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形象的塑造_第1页
论《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形象的塑造_第2页
论《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形象的塑造_第3页
论《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形象的塑造_第4页
论《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形象的塑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形象的塑造

以吴郡陆逊、吕蒙光武帝、刘表、潘式人物事,武帝朝小说中“大小人”所作的“大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19岁的孙辈接受了哥哥的孙子的命令。“世界一片混乱。吴越之人和三江之河的巩固。……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二十九回)的遗命。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孙权只控制着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等地,江东的深远峻险之地尚未完全归附,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孙策一死,只有张昭、周瑜等人认为扶持孙权可以成就一番大业,因而心甘情愿地为他出谋画策,奔走效力,而那些暂时栖身于一地考虑的只是个人的安危前程,而与孙权尚无牢固的关系。在此情况下,孙权一方面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张昭、周瑜等一批曾在父兄手下的文臣武将,大胆信用,任命张昭为长史军师,周瑜、程普、吕范等人为大将军,并认真倾听各种意见。张昭是孙策在临死之前把孙权托付给他的,他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那样是一个腐儒,而是对孙氏政权尽忠耿直,有才干的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却竭力主张降曹,使孙权深为失望,尽管如此,张昭直干到孙权称帝之时(公元22年)才退休,并给予“娄侯”的爵位、万户的食邑。另一方面又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时有会稽阚泽,字德润;彭城严峻,字曼才;沛县薛综,字敬文;汝阳程秉,字德枢;吴郡朱桓,字休穆,陆绩,字公纪;吴人张温,字惠恕;乌伤骆统,字公绪;乌程吾灿,字孔休;此数人皆至江东,孙权敬礼甚厚。又得主将数人;乃汝南吕蒙,字子明;吴郡陆逊,字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东郡潘璋,字文;庐江丁奉,字承调。文武诸人,共相辅助,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三十八回)鲁肃原是东城县地方的豪族,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尚无名望,因而为东吴臣僚所轻,张昭曾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后经周瑜举荐,孙权立即召见,言笑之间十分投机,单独召见密谈。《三国演义》二十九回曾有详尽的描述:“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日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立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鲁肃为孙权筹画的大计,与诸葛亮“隆中对”给刘备规划的方略,何其相似乃尔,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都是先鼎足三分再进而统一。不同的是,诸葛亮要结好孙权,先抗曹操;鲁肃是先“竟长江所极”,占有荆益,再进而统一。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曹操出兵南征荆州刘表,刘表病死,刘表之子刘琮降曹。曹操大军继续南征刘备、孙权。在此情况下,孙权立即派鲁肃出使荆州,与刘备、诸葛亮联络。赤壁之战散见于《三国志》各传,但都只有简短的记述。到了《三国演义》中敷衍而成洋洋洒洒的八回书,虚构了一系列动人的情节,作了详尽铺张的刻画,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和不朽的艺术篇章。小说对孙权人物形象塑造基本上接近史书。当时的孙权,一方面“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不甘心迎降曹操;另一方面又惧怕曹操势大寡不敌众,而群臣内部也存在着反刘降曹和联刘抗曹两种政见的激烈斗争,因而“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徘徊动摇于和战之间。当主和派倡议迎降时,他总是“沉吟不语”、“低头不语”、“沉吟未决”,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经鲁肃痛陈利害,孔明又以“降曹受辱”反激之,最后周瑜反复剖析曹操真实兵力和犯忌不利因素,指出曹军必败,孙权才彻底抛弃疑虑,“权矍然起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受我也’。瑜曰:‘臣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四十四回)下定抗曹的决心。孙权在事业存亡的关键时刻,善于博采众议,谨慎从事,既能权衡利弊,又能果敢独断,终于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审慎、刚毅、明智的性格,形象而又生动跃然于纸上。吕蒙,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阳县南)人,出身贫寒,原是吴军中的低级军官,由于讨伐黄祖而立功,孙权不拘一格,识拔于行阵之中,任命为横野中郎将,以后又大胆赋予陆口前敌重任,令他相机夺取荆州。吕蒙献策孙权,诈病麻痹关羽,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生擒了威名远扬的关羽,为东吴立下了大功。孙权设宴庆功,任命其为南郡太守,赏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后来吕蒙病重,孙权为他悬巨赏广求国内名医。吕蒙死时,孙权十分悲痛,减食停乐。孙权鼎立江东,至称帝时,主要依靠江北的名士,称帝以后,江北英雄相继谢世或年事已高。在这关键时刻,孙权果断地起用江东士人,如吴郡的顾雍、陆逊相继为丞相,顾潭、张温、暨艳、陆瑁相继出任选曹尚书,掌管官吏的选任与考核。彝陵之战初,刘蜀大兵锐不可当,东吴宿将韩当、潘璋、朱桓等节节败退。孙权当机立断破格起用尚不知名的年青将领陆逊为统帅,元老大臣纷纷反对,张昭说:“陆逊还是个书生,不是刘备的对手”。顾雍说:“陆逊年青没有名声,诸将会不服从。”步骘也说:“陆逊的才能能胜任治理一个州郡的地方官,如果把军国大事交给他,是不妥当的。”孙权力排众议,断然说:“我深知陆逊是个奇才,我的主意已定,你们不必说了。”立即召见陆逊,采用阚泽建议,筑坛拜将,大会百官,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大将军,授以宝剑印绶,当众许之,“京城以内,我主之;京城之外,你全权处理”。孙权用人不仅能知人善任,而且还能做到信而不疑。刘备伐吴之初,诸葛瑾自告奋勇去蜀游说刘备罢兵,共讨曹丕。瑾使蜀后,“张昭见孙权曰:‘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正言间,忽报诸葛瑾回。”(八十二回)孙权与诸葛瑾系君臣,却能肝胆相照,生死之交不易,这在帝王中间尚属少见。《三国志》的作者评论孙权“性多嫌忌,果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后来史家也有认为孙权为人险忍,对文武大臣动辄惨加杀戮。其实,《三国志·吴书》有关孙权立国江东的江北英雄最后结局无一不是善终的。如张昭,81岁而卒,死时,孙权素服临吊,谥为文侯。周瑜,病卒,孙权素服举哀。鲁肃,卒后,孙权为之举哀,又临其葬。吕蒙,病卒,孙权“哀痛甚为之降损”。吕范卒时,孙权素服举哀,并祀以太牢。其他如步骘、张、蒋钦、陈武、潘璋、是仪、胡综、程普、韩当、严峻、诸葛瑾等都是善终的。历史上,开国功臣遭猜忌杀戮的极多,而孙权待其开国功臣至情以礼,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曾评论说:“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所以保江东也。”诚为确评也。壁之战役:孙吴与刘蜀矛盾以三国的军力、财力、民力而言,魏国最强,其次是孙吴,最后是蜀国。孙吴之所以能与魏蜀两国长期共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审时度势,确立联蜀抗曹的外交国策,后来虽然二度遭到破坏,却都能迅速予以纠正、恢复。孙吴与刘蜀的联合始于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曹兵未到荆州,刘表病死,后妻立次子刘琮为嗣,刘琮降曹,曹操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荆州,乘胜追击依附刘表的刘备于江陵,并以大军压境之势,“将与将军会猎于吴”。在此情势下,鲁肃为孙权制订的外交策略与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隆中对”的建国决策不谋而合。孙权派鲁肃前往刘备军中,代宣孙传旨意,与刘备联合破曹,刘备遣诸葛亮随鲁肃见孙权于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孙权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心与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打败了强敌曹操。赤壁之战中,和曹操抗衡的主要是孙权的军队,担任主攻的是周瑜及其部将黄盖。赤壁之战的结果,曹、刘、孙三家瓜分了刘表的荆州:曹操占据了襄阳;孙权占有江夏、江陵(一部分);刘备占有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和南郡的一半,此时才站住脚根,有了土地。孙权看到刘备有了土地,又深得民心,为了笼络刘备,双方结成长期的同盟,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主动把妹妹嫁给刘备。《三国演义》却把联姻写成是一种政治阴谋,是为了挟持刘备,夺取荆州的计谋。赤壁之战后围绕胜利果实——荆州的分配问题,孙吴与刘蜀之间产生了激烈矛盾,曾两度兵戎相见:第一次是在建安十九年。孙吴君臣认为刘备方面占了便宜,一举占了四个郡和南郡一部分,《三国演义》根据《江表传》的记载,结撰了“借荆州”的故事。另一个原因,是刘备于此年打败了刘璋占领了益州。周瑜在死前曾经向孙权建议西征刘璋与张鲁,孙权也有占领益州的强烈愿望。为此,孙权“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孙权大怒,派遣吕蒙等率军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导致两国重兵相对,传奇性的“单刀赴会”便发生在此时。最后,孙传与刘备言归于好,将荆州各郡重新划分,双方以湘水为疆界,南郡以西一带属刘备,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属孙权。《三国演义》却作了倾向性的加工改造,将“单刀赴会”的鲁肃改为关羽,将孙权重新夺得荆州三郡写成没有得到丝毫好处。孙刘第二次兵戎相见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此前竭力主张孙刘联盟战略思想的鲁肃去世,接替鲁肃驻屯陆口、与关羽为邻的是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外交策略思想完全不同。吕蒙认为:“(蒙)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思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对于孙吴来说,荆州是个战略要地,应先拿下全部荆州。关羽勇猛而又骄傲,他在荆州对东吴的威胁远比曹操大,孙权完全接受了吕蒙的策略思想。为此,恰在此时关羽攻打曹魏的襄阳樊城,曹操听从司马懿等之计谋,劝孙权袭击关羽,愿割江南之地以离间吴蜀。在此之前,孙权曾派诸葛瑾为其子向关羽求婚,关羽不仅不答应,反而大骂孙权“虎女焉配犬子”,侮辱使者,孙权那能忍受关羽如此的奚落侮辱?于是下定决心,不惜与曹魏周旋,“以讨羽自效”。接受吕蒙诈病归养,由陆逊至陆口代都督之计,麻痹关羽,然后趁关羽全力攻击襄、樊之机,一举偷袭南郡成功。关羽败走麦城,孙权使人劝降,最后被潘璋、马忠活捉,将其杀害。为此更加激化了孙刘之间的矛盾。刘备于建安二十六年(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称帝,七月率师伐吴。孙权立即派了诸葛瑾至刘备处求和,《三国演义》八十二回作了翔实描写:“关羽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见。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诸葛瑾之言虽是外交辞令,明显是为孙权诿过开脱,但也基本符合史实。刘备盛怒之下,坚决拒绝。在此情况下,孙权一面以陆逊为大都督领兵五万抵御蜀兵,同时又派出使者出使魏国屈身称臣。由于刘备战略战术失误,导致惨败。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丞相,主持蜀汉政权,恢复了和孙权联合共同抵抗曹魏的外交国策,孙权遂与曹魏断绝来往,与蜀缔结攻守同盟,并把国都迁回了建业,主动配合蜀汉北伐,以全力对付曹魏加强江东的防守。孙权黄武七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攻打祁山,孙权为了配合蜀汉的攻势,于五月间派鄱阳郡太守周鲂向魏方诈降,赚骗曹休率兵前来迎接,八月命陆逊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拦击,把曹休打得大败;黄初八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又在春天采取攻势,攻占了曹魏武都和阴平两个郡,孙权乘此机会自称皇帝,改元黄龙。《三国演义》八十六回、九十六回、九十七回、九十八回皆作了如实的描写,他们互相遣使通报出击的消息,以便对方配合,又互相通报胜利的消息,以鼓励对方,使得曹魏“闻知两处危急,举止失措,甚是惊慌”。(九十八回)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乃继续与蜀后主联盟,并于嘉禾六年(公元237年)派遣朱然围攻魏国江夏郡治(今日的黄陂县);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又派全琮、朱然围攻樊城,诸葛瑾进攻相中(今湖北南漳县城东南);赤乌六年又派诸葛瑾攻打建安,切实履行盟约。统一江前,巩固孙吴执政,加强教《三国演义》着重围绕三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展开详尽描写,而对于三国如何开发生产、发展经济则写得较少,其中,孙吴这方面的内容写得更少。孙权继任以后,只在“三十八回”中简略地提到“且说东吴各处山贼尽皆平复”一句。这里的“山越”(原指越族之民,在秦汉时期,他们受到中原汉人挤压,一部分南移退住山区,另一部分接受汉化,成为山区的土著)是指江东山区土著居民的泛称。从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渡江进入江东开始,山越就成为孙氏称雄江东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直接影响孙吴政权的内外政策。兴平二年至建安五年(公元195年—200年),孙策以迅雷之势逐刘繇、擒王朗和祖朗、太史慈、讨伐严白虎之徒,迫使豫章太守华歆就范,势力涉及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初步奠定了孙吴王权的基业。《三国演义》十五回《太史兹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伯虎》中的太史慈、严白虎皆为江东豪强地主武装,下层百姓为免于战乱逃避赋役,皆被迫依附于豪强大姓之下,如祖朗“激动山越”、太史慈“大为山越所附”。当时以州郡守为代表的各个军事集团也缺乏牢固的基础和政治上的支柱,也得寻求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支持。孙氏对山越征伐的目的,一是开拓疆土,建立以吴郡、会稽通往荆州稳固的基业;二是扩充兵员,增加赋役来源。孙策死后,孙权针对“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天下鼎沸,群盗满山”,“而天下英雄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的平定决策,从根本上统一与巩固了孙吴基业。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在此关键时刻,江东“山寇复动”,孙权不得不“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讨伐山越。《三国演义》三十八回后半回《战长江孙氏报仇》仅以“且说东吴各处山越,尽皆平复”一笔带过,未予展开。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再度讨伐黄祖,黄祖败走,被奇士冯则枭首,属下数万人均为俘虏。《三国演义》三十八回有较详的叙写,三十九回则以枭首之功移置甘宁身上,甘宁“恐普来争功,慌忙拈弓搭箭,背射黄祖,祖中箭翻身落马;宁枭其首级,回马与程普合兵一处,回见孙权,献黄祖首级。”同年,孙权又派贺齐征讨黟为新都郡。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从长沙郡分出汉昌郡。十六年征讨余杭郎稚分余杭为临水县。当年,孙权将他的治所迁至秣陵,(今南京市)第二年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创业,孙吴终于统一了江东,创建了帝业。孙权对于山越的征服采取的策略,与孙策之时稍有不同,因为孙权已“略有江东”,最大的势力已经消灭,为确立自己作为君主的威严,从而对山越的态度更加强硬,因此,对上层不从者则杀之,如讨伐“麻吴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讨伐汉兴诸地,“斩首六千级,各帅尽擒”,讨伐黔、歙“斩首七千”;对其下层则主要采取安抚的政策,如“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则用盖为守长。……迁丹阳郡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孙权镇抚山越的目的,在其未统一江东之前,主要是开拓疆土,巩固后方,其次是扩充兵源增加赋役;在其统一江东以后,虽然对内仍需继续拓展疆域,巩固确立建制的郡县,而应付与曹魏、蜀汉之间的争夺,扩充兵力,增加赋役则成为首要的任务。为此,孙吴对于山越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建安十八年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余人,齐讨平之,诛其首恶,余皆降服。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建安二十一年,鄱阳(今江西东北部)民尤突受曹公印缓,诱民作乱,陵阳、始安、泾县皆与尤突呼应。齐与陆逊讨平尤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阳(今安徽宣城)三县皆降,共得精兵八千人。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向孙权建议:“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心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遂部伍东山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嘉禾六年“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恪到府,乃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孙吴对于山越采取“精健为兵,次为县户”或“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征伐政策,改变了由原来统治所及的只是郡县及其周围地区,而逐渐向广大内陆山越人居住的地区延伸,既扩大了统治的疆土,也巩固了后方,同时又从山越人中扩充了兵源。从以上几则史料看,贺齐得精兵八千,陆逊得精卒数万,诸葛恪得兵四万余,可见一斑。为巩固东吴的地盘和在曹魏、蜀汉争夺中做到“兵精粮足”,孙权十分重视屯田,把它作为发展农业,减轻赋役和解决军队吃饭问题的重要措施。孙吴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吴各郡多有屯田,《三国志·吴书·华传》载:“始为上虞尉,典农郡尉”,《陆逊传》载:“出为海昌屯田都尉”,《诸葛瑾传》载:“赤乌中,诸郡出部伍,新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人”。典农都尉系率领屯田的官员,新都和吴郡两都尉所领之人自然是两郡的民户,可见当时上虞、海昌、毗陵(今江苏无锡西)皆有民屯。吴的军屯比较普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赤乌八年八月,“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兵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屯田及作士”,《建康实录》作“屯田兵”。黄武五年,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孙权开拓山越和实行屯田的决策,强化了深山之民与郡县之民的融洽,对江南经济、文化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反衬浚定的原因《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即尊刘蜀而贬抑曹魏孙吴,因而极大局限了对孙权人物形象的塑造。从篇幅上看,《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整回蜀汉占47,半回占40;孙吴整回7,半回28;曹魏整回占20,半回39;汉献帝及公孙渊整回3,半回2。蜀汉几乎占全书一半左右,而孙吴只占全书的五分之一。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作者为了突出蜀汉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和曹操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不惜将孙吴方面的一些人物作为陪衬、反衬。在情节设置和描写上采用了:如将孙权草船借箭移置于诸葛亮身上,将鲁肃的匹马单人赴会移置于关羽身上,将孙坚“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移置关羽身上,并作了大势渲染,这是人所共知的。孙刘联盟于建安十三年十月共同击败了曹操,孙权欲与刘备结为长期的同盟,于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主动把妹妹孙尚香嫁与刘备。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到益州抵御盘踞于汉中的张鲁,他未带孙夫人同去,而把唯一的嫡儿子阿斗(刘禅)留给孙夫人抚养。阿斗是甘夫人在建安十二年所生,当时只有虚岁五岁,可见刘备与孙夫人的关系还不错。后来由于双方争夺益州的矛盾,孙权下令派遣水军,把孙夫人接回江东。孙权嫁妹固然是一种政治的行为,但并非是要挟持刘备。《三国演义》作者高明之处,既写了孙刘联盟既联合又充满矛盾斗争,同时,又以周瑜气量狭窄和智谋略输一筹,反衬诸葛亮处处要比周瑜棋高一着。其实,周瑜文武双全,智谋与诸葛亮相类,为人光明磊落,气度宽宏,而且十分爱才,《江表传》载,老将程普倚仗自己年长,多次欺侮凌辱周瑜,周瑜委曲求全,一直不与他计较。程普后来对周瑜十分敬服,曾感动地说过:“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他怎么会容不下一个比他小七岁,官职地位比他低得多的诸葛亮呢!周瑜之死,是在与曹仁争夺南郡的督战中,不幸右臂中了毒箭,伤愈后,后来打算攻打益州,回到江陵打点行装,途径巴丘(今湖南岳阳市),因劳累箭疮重新发作而病死的。周瑜是一个性格开朗、气度宏大的人,诸葛亮也不曾“三气周瑜”,周瑜也决不会因为“三气”而致死的。作者这样写,完全是他政治倾向和小说结撰的需要。又如吕蒙之死,有人认为是食道癌所致。建安二十四年,孙权采用吕蒙之计,夺回了荆州,俘虏并杀死了关羽。后来吕蒙旧病发作,当时孙权在公安,急忙把吕蒙安置在内殿,广求名医,悬赏治者。孙权怕吕蒙劳神,时常隔墙探望,见他稍微能吃点食物,就为之高兴,后来病重了,孙权又请了道士为他延寿。而《三国演义》七十七回却让关羽魂附在吕蒙身上,“厉害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羽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作者如此描写,让关羽通过吕蒙之口斥骂孙权;又表白了自己一生业绩及死不甘心,又突出了关羽死后的威力无比。潘璋是老死的,《三国演义》八十三回又让关羽显圣,惊散潘璋神魂,最后被关兴“手起剑落,取心沥血就关公神像前祭祀”。作者完全站在维护关羽的立场上,谁用计夺了他的荆州,他就向谁索命;谁阻断他的退路,他就要显圣报复谁。《三国演义》作者从尊蜀汉为正统的观点出发,对于孙吴徘徊于蜀魏之间,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描写:当孙吴联蜀抗魏时,作者则予以赞扬,如建安十七年,曹操亲自率兵于濡须与孙权对阵,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