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特殊教育_第1页
国外特殊教育_第2页
国外特殊教育_第3页
国外特殊教育_第4页
国外特殊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国外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

(欧洲从原始社会晚期、奴隶社会早期到封建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对残疾人态度的演变1、遗弃时代(古希腊、古罗马)2、嘲笑时代(从古代—中世纪)3、慈悲时代(中世纪宗教的兴起)4、保护时代(文艺复兴起)没有生存权,肉体消灭魔鬼缠身,恶毒精神救济弱者,收容残疾人残疾人是可教育的对残疾人认识的过程

从遗弃扼杀—唯心主义认识—初步感性认识1、对残疾现象描述多于现象研究;2、不能科学对残疾作有关界定;3、不能正确全面解释残疾原因。这时还没有出现特殊教育。二、特殊教育早期阶段

萌芽阶段:文艺复兴前后(14世纪)—特殊学校产生(17世纪中叶);

产生阶段:18世纪—19世纪)(一)原因1、思想的解放——人道主义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2、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解剖学的发展;3、哲学、教育学的发展——认识到教育的作用;4、个别特殊教育实践——揭示了残疾人受教育可能性;(二)早期特殊教育状况萌芽时期: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聋童口语教学奠基人阿曼(瑞、荷)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说话的聋哑人》;产生时期: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

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盲教育---萌芽期与产生期:萌芽期:最早英国盲人兄弟协会曾教会盲人定向行走和在意大利教盲人音乐;产生期:1784年法国阿羽依于巴黎创办世界第一所盲人学校;其校学生布莱尔于1829年发明了6个点的点字符号系统,使盲教育向前迈了一大步,为普及盲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弱智教育---萌芽期与产生期萌芽期: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产生期:谢根于1837年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弱智教育学校。

(三)早期特殊教育

对残疾的认识--生物医学模式阶段1、注重明显的器官或组织损伤;2、在病因学上重视生物学因素的致残作用;3、残障儿童界定比较注重器质性损伤;4、在对策上没有从社会、心理角度寻找方法和策略。(四)早期国外特殊教育(特点)

---肯定功能阶段具有探究性质;主体为私立教育;教育者多为医生和神职人员;具有慈善性和养护型;招收的对象为较重的残疾儿童;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完善;三、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60、70年代)(一)状况:

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特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理、心理、行为的差异看法趋于科学化。各国举办了一些特殊学校,残疾儿童主要安置在隔离的特殊学校、教养院;

(二)对残疾儿童认识---仍属生物医学模式1、注重明显的器官或组织损伤;2、在病因学上重视生物学因素的致残作用;3、残障儿童界定比较注重器质性损伤;4、在对策上没有从社会、心理角度寻找方法和策略。(三)特殊教育阶段:追求形式阶段追求平等,追求教育机会均等;颁布了有关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残疾儿童可到特殊学校、普通学校;(四)初步发展时期特殊教育(特点)

---追求形式阶段1、特殊教育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残疾程度较重的发展到各种类别残疾儿童;2、办学主体发生了变化:办学主体多样化,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个人组织、机构也办学的局面;3、学生安置方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双流向多层次的安置方式”;4、注重立法在发展特殊教育中作用;5、家长在特殊教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6、家长在特殊教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四、特殊教育目前发展(20世纪中期后)(一)状况:科技、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进一步发展,对残疾现象认识、对特殊教育认识的加深,80年代开始出现“正常化”运动,之后的“一体化”、“回归主流”“融合”90年代“全纳教育”等特殊教育思潮出现,主张特殊儿童更多地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受教育,适合不同需要的特殊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二)对残疾儿童的认识: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阶段

从70年代开始,对残疾认识跨越生物(医学)模式,走上更为科学、客观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阶段。特点如下:1、轻微感官损伤儿童也被纳入残疾儿童序列:多动症、情绪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2、在病因上由只考虑生物因素转向注重生物因素同时,注重心理、精神和社会因素,特别一些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等。3、在对特殊儿童的本质认识上更科学,认为是共性和特性的统一。4、在对策上,倾向于用综合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干预。

(三)特殊教育阶段——恰当实施阶段特殊教育特点:1、注重特殊儿童鉴别;2、注重早期干预;3、正常化、一体化、回归主流思想广为传播;4、双流向多层次的安置形式;5、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6、从业人员难觅;双流向多层次的安置形式正常化、一体化、回归主流

正常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欧国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教育思想。旨在向隔离式教养院中儿童提供正常的生活。主张将受教养者安置到正常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后来“一体化”“回归主流”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常化、一体化、回归主流一体化:“混合教育”“集中教育”’融合”。含义与“回归主流”相似,主张把残疾儿童放在普通学生中进行教育,形式有多种。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回归主流: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系。与“隔离式教育”相对。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运动。在美国受到法律承认,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其核心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尽可能和正常儿童有正常交往。改变与健全儿童隔离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双流向多层次的安置形式

又称服务串、服务连续体。美国实施特殊教育或残疾学生家长选择受教育形式的一种连贯体系。具有既分层次、又贯通连续的瀑布般特点。常用倒三角形表示,故又称“倒三角形体系”。共分7级,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情况变化,可向高一级或低一级的教育安置形式转移。双流向多层次的安置形式知识回顾国外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对残疾人的态度特殊教育早期阶段特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