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中后期晋东南的灾害研究
自然灾害有很多内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疾病。本文中的灾害仅指与农业生产、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旱灾、雹灾与地震,其他灾害由于发生的频率不高,或者对本地影响不甚明显,故而本文不予讨论。一、事奉神与旱时祀雨的民俗自然灾害的发生总是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某种程度而言,地理环境是导致灾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我们承认随意搬出环境,简单地使用环境决定论对于研究问题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要得出谬论。不过,我们仍不能忽视环境对灾害所起的重要作用。明代晋东南,从行政区划讲,主要包括潞州六县、泽州五县、沁州二县,潞州于嘉靖八年升为府,并增设长治县、平顺县。时至今日,晋东南包括今长治市13县市区、晋城6县市区,这就是本文要论述的区域范围。从自然地理而言,位于太行山西麓,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名山有百谷山、五龙山、雄山、发鸠山、羊头山、慈林山、三嵕山等,耕地除少量分布于长治盆地之外,其余大量分布于山区,如泽州“全居山内,土瘠地狭。”潞安府之屯留县“在万山之中,险狭而硗薄,民力田勤苦,岁获不及他郡之半,故土俗自古称纯俭,其势然也。”境内两大河流沁河、漳河分别流淌于其东、西两侧,沁河属黄河水系,主要流经长治之沁源、晋城之大部;漳河属海河水系,主要流经长治属县,史载“上党诸水,以漳为宗。况今合卫北流,直达天津。国家漕储四百万,赖以接济灌输,其功匪细”,此外尚有大大小小河流分布于山川沟谷之间,除个别县外晋东南并不算缺水之区,但由于山多而险之故,灌溉在本地一直是不易之事,时人感慨说:“太行居天下脊,吾陵尤据太行之脊。地硗壤薄,旱潦皆虞。”阳城“县居深山,民贫土瘠,稼穑尤难”。自然环境的恶劣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困难,自然灾害的袭击往往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人们在无奈之余,只好求助于冥冥之神,神灵崇拜成为当地民众的主要信仰,史载:“上党之俗,质直好礼,勤俭力穑,民勇于公役,怯于私斗,自昔称为易治。然独丰于事神。凡井邑、聚落之间,皆有神祀,岁时致享其神。非伏羲、神农、尧、舜、禹、汤,则山川之望也。以雩以荣,先穑陲畷皆于是奔走焉。岁正月始和,农事作,父老率男女数百人会于里中祠下,丰牲洁盛,大作乐,置酒,三日乃罢,香火相望,比邑皆然。至十月农时毕乃止,岁以为常。”事神之中最为经常性的是祷雨,其俗早自成汤时便已有之,雍正《泽州府志》卷五十《祥异》载:“成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遍布于晋东南各地的成汤庙即是这一传说的注脚,对此,冯俊杰先生说:“只因太行一带十年九旱,人们宁愿就此故事(指商汤祷雨之事)而发生,遂渐渐淡化了汤祭之纪念性质,而强化其宗教功能。”此外,在晋东南还有向其它神灵祷雨的民俗,龙王庙“无里不建,在北崦山最著,……祷雨辄应”,一些文人在诗中记述道:“麦槁禾焦压火云,引觞潜祷五龙神。君能借我青騌马,倾倒天瓢济此民”。位于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之三嵕山,相传为后羿射日之所,为了避免旱灾,人们修建了三嵕庙,祭祀三嵕之神,长治各县市乡村城镇均有三嵕庙。“斯庙之修,上以答神明之洪休,下以备斯民之祈报,风雨以时,民无疵疠,泽被下土,功在国家……矧斯神忻而喜则为霖为雨,嗔而怒则为雹为霆,感应之棫,影响斯捷”,(1)因此事奉神灵与旱时祷雨成为经常性的事情。人们对旱灾的认识,一方面认为主宰降雨在于神灵,一方面则认为旱灾出现是有妖怪作祟,因此为驱妖除怪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仪式活动。所谓妖怪,即旱魃,在晋东南各地都有与旱魃作斗争的仪式活动,泽州浇旱魃的仪式即为其中之一种。“泽地多旱,每逢祈雨,辄妄指生儿残缺及堕地即死者为旱魃,其产母必将冷水淋浇,多致产后受伤身死”,这种恶俗流行于泽州一带,至雍正年间,“邑令罗著藻,立即重惩,械示首恶,游城以晓愚顽”,打击禁止这种恶俗。在长治地区也有斩旱魃的民俗表演。位于长治市东北约七公里处的潞城贾村,至今仍保留着这一民俗活动,在赛社日期,人们用纸糊一个旱魃,用西瓜做成脑袋,在举行活动过程中,将旱魃双手套上铁链,放至手推车上进行游行,仪式进行到高潮,即有人拿一木棍,将其头斩下,然后用火点着,烧掉旱魃,就预示着今年旱魃不会作祟,将会有好收成。当然这只是一种期望,旱灾仍不时降临此地。二、灾害的概况及灾害的种类较少《明史·五行志》明确标明的晋东南灾害大约10条,如果仅此而论,则晋东南几成无灾之区。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有些可能分布于对山西省的记载之中,要进一步了解,必须依靠明清山西地方志。通过笔者的梳理,综观明代277年中,晋东南发生了92次灾害(2),频率为1/3,这应该不算高发区。但这样的计算是有问题的,从洪武元年到天顺八年(1368-1464)近百年历史中有记载的仅有6次,这绝不是真实记录,而是为修志者所遗漏。因此我们的分析不能从明代建立开始,这样会使看似科学的数据背后隐藏许多假象。从天顺八年到明亡的近180年中,发生了86次灾害,频率为1/2。(3)不过这仍不能说明晋东南灾害的程度。因为在这86次中,只有1县受灾者30次,2县受灾者21次,3县受灾者18次,3县以上者17次。在晋东南区域内,如果以3县以上(包括3县)为灾,则不过35次,如果以超过3县为灾,则仅有17次,尤以成化八年、二十年、嘉靖三十四、三十五年、万历八年、十四、十五、三十七年、崇祯六年、九年、十三年为重。由此看来,晋东南灾害的第一个特点即为频率不高。当然灾害的计算不能仅以受灾区域而论,还要看灾害的严重程度,有时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区域,可能灾害的程度已经很高。但由于这方面资料的缺乏,目前还不能相当精细地进行研究,而要忽略大部分灾害之间的差异。晋东南灾害的第二个特点是灾害的种类较少。尽管本文开篇即指出,晋东南灾害以雹灾、旱灾、地震为主,但地震并不是本地主要灾害,同时与其它地域相比,亦构不成本地域灾害的特点。在《明史》中记载的地震,涉及到晋东南者仅有3次(4)。而太原府为6次、平阳府为7次,大同府为5次,这与《山西地震分布图》相吻合。从笔者对地方志的统计来看,明代晋东南地震也不过12次。另外晋东南由于多山少川的地理环境,不容易形成水灾。与邻近的河南开封、卫辉、彰德府形成较大的反差,即使在山西省,也较太原府、平阳府为少。常常噬虐本地的灾害就是旱灾,但就此而论,由于地理海拔较高,气候较凉,相对于平阳府而言,旱灾较少、较轻。《明史·五行志》明确记载太原府6处,平阳府6处,大同府3处,潞州仅1次,按地方志统计也只明确记载21次。再次,灾害的破坏程度较轻。有两个现象可以说明,一是晋东南由灾害而导致的流民现象不多。明清《山西通志》以及晋东南地方志中没有此类现象,《明实录》也仅记载两次,一次为宣德三年四月山西八州三十三县“饥民流徙至南阳诸郡不下十万余口”。其中包括潞州部分属县,然而绝大部多数为晋南人。因为在次月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沈福的奏折中称:“山西平阳府蒲、解、临汾等州县,自去年九月至今年三月不雨,二麦皆槁,人民乏食,尽室逃徙河南州、县就食者十万余口。”另一次为“宣德六年八月辛亥,山西潞州屯留县奏:民因缺食逃徙,田地荒草,税粮、马草无从追征。”当然并不能因此否认晋东南地方因饥荒导致流民发生,而只是说相对于其它地域程度为轻,民众基本上仍能维持生活。而在山西其它地方,如平阳府、太原府、大同府等却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流民现象。成化二十年九月,因“山西连年灾荒,平阳一府逃移者五万八千七百余户。”“嘉靖十一年平阳州县大旱,民多流亡。”二是由灾害导致的物价(主要是粮价)上涨并不严重。物价(主要是粮价)上涨也是灾害研究者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往往历次灾害都要导致粮价迅速上涨,晋东南亦是如此,但是上涨的幅度较其它地域为小。如崇祯十三至十四年山西普遍灾荒,晋东南大部分地区“斗米千钱”(5),平阳府“大饥……至是年春,斗米麦自八九钱至一两二钱、一两五六钱者,黄昏人不敢行,油觔银一钱八九分,猪肉亦如之”。这种情形到了清代亦是如此,光绪丁戊奇荒,给山西造成了巨大灾害,米价上涨,有些地方已达到斗米五千文,大部分在二千至三千文,晋东南粮价不超过一千五六百文。不过就这样的粮价已为正常时期的数倍,令民众难以应付,他们仍不免要通过各种方法去维持生计。同样,灾害对晋东南地区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导致社会秩序失常,农民起义爆发。明代山西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陈卿起义,即与此有关。三、明清抗灾前后诸县志对灾害记载的缺失叙述是历史书写的一种方式,作为文本的地方志“对于开展整体历史研究、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使得地方志成为“研究中国各地社会史之绝好材料”。研究地域灾害更应从地方志入手,了解灾害的频次、后果以及灾害的发生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的相互关系。但是在晋东南地方志对灾害的记载中,却发现地方志作为历史文本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地方志文本叙述的局限,另一方面反映出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其中包含着作者独特的历史解释模式:其一,记载缺失过多。包括两方面的缺失,一是灾害频次的缺失。关于潞安府的灾害,正统七年(1442)以前为空白,正统七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偏少。成化十八年(1482)以后才相对完整,而此时明朝已过去40%的时间。泽州尽管从明初已有记载,但正统七年(1442)以前不过三四次,此时明朝已过去四分之一。沁州则更少,正德八年(1513)以前仅记“成化八年大旱,民饥”一事,也即是说在这145年里仅有一次灾害,如前所述宣德二年至三年的大灾在这些方志中皆无记载。笔者查阅了《明实录》,从中整理出数条,亦可见地方志对此记载的缺失。(6)康熙《沁水县志》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沁水县最早的方志,亦为距明朝最近的方志,但对崇祯以前的灾害皆无记载,为我们研究地域灾害产生了极大的不便。当然详近略远是纂修古籍的一条重要原则,但地方志犹如国史,修志既是为总结过去之得失,为今世服务,顺治、康熙距明朝并未远,可以说是了解明朝历史的最近的资料,也是为今世(即清朝)借鉴的最重要历史,却“语焉不详”,何以借鉴?顺治《潞安府志》卷十五《纪事四》载:“万历十六年,郡中荒疫,郡守李公杜悉心拯救城中死者尚三万人。”如此大灾,在同书卷十五《纪事三》中却只字未提,而仅记“十六年八月,壶关县雹如鸡卵,长子县多豺狼。”其二,在对史实的记载中,对同一时段内容以沿袭为主,补充辨析者较少。在地方志的记载中,尤其是关于灾异的记载,更是沿袭前代,很少校核考订。这样的后果只能是早先修志缺,后来修志都缺。很少有人根据其它资料进行补充,这是在使用地方志书进行研究中必须注意的事情。乾隆《武乡县志》作者白鹤的一番话基本可以说明这些,“其已载前志者约略,悉仍其旧,即闻有更易,祇(绿)[录]相沿成讹,自应悉心校正,以传永久。至前志所未及载而今乃补之者,阅岁既久,叙述颇繁,亦未敢稍涉敷陈,自诩瞻博。”明代晋东南地方志,最早者当为弘治八年《潞州志》,其后有万历四十年《潞安府志》,万历三十五年修、三十九年续修《泽州志》,正德《长子县志》、天启《潞城县志》几种。在内容上,弘治以前潞州灾害内容大体沿袭弘治《潞州志》,万历、顺治时期的府志并未对此进行补充。康熙《沁水县志》是沁水县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方志,嘉靖以前的灾害在书中无有只字片语,在纂修质量较高的雍正《泽州府志》中对此亦无补充,因此关于明代沁水县灾害只能是一片空白。清代大规模编修各县方志,并没有去补充这些不足,而仅是在此基础上补充进清代内容,且记载不详,或语焉模糊。其三,灾害的行政区划分布较明显。这正表明了灾害记载的规律,或者说为后代研究灾害提供了一个假象。自然地理对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但行政区划的划分并不一定以自然地理为主,更要考虑历史文化因素,而在晋东南各种灾害记录中,却呈现出相当明显的随行政区划而分布的特征,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记载问题。由于晋东南地方志以县为最小单位,因此大量情况下,灾害发生可能在某一县,如果以州/府为单位,则呈现出与州/府的行政区划相同的特点,似乎灾害在发生时也考虑到了人为因素,于是只波及其此州而不波及彼州,尤其是在此州灾害程度较严重的情况下,仍没有突破州的界限。晋东南尽管南北差别较大,但分属不同州/府的相邻的几个县却应该差别不大,如泽州之高平县与潞州/潞安府之长治县、长子县,泽州之陵川县与潞州/潞安府之壶关县、平顺县,潞州/潞安府之襄垣县与沁州之沁县等等,它们在纬度、自然地理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灾害却差异较大。明显地,这是一种人为因素,是地方志的作者在修志时的一种观念导致。例如发生于武乡县的三次地震,嘉靖四十二年在潞安府无一县波及,天启六年潞安府仅襄垣县有所提及,即如万历四十二年地震,在乾隆《武乡县志》与《沁州志》中记载得非常详细,“九月地震。十三日戌时,从西北向东南,响声如雷,太原、平阳、沁、泽地皆震,武乡为甚,城垛几倾,人民有压死者。十月十二日戌时又震,二十四日丑时又震。”而在潞安府或泽州亦无任何提及。此类现象,举之不乏。四、灾与异体的灾,应收之书地方志既不是地方史,亦不是纯粹的资料集合,是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著作。中国地方修志的传统很早,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将地方志作为史书,认为“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对于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奇闻异事等均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其事虽囿于一域,然从此采之8轩,藏之石渠,国家大一统之志,即于是取之。则邑志一书,所关甚钜已”。既然如此,地方志作为历史文本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的前提下进行编纂的,其形式仍然是一种历史的解释,它的篇章体例、史料取舍、叙述话语等等便都是这一意义的反映,灾害也不例外。传统史学的核心是政治,亦即为治理国家提供借鉴,在这种史观下,历史编纂必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地方志对灾害(进而可以扩大至灾异)的记载正是为了提醒当权者不要肆意盘剥,而应与民休息,多施恩惠,方可缓和阶级矛盾,防止过激事变的产生。再者,方志中将灾与异合并记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天人感应之理,自古不诬,历代史册必谨书之所以示鉴戒、劝修德也”。即灾与异同源而异体,都是由于人为措施不当,导致天谴,降罪于人,只有宽仁施政,才能减少灾害的发生,这种“天人感应”的历史观是古代史家的一个重要传统。将其备载于书,是为了让后有人有所警示,于是“灾异《春秋》屡书,休祥《史记》备录,诚以政体污隆、攸系人心、美恶所关,故历考古今祥异之在境内者,列之于篇,用谂来者”,由此可见地方志在灾害方面记载缺失修志者并非不知,而是认为无关紧要,一大堆资料对天人感应的谴责、对后世的警示已经能够达到目的,多一件少一件无主大碍。另外,由于修志者———大量的是地方官员、地方文人———在书写时抱有不同的目的,有时需要大书特书,有时需要避讳,这样,灾害表现出来的“按行政区划分布的特点”就在情理之中。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释,“解释是历史的生命必须的血液”,作为历史文本的方志,体现了编纂者(或者可以说史家,尽管有些时候并不能通用)解释历史的目的与方式,他们对灾害的认识、选取的史料正是为其目的服务,他们“除了关心自己叙述的意义之外,更关心这种意义以各种证据为中介与事实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方志作者依据自己所处的历史场境,为了自己的目的对历史事实进行了选择,这种解释就是将灾与异结合,从“天人感应”的角度对现实的政治进行解释,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故而“灾祥之书,以天道之盈虚,验政治之得失,其事亦有不可略者”。提倡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历史,不在于历史的内容与形式,而在于人们“希望从过去吸取些什么”,这恐怕是历史书写中重要的事项。需要什么就写什么,需要什么程度就铺张到什么程度。地方志中大量内容的在于赋税、徭役、人物、政迹,因为地方志书的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长新年寄语祝福九年级(初三)同学
- 小学考试管理制度
- 买卖合同(供进口成套设备用)5篇
- 二零二五年度驾校应急处理与安全保障合同3篇
- 第17章-第1节-总需求曲线教材课程
- 《科幻小说赏析与写作》 课件 第3、4章 “太空歌剧”的探索与开拓-《2001太空漫游》;“生命奇迹”的重述与复魅-《弗兰肯斯坦》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维保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陇南市精神病康复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制造项目反担保协议3篇
- 2024年阳江市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设计
- 上海某建筑基础及上部结构加固工程施工方案砖木结构 砖混结构
- 精神病医院财务后勤总务管理制度
- 停车场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GB/T 37238-2018篡改(污损)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湘教版)
- 河道治理工程监理通知单、回复单范本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高二下学期英语阅读提升练习(一)
- 易制爆化学品合法用途说明
- 【PPT】压力性损伤预防敷料选择和剪裁技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