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_第1页
浅析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_第2页
浅析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_第3页
浅析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_第4页
浅析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webster)提出了工业概念后,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全球化与信息化作为21世纪的两大发展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信息经济已取代资本经济,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信息化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刻。在信息化空间里,地理空间接近于“零磨擦”,空间距离感也趋近于零。就像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城市的郊区化一样,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对我国大都市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分析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协调未来大都市地区的城乡经济联系和城乡空间结构以及促进区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正在打破,生产要素和人口的职业性、区域性流动方兴未艾。城乡一体化就是通过资源和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调,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组织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大都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后工业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大潮流,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也要适应这一趋势,多方面分析信息化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加快变革现有不合理的城乡关系,从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联动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城乡关系的联动耦合作用入手,来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地域社会经济组织的协调发展。2信息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2.1信息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协调和互联互通,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2.1.1城市空间和城市地域之间的博弈加剧了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信息化使城乡空间作用的集聚与扩散力日趋加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影响下,城乡之间的作用力已不能简单的用集聚或扩散来概括,而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力并存,而且相互作用力也日趋强化。在我国,胡序威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均在活跃的进行,而以集聚为主要倾向。但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城市空间的扩散和城乡之间的信息流传递加快加密。正如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OTA)在报告中指出的:新技术系统正在创造一种在空间上更离散的经济,从而导致都市区范围的扩大,郊区化的加速,城市间的联系加密,以及城市地区人口的扩散和密度的降低。这一发展趋势将会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进行和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使中心城市CBD的影响力增大。信息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兴起,其行业特色要求对大量信息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向中心城市的CBD地区聚集。原在外围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等,为了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要求,也都纷纷把公司的高级管理和决策部门设在了中心城市的商务地区。而把生产制造等企业部门迁到城市外围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在中心城市内部地域的生产制造型工业企业以及污染型工业企业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受政府规划政策的约束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及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影响,也都纷纷迁到城市外围快速交通干线和现代通讯设施完善的农村地域设厂发展。从我国上海的城市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可以找到例证(表1)。2.1.2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对城乡联系的影响在我国,各类开发区、工业区和科技园区等新型地域组织正在形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远离中心城市而设在基础设施优良,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域,成为联结城乡联系的新的结点,从而带动了乡村地域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硅谷、硅岛、筑波科技城等均是这种发展趋势的体现。目前,我国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大多依靠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条件而在中心城市的城市边缘区择地而建,形成了中心城市的圈层式或飞地式用地扩展模式,对城市形态的变化具有深刻影响,有的对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表2)。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促进城市向多中心城市模式发展。2.1.3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剧信息化使大城市外围的小城镇由于受中心城市信息传播的影响而加速发展。各小城镇依托信息与地缘优势,逐渐形成了一定功能特色和发展优势,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一般地区的小城镇有较大的提高。通过研究吉林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看出,信息条件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正相关性,而且在未来信息化时代,这种趋势将会愈加明显(图1)。通过调查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研究还发现,随着距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波状发展趋势,即距中心城市最近的小城镇由于受城市的向心吸引力较大,人口纷纷从小城镇向中心城市迁移,使小城镇逐渐并入到中心城市中,从而使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但距中心城市较远一些的小城镇反而由于受中心城市的引力较小,又能够吸引周围部分农村人口到小城镇中就业生活,使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有一定人口规模、一定经济实力的卫星城镇。2.2促进城市郊区的形成,促进城市和镇居民的合理流动2.2.1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时代的兴起,使一部分城市人口或主动或被动的从城市中心区迁往城市的近郊地区。甚至在少数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城市郊区化阶段。周一星在研究北京的郊区化过程中认为北京城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去处是城区的近郊地区。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扩大了城市影响区的范围,促进了城乡之间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城乡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地域范围内得到了最佳的配置。城市郊区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促进了城郊小城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2.2城乡一体化技术增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可能性在信息传播的快速便捷条件下,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也日益频繁,各类商品信息和就业信息的传递使城乡人口流动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距中心城市较近的周边农村地域由于接受各类市场信息较快,能够在城乡之间形成便捷灵活的就业信息网络,增大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的可能性,为农村人口顺利进入城市提供了信息支持。通过研究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过程发现,长春市的外围县(市)人口变化最大,从1995年到1999年间,德惠市的总人口减少了16.78%,而农安县总人口则增加了24.73%,比吉林省平均水平和其它地区的县市人口变化幅度均较大(图1)。冯健、周一星在研究南京市流动人口时也说明了在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省内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44.7%,省外流入劳动力人口中,也主要是与安徽毗邻的县市农村人口。而且务工、经商和服务等传统行业仍然是流动人口的首要职业选择。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吸引了部分来自城市的投资者,城市内的部分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开始受聘于农村地区的企业。城乡一体化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磁场作用力和作用范围也会不断扩大。2.3加强城乡思想观念的融合,创新城乡文化2.3.1城市都市文明的传播途径在信息经济时代,由于广播电视、传真、电话和互联网络等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加之城乡联系通道的畅通,使城市的物质文明以及城市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向农村地域快速扩散。以现代都市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开始不断发生冲突,最终会走向相互融合。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城市文化中的一些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意识观念能够迅速向乡村地区传播。乡村地域的传统文化也能够被城市居民所了解和接受。由于城乡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使城乡之间信息能够及时沟通,减少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思想观念的鸿沟。2.3.2学习的网络化要推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居民落后思想观念的改变、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都将是很重要影响因素。在信息化发展条件下,使学习过程的资本化和隐含经验类知识能够在城乡地域之间产生,本地化的知识、本地化的高素质劳动力是必需的。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相同的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劳动力的聚集,将对于区域内的知识创新和技术扩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区域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其它组织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2.4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城市与农村在信息社会中,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本地化的问题,而成为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在利用科技进步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各种城市环境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加深刻。在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痛苦探索之后,人类认识到了从区域和全球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解决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城市与农村做为发展特点不同的两大地域生态系统,只有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地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更好的实现城乡地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城乡地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更好的监控,为有效的解决和调控城乡地域生态环境系统提供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总之,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分析信息化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将会对未来调控城乡地域社会经济组织的协调发展起到借鉴和推动的作用。3大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发展过程。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将是一个分阶段、多方面、突出重点的发展过程。只有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世界大潮流,在各个方面运用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积极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提高区域在未来发展中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地区城乡差别呈扩大的趋势,其中原因复杂多样。全社会信息化过程的推进,可在相当程度上缩小空间距离所造成的城乡差别,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崭新契机。相反,如果忽视信息化进程中的城乡均衡发展,势必造成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3.1通过制度改革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3.1.1促进城乡人口管理的市场化在我国社会的发展的转型时期,制度创新将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束缚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对城乡户籍进行统一的信息网络化管理,保障城乡居民在区域乃至全国的个人身份信息凭证,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淡化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差别,取消由于城乡户籍差异所带来的各种福利制度,如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地域差别的现象。创造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公平竞争的外部制度环境。鼓励城乡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通过市场配置来进行合理流动。并在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建立完善城乡居民自由流动和政策调控相结合的人口迁移政策,为实现城乡居民自由流动提供信息化支持。3.1.2积极推动城乡信息融合发展,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区域信息交流的便捷顺畅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持和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做载体。在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有重点的推进信息产业建设,加强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现代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提高区域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系统载体能力,满足区域城乡发展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为城乡生产生活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大力提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信息支持与保障系统水平。不断发展和完善区域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建设,加快用户接入网速度,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3.2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就是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流动经济、循环经济。各生产要素只能在螺旋式上升的流动与循环中实现增值。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机制水平是保证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信息经济时代,更要加强市场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尽快制定国内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加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信息传递来打破城乡分割,市场独立的格局。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城乡统一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多元化的统一市场体系。依靠信息化的建设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带动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环保、防灾等领域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的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3.3注重城乡融合,建立技能培训学校信息经济时代,科技信息和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掌握各种信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是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在思想意识、文化交流、科技信息传递等各方面更加趋于融合。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针对目前城乡人口文化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可在农村地区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活动,并在农村中设立技能培训学校,一方面可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一技之长,增强农民在城市之中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促进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与提高。加强城乡之间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各类人员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3.4建立和完善现代信息化的区域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城乡地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区域与城市的数字化建设,从区域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网络经济的关联性出发,按照城市与外围乡村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同时借鉴国外的数字化区域与数字城市的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