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

高一年级10月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8

题,每题2分,共76分)。

1.距今70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

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文化()

A.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B.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王权神权更加紧密结合D.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据下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

记教出处

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

A.禅让制得以完善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家天下局面开启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4.下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龟腹甲,上面刻写了一些有关占卜的内容,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

A.云南元谋人遗址B.浙江良渚古城遗址

C.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D.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5.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

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A.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政权的认同感D.推行仁政

6.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

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劳力那样的宏大气魄,并且西周后期彝铭所载派员聚敛财物的情况绝少

见于西周前期和中期。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A.血缘政治趋于崩溃B.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C王室势力日益衰微D.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7.下图是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宜侯夫(ce)篌,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夫由虞

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矢意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A.禅让制的出现B.内外服制的完善C.分封制的实行D.

中外朝制的产生

8.“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

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9.西周初期,高爵位诸侯往往被分封在中原地区。东周时,中原诸侯众多,封国林立,因扩张受限和周边

侵扰,多国衰落;边地诸侯国却因扩张便利往往形成大国。这表明A.分封制已不合时宜B.地缘因素

影响政治的发展

C.中央集权遭到威胁D.边地诸侯取代高爵位诸侯

10.商周时期,宗法家族把自己的成员固定在宗法血缘网络之中,以拱卫父系家长的一系列特权;同时,

各宗法家族又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或单位一起大体平等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宗法家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B.宗法家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宗族根据血缘亲疏决定内部等级D.不同宗法家族的社会地位平等

11.殷人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所以殷人以龟甲为道具,而周人以农业为主,运用蓍草为占筮工具,含

有对农作物崇拜的心理。从龟卜到占筮,客观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神权色彩日益强化B.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D.专制王权已开始萌芽

12.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

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13.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准确释读他们祖先发明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

朝文字(甲骨文)。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

A.地城性B.多元性C.传承性D.务实性

14.春秋时期,鲁国已是积弱之国。然而,诸如滕、薛、曹、郑、杞等国皆勤贽(持礼物以求见),修朝礼;

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怕)仆仆,至鲁来朝。下列可用于解读“至鲁来朝”这一现象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仲尼厄而作春秋”D.“周礼尽在鲁矣”

15.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

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开始衰微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士阶层日益崛起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16.据《吕氏春秋》记载,“蛮夷狄戎”是华夏族对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无歧视性的内容和含

义。但随着少数民族的日益强大,这些称谓逐步从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泛称发展到蔑称,而且被赋予了歧视

和侮辱性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矛盾

C.华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D.中原华夏与边疆民族的矛盾

17.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

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儒家放弃华夷观念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D.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18.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间的战乱纷争B.铁犁牛耕的使用

C.民族间的交流交融D.思想领域的争鸣

19.在漫画版《有故事的诸子百家》中,不同思想家分别被冠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骑着

青牛的东方智者"''乐于讲故事的养生专家”“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等称号。下列言论出自“骑着青

牛的东方智者”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B.“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D.“治国不以礼,犹无耙而耕也”

20.顾栋高日:"春秋之世,楚之经营中国,先北向而后东图,其所吞灭诸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

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惟群蛮、百濮居之,无系于中国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材料

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B.南方群蛮、百濮的实力强大

C.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D.楚国雄心壮志,欲统一中国

21.在选人任官方面,孔子提出“举贤才”,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孔子

A.对西周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B.批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C.为诸侯国选拔了适用的人才D.建立了任人唯贤选举制度

22.《韩非子》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

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法家引用这则寓言意在

A.强调趋时更新B.否定等级秩序

C.讽刺不劳而获D,阐释农本思想

2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

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4.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

者,要削夺他们的田地。这些规定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

25.表I为秦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客卿”统计表(部分)

时期客卿客卿的家乡客卿的贡献

秦孝公商鞅卫国推动秦国富国强兵

秦昭公范雎魏国提出'‘远交近攻”策略

秦王嬴政李斯楚国上书谏止了秦“逐客”之举

秦王嬴政王翦魏国领兵消灭楚国

据此可知,秦统治者

A.合纵连横B.广纳贤才C.为政以德D.重文轻武

26.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7.有人在评价秦朝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

了一个人的成就。该制度是

A.禅让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郡县制

28.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

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A.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B.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D.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29.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

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

A.秦二世违背秦始皇统治之道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C.郡县制不足以巩固统一局面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30.如表为西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受封诸侯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

封诸王之子封功臣

高帝3137

文帝1410

景帝718

武帝17875

A.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B.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激化

C.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壮大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31.《中国史纲》: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各要贡献若干土产。这些贡品有的因为道路遇远,还不够抵偿运

费,有的半途坏损了。有人给武帝出了一条妙计:其一是让这些贡品不要直运京师,就拿来做货本,设官

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卖了,得钱归公。其二是行于京师的。武帝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作“国立贸

易局”。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上述做法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经济举措

A.改革币制B.盐铁官营C.抑制工商D.均输平准

32.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

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

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

33.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

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

C.震烁古今的文人理想D.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

34.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十六国北蒸

西晋A.东汉蜀前秦B.秦西汉梁C.

①吴②宋齐1^1

蜀东晋梁D.蜀东汉隋

35.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水力

洛阳

建康

图例水

长江

南河河流名④

O城市

A.①B.②C.③D.④

36.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

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

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37.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

为匈奴建立的前赵、氐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

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

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

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

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

38.唐代诗人王建《凉州行》中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

家学胡乐。,,材料反映的是()

A.蕃人全面汉化B.民族互鉴互学C.胡乐流行各地D.凉州文化发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

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

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

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

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史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

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

“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

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

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的历

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简析其成因。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

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

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

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

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

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

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

高一年级10月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8

题,每题2分,共76分)。

1.距今70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

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文化()

A.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B.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王权神权更加紧密结合D.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

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在战

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距今5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此时并没有确立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B

项;陶寺文化没有体现王权神权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有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

一体,①②A项正确;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色彩浓厚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CD

项。故选A项。

3.据下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

记载出处

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

A.禅让制得以完善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家天下局面开启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则材料都强调了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只是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家天下局面开启

了,C项正确;《战国策》认为启通过武力手段夺取天下,不属于禅让,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与西周

的宗法制有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龟腹甲,上面刻写了一些有关占卜的内容,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

A.云南元谋人遗址B.浙江良渚古城遗址

C.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D.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刻在龟腹甲上的文字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所以这一实

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遗址,即河南安阳殷墟遗址,D项正确;元谋人时期还没有文字,排除A

项;良渚文明和二里头文明都早于商朝,此时还没有出现甲骨文,排除BC项。故选D项。

5.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

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A.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政权的认同感D.推行仁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灭商后,把商的其旧贵族集中到洛邑,在加强控制、监督的同时,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给

予安抚,目的在于增强政权的认同感,以巩固统治,C项正确;殷商贵族和周的统治者一样,均属于奴隶

主贵族,其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周代还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仁政思想属于儒

家思想,当时还未提出,排除D项。故选C项。

6.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

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劳力那样的宏大气魄,并且西周后期彝铭所载派员聚敛财物的情况绝少

见于西周前期和中期。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A.血缘政治趋于崩溃B.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C.王室势力日益衰微D.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信息可知,西周后期,王室势力日益衰

微,C项正确;周王室势力衰微,不等同于当时血缘政治趋于崩溃,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形成于春秋战

国时期,排除B项;西周并没有确立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图是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夫(ce)箧,其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矢由虞

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宜侯夫篌和铭文可用于说明

A.禅让制的出现B.内外服制的完善C.分封制的实行D.

中外朝制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宜侯夫答上,用铭文记录西周时期,宜侯夫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

可用来说明分封制的实行,C项正确;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与宜侯矢箧上铭文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

内外服制是商代实行政治制度,排除B项;中外朝制直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8.“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

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加强了对地方管控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答案】C【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

联系'’可得出强调的是周代的分封制,使各地加强了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

分治,排除A项;周代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D项。故选C项。

【点睛】

9.西周初期,高爵位诸侯往往被分封在中原地区。东周时,中原诸侯众多,封国林立,因扩张受限和周边

侵扰,多国衰落;边地诸侯国却因扩张便利往往形成大国。这表明

A.分封制已不合时宜B.地缘因素影响政治的发展

C.中央集权遭到威胁D.边地诸侯取代高爵位诸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东周时期的中原和边地的诸侯国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说明的

是地缘因素影响政治的发展,B正确:分封制不合时宜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

高度集中,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0.商周时期,宗法家族把自己的成员固定在宗法血缘网络之中,以拱卫父系家长的一系列特权;同时,

各宗法家族又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或单位一起大体平等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宗法家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B.宗法家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宗族根据血缘亲疏决定内部等级D.不同宗法家族的社会地位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宗法家族把自己的成员固定在宗法血缘网络之中,以拱卫父系家长的一系列特权;同

时,各宗法家族又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或单位一起大体平等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知,商周时期宗法家

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它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家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宗族内部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宗法家族是社会基础的构成部分,D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殷人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所以殷人以龟甲为道具,而周人以农业为主,运用蓍草为占筮工具,含

有对农作物崇拜的心理。从龟卜到占筮,客观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神权色彩日益强化B.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D.专制王权已开始萌芽【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渔牧到农耕业的发展显然是生产力水平进步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神权色彩日益强

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排除C项;专制王权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12.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

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文献中的“中国”与”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可知,无论是周

代的文献中,还是西周的出土文物,都有“中国”一词,因此研究西周的历史可传统典籍与考古发现相印

证,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文字不能完整反映历史真实,因为文献具有主观意识性,排除A项:材料中

不仅有文献,还有出土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C说法错误,排除C项;出土文物属于第

一手史料,文献是第二手史料,D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准确释读他们祖先发明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

朝文字(甲骨文)。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

A.地城性B.多元性C.传承性D.务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字的准确解读,体现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14.春秋时期,鲁国已是积弱之国。然而,诸如滕、薛、曹、郝、杞等国皆勤贽(持礼物以求见),修朝礼;

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怕)仆仆,至鲁来朝。下列可用于解读“至鲁来朝”这一现象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C.“仲尼厄而作春秋”

D."周礼尽在鲁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虽然在春秋时期鲁国实力逐渐减弱,但是众多诸侯国都来鲁国朝见。结合所学,鲁国

是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的封国,因周公辅佐周成王有功,周成王十分感激周公的恩德,使鲁国享有天

子独有的祭祀天和祖庙的特权,因此,“鲁有天子礼乐”。周王室的文物典籍、礼器等等,在犬戎入侵之

时,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动乱过程中,几乎全都丧失了。但是鲁国未遭此劫难,仍然保存着王室赐予的典籍

简册、各种礼器以及史官的设置。各诸侯国都认为鲁长期保存周礼是“有道之国”,所以天下诸侯的礼乐

制度都仰仗于到鲁国去学习。因此各诸侯国“至鲁来朝”的原因是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I)项正

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体现的是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实力增强,排除A项;“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体现周公为稳固西周统治作出的贡献,但诸侯“至鲁来朝”主要原因不是崇敬周公,排除B项;诸侯

“至鲁来朝”主要原因不是拜访孔子,排除C项。故选D项。

15.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

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开始衰微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士阶层日益崛起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

正确;周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秩序的破坏,不是民族交融

较强和土阶层的崛起,排除BC项。故选D项。

16.据《吕氏春秋》记载,“蛮夷狄戎”是华夏族对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无歧视性的内容和含

义。但随着少数民族的日益强大,这些称谓逐步从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泛称发展到蔑称,而且被赋予了歧视

和侮辱性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矛盾

C.华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D.中原华夏与边疆民族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蛮夷狄戎'是华夏族对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无歧视性的内容和含义。但随着少

数民族的日益强大,这些称谓逐步从一种对少数民族的泛称发展到蔑称,而且被赋予了歧视和侮辱性的内

容”,可知华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c项正确;A项无法解释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

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原华夏与边疆民族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7.春秋时期戎和狄与

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

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儒家放弃华夷观念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D.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融合,少数民族的畜牧技术和汉族的农耕技

术结合起来,发明了牛耕,可见民族融合推动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儒家放弃华夷观念说法过于绝对,

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阶级关系变动,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纷

争,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破坏,且从材料看不出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排除D项。故选B项。

18.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间的战乱纷争B.铁犁牛耕的使用

C.民族间的交流交融D.思想领域的争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唯物史观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

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促使生产力发展,私田广泛出现,从而导致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崩溃,导致诸侯势力扩大。诸侯为了在争霸、兼并战争中获得胜利,纷纷通过变法寻求富国强

兵的道路,这就为诸子百家提供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

劳动工具,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是上层建筑变化的表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

项;民族交融是不同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的结果,受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推动,但不是当时社

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百家争鸣也是上层建筑变化的表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

项。故选B项。

19.在漫画版《有故事的诸子百家》中,不同思想家分别被冠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骑着

青牛的东方智者”“乐于讲故事的养生专家”“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等称号。下列言论出自“骑着青

牛的东方智者”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B.“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D.“治国不以礼,犹无耙而耕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

来,体现的是道家思想,C项正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逍遥于天地之间,

而心意自得”是庄子的思想,排除B项;“治国不以礼,犹无相而耕也”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

项。

20.顾栋高曰:"春秋之世,楚之经营中国,先北向而后东图,其所吞灭诸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

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惟群蛮、百濮居之,无系于中国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材料

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A.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B.南方群蛮、百濮的实力强大

C.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D.楚国雄心壮志,欲统一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楚之经营中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可知,

春秋时期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C项正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中“彻底瓦解”不符合史

实,排除A项;“南方群蛮、百濮实力强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楚国向北向东扩张

势力范围,未涉及“统一中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1.在选人任官方面,孔子提出“举贤才”,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孔子

A.对西周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B.批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C.为诸侯国选拔了适用的人才D.建立了任人唯贤选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学而优则仕“,可知孔子强调依靠学识和

才能选拔官员,反对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度下的血缘世袭,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是西周时期依靠血缘

关系而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孔子的态度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否得到

了诸侯们的采纳,排除C项;孔子对选官制度的看法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D项。故选B项。

22.《韩非子》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

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法家引用这则寓言意在

A.强调趋时更新B.否定等级秩序

C.讽刺不劳而获D.阐释农本思想

【答案】A

【解析】

【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及所学知识可得,法家强调事变则备变,不能有守株待兔的思想,强调趋时

更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等级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不是守株待兔的行

为,而是守株待兔的反思,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是说明思想一定要强调趋时更新,

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

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

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

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

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

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

误。

24.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

者,要削夺他们的田地。这些规定

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的井田土地只可继承不能买卖,这无疑限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对违

法乱纪之人则削夺他们的土地,这是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维持井田制的正常推行,故D项正确,C项错误;A

项属于无关选项;井田制属于土地公有制,这些规定利于井田制的推行,不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错误。

25.表1为秦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客卿”统计表(部分)

时期客卿客卿的家乡客卿的贡献

秦孝公商鞅中国推动秦国富国强兵

秦昭公范雎魏国提出“远交近攻”策略

秦王嬴政李斯楚国上书谏止了秦“逐客”之举

秦王嬴政王翦魏国领兵消灭楚国

据此可知,秦统治者

A.合纵连横B.广纳贤才C.为政以德D.重文轻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秦国很多重要的文臣武将都是来自其他国家,体现秦国统治者能广纳人才,B项正

确;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为政以德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

中既有对文官的任用,也有对武将的任用,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B项。

26.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

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

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7.有人在评价秦朝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

了一个人的成就。该制度是

A.禅让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度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及所

学皇帝制度的内涵可知,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有的史籍称伏

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史记》中“五帝”指黄

帝、颛顼、帝辔、唐尧、虞舜。他们都是上古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尊崇他们,把他们视为天

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

威罩上神的光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功业,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制度,不是秦朝的,排除A

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BD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故选C

项。

28.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

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A.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B.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D.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国家对于人口的管理,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秦朝

依据的是功劳构建国家权力,排除A项;秦朝并未摒弃等级制度,排除C项;D项的举措不能解决题干矛

盾,排除D项。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