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前知识点必练考试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前知识点必练考试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前知识点必练考试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前知识点必练考试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前知识点必练考试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3年心理咨询师考前知识点必练考试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2009-11)A、性别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道德社会化D、语言社会化答案:D解析: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语言社会化在社会化中具有特别的作用。2.()不是社会化的载体。(2008-05)A、家庭B、大学C、杂志D、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化的载体,即传递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媒介。选项A家庭、选项B大学、选项C杂志都是社会化的载体,而选项D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不是社会化的载体。因此,答案为D。3.一般来说,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是()。A、友谊B、爱情C、喜欢D、亲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吸引的知识。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4.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2009-11)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自我意识D、自我价值答案:A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这个答案可以从题干中的关键词“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得到支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评价对于自尊的形成和保持非常重要。因此,选项A,即社会角色,是正确的答案。5.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者人群称为()。(2011-05)A、抽象化他人B、重要他人C、概括化他人D、一般他人答案:B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人群被称为“重要他人”。这些人通常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成员、老师、朋友、领导等。因此,答案为B。6.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2009-11、2009-05)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答案:D解析:社会行为公式是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动物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根据这个公式,社会行为B与两个因素有关,即个体P和个体所处的情境E。这个公式表示B=f(P,E)。因此,答案为D,即个体所处的情境。7.信息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畏惧和说服之间是()关系。(2009-11)A、U型曲线B、线性C、倒U型曲线D、指数曲线答案:C解析:畏惧和说服之间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即开始时畏惧情绪较低,说服效果较弱;随着畏惧情绪的增加,说服效果逐渐增强;当畏惧情绪达到顶点时,说服效果达到最大;之后畏惧情绪继续增加,说服效果逐渐减弱。这个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来表示。因此,正确答案是C。8.有才的人偶尔犯点小错误,反而会增加其对周围人的吸引力,其原因是()。A、让人觉得与其相似B、对他易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评价C、让人觉得与其互补D、对他人的社会比较压力减小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吸引的知识。影响喜欢的因素中,才能是一个重要方面。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与失败,那么这种才能对吸引力不会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魅力。这都是因为社会比较的压力的存在。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现象。(2011-05)A、助长B、逍遥C、强化D、抑制答案:A解析:这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现象是社会助长现象的表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在团体中完成某项活动时,由于受到他人注意或者群体评价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在这种情境下,男女搭配的工作方式可能会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更加努力地完成任务,感到不累。因此,答案为A。10.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2009-11)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解析: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答案。11.一般来说,人在()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2009-11)A、身体运动B、身体接触C、目光接触D、身体欠安答案:B解析:在身体语言中,触摸是人际沟通最有力的方式,身体接触是表达强烈的情感的方式,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被触摸是需要,是本能,触摸使人愉快,对触摸者产生依恋。12.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A、行为B、个体所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答案:C解析:该公式由勒温提出,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即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3.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2008-11)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答案:B解析: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等,喜欢程度最低的是说谎、装假、邪恶等,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受人厌恶。14.一般情况下,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2008-11)A、自私B、虚伪C、古怪D、粗鲁答案:B解析:在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通常被定义为虚伪。因为虚伪的人常常不诚实、不真实,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和反感。其他选项如自私、古怪、粗鲁虽然也可能引起反感,但并不是最普遍的情况。因此,答案是B。15.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2008-11)A、熟悉B、互补C、邻近D、竞争答案:B解析:在相似与互补因素中,相似主要包括信念、价值与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双方感知相似比实际相似更重要,当双方在某些方面互补时,喜欢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的特殊形式,在需要、社会角色与职业和人格特征三种情况有互补时,会增加吸引和喜欢,三种情况同时互补时,吸引力最强。16.麦独孤用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概念是()。A、模仿B、社会学习C、强化D、本能答案:D解析: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与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等。选项A:模仿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概念;选项B:社会学习为班杜拉提出的主要概念;选项C:强化为行为主义的主要概念。17.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2009-11)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答案:B解析:詹姆士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18.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2009-05)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答案:C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人习得、亲社会、反社会、合作与竞争、群体决策行为,勒温公式B=f(P,E)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景,f是函数。19.“体语”不包括()。(2009-05)A、身体接触B、社会距离C、装束打扮D、人际距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语”的概念和范围。根据常识和常见的定义,体语是指通过身体语言来传达信息和意义的一种交流方式。选项A身体接触、选项C装束打扮、选项D人际距离都属于体语的范畴,而选项B社会距离则不属于体语的范畴,因此答案为B。20.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2008-05)A、行为B、情感C、感觉D、行为倾向答案:D解析:态度的成分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认知是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情感是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行为倾向指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由于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为C(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altendency,行为倾向),所以称为态度的ABC模型。21.一般来说,最能吸引入的人格品质是()。(2011-05、2008-11)A、热情B、真诚C、善良D、智慧答案:B解析: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情绪、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根据题目描述,最能吸引人的品质应该是真实、诚实和可靠,因此选项B“真诚”是最符合的答案。22.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2008-05)A、适中B、较大C、较小D、最大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描述,当传递者的威信较低时,为了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传递的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异应该适中。这是因为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过于悬殊的差异可能导致接收者对信息的质疑和抵制,不利于态度的转变。因此,答案为A。23.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2011-05)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答案:B解析:社会学习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关注的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的塑造作用,强调通过观察他人和环境,学习并形成行为。因此,题目选B。24.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A、认知失调论B、角色理论C、社会交换论D、平衡理论答案:D解析: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强调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着一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者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现象,那么个体就会向平衡这一方向转化。另外,个体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会遵守“费力最小原则”,也就是人们会尽可能地转变情感因素而使态度保持平衡。25.一般来说,个体自我意识水平降低时,侵犯性会()。A、迅速下降B、提高C、缓慢下降D、不变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侵犯动机的知识。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比较容易发生。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当个体处于去个性化是时,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事,侵犯行为更容易发生。26.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008-05)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C、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D、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答案:C解析:外部因素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方面,良好的气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在社会情景方面,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人越多,利他的可能性越小,出现榜样会增加利他行为。在情景性质不甚清楚时,会参考其他人的反应做出判断。时间紧张会难以利他。在利他者的心理特征方面,心境愉悦时易利他。内疚、做错了事,倾向于利他,得到表白的内疚,利他会减少。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呈正相关。在利他技能方面,求助技能与手段的掌握会增加利他的可能性。27.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A、角色冲突B、角色失败C、角色不洁D、角色中断答案:B解析:角色冲突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角色不清指个体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没有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角色中断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的角色。jin28.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A、努力程度B、情境因素C、态度因素D、能力水平答案:B解析:个体在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进行解释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即会将归因向有利于保护自我价值的方向倾斜。具体来说,个体会将成功内部因素(如能力),将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如情境因素)。29.一般来说,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倾向于()。(2008-05)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答案:B解析:在群体活动中,个体可能会因为群体效应而失去自我控制,从而增加侵犯性倾向。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选项A、C、D都与群体效应的影响方向相反,因此不是正确答案。30.外貌好的人往往其他方面也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这种现象属于()。A、刻板印象B、近因效应C、第一印象D、光环效应答案:D解析:这种现象被心理学称为“光环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被某个特质(如外貌)所吸引后,其他特质也会被认为更高价值,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答案。31.羞耻是一种()的社交情绪。(2008-05)A、积极B、作用不明C、消极D、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答案:D解析:羞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情绪,通常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可能因他人的评价和反馈而产生,并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因此,选项D“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是正确的答案。32.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会促进中的()。(2008-11)A、结伴效应B、观众效应C、比较效应D、竞争效应答案:A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是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想象、隐含在场。他人在场使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称社会干扰(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一是结伴效应,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二是观众效应,即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以及观众的表现对效率有明显的影响。33.个体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有一个稳定的()。A、社会角色B、自我评价C、社会身份D、自我意识答案:D解析:个体的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和认同。自我意识能够使个体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和一致,而不仅仅是受外界环境和他人影响所改变。其他选项如社会角色、社会身份、自我评价虽然也可能影响个体的行为,但它们并不是个体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因素。3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的联系。(2008-11)A、心理上B、认知上C、行为上D、道德上答案:A解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没有直接的接触,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直接体验到。双方在心理距离上的趋近,使人心情舒畅,若有矛盾和冲突,就会感到孤立和抑郁。35.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2009-05)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答案:B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这个过程符合人类自我认知的逻辑,首先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认识和体验,然后是社会属性的认识和体验,最后是心理属性的认识和体验。这个过程也是心理学中研究自我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因此,答案为B。36.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2009-05)A、积极B、双向作用C、消极D、定势作用答案:C解析: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或个人进行简单化的概括和固定的印象,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基于有限经验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消极的,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歧视、偏见和误解。因此,选项C“消极”是正确的答案。37.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入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2009-05)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答案:A解析:美国的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上半叶的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争论,开展了最早的研究;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描述分析,美国的罗斯和英国的麦独孤于1908年出版的专著标志着学科诞生;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其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实证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jin3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2009-05)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答案:D解析: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承担者未能完成角色期望和要求的行为,导致角色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的角色。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答案。39.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型曲线。(2008-05)A、倒UB、UC、线性D、N答案:A解析: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过高、过低都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个体差异,活动的性质影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简单任务的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任务难度增加时,最佳动机水平会下降。40.了解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2008-11)A、自我暴露程度B、相互评价C、情感卷入程度D、目光答案:A解析: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是指在沟通和交往时,把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一是兴趣爱好;二是态度;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四是隐私。一般关系越密切,自我暴露越广泛、深刻,网络聊天是特例。41.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2009-11)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答案:B解析: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意味着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预测,并且这种预测是变化的,因为环境和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行为。因此,选项B“变化”是正确的答案。42.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的作用。(2009-05)A、概括化B、社会适应C、抽象化D、消极答案:B解析: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接触新情境时,按经验,将人和事归类,明确意义,行为获得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首因效应指最初信息比后来信息影响更大,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最新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熟悉、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光环(晕轮)效应指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在无意识下发生作用。刻板印象指依据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jin43.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的是()。A、利他技能B、自我监控能力C、移情能力D、自我意识下降程度答案:D解析:考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并不计较回报的助人行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为生物、个人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体所获得的助人技能、自我监控能力,自我意识以及移情能力等。当个体的自我意识程度下降,个体将会做出越少的利他行为。44.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2009-05)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中的态度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喜好或厌恶程度。因此,答案为B。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动机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体验。这些概念与本题所考查的内容不符,因此排除。45.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2011-05)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平衡理论D、社会懈怠答案:D解析:社会懈怠指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如“磨洋工”、“大锅饭”就是这种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下降,被评价的焦虑减弱,故行动相应地下降,将成果量化可减少群体懈怠的现象。46.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2011-05)A、角色理论B、认知失调论C、平衡理论D、社会交换论答案:C解析:海德(Heider)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即平衡理论(attitudechange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个人认知和情感因素组成的,当个人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态度转变。根据这个理论,当一个人最初持有某种态度时,他会对周围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和分类,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如果这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比如他一开始认为某种事物是好的,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是坏的,那么他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海德认为,态度转变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当一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时,他会采取一些行动来重新平衡自己的态度。这些行动可能包括改变自己的信念、情感或者行为,以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之间重新达到平衡。因此,正确答案是C。47.()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2008-11)A、亲合B、利他关系C、依赖D、人际吸引答案:D解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按程度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和人格品质。48.继续社会化指个体从()一直到老年的社会化过程。A、出生B、青春期C、幼儿D、成年答案:D解析: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分为两个阶段,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叫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叫继续社会化。49.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2008-05)A、减少B、保持稳定C、增加D、受到抑制答案:C解析: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一是情绪唤起水平,恶劣心境、性的唤起会增加侵犯的可能性;二是道德发展水平越高,越难发生侵犯行为;三是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时,易发生侵犯行为;四是在群体活动时,容忍会增加社会角色的侵犯行为;五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反面的暴力和色情的内容,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使侵犯行为增加。50.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2008-11)A、目光B、面部表情C、姿势D、空间距离答案:A解析:目光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因此从目光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真实状态。51.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2009-05)A、主我B、客我C、镜我D、超我答案:C解析: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个体的自我概念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的自我对个体的衍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自我觉知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有五个层面,即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其功能是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形成于三个阶段,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52.在一项试验中,给被试者呈现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照片呈现次数越多,被试者越喜欢,这说明人际吸引受()的影响。(2011-05)A、熟悉B、相似C、临近D、外貌答案:A解析:影响喜欢的因素有: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的、才能和人格品质。熟悉能增加吸引程度,条件相当时,喜欢邻近的人,熟悉后产生吸引力(照片呈现次数多,容易熟悉),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程度的交往,喜欢程度较高。53.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2008-11)A、对偶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C、心理测验法D、临床法答案:B解析:柯尔伯格继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研究之后,提出了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他采用开放式的两难故事进行研究,其中著名的两难故事是“海因兹偷药”,柯尔伯格根据被试者提供的判断理由,分析其中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54.一般来说.老年期退行性变化出现最早的心理过程是()。A、感知觉B、注意C、思维D、记忆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发展心理学》的老年期的知识。进入老年期,人的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和记忆能力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化。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为显著的心理活动,包括视觉减退、听觉减退、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55.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2009-11)A、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B、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C、图式、物理经验和数理一逻辑经验D、成熟、经验、同化、顺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对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的认识。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需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因此,选项A正确,其他选项与皮亚杰的理论不符。56.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2011-05)A、力比多发挥作用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的调节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答案:B解析:该理论由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提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承认性本能、生物因素和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理社会危机是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57.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2011-05)A、心理机能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B、学习条件已经完全具备的时候C、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前D、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时答案:C解析: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关于教育和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发展,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其二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其三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是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的,以一定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条件的,最重要的是在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成才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58.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2009-11)A、外表长相B、环境因素C、交往能力D、智力因素答案:C解析: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研究者按照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受欢迎的儿童;二是不受欢迎的儿童;三是受忽视的儿童。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59.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2008-05)A、婴儿期限B、童年期C、幼儿期D、婴儿早期答案:C解析: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言语发展的集中体现,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二是从情境语言向连贯语言发展。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60.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2008-05)A、互动游戏B、实物游戏C、规则游戏D、象征性游戏答案:D解析: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游戏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为游戏特点的发展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技能游戏,主要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应,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二是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三是规则性游戏,其突出特点是游戏的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以后的游戏主要是规则性游戏。61.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关系最密切的概念是()。A、最近发展区B、自我概念C、替代性强化D、操作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行为,而替代性强化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因为它解释了观察者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行为。因此,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关系最密切的概念是替代性强化。6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A、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B、道德发展的次序是不分先后的C、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慢后快D、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答案:A解析: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因此A正确,B、错误。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柯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整个发展趋势是从个体水平,经由社会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C、D错误。63.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2008-05)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答案:D解析:该理论由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提出,艾里克森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良好人格特征。分别为:婴儿前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幼儿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童年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青少年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成年早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成年中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成年后期的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64.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2008-11)A、2岁B、6个月C、1岁D、3个月答案:B解析:婴儿感觉的发展包括视觉技能的发展和听觉技能的发展;婴儿知觉的发展包括扩感觉通道的知觉、模式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实验结果发现,约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了深度知觉。65.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2008-11)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条件反射的笑答案:B解析: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是婴儿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外界因素的刺激,因此属于自发性微笑。66.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A、心理的成熟B、经验C、身体的成熟D、动作答案:D解析: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算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67.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2009-05)A、饮食B、睡眠C、游戏D、学习答案:C解析:幼儿期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68.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A、幼儿期B、青年期C、青春期D、更年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发展心理学》的自我意识的两次飞跃。婴儿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期,青春发育期是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发育期。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和种种矛盾和困惑,面对这些,少年儿童体验着危机感,这促使他们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69.4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人有更多的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2011-05)A、条件反射性的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微笑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答案:D解析:婴儿的笑反应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四个月之后,婴儿会对熟悉的人产生更多的微笑,这是一种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对熟悉的人产生情感上的亲近和依赖。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答案。70.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A、学习B、户外运动C、游戏D、语言训练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发展心理学》的幼儿期的知识。幼儿期指3岁到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个体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识与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活动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71.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2011-05)A、动作B、感觉C、知觉D、意志答案:B解析:感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72.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A、未掌握守恒B、掌握守恒C、思维不可逆D、不能把握本质答案:B解析:与幼儿相比,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掌握守恒。此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如对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已经不再受事物外在因素(如形状、位置和方向等)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不仅能进行抽象概括,还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73.婴儿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一般是()。(2009-11)A、3个月B、6个月C、8个月D、12个月答案:B解析:婴儿的深度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距离、大小、形状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根据研究,婴儿在出生后就能够感知深度,但是对于深度的感知能力需要逐渐发展。一般来说,婴儿在3个月左右能够感知物体的距离和大小,但是对于物体的形状还不能够准确感知。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准确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因此,选项B“6个月”是正确答案。74.第一逆反期的出现是()。A、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B、由早期挫折造成的C、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异常现象D、人格异常的一种表现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第一逆反期在2-4岁之间,多在3岁左右,这一时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逆反期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现象,是发展性现象。逆反期的顺利度过,对个体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75.观察学习是指()。(2008-05)A、有意识地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B、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野外学习C、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受到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学习D、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答案:D解析: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都拉,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行为或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76.一般来说,中年期的工作满意度()。A、进人人生的低谷B、达到人生的最高峰C、比青年期要低D、起伏变化较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发展心理学》的中年期的知识。中年期一般指35-60这段时间。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开始评价自己的生活,如果发现自己的的希望无法实现时,就会对工作、婚姻、理想和信仰进行修正。中年期的个体经过修正后,个体会变得积极和乐观,对待工作也是如此,工作满意度达到人生的高峰期。77.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2008-11)A、吸吮B、后天的经验C、动作D、先天的成熟答案:C解析: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是发展心理学理论问题争论的纠结点,包括遗传因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因素决定论(华生)、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论(斯腾)、社会学习获得论(班都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维果茨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其中以心理起源于先天的成熟或后天的经验的理论居多,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78.干预和训练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2009-11)A、婴儿期B、幼儿期C、胎儿期D、童年期答案:A解析: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79.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2008-05)A、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B、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C、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D、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答案:D解析:当代对婴儿自我发展的研究大多运用镜像技术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提出“镜像自我”概念。以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出现的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其中哈特总结了各种有关研究,提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过程。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二是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二是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80.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2009-05)A、皮亚杰B、普莱尔C、吴伟士D、班杜拉答案:A解析:相互作用论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答案。81.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学者是()。A、弗洛伊德B、皮亚杰C、艾里克森D、罗杰斯答案:C解析:艾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唯一对人格发展阶段做出划分的学者,他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广受关注,对发展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和任务需要完成。其中,在第四个阶段(12-18岁),青少年会面临“心理社会危机”,需要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82.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等类型。(2009-05)A、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B、容易型依恋、困难型依恋、迟缓型依恋C、初级依恋、次级依恋、高级依恋D、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婴儿依恋类型的分类。艾斯沃斯是依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三种类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B、C、D都不是艾斯沃斯的分类方式,属于干扰项。83.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A、诚实品质B、爱的品质C、关心品质D、智慧贤明品质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婴儿前期,信任对怀疑,获得希望。2、婴儿后期,主动对羞耻,获得意志。3、幼儿期,主动对内疚,获得目标。4、童年期,勤奋对自卑,获得能力。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获得诚实。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获得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繁衍对停滞,获得关心。8、成年后期,完善对厌恶,获得智慧、贤明。84.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叫()。(2008-11)A、情感B、依恋C、亲子关系D、母子关系答案:B解析: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被称为依恋。这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纽带,有助于婴儿的情感发展和适应社会环境。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8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2008-05)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答案:C解析:幼儿思维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开始萌芽。86.老年期记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A、再认能力和回忆能力日渐衰退B、记忆广度迅速增加C、编码储存过程障碍和信息提取困难D、机械记忆明显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发展心理学》的老年期的知识。老年期记忆衰退并非记忆的各个方面全面或同时减退。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因记忆过程和影响因素等的不同而呈现出老年人记忆减退的特殊性。1.老年人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为慢。2.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老年人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同时老年人的编码储存过程也有障碍,其记忆障碍主要是编码与提取过程困难相互作用的结果。87.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2009-05)A、1~2岁B、3~4岁C、7~8岁D、13~14岁答案:B解析:第一反抗期(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年龄主要是3~4岁;第二反抗期(逆反期)的表现是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88.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2009-11)A、从出生到幼儿期B、从幼儿期到童年期C、从童年期到青春期D、从青春期到青年期答案:A解析: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青春期到青年期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89.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2009-05)A、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B、道德发展的次序是不分先后的C、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慢后快D、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答案:A解析: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有:一是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二是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不多;三是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90.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2009-05)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答案:A解析: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由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提出,艾里克森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这八个阶段分别是:一是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二是婴儿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三是幼儿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四是童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五是青少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六是成年早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七是成年中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八是成年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91.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2008-11)A、压力B、适应C、冲突D、情绪答案:A解析:在心理学中,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题目中问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所以需要排除掉与情绪无关的选项。压力和适应虽然也是心理学中常见的概念,但它们并不直接涉及到人的内心冲突和情绪体验。因此,答案是A。以上是根据用户输入题目和答案的推理过程,希望能帮助到你。92.属于感知综合障碍的是()。A、思维鸣响B、妄想知觉C、真性幻觉D、非真实感答案:D解析: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此外还有视物变形症、窥镜症等感知综合障碍,因此本题的答案应该为D。93.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心理行为存在异常,并能对其做出解释,说明求助者对症状有()。(2008-05)A、判断力B、解释力C、理解力D、自知力答案:D解析:自知力是指求助者对自身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有自知力的人往往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地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并对自己的异常做出解释。94.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2008-05)A、心理疾病B、人格偏差C、情绪问题D、心境障碍答案:C解析:心理不健康状态分为三种,即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都是由内心冲突造成的情绪问题,求助者都会因冲突体验到内心的痛苦情绪,但不伴随行为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95.精神发育迟滞形成的原因是()。(2011-05)A、内心冲突变形B、获得性知识的丧失C、内心冲突强烈D、早期大脑发育不良答案:D解析:精神发育迟滞通常是由于早期大脑发育不良导致的,这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和发育,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其他选项如内心冲突变形、获得性知识的丧失和内心冲突强烈,与精神发育迟滞的形成原因没有直接关系。96.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2009-11)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不是异常心理状态。97.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2009-11)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答案:B解析:幻觉是一种感知现象,通常出现在意识清晰度降低或受到精神刺激的情况下。根据幻觉的内容和来源,可以分为真性幻觉、假性幻觉和思维鸣响等。其中,真性幻觉是由外部刺激产生的,具有真实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假性幻觉是由内部或主观因素产生的,与真实感知没有直接关系。题目中提到“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这表明幻觉是主观的、非客观的,因此属于假性幻觉,答案为B。98.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A、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B、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C、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D、对人格障碍进行有效的咨询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变态心理学》的常见心理异常的知识。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而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鉴别需要较系统治疗的患者,以便在必要时转诊给精神科医生。99.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2011-05)A、过程B、潜意识C、动力D、前意识答案:C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之所以发展就来自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本能需求,即性驱力,所以说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100.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2008-05)A、诊断B、咨询C、治疗D、特点答案:D解析: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两者可同时作为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两者的任务要加以区别:变态心理学研究如何定义以及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精神病学以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为任务。101.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2009-11)A、存在与责任的冲突B、存在与潜能的冲突C、潜能与本能的矛盾D、本能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解析:人本主义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提出了对心理异常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的基本表现就是“存在焦虑”,也就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102.把与自己本无关系的事情认为有关,这种临床表现最可能出现于()。(2009-05)A、被害妄想B、钟情妄想C、关系妄想D、夸大妄想答案:C解析:关系妄想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表现为把与自己本无关系的事情认为有关,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症状。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可能出现在关系妄想中。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103.对于人格障碍者,心理咨询的效果是()。(2008-11)A、良好的B、极差的C、有限的D、未知的答案:C解析:人格障碍是个体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的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偏离社会文化背景的固定行为模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但对人格障碍者的作用有限。104.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2011-05)A、思维迟缓B、思维云集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答案:A解析:思维迟缓属于思维形式障碍,与思维奔逸相反,是一种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表现为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105.有嫉妒妄想的人可表现为()。(2008-05)A、坚信配偶不忠B、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C、痴迷某种观念D、想象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答案:A解析:嫉妒妄想属于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采取跟踪、监视等方法寻找证据。106.“灾难症候群”是指()。(2009-05)A、经历破坏性压力后的心理反应B、经历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C、由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各种疾病D、由强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疾病答案:B解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107.关于人的心理活动,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B、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属于心理异常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完全异常的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无法转换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变态心理学》的知识。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非完全异常的,如,他们的人格可能有某方面的缺陷,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是属于心理不健康,不属于心理异常。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108.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2008-05)A、防御机制B、本能动力C、心理异常D、快乐原则答案:A解析: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常用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和转移等。109.精神疾病患者错觉的特点是()。(2009-05)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B、感知综合障碍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D、感觉功能障碍答案:C解析: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和幻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正常人也偶有错觉发生,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即病理性错觉表现为不能接受现实的检验。110.某年轻女性同时被两个男人追求,其中一人英俊但经济条件差,另一人富有但年龄大,此时该女性难以做出选择是因为面临()。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答案:D解析:双趋冲突是指两个目标都是想实现的,但是一个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另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双避冲突是指两个都想要回避的选择,但是只能避开一种而必须接受一种;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双重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时发生的冲突情况,本题中该女性已有两个选择,但是每个选择又具有利弊,因此该题的答案为D。111.强大的自然灾害后,人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说明其处在“灾难症候群”的()。A、惊吓期B、警觉期C、恢复期D、康复期答案:C解析:“灾难症候群”分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恢复期—人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112.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语词杂拌,这种症状最可能是()。A、思维不连贯B、思维中断C、破裂性思维D、思维松弛答案:C解析:破裂性思维的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在严重的破裂性思维状态下,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断,毫无意义可言,称为词语杂拌。选项A:如果语词杂拌实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则这时候的精神症状称之为思维不连贯;选项B:思维中断的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表现为语言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选项D:思维松弛的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交谈中给人的感觉是“答非所问”。113.在判断正常和异常心理时,按照“社会适应标准”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能够()。A、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B、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事C、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D、与自我要求一致答案:A解析:考察《变态心理学》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四标准。其中,社会适应标准是指,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照道德要求和社会规范行事。114.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后,压力的()。(2008-11)A、稳定程度B、相对强度C、主要特点D、本质属性答案:B解析: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压力相对于个体适应能力的相对强度。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中介系统(如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对压力进行增益或消解,从而产生对事件的反应。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压力的相对强度。推理过程如下:首先,题目提到了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这涉及到压力和个体适应能力的相互作用。其次,题目中提到了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这表明中介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作用。最后,题目要求选择的是压力的主要特点,而相对强度是压力的一个关键特点,因为它描述了压力与个体适应能力的相对强度关系。因此,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为B。115.一名高中生在分科时,既想学理科,也想学文科,这时他遇到的冲突属于()。(2008-11)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答案:A解析:该高中生在分科时,面临选择文科和理科两个目标,两个目标都是自己喜欢的科目,但只能做出一种选择,此时内心的冲突为双趋式冲突。116.变态心理学强调心理异常的()。A、诊断B、治疗C、转归D、机制答案:D解析: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科学,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相同,但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而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117.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2009-11)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答案:A解析: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思维奔逸,也称为思维飘逸或思维奔逸。这是一种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活动增强的状态,常常表现为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脑子像流水一样不停运转。题目中描述的情况符合思维奔逸的特点,因此答案为A。118.违拗是一种()。(2008-05)A、认知功能失调B、意志行为障碍C、人格结构变化D、精神运动兴奋答案:B解析:违拗属于意志行为障碍中的精神性、运动性抑制障碍。119.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2011-05)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B、属于感知综合障碍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D、属于思维形式障碍答案:C解析:病理性错觉是指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患者出现了一些不真实的感觉或者感知,这些感觉或者感知与现实不符合。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即患者无法通过外部的检验来证实自己的感觉或者感知是否真实存在。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选项A错误,因为病理性错觉无法进行自我校正;选项B错误,因为病理性错觉不一定属于感知综合障碍;选项D错误,因为病理性错觉不属于思维形式障碍。120.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2009-11)A、可以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C、可以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答案:A解析: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121.内心被揭露感属于()。A、知觉障碍B、感知综合障碍C、思维形式障碍D、思维内容障碍答案:D解析: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其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位子的表达,别人都知道了。属于思维内容障碍,选D。122.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内起病。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半个月答案:A解析:适应性障碍的发生是由于某一明显的生活变化或突发的应激所导致,为短期出现的烦恼和情绪失调,常影响带日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适应障碍的出现通常在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后一个月之内,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六个月。123.无对象性的知觉是()。(2008-11)A、幻觉B、错觉C、妄想D、谵妄答案:A解析: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124.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是()。(2009-05)A、灾难性压力B、生物性压力源C、叠加性压力D、精神性压力源答案:B解析:生物性压力源是指一组直接影响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125.在郭念锋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中,将个体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定义为()。(2008-11)A、情绪易感性B、心理活动的强度C、情绪的阀限D、心理活动耐受力答案:B解析: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标准中的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个体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126.感觉减退多见于()。(2008-05)A、抑郁状态B、感染后虚弱状态C、睡眠障碍D、精神运动性抑制答案:A解析:感觉减退属于感知觉障碍中的感觉障碍,此症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的患者,患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也常有感觉减退。127.重性精神病患者()。(2009-05)A、通常主动求医B、很少主动求医C、一般无须陪伴D、没有固定模式答案:B解析:自知力是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人对自己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我们称之为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神经症患者最初的自知力完整,随着精神障碍病情的进展和加重,患者往往丧失自知力,一般很少会主动求医。128.关于神经症,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自知力相对完整B、是一种短暂的精神障碍C、不会有人格基础D、症状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答案:A解析:神经症(neurosis)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神经症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意识的心理冲突。病人对症状的事实方面有自知力。第二,精神痛苦。第三,持久性。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第四,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第五,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129.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以经历以下阶段()。(2009-05)A、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B、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C、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D、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答案:C解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分为三个阶段,即惊吓期、恢复期和康复期,要注意与压力适应的三个阶段,即警觉阶段、搏斗阶段和衰竭阶段相区分。130.有精神障碍的人其心理活动()。(2011-05)A、部分异常B、不能被矫正C、完全异常D、可直接测量答案:A解析:根据诊断标准,有精神障碍的人其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的。尽管他们的某些心理功能可能受损或出现异常,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存在问题。有些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只是部分的心理功能受损或出现异常,而不是整体的心理功能完全异常。因此,选项A“部分异常”是正确的答案。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异常程度和范围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异常,而有些患者则可能表现出更为严重的异常。因此,对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能简单地认为其心理活动是整体异常或完全不可矫正的。另外,心理活动的测量和评估通常需要使用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直接测量。这些方法包括心理测验、观察、访谈等,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功能。因此,选项D“可直接测量”是不正确的。131.下列陈述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是()。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的重要起因C、“超我”与神经症没有关系D、心理过程主要是意识层面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精神分析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问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因此弗洛伊德更加看重的是,潜意识的重要性。A和D错误。精神分析认为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成为“力比多”,力比多驱动着人的性心理发展。行的冲动是神经症的重要起因。“超我”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平衡的作用,超我控制人的心理发展。超我与神经症关系密切。132.如果出现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2008-11)、A、注意减弱B、自知力不完整C、注意狭窄D、内心被披露感答案:C解析:注意障碍分为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注意减弱是指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同时减弱,而注意狭窄是指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133.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的学者是()。(2009-11)A、高尔顿B、比内C、卡特尔D、奥蒂斯答案:B解析:比内(人物),1905年(时间),贡献(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即《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134.标准二十分的标准差为()。(2008-11)A、5B、4C、3D、2答案:C解析:标准二十分的标准差即标准差为3。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标准差越大,数据越离散;标准差越小,数据越集中。标准差用s表示,标准差计算公式为:s=sqrt[(∑(x_i^2)/n-μ^2]其中,μ为均值,x_i为每个数据,n为数据个数。因此,标准二十分的标准差为3,选项C为正确答案。135.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某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l题,其智力年龄为()。A、4岁3个月B、5岁C、4岁6个月D、5岁2个月答案:B解析:计算中先算出基础年龄,即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在所有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加在基础年龄上,儿童的智龄是基础年龄与在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每个年龄都有6个测题,答对每题得智龄2个月。则该儿童的智力年龄=4(岁)+3×2(月)+2×2(月)+1×2(月)=4(岁)+12(月)=5(岁)。136.随机号码表法是()。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组抽样D、分层抽样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心理测量学》的知识。取样是指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一般有下列几种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组抽样。4.分层抽样。随机号码表属于简单随机抽样。137.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2008-11)A、16B、15C、14D、13答案:B解析:韦克斯勒创立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它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来计算而得出的标准分数,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同时要注意与斯坦福一比内量表中的离差智商(以100为平均数、16为标准差)相区别。138.常模分数又叫()。(2008-11)A、导出分数B、粗分数C、原始分数D、总体分数答案:A解析:常模分数是根据一定范围和特定目的而确定的某种标准分数,也被称为导出分数。它反映了该分数相对于某种标准或常模的相对位置,常用于比较不同个体的分数水平。139.比率智商(IQ)是()与实足年龄之比。(2009-05)A、生理年龄B、真实年龄C、心理年龄D、智力商数答案:C解析:比率智商被定义为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140.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心理测验的学者是()。A、高尔顿B、比内C、卡特尔D、奥蒂斯答案:B解析:1904年,法国教育部委派许多教育家、医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公立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作为委员之一,比内(A.Binet)极力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和发现智力落后的儿童。经过他与助手西蒙(T.Simon)的精心研究,次年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这个量表很粗糙,但它在心理测验史上极其重要,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141.在顺序量表中,变量具有()。(2008-05)A、相等单位B、等级C、绝对零点D、等比答案:B解析:顺序量表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也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即具有等级),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点。142.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称为()。(2011-05)A、团体B、常模团体C、样本D、受测人群答案:B解析: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143.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划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是()。(2009-05)A、相关法B、区分法C、命中率法D、失误法答案:B解析:效标效度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即相关法、区分法和命中率法。区分法是检测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划分由效标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