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岳麓版)讲义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3讲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岳麓版)讲义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3讲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岳麓版)讲义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3讲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岳麓版)讲义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3讲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岳麓版)讲义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3讲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名师导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独特的外交特点和风格,标志着我国100多年的屈辱外交的结束。本考点在历年的高考中涉及内容甚少,近五年中仅在2016年全国卷Ⅰ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性和取得的成就将是考查的重点。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政策: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成就eq\b\lc\{(\a\vs4\al\co1(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③在亚非国际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建交方式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任晓伟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eq\b\lc\{(\a\vs4\al\co1(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构图解史】“一边倒”外交方针信息提取:“一边倒”说明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获得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支持。是新中国在严峻国际形势下的外交政策调整。【构图解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探究1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而提出来的。“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2.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1.(2015·上海单科,3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解析这段话反映出,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与亚非国家在共同基础上展开合作。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中国在亚非会议上倡导求同存异,故C项正确;新中国建立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与重组大国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故A项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军撤出越南的时间,故排除D项。答案A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建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1.(2017·江苏单科,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A、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会加剧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D项错误。答案B2.(2018·湖北襄阳高三调研测试)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D.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答案C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1.“一边倒”对中国的影响“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核心论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对新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外交等多领域。“一边倒”政策侧重于意识形态,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核心论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1.(2019·东北师大附中调研)1950~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美元上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B.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解析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口总额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1950年到1956年,新中国没有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的进出口是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材料旨在说明()A.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成为共识B.推进合作共赢成为共识C.关注非传统安全成为共识D.建立政治同盟成为共识解析题干中“中国与非洲国家……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推知中非双方可以合作双赢,故B项正确。答案B考法1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考题1】(2016·课标全国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6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提取一个变化:“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据此推知另一个变化:50年代,“一边倒”政策下的对苏联贸易额比重在60年代出现下降。★清误区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对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标志性事件认识不清,应为1950年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考法2外交与国家发展【考题2】(2018·安徽淮南、淮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论述:(1)1949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3)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4)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5)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示例三观点: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并最终解体。论述: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出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积极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等组织,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到其争霸的轨道上来,并将苏联模式推广到了这些国家。苏联为了建立霸权,不断地将资源投入到相关的军事等重工业领域,导致农业等部门的生产遇到严重困难。期间虽有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方向。在军事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并且为了维持其势力范围,还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他国,严重影响其国际声誉。最终积重难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本题亦可从“日本、德国侵略导致失败;和平外交导致崛起;美国推行霸权,导致国力相对衰败”等角度进行论述。)『eq\a\vs4\al(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阐述了外交的基本属性。信息2由“晚清”“美国”“德国和日本”表明了可供论证的基本历史史实。★思路点拨首先,拟定论题。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从材料所涉及的晚清、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选取一例,明确说明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他国家,但要注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阐述;其次,就选取的国家的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注意围绕主题,史论结合;最后,简要总结,升华论题。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关系『名师导语』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美苏争霸态势的转变,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历年高考看,本知识点近五年内未曾直接命题。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以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原因eq\b\lc\{(\a\vs4\al\co1(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③中国在内政、外交上成就显著,国际地位提高。))(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中美关系的改善(1)原因eq\b\lc\{(\a\vs4\al\co1(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②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③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2)过程eq\b\lc\{(\a\vs4\al\co1(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③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对中国外交的认识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知识点二新时期的外交1.国际交流与合作(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表现eq\b\lc\{(\a\vs4\al\co1(①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立场eq\b\lc\{(\a\vs4\al\co1(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表现eq\b\lc\{(\a\vs4\al\co1(①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②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③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漫画说史】美国的阻挠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采取孤立中国政策,支持台湾长期霸占联合国席位,导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长期得不到恢复。【构图解史】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图示解史】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及成就【图片解史】“乒乓外交”信息提取:1971年4月,通过中美双方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的友好接触而打开了中美双方之间沟通的大门,又称“小球转动大球”。探究1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指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2)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2.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1.(2017·上海单科,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解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上海公报》发表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答案为C项。答案C2.(2018·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解析题目牵涉的是上海合作组织,并未牵涉联合国,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发起建立的国家间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中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组织,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并非全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B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影响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1)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①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②从中国方面看: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建设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教育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1.(2014·福建文综,17)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解析由柱状图显示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促进了中美贸易,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又迎来中美贸易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错在“始终保持增长”,C项错在“随即进入发展”,D项错在“消除了”,故答案为A项。答案A2.(2019·山东青岛模拟)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A.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B.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C.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D.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解析据材料“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可知,这种“上海精神”有利于新型国家关系的打造,故C项正确。答案C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969年,毛泽东(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泽东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他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基辛格《论中国》核心论点:60年代末,中国根据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逐渐缓和中美关系,以此化解当时美苏对中国形成的战略包围局面。2.新时期与所有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核心论点: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1.(2015·安徽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逐渐高涨,更多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此时国际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迫切需要更多力量来支持他们,因此,他们希望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此来牵制美苏两国,故选D项;题干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排除A项;B项是1979年;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D2.(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根据所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出自《大学》,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与姿态,故A项正确。答案A考法1中美关系的对抗与缓和【考题1】(2016·上海高考,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答案A『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新中国外交发展状况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获取柱状数据图的关键信息:“1979年”“美洲建交国数量增加最明显”。★清误区本题属于柱状数据类选择题,难度相对较小。忽视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争霸,主观认为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长期实施的结果。考法2中国近现代外交的转型【考题2】(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1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12分)答案:(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2)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eq\a\vs4\al(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材料“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强调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信息2据材料“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得出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据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得出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古今贯通类试题。“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和影响”根据材料逐条进行提炼,我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理论基础。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长郡高三模拟)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大量援助。这说明()A.“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B.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后者是对前者方针的继承发展D.“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解析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2.(2018·河南郑州考前调研)新中国初期,在接到出席某会议的邀请后,周恩来提出:“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的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在该会议上中国()A.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D.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朝鲜问题没有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会谈中,故B项错误;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故C项正确;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大门的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故D项错误。答案C3.(2019·四川资阳调研)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解析“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表明是亚非会议,没有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指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B项错误;亚非会议是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故C项正确;亚非会议与港澳回归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第六次质量考评)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C.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解析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会后与更多如泰国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故B项正确。答案B5.(2019·山东青岛学期初调研)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解析“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不能体现与西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无法体现西方的封锁被打破,故B项错误;“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可见外交政策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无法体现“全方位”,故D项错误。答案C6.(2018·福建福州期末)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说:“这是一个丢脸的时刻,我感到极为失望。但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看法。”这一说法是针对()A.亚非会议的召开 B.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解析材料中给定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下出现的令美国不满意的投票结果,就是联合国2758号决议,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选D项。答案D7.(2019·百校联盟摸底考试)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并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我将高兴地同他谈;他当作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毛泽东此举意在()A.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B.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C.缓和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D.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解析70年代,中国想改善和美国的关系,是因为中苏关系恶化,改善和美国的关系,可以牵制苏联,是为了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故B项正确。答案B8.(2019·河北唐山摸底)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A.联美抗苏 B.和平共处C.一边倒 D.不结盟解析1973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由材料“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可知为联美抗苏,故A项正确。答案A9.(2018·重庆模拟)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解析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9·湖北武汉起点考试)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任务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据此,立国外交出现在()A.1949~1956年 B.1949~1978年C.1966~1976年 D.1978~2012年解析根据材料“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结合所学,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故B项正确。答案B11.(2018·湖南长沙模拟)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C.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解析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但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8·北京西城一模)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析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北武汉考前调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