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五六单元_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五六单元_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五六单元_第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五六单元_第4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五六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五、六单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枣庄市高三三模]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揭示了()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2.[2023·广东珠海测试]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上述主张旨在()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3.[2023·江苏镇江联考]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的主权。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推动B.民主意识的觉醒C.中国国力的增强D.外交策略的得当4.[2023·福建龙岩月考]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5.[2023·山东二检]太平天国运动在宣传“四海皆兄弟”等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名分,“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指导思想B.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束缚D.与传统农民起义斗争方式一致6.[2023·淄博高三诊断]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它反映了我国()类型数量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工人(单位:人)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5000万10000洋务派民用企业27个2964万25500~29500私人资本企业170个879万60000A.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高涨7.[2023·辽宁高三模拟]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A.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B.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冲击C.南方地区社会矛盾突出D.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8.[2023·辽宁丹东期末]谭嗣同看到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中“武国”教育的显著效果之后,亦提出要继承汉宋以来的“任侠”精神,“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积极引入西方竞技体育精神,培养“体用兼赅”的人才,以达到兴国强民的目的。谭嗣同的上述主张()A.表达了他对日本政体的向往B.说明其思想已转向革命C.将体育精神与救亡运动相结合D.旨在维护中体西用思想9.[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10.[2023·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二模]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掀起了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A.加剧了中西文明的冲突B.重新反思西方文明的优劣C.受到一战与十月革命影响D.以民族文化来反对外来文化11.[2023·河南中原名校期中]1924年国民党由一个被视为隐秘的、封闭的、个人领导的“暴民”党,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孙中山思想的改变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C.国民大革命的开展D.国民党改组的完成12.[2023·山东省高三联考]下表是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主要抗日文献。这说明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时间文献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2年4月《对日战争宣言》1933年1月“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12月《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一直把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主要敌人B.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C.为民族大义与国民党既斗争又团结D.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开辟敌后战场13.[2023·兰州市一模]如图是1936年创作的一幅漫画《再会罢!北平!(为北平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而作)》。该漫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民族战争面临新的形势B.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C.国共斗争仍呈激烈态势D.办学的重心向农村转移14.[2023·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1942~1944年的三年中,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1941年占总收获量13.58%,1942年降为11.4%,1943年降至不足9%。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A.重视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B.为百团大战提供物质基础C.获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D.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15.[2023·福建三明期中]右图所示为1939年日本报纸《朝日新闻》对日本中将阿部规秀在华战死的报道。这反映了当时()A.根据地反扫荡斗争取得的成果B.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C.百团大战造成了日军心理恐慌D.敌后根据地处境异常艰难16.[2023·合肥市二模]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共同奋斗。这()A.推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B.表明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C.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条件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泰安市高三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第259条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该犯之本国未与中国订立条约,或未遣领事官驻扎者,该犯由中国公堂拘拿,审讯得实,即按中律治罪。第260条前条所知之外国人,在中国欠债且被中国人控告者,中国公堂有审判此等案件之权。——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使北洋政府收回了德、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战后,德、奥、匈、苏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北洋政府先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但未成功。国民党一大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7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材料三1928年7月9日,国民政府宣布“在外华人应受中国法律之支配及中国法院之管辖……1930年1月1日起生效”,并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法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做准备,遭到各国推诿后计划延期至1932年元旦执行,又因日本侵华而告中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宣布废止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在华特权。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宣布英、美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其后其他国家纷纷签订类似条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做出这一法律规定的原因。(4分)(2)你如何评价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上述行为。(10分)18.[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学界对20世纪前期我国乡村的发展状况多有考查与记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1905年后,长期“沉积”乡村享有一定特权、也承担各种公共职责的绅士阶层,开始纷纷移居城市、投资商业,而一些暴发的、缺少文化的“土豪劣绅”逐渐兴起,“使(乡村)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1925年,章太炎指出:“自教育界发起智识阶级名称以后,隐然有城市与乡村之分,城市自居于智识阶级地位,轻视乡村。”若以1821~1830年间全国农作物亩产量指数为100,1891~1911年间为78;1931年粮食作物亩均产量为270.09斤,比清代中叶的367斤下降了26.2%。由于大批无地农户无力租种土地,耕地荒废面积增加率若以1914年为100,1930年已达323。1917年据农商部调查统计,全国有36%的农户耕地面积不到10亩。江苏昆山佃农的比例由1905年的57.4%上升为1924年的77.6%。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对全国22省850县所做的调查表明,借钱农户占全体农民户数的56%,借粮户占48%。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况下,走上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道路。据1933年21省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据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等概括20世纪前期我国乡村发展的状况并加以阐释。19.[2023·淄博高三诊断]《开明国语课本》是1932年由叶圣陶先生用白话文编写,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该教材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编写,关注儿童生活,备受欢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开明国语课本》部分选文内容内容主题课文民主观念《“为了正义和暴力决斗”》《国庆会的准备》《黄花岗》等时政战局《初次的尝试战》《兵士和老百姓》《卖菜的老人》等科技文化《缩地的法术》《望远镜和显微镜》《轻气球》等传统道德《先生早》:“先生早!小朋友早!”。《坐下来》:“先生说,小朋友,坐下来”。《我讲话》:“先生说,我讲话,小朋友听”等人物传记《项羽》《岳飞》《林则徐》等西方名著《格列夫游记》《人山》《小人国》等——摘编自竺欢《〈开明国语课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特点加以阐释。20.[2023·济宁市高三三模]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开始出版《抗敌报》。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11月,《抗敌报》改称《晋察冀日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下表为《晋察冀日报》(《抗敌报》)每期发行份数统计表。年度1月6月12月1937150019381500250060001939700087508000194011900172003800194150001700055001942800060001943800乃至数百份194450000194550000——据邓拓《晋察冀日报五年来发行工作回顾》等整理材料二《晋察冀日报》开始主要在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的三五个县发行。自25期,扩展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在冀中平原得到不少读者。此后,又延伸到北岳、冀中以外的地区。1941年4月,北岳区党委对《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区、敌占区与敌占据点的发行作出规定:“由地委指定各该附近的县区,单独定出具体计划,并吸引游击区、敌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一份档案显示,河南省及各县党部曾转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查禁1941年4月17、18日《晋察冀日报》社论的命令。——据李金铮《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1)根据材料一,对《晋察冀日报》发行量呈现的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晋察冀日报》的社会作用。(6分)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第五、六单元)1.解析:据材料“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可知,中国朝贡贸易体系解体的原因是自然经济不敌工业文明下的自由贸易,即揭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故选A项;闭关锁国一定程度维护了传统贸易体系,排除B项;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与“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对抗先进的机器大生产方式,与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无关,排除D项。答案:A2.解析:由材料“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可知,英国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其殖民利益的最大化,C正确;英国意图促成共治中国局面,是为了扩大其殖民利益,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发动战争、签订条约的根本目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这一时期英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外国分享其获取权益的开放态度,并未提及对清政府扩大开放范围的敦促,排除D。答案:C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在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国共合作共同北伐,中国收回了部分地区的主权,A正确;“民主意识”主要指的是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意识,应与民族意识区别开来,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升,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有关的外交策略,排除D。答案:A4.解析: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都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使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引发了向西方学习来抵御外辱的新思想,故选D项;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而不是林则徐和魏源等人开始介绍西方之时,排除A项;上述书籍对西方的介绍还处于表面,所以知识界还未充分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排除B项;上述著作让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使得“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被完全颠覆,排除C项。答案:D5.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太平天国在宣传平等观念“四海皆兄弟”的同时,又强调封建等级秩序,即“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仍然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的束缚,故选C项。答案:C6.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随着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数量的增加,说明近代经济有一定程度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和工人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为民主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阶级基础,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出现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项;170个私人资本企业经费或投资额才879万,“迅速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项;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深重,“实业救国”思潮高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南方地区率先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的侵略战争,更早的受到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方更早的成为进步力量出现的地区,主要是西方侵略造成的,不是经济重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更早的成为进步力量出现的地区,主要是西方侵略造成的,不是南方地区社会矛盾问题,排除C项;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8.解析:从材料中看,谭嗣同积极引入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是为了达到“兴国强民”的目的,这体现了将体育精神与救亡图存运动相结合,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他对日本政体的向往,也没有体现他的思想转向革命,排除A、B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而谭嗣同是维新派,排除D项。答案:C9.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的“1903年”“癸卯学制”可知,清末新政是为了回应改革诉求而进行的改革,根据题干内容中“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可知,清末新政的改革内容又兼顾到了其文化尊严,故选C项。答案:C10.解析:“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因为一战中国是战胜国却遭到不公正对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因为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故选C项;“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体现的是反帝反封建,即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其实还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排除A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说明马克思主义因为十月革命在中国影响逐渐增大,当时主流思想还是民族民主运动,还在选择性地向西方学习,而没有反思,排除B项;“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看出是在向西方寻找理论而不是用中国的理论,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1924年国民党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是由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将国民党改组成为一个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在内的四个阶级联盟的政党,正是因为共产党员的加入,使得国民党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D正确;由于共产国际的帮助、多次革命失败的教训,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需要动员民众作为自己依靠的力量,但其思想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排除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只是导致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之一,而国共合作的实现才是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国民大革命的开展是材料所述变化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因素,排除C。答案:D12.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中抗日文献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如《对日战争宣言》、“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可知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直把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主要敌人”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问题,排除C项;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是“七七事变”之前,此时,敌后战场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逐渐进一步深重,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向华北地区渗透,所以出现了图片中“北平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的现象,反映了日本侵略的逐步加深使得高校呈现出西迁的趋势,故选A项。答案:A14.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占总收获量13.58%,1942年降为11.4%,1943年降至不足9%”“敌后各根据地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反映了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逐渐减少,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减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努力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重视和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故选A项。答案:A15.解析:据材料“1939”和报纸信息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军在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阿部规秀战死,说明根据地反扫荡斗争取得成果,A正确;据材料可知此事是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发生的事情,是敌后战场,不是正面战场,排除B;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排除C;材料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取得成果,并未反映敌后根据地处境如何,排除D。答案:A16.解析:由材料“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自愿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共同奋斗”可知中国共产党获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大力拥护和广泛支持,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条件,故选C项。答案:C17.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第259条如外国人……之本国未与中国订立条约,或未遣领事官驻扎者……即按中律治罪”反向解读此内容,得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等;据材料一的出处: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并结合清末新政的所学,得出: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实施新政,推动法制建设。第(2)问,审清设问后,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角度来评价,从而得出答案。第一角度晚清政府:据材料一中晚清政府就没有同中国签订条约的该国外国人犯罪情况从积极、消极方面来分析得出,积极方面——晚清政府向其他国家提出了收回司法主权的要求,体现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消极方面——但仅限于没有与清政府订立条约的国家,并没有向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列强提出修订要求。第二角度北洋政府: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使北洋政府收回了德、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战后,德、奥、匈、苏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得出,积极方面——北洋政府利用一战的时机,收回了战败国与俄国的在华权益;据材料二“北洋政府先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但未成功”得出,消极方面——但对战胜国的在华权益却无能为力。第三角度国民政府:据材料二“1927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得出,积极方面——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利用北伐战争以武力形式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结合所学得出,消极方面——但没有乘胜彻底解决。据材料三“1928年7月9日……1932年元旦……1943年1月11日”等时间国民政府与列强反复交涉,材料三“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宣布英、美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等得出,积极方面——南京国民政府为收回国家权益积极争取,并借助二战收回日、德、意的在华特权,与英、美重签条约。据材料三“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消极方面——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态。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等;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实施新政,推动法制建设。(4分)(2)评价:晚清政府向其他国家提出了收回司法主权的要求,体现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但仅限于没有与清政府订立条约的国家,并没有向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列强提出修订要求。北洋政府利用一战的时机,收回了战败国与俄国的在华权益;但对战胜国的在华权益却无能为力。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利用北伐战争以武力形式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但没有乘胜彻底解决。南京国民政府为收回国家权益积极争取,并借助二战收回日、德、意的在华特权,与英、美重签条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态。(10分)18.解析: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绅士阶层,开始纷纷移居城市、投资商业,而一些暴发的、缺少文化的‘土豪劣绅’逐渐兴起”可知,传统精英流失,土豪劣绅崛起,乡村经济凋敝;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农民粮食作物产量降低、耕地荒废率增加,由此可知农民生活贫困;据材料“使(乡村)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可知,文化、风俗教育落后。第二小问阐释,题目要求对20世纪前期的乡村发展状况进行阐释,一般从背景、影响两个角度作答,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即根据时空观念分析20世纪前期,传统精英阶层流向城市原因、农民生活贫困的原因等,如乡村传统经济体制(或小农经济)和落后生产技术的束缚;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冲击乡村原有社会秩序;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加深,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府盘剥,连年战乱,社会动荡;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影响等;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加剧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孕育了社会基础;大量乡村精英和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了城乡人口流动,为城市化提供劳动力、市场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衰落中的乡村难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等;从符合唯物史观的认识角度作答:如近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困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内外盘剥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折射出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它的解决必然要以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为前提等(或:乡村基层治理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等角度)。答案:状况:传统精英流失,土豪劣绅崛起,乡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文化、风俗教育落后。(4分)(若仅从“乡村发展出现危机”角度整体概述最高可得2分)阐释:从以下三个角度作答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如乡村传统经济体制(或小农经济)和落后生产技术的束缚;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冲击乡村原有社会秩序;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加深,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府盘剥,连年战乱,社会动荡;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影响等;(任答一点2分,共4分)从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加剧了农村的贫困落后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孕育了社会基础;造成了城乡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衰落中的乡村难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等;(任答一点2分,共4分)从符合唯物史观的认识角度作答:如近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困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内外盘剥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折射出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它的解决必然要以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为前提等(或:乡村基层治理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等角度)。(2分)19.解析:阐释内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历史评价三个角度入手。历史背景角度:据材料“民主观念”结合所学得出二十世纪初期,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据材料“叶圣陶先生用白话文编写”“民主观念”“科技文化”结合所学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白话文;据材料“该教材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编写”结合所学得出民国政府新教育政策;据材料“《开明国语课本》是1932年由叶圣陶先生用白话文编写”“时政战局”结合所学得出1931年日本侵华。内容特点角度:据材料“关注儿童生活”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