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武术与军事战争的关系_第1页
试论中国武术与军事战争的关系_第2页
试论中国武术与军事战争的关系_第3页
试论中国武术与军事战争的关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中国武术与军事战争的关系

人类的文化史也是战争史。文明的发展始终同血与火相伴相随。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矛盾的异常尖锐激烈,战争的频繁,为世界战争史上所仅有。早在氏族社会,部落之间就已经开始爆发战争,《兵迹》中记载:“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在那时,武术是一种暴力的手段,自然而然的,与战争、军事便紧密地联系起来,三者有着不可言喻的关系。透过这种“亲密”的关系,我们发现,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其技击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兵学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相关。中国武术技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兵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必然存在着相互的通融和交织。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1《易》有利于人们把握并掌握了提高一人之道的谋略思想中国兵家思想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与炎帝的长期斗争中,黄帝采用了推行德政,整肃军队,发展农业,扩展疆土,教练士卒的措施,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所采用的这种战法,被后世谋略家视为“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利”的谋略范例。到夏、商、周三代,中国兵家思想进入早期发展阶段,军事战争中的许多原则、指导思想已经被总结出来。从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被称为东方文化神秘殿堂的《周易》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例证。如“乾卦”爻辞中,以“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隐喻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态势,采用不同策略。又如“履卦”爻辞中说,有人既瞎又跛,却自认为视力好,腿脚健,结果一迈步就踩在了老虎尾巴上而被老虎咬伤。这就揭示了在谋略中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周易》中的谋略思想,不仅提供了重要的谋略方法论,而且成为后世兵学理论的源头活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动荡与变革所导致的丰富的谋略实践,为兵学思想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合纵连横”、“围魏救赵”、“田单破燕”……数不清的谋略家、军事将领留下的数不清的事迹,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幅能勾起人无限遐想的历史画卷。中国历代兵书见于著录者有4200余种,堪称世界之最。早在西汉初年,汉宫室所藏兵书竹简就堆积如山,张良、韩信受命“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宋朝,官方颁布《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为军事教科书,另外御批官修《武经总要》,计两集四十卷之多。除了这些直接的兵书外,还有记叙诸侯战争之事的史籍,也被当作兵书阅读。三国争雄,孙权劝吕蒙“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流风遗绪,明清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同样也被中国现代将领们用以琢磨指挥游击战争之兵法。如此频繁激烈的战争,如此丰富发达的兵法,这足以表明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高度繁盛与发达。2第一,武术战术中的兵权中国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繁复的文化系统。仔细探求武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受文化理念的影响,武术技术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众多的兵家思想因素。因为“兵者,国之大事”。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士卒军事技能之一种的武术,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求得战争中的主动权及最后的胜利,军事指挥者重视实力的培养,对士兵进行系统严格的武术训练,以提高其完成军事任务的能力。可见战争实际上推动着中国武术实效功能的发展。这对于武术而言,就决定了其技术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实用性、实效性的走向。较之于武术技击和战争而言,武术技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缩小的战争。战争和武术技击都是以克敌制胜为目的的,因此,用于战争中的制胜的战术、方法、措施都可以引申转用到武术技击术上来。在先秦时期的《庄子·说剑篇》中,即有对有关武术技术和兵学思想结合的记载:“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可见,其剑法中已具备了兵学的思想。《孙子兵法·计篇》指出:“能而示之不能,用人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十三条“兵权谋”的指导思想也被用于武术的技击中。即在实战中,效仿这十三条建议用于诱敌,通过身体的示形变化来制服攻击对方。少林功夫所说的“手是蝴蝶手,让人捉摸不定,全靠脚打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技击思想的发展本身即是兵学思想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兵家谋略的影响,显然不会形成今天如此繁复的诸多武术拳种和丰富各异的巧妙技法。3军事思想对中国武术进攻思想的影响3.1采用诱敌,促进剂、转角,以减敌,打击诱敌《孙子兵法·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深刻地阐释了变中求胜的思想。中国武术在技法层面上则全面接受了孙子的种种战术思想。“中国武术诸内家者,多不露于外;其妙用有形者少,专重于无形,是以多暗手,少明手;多险招奇招,少猛招烈招。自古以内家擅长者,往往伤敌于不知,败敌于无形。”作为内家三拳的八卦、形意、太极在诡诈诱敌上的讲究更是有独到之处。“八卦在天成象,天有不测风云,八卦掌以变求胜;形意在地成形,直来直去,手脚齐致,在不变中求变化以制敌;太极效法人和,在人不知不觉求空求圆。”讲出了三家拳法在技法中诱敌的精义。八卦掌以弧形步转圈为主,扣摆转身快,横走竖撞。金蝉脱壳,脱身化影,走马回头是其常用的散招。形意拳也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的特殊诱打方法。而太极则力图运用轻灵多变的手法来乘人之势,借人之力,攻人之隙,没有明显的主动形诱,而是进行意诱和劲诱,力争达到“妙处全凭能借力,得来全不费功夫”。3.2奇正之变,奇正分难兵法中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中国武术追求“整、爆、敏、变”,每个动作都要求敏捷迅速,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但技击中也要求应变,要在变化中搞乱对手,引导对手,直至战胜对手,武术的各个门派在其高级阶段,都追求多变,从自有拳法或套路中引申出其他变化,以战胜对手。《孙禄堂武学录》中深刻论述了奇正之变的相对性:“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手挨不着己手,谓之虚。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所用无穷。”可见,武术技法中有许多虚实招法,其目的在于试对手的反应应变能力,对手不变我为实,对手变换我可为虚,这是技法理论中的制胜法宝之一。3.3武术形式化是武术技法的精髓兵法云:“兵法无法,以无法为法,此乃兵法之上乘境界。”中国武术则追求:“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与兵法一样,中国武术招式技法的变换只是操作层面的“有形”的表达,是一种有迹可寻的形而下的东西,尚未从本质规律去把握武术的真谛,只有那些有感皆应,浑然无迹的神明脱化,才是闪耀着武技之道的真精神。“传统武术由‘招熟’进入‘懂劲’,再由‘懂劲’进入‘神明’时,原来的形式招架逐渐化为习武者‘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的情景之竹,这就是一个由形及化的悟道,亦是一个由‘有形’升至‘无形’的过程。”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对手为转移的随机策略性,乃是中国兵法与武术技法的精髓所在。其目的都在于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3.4“不战而胜”与“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思想源于《司马法》的“上谋不斗”,后来由孙武正式提出,孙膑等人继之提出“心战”策略:“伐国之道,攻心为上。”这既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阐释,又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改造。它突出了“心理威慑”含义,抓住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质。《六韬》吸收黄老道家的思想,屡屡阐述“不战而胜”与“全胜”思想,主张在战争爆发之前即消灭战争,认为最高明的战争指挥者就是不战而胜。它说:“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又说:“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真正的武林高手也一样,平时满面谦和冲淡的气质,目光止水无波,但真遇到了系生命于呼吸之间的情况时,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杀气,以及透过目光所传递出的令人诧异的、饱满的精气神又会让人不寒而栗,真可谓“以意击人”。往往不用动手,或凭借本人在武林中的威望,或凭借自身功力的一次展示,就可达到从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巨大心理威慑的效果,从而阻止一场暴力冲突的发生。“兵”与“武”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和主张,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将来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影响力。4中国武术的地位与作用自古兵武两难分,似乎我们可以大胆地这样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