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_第1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_第2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_第3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_第4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现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概述(一)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文化观念,是人们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是反映某类客观事物对于人和人类的意义或价值。不管人们是否自觉意识到,价值观总是通过外显的或内隐的方式,经常表达出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值得”、即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想法,表明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从而使得人们在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上作出不同的选择。从实价值观的实质来看,价值观体现了主体的根本地位,反映了主体的需要、利益、情感、愿望和追求,以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什么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从其功能来看,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就社会整体的角度而言,它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就生命个体而言,它是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的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从其对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来看,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价值观作为判断好坏的标准、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本身也有正误好坏之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错误的价值观则会引人误入歧途。(二)价值观的特点第一,价值观具有正负极向。作为评定标准,价值观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分,任何类型的价值观都表现出积极与消极两种性质。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健康向上的特征,消极的价值观则会对个人与社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及影响。第二,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的言行具有动机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认知世界和需求状况,如需要、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受价值观所支配的,价值观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于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目标,实现价值。因此,树立正向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行为指导具有积极作用。第三,价值观具有社会依从性。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具有社会依从性。从其形成上来看,是可变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价值观一经形成后便会相对稳定。当环境变化不大时,人的价值观多表现为一种量的变化,但是,当环境产生巨大变迁时,往往会引发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质的变化。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定型阶段,表现出了可变与稳定的特征。因此,研究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四,价值观具有多样性。每个人的环境不同、人生阅历不同,价值观也各有差异。有人崇尚科学,有人重视经济效益,有人追求管理地位。价值观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人们的言行举止的分化。不同群体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不同也会影响到群体的价值观。(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1、价值主体自我化在价值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为保证这种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转,思想上主要强调人们必须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整体力量,影响了个人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而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要求进入市场的个人、企业都必须是真正独立的主体,拥有独立的财产和经济利益,拥有独立的合法经营权,真正能够成为自我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并且在价值规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对大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精神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时代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一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代大学生普遍强调个性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动机,大都信奉自我肯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提高,崇尚自由、自主、自强,要求父母、社会少给他们限制,要求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个性、价值和尊严。他们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强调“不需要别人来规定我”,坚持“走自己的路”。他们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反对迷信和盲从,主张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和引人注目,在社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希望别人来满足自己,而自己则不愿做配合性、输出性的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同时,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为了使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都把目光放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潜能的挖掘上。一时间,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硕士学位证、律师资格证、会计资格证、驾驶执照等都被大学生看成是通向成功彼岸的“诺亚方舟”。考研热、考证热一浪高过一浪。大学生们在利用各种机会提高着个人的社会竞争力。2、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价值判断、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什么选择和追求。价值取向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承认和肯定,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已经不是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价值观为特征,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的兼容性价值体系。主体价值选择上主张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统一。既要顾全人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发展,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推崇的价值取向。他们不尚空谈,崇尚理性和知识,在积极进取的同时较为务实。他们不再像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那样轻视物质利益、个人利益,而是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和创造,以争得正当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并为社会做贡献。他们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义与利等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努力寻找“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兼顾”、“义利共济”的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当代大学生重现实、重实效、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3、价值选择矛盾化大学生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比如,在义利观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中国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伦理观,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把社会上编织关系网等现象看成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8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90%以上的大学生都赞同自理自立,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家里不愿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自理能力比较差。这些反映出他们在外显的价值取向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也给大学德育工作者提出一个严峻课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一)价值认识模糊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观念嗅觉敏锐、价值心理活跃、不安于现状,其价值观念的模糊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随着我国变革的深入和向新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的加速,大学生价值观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矛盾日益凸显。(二)价值评价偏差大学生价值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其价值评价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趋向肤浅化、庸俗化。一是市场倾向。为了适应社会的选择,他们努力按照“市场行情”塑造自我,以此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怎样生活才算充实,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类深层次的人生价值思考,往往以市场倾向代替人生信念,其人格行为也极易于市场化。二是世俗化倾向。快捷多变的社会生活,不断激起一个又一个的社会新潮,追求时尚之风在大学校园内日渐强劲,追求近利、追求潇洒的人生信条在许多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他们在各种新潮面前,唯恐落后,竞相效仿。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自主选择了人生,实际上却被世俗化的潮流所左右。于是,“跟着感觉走”、“依着热点转”便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三是实惠化倾向。如今大学校园里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社会上富足的大款、走红的明星、流行的时装、耀眼的商品,常常令一些大学生羡慕和倾心。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不少人理想淡化,漠视未来。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以欲望的充分满足取代人生的全部价值。(三)价值认同失衡当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因此,不同的经济主体会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必然受到参与其中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影响和制约。今天的大学生,对社会事务的评价、判断不再普遍认同一个标准,不再盲目听从统一的价值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价值和权利,甚至有的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削弱。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有的大学生一度曾以西方萨特等人的“唯我论”为理论依托而陷入“自我设计”迷宫的话,那么今天有些大学生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重新走入了新的自我迷宫之中。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似乎市场经济正好满足了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理性要求。至于为人民服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等等,在一部分大学生那里是不被接受的。(四)价值观念错位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观念错位现象,主要表现为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背离。一方面,一些学生片面把满足切身利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功利和实现自己切身利益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潮正在蔓延,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思想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都是这种思潮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对为人民服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价值取向相对淡漠,尤其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金钱的意识普遍强化、社会分配的差距明显拉大,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人才市场而成为等价交换的“商品”时,知识和道义的价值在大学生中开始产生动摇。在知识与金钱、道义与利益、奉献与索取等价值取向的焦点上,愈来愈向后者倾斜。有的大学生认为:在人的欲望得以张扬的今天,利益就是动力、“有用就是真理”。做事、交友甚至学习都以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于是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重有形证书的取得轻无形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为改变窘迫的经济境况,有的学生甚至不择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钱财,有个别人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至于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只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说教”。价值观之于大学生有如灯塔之于航船、引擎之于汽车。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以让大学生从容面对人生的许多重大课题。相反,错误的消极的价值观往往导致大学生产生诸多的身心问题,也给大学生的社会化造成诸多的不适。在许多心理失衡现象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价值观失衡的事实。在当前这样一个开放的、变化迅速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中,大学生面临价值观的混乱与冲突、常常以心理失衡的形态出现。比如,现在的大学心情抑郁与心情焦虑者比原来有所增多,其中有部分原因是这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其突出的表现是缺乏执著的信仰与理想的追求,失去了强健的理性力量与清醒的使命意识,缺乏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独立的人格勇气。因此,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首先,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使本课担负起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四有”新人的重任,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虽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大都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在原则上一般也是不能动的,但这只是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并不等于要教师上传下达,照本宣科。因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学生命力,教师在把握原则和紧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还必须走进现实,紧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质疑法、比较鉴别法、专题讲座、辩论、知识竞赛、社会调食、科研学习法和现代科技手段。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当今,随着大量新技术的运用,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快,方式更多样化,图书、报刊、广播、录像、网络等,已成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创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虚拟化、计算机系统和各种教学软件、视频动画等声形并茂方可以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共同参与,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理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考试方法也应相应改革。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考试方式上要注重平时考查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基本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考查相结合,考试内容尽量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但又不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的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内容,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各级领导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部有关加强和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有关意见,认真落实关于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必要学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面对追逐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高校并没有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首要地位,高校各级领导在多种形式的会议和报告中,都反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然而大多流于口头和形式,实际并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断压缩,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甚至有的领导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有可无。领导的不重视,必然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得不到发挥。(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第一,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旋律要重视校风校训校歌的建设。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长期高举的旗帜,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长期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是一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十分重视校风校训校歌建设,如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急,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浙江大学校训是“求是创新”;厦门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山大学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校训表达了各个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体现出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精神、规范行为以及指导办学的重要作用。第二,挖掘学校特色,促进“大学精神”的形成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第一,它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它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日标。第三,它有利于促进“大学精神”的形成。挖掘特色,结合特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有在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从而促进“大学精神”的形成。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己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力量,成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学校独特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党委对学生社团要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明确“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冀”的第二课堂组织格局。学生团委、学生会要坚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致力创建明星社团、优秀社团和特色社团,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党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需求展开活动,力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第二平台”(三)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收到实效。首先,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组成部分,制定课程教案和活动项目,并占有一定的学分。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教育内容,即对一年级学生着重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二年级时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以组织大学生挂职锻炼,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对三、四年级学生,把服务社会和培养成才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的活动,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创造条件。再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日常化。实践证明,育人工作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的有效形式。社会实践并不仅限于寒暑假,在活动时间上,可以利用周末、节日或课余时间。在活动地点上,就近就便,立足校园,放眼周边,深入社区,特别是把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援助行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四)重视大学生修身教育第一,基本文明习惯和礼仪规范的教育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人们交际生活的钥匙。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日常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少数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受到的礼仪教育不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了解较少,进入大学后,行为上存在礼仪失范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讲秩序,不尊敬师长,迟到、早退、旷课等等。与此同时,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影响心理健康。要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礼仪知识,要求他们用礼仪规范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际过程中与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奠定思想素质基础。高等学校应加强对礼仪教育的安排,将礼仪教育列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规划中,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课程。要将礼仪课程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中,使礼仪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学校要从入学礼仪、着装礼仪、课堂礼仪、集合礼仪、拜师访友礼仪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训练,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人人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风气。第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他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人的一生,是在家庭中、职业中、公共生活中度过的。与此相适应,用来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就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勤奋进取,公而忘私”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三大生活领域都有人伦关系。当代大学生讲道德,就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修养。第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据国家教委对12万多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全国有20.23%的大学生程度不等的存在心理障碍,甚至得心理疾病。因而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十分重要。现代科学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人,健康的标志有两方面,一是生理性健康,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一是心理性健康,即能动的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心理有良好的自控性,能有效地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在适度的水平,对现实环境有良好的协调性,与周围的人相处有良好的相容性。我们面临21世纪的竞争,最重要、最激烈的不是工业,不是贸易,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才素质。人才素质包括知识、能力、道德、健康,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健康。如果说生理素质是成材的硬件,心理素质则是成材的软件。高校要把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五)努力消除大众文化中某些消极成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第一,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规范大众文化主流文化表达的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大众文化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从客观上要求对它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调节和控制,也就是对它进行人文提升。规范大众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弘扬和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武器,坚决遏制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自觉提高大众文化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引导大众文化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要以主流文化来武装、引导和鼓舞青年一代,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传播内容健康、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的艺术作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位低俗大众文化对高校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影响和冲击,主要是通过争夺和征服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欣赏和文化消费的趣味和格调实现的。而人们文化欣赏和消费的趣味和格调如何,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人文素质。低俗大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而持续地受到欢迎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仍然偏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要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只有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真正增强了,他们才能在多元变幻的当代文化世界中,保持审美的独立自觉和高雅品位,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成为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的俘虑。第三,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低俗大众文化在某些大学生中受欢迎的现状,反映出某些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偏低的问题。而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我们现行教育对美育的轻视造成的。虽然国家早已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教育目标,但相比而言,诉诸感性、情感的美育一直是教育中最不受重视、最薄弱的部分和环节之一。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是感性和理性相互联系着的整体,人的发展应是这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不仅表现为,人在从事劳动时需要左右脑的协同,特别是创造性劳动,更要求逻辑思维与直觉想象的配合,在文化生活方面也需要逻辑判断力和直觉判断力的相互作用,而且,个体的精神也只有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中才能健康成长。作为一种感性、情感的教育,美育通过以审美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能促进大学生的知觉、想象、情感和直觉创造力的发展,并形成较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大学生是感觉灵敏、情感充沛、想象丰富、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他们有着抒发和交流情感的强烈需求,有着对艺术和美的热情追求。可是,由于他们审美能力水平不高,所受的艺术教育不多,因此多数人对高雅艺术可望而不可及,而大众文化却以其通俗性和煽情性吸引了他们。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高校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加强闲暇教育和闲暇文明建设,提高休闲生活质量学生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多在闲暇时间进行。目前,我国学生所占有的闲暇时间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但我们在闲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是相当薄弱的环节,许多高校领导和教师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的闲暇文化生活多处于一种散漫自流、盲目无序的状态。由于大学生心理、思维的不够成热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就很容易投入低俗大众文化的怀抱。因此,高校应明确具体地将闲暇教育和闲暇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日常安排之中,并将其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懂得,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人最宝贵的财富,要珍惜并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把休闲、娱乐与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