,下转单取穴:主穴取肾俞、命门、风府、灵墟、神封、步廊、期门,配穴取太溪、三阴交、太冲、子宫、归来。操作:患者侧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直径0.3mm、长40~75mm华佗牌针灸针。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25~40mm,行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频率为120转/分钟,幅度为180°;命门直刺25mm,行捻转补法;风府向下颌方向刺入25mm,行捻转补法;灵墟、神封、步廊均向乳房方向平刺25~40mm,太溪直刺15mm,三阴交直刺40mm,均行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太冲向足心斜刺25mm,行捻转泻法,频率为60转/分钟,幅度为360°;子宫、归来直刺25mm,行捻转泻法。兼心烦易怒、胸胁胀满、月经色暗、舌暗、脉弦细者,用平补平泻手法;兼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脉沉细者,用补法。每日1次,施手法0.5~1min后,留针约20min。周日及月经期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2一般针灸组取穴均以肝经、胃经、脾经穴为主,穴取足三里、膻中、肝俞、乳根、内关、期门,常规针刺治疗,疗程同调肾疏肝组。2.3药物成分及停药时间口服乳癖消片(辽宁恒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药物成分:海藻、昆布、木香、蒲公英、连翘、鹿角、三七、红花、鸡血藤、玄参等),每次6片,每日3次,月经期停药,共服药2个月经周期。3治疗效果观察3.1症状观察及观察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乳腺彩色超声波检查,并询问病情、病史,记录相关症状;每组各选出20例,在月经后10~12天的卵泡期,采血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含量。3.2评估疗效的基准(1)斑块长径缩小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肿块长径缩小1/2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少或消失,肿块长径缩小1/3~1/2;无效:症状无改变,肿块未见明显缩小或缩小不足1/3者。(2)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证候疗效率评定,证候疗效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治疗后证候疗效率≥90%;显效:证候疗效率为70%~89%;有效:证候疗效率为30%~69%;无效:证候疗效率<30%。3.3统计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3.4治疗效果(1)组疗效比较经Ridit检验,χ2=28.08,P<0.005,说明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调肾疏肝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常规针刺组疗效优于中药组。(2)组疗效比较经Ridit检验,χ2=25.81,P<0.005,说明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调肾疏肝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常规针刺组疗效优于中药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比较由表3可见,3组患者治疗前乳房肿块、乳房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乳房肿块积分比较,调肾疏肝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治疗后乳房疼痛积分比较,调肾疏肝组和常规针刺组皆优于中药组(P<0.05),调肾疏肝组和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种治疗方法对乳房肿块、乳房疼痛皆有效,但是调肾疏肝组患者乳房肿块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对乳房疼痛的疗效调肾疏肝组与常规针刺组相近,皆优于中药组。(4)组治疗前后比较由表4可见,经t检验,3组患者治疗前E2、PRL、P、P/E2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除中药组E2外,其余各项3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3组患者治疗后E2、PRL、P、P/E2均值比较,调肾疏肝组与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0.05由表5可见,经t检验,3组患者治疗前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均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CD+8、CD+4/CD+8均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肾疏肝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CD+8均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4/CD+8均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均恢复到正常范围;中药组治疗后CD+8水平稍下降、CD+4/CD+8水平稍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CD+8、CD+4/CD+8均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调肾疏肝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调肾疏肝之功效与作用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多由思虑伤脾,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滞痰凝乳络,冲任不调所致,故临床常选肝经、胃经、脾经穴位。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根据肾气-天癸-性生理的中医生殖发育理论,提出乳腺增生病的病机为“肾气失司,肝肾失济,天癸失调,乳络失畅”,创立“调肾疏肝”针刺法。“调肾”包括调理和调补两方面,调理针对无明显肾虚症状者,用平补平泻法;调补针对有明显肾虚症状者,用补法。“疏肝”即疏肝通络,通过治疗达到肝肾相济、协调天癸的功能,以疏通乳络、散结止痛。临床取穴以肾俞、命门、风府、灵墟、神封、步廊、期门为主穴,配太溪、三阴交、太冲、子宫、归来。主穴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能调补肾气,补法可以达到滋阴填精、温肾壮阳的作用,平补平泻法可以调理肾气;命门穴居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重要门户,与肾俞相配起到培元温肾的作用,也可疏经调气;期门为肝之募穴,具有疏肝解郁、调气活血、散结止痛之功,为疏肝理气的要穴,与肾俞相配共同达到调肾疏肝的目的;太溪为肾经原穴,有温补肾阳、滋补肾阴之功,与肾俞俞原相配以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风府取其通利机关的作用,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灵墟、神封、步廊皆为足少阴肾经之穴位,可以开胸降气,疏通局部及肾经的气机;三阴交为太阴脾经和厥阴肝经的交会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之功,是治疗女性疾病的要穴,本穴也交会于肾经,有补肝肾、填精血之功;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与期门、步廊相配可以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子宫穴为治疗女性疾患的常用穴,配归来可以调经、疏通气血。以上穴位相互配合以起到调肾疏肝、恢复肾-天癸-性生理轴平衡的作用。经过临床观察,调肾疏肝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并且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调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是通过以下环节完成的:(1)调节内分泌的功能。调肾疏肝组20例患者,经针刺治疗后E2、PR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P/E2水平明显升高(P<0.05),说明调肾疏肝法对乳腺增生患者内分泌功能有调节作用。女性在卵泡期体内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高、P水平偏低、P/E2比例平衡失调,使乳腺组织失去孕激素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处于E2不断刺激之中。E2分泌过多,不仅刺激乳腺实质增生,也促使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乳腺增生。PRL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激素,具有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引起并维持泌乳的作用。PRL升高可增加黄体细胞生成素(LH)受体的含量,通过LH的作用使黄体分泌更多的雌激素,雌激素反过来也可刺激PRL的合成和释放,所以PRL也是通过影响雌激素的代谢而发挥作用。调肾疏肝针法可以降低E2、PRL的含量,调节P/E2比例,从而对抗雌激素代谢异常对乳腺组织的不良影响,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常规针刺组虽然也可降低E2、PRL的含量,调节P/E2比例,但作用不如调肾疏肝组,故调肾疏肝针法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组。(2)影响免疫功能。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部分,T细胞完成细胞免疫,由具有特定功能的多个亚群组成,主要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两大类。CD+3为外周血成熟T细胞,CD+4是辅助/诱导亚群,CD+8为抑制/杀伤细胞亚群。CD+4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过程。CD+8细胞可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免疫应答过程。正常情况下CD+4细胞和CD+8在数量上有一定比例,在功能上相互制约,调节着免疫应答过程,以保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临床研究发现,乳腺增生患者CD+8水平高于正常值、CD+4/CD+8低于正常值(P<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