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的当代内涵_第1页
旅游美学的当代内涵_第2页
旅游美学的当代内涵_第3页
旅游美学的当代内涵_第4页
旅游美学的当代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美学的当代内涵

大多数参与旅游美学的科学家都给出了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相对集中。以徐缉熙为第一作者的《旅游美学》说:“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说,是研究旅游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具体说来涉及如下三个方面:(1)审美对象,即旅游者的观赏对象;(2)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心理;(3)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他如乔修业、黄艺农、庄志民、王柯平、仇学琴等,在他们以“旅游美学”命名的教材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与徐缉熙相近。庄志民在说到该问题时有个归纳:“对于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目前存在着至少两种互有差异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有三个基本方面:第一,游览者游览、观赏的对象;第二,游客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及旅游工作者自身的审美修养;第三,旅游者和旅游饭店。”另一种看法是“旅游美学研究以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为主要对象。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与景观的审美关系。这是旅游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性关系。第二,人与人,特别是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审美关系”。这一看法与徐缉熙所说大体一致。然而,这些是不是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似还可深入讨论。一、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旅游美学研究对象的确认必须是在把握住美学研究对象基础上的一个合理推演。那么,环绕在我国美学界耳熟能详的关于美学研究的思想或理论是怎样的呢?1.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和目旅游是人类生活空间的暂时转换,是整个生活的一部分,这当中赏心悦目的观赏关系是否构成美学研究的对象?这一问题在我国美学界已经解决。傅谨最近简洁地说:“自从鲍姆嘉通的《美学》问世(1750年),经博克的《论崇高与美》,最迟到康德《判断力批判》与黑格尔《美学》,至少在欧洲,美学已经不再是一场关于日常生活层面上的美(漂亮)的讨论,而已经彻底转向艺术理论与艺术思维这些有可能建立学科规范的,有关感性和艺术的,更深入地说是关乎人对世界的某种特殊的把握方式的研究。至于西方美学此后的发展,从叔本华、尼采到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和分析美学,更是非常清晰地远离把美学当作一门研究美(漂亮)这种人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视觉感受的非学术研究,这些美学理论不是对美是什么作讨论,而是对人如何审美作讨论。”美学不应以现实的视觉感受及如何审美为研究对象,同理,旅游美学也不应以旅游审美现象及关系为研究对象。傅先生说美学应该对美是什么作讨论。审美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形而下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的归纳、分析,美学则是关涉生命本体的形而上地对世界如何把握的研究。那么,以美学发展史所规定了的美学研究的对象——对美是什么作讨论,到旅游美学为何便成了对如何审美作讨论呢?从事旅游美学研究的学者都有美学功底,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学。王柯平说:“任何学科(特别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应该讲究一定的学科规范,应该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整体结构与系统方法等等。因此,旅游美学尽管要突出实用性或应用性,但在命题讲章中依然要以普通美学理论,甚至美学原理作为指导,否则容易‘散架’,难以建构所需的理论框架或达到应有的学术品味。”另外乔修业、徐缉熙、黄艺农等几位也认为旅游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以美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旅游美学的思考中,是否存在着一个本体和方法间的区别呢?抑或诸位学者对这样的区别稍有疏忽?2.美学是认识论、知识论和认识的有机统一在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译介中,我国当代美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产生了一派以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基础的认识论美学。该派学者认为审美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一种认识。这种观点有一定影响力。从当今旅游美学的研究来看,它是通过主客关系获得美感的反映来探讨人类感性认识范畴的学问。这当中根本的知识点在于认识对象的共同本质以及主体接受的思维规律。对此徐缉熙说得很清楚,他说:“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的对象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而旅游者也是作为审美主体,作为美的欣赏者、接受者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按照美学创始人鲍姆嘉通的界定,美学的对象是“感性认识”,美学是“低级的认识论”。这之后,康德虽然认为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依然是以认识论或知识论来处理的。受他们的影响,中国学者从王国维开始,便把美学当作一种认识论,宗白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都曾经有过明确的表述。当时,他们认为美与美感的关系,实际上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美感就是对美的反映,美感与一般认识的区别,在于美感需经过“美的观念”这个中介,或在于美感具有主观性与社会功利性的两重性。把美学作为哲学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观点虽有该学科历史发展的成因,但美学发展至今,不应把美学当作审美认识论来看待的观点已成定论。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中,当叔本华提出本体不是绝对的实在,而是“生命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并提出与“意志世界”相对的“表象世界”概念时,便已经认识到美学不是一种认识论或知识论。现代艺术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发展,更远远地将美学的视野扩大到认识论或知识论之外。在我国,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朱光潜,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朱光潜的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有机整体观点。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实现了从“单纯的认识观点”到“实践观点”的转变。从认识观点出发,只可以解释一些美学现象,而从实践观点出发,则证明了文艺是一种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显出基本的一致性。李泽厚在80年代提出他的“人类学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时候,也明确地把美学与一般的哲学认识论区分开来。他还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自然人化”概念应该被看作是美学的基石。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是“自然人化”的结果。“美的本质标志着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改造”。因此美学问题不应是认识论问题,而应是历史唯物论问题。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践美学否定了认识美学,这在我国当代美学发展中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3.生命美学的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践美学风头正盛时,潘知常发表了《美学何处去》(1985),此举可看作是美学界提出生命美学的理论构想。这之后潘先生发表了《生命活动:美学的现代视界》、《生命美学》等。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生命美学的研究。生命美学在对实践美学重大缺陷的批评中构建起自己坚实的学术理想。从内容来看,认识美学、实践美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从“人如何可能”(认识、实践如何可能)直接推论出“审美如何产生”“美如何产生”“美感如何产生”,坚持的是“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同一性”。然而,这样一来,美学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就不存在了。生命美学强调在美学研究中必须将“人如何可能”深化为“审美如何可能”,也即审美活动何以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所必需。以此为基础,生命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从而,生命美学为美学研究开辟出一大块独立的学术空间。从方法论角度看,不论认识美学还是实践美学,追寻的都是在主客关系中形成的美学问题,而生命美学追寻的则是超越主客关系中形成的美学问题。潘知常说:“审美活动是一种真正合乎人性的存在方式,又是一种人类通过它得以对人类本体存在深刻理解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认识物的方式,审美活动还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理想形态。因此,只有进入对于人类本体的反思,才能与审美本体谋面,同样,只有从对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的揭示出发,也才有助于揭示人类的超越之维、人类的审美生成的全部奥秘。”(P.30)生命美学的这一方法论上的贡献绝对不容忽视,它代表着当代美学研究的方向。旅游美学在享受美学的智慧果实之时,沉浸在对五光十色、花好月圆的美景与美感的描述中,遗忘掉自我定位的原创冲动和反思热忱。由此,笔者认为:(1)反映在当前诸多“旅游美学”教材中的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真正是其研究对象;(2)它们可以构成旅游审美的阐发内容;(3)旅游美学和旅游审美虽只一字之差,研究的视野则有所不同。二、旅游美学与旅游体验文化国内近20年来不断升温的大众旅游及旅游审美,可归属于同步兴起的大众审美文化范畴,其现实的衔接点就是“休闲”。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聚及社会占有关系的广泛变更而呈现出某种后现代意味。充满魔力的市场经济在90年代中国文化进程中,极其夸张地煽动着商业色彩的物质至上观念与感性享乐行为。商品化的逻辑逐步对文化产品蚕食、渗透和控制;以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等价交换,效益至上的功利和实用态度规范了文化精神市场,以此来生产和消费文化艺术产品。物质至上以对生活内容的感性占有为支配和依据,感性享乐则以物质享受和消费为当下生活的主要形式,两者在根本上都指向了人对物的感性自觉,而“休闲”作为90年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特定现象,恰恰从物质至上与感性享乐思潮中滋生出来。“休闲”既需要社会物质的丰富前提,又需要感性享乐之上的动机。休闲服、休闲鞋、休闲椅、休闲一刻(电台)、都市闲情、休闲时光、旅游休闲(电视)、休闲专栏……充斥人们的生活。从身上穿的到居家用的;从耳朵听的到眼睛看的;从个人独自享用到对他人(如影视明星、社会名流)行为的窥视、模仿——“休闲”两字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成了这个时代最时髦的大众话语。诸如戏说、搞笑的电视剧、流行歌曲、摇滚、MTV、时装、室内装饰、汽车、运动、球赛、电子游戏……“休闲”的泛滥流行变得肆无忌惮,成了浮现在当代中国文化表层最为光彩耀目的审美化景观和普遍追求,成了大众对日常生活进行自我价值判断的一种浪漫修饰和华彩乐段。民醒在其文章《旅游美学纵横谈》中说:“旅游美学作为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读者不难从此中体会到旅游审美和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相一致的韵律。除了以“旅游美学”为题的图书外,还有大量的与旅游审美相关的出版物。诸如“环球旅游丛书”、“漫游世界指南丛书”、“中国之旅游热线丛书”等,一套丛书动辄含几十种。用“华夏自然风俗经典丛书”、“中国民俗·旅游丛书”等,将旅游导向各地各民族的民间文化、民俗与宗教;用“美在自然丛书”将风光摄影镜头对准了旅游;而“中国旅游指南”、“锦绣中华丛书”等,又使地理、地图和交通为旅游者出行开道;“博古之旅”、“中华文物古迹旅游丛书”等,是将旅游者领进丰富广博的文物、古迹及考古发现;“中国乡土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世界园林博览丛书”等,则是将旅游者置于中外建筑、园林、城市景观与环境艺术之中。还有诸如介绍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洋洋大观的图册,有大山、森林、草原、湖泊、野生动植物到古树花木和园艺工程的介绍等等,不堪胜数,它们都开阔了旅游者的审美视野。如此多的书籍蔚为大观地构成了旅游休闲审美文化的一个完整系列。从这一文化休闲书系中延伸出一支,登堂入室成了高等教育的教科书,这是其他门类的休闲文化所望尘莫及的。作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之一的游览审美既然是一门课程,就会有学者从美学学科的角度予以认真思考、研究。除了上述诸多以“旅游美学”命名的教科书外,田连波的书这样说:“一般的‘旅游美学’,或是站在旅游业的角度,主要介绍美丽的旅游景点和景观,或是推荐旅游业的精美的设施和全方位的服务;或是综合讲评旅游活动常常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它那丰富、具体的内容,确实能增加旅游者的多种知识,但往往缺乏鲜明的美学观、文化观和旅游观的论述,理论性较薄弱。‘旅游审美学’虽也是从美学角度来审视旅游,却是换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立足于旅游者,着眼于旅游审美主体,侧重的是旅游审美欣赏。这就是说,本书突出强调的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性,旅游观赏的技巧性,旅游参与的趣味性,旅游资源的观赏性。特别是通过寻觅中国山水文化的妙趣,把握旅游审美观赏的时空变化,步入旅游审美观赏的‘三境界’,通过旅游者的参与活动,认识和体味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进行旅游审美的理论论证,体现本学科的科学性。本书从审美发生学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对旅游审美的本质提出一个新见解,认为旅游审美活动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精神失衡的补偿活动,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回归的内心倾向的体现,是人们寻求自由生命的重要文化形式。这种重要文化形式,将是21世纪人们普遍的新追求和热门话题。”(P.5)此话不得不令人思考:大众审美文化是一种形而下的感观娱乐与快餐式的消费,而美学无论是西方学派还是我国的实践美学、生命美学都是形而上的理性的思辨,田连波却提出要以旅游审美“寻求自由生命的重要文化形式”来弥补“旅游美学”的“理论性较薄弱”的缺陷。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对“旅游美学”一个不小的针砭。由于田连波看到了“旅游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由此他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旅游审美学》。以笔者之见,当前的“旅游美学”较为合适的定位都应归属旅游审美。那么旅游美学究竟研究什么呢?三、作为生命活动的审美本体造成以旅游审美代替旅游美学的原因之一,恐怕与学者们固守着“旅游美学要解决旅游领域中的审美问题,与具体领域里的应用美学有关”。所以有关赏心悦目、主客体的感性审视关系或自然人化的实践积淀等等美学理论都用于指导自己体系的构建,惟独没有从生命本体的角度考虑,没有以探索“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去考虑旅游美学,从而就事论事,忽略了旅游美学赖以建立学科的根本理论基点:主体动态审美。旅游审美是主体在游览中的审美,游览中的审美就是主体动态审美。从动态审美出发来解读以艺术静观建造起来的这门学科,别有一番体悟。美学是从生命的层面上来研究美感如何可能及其意义,那么旅游美学也应从生命的层面来研究美感的可能和意义,只是它着重探讨生命动态审美何以可能及其价值。旅游美学作为一门美学学科,合理的定位应是主体动态生命美的本体研究。它是生命美学的丰富、扩展和延伸,也是生命美学的具体化和深化。生命美学从生命形式所具有的文化意蕴来考察审美的意义与价值,旅游美学是把审美的现实性基石奠定在生命运动背景之上,在自我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常态中找到一个切入口,一个在生命常态中隐含着哲学人类学意义的切入口,同时,它是包容了人类整个历史发展的追求和感性诗意的厚重沉积的切入。这是美学领域的新课题,也是投身于旅游美学研究的学者们的学术使命。阎国忠最近有《关于美学学科的定位问题》的长文发表。文章的最后说:“美学的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需要人的整个生命投入其中的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美学也只有把审美活动纳入到人的生命之中,从生命的整体去观察审美活动时才能走向科学。……美学应该像面镜子,径直面向人及人的命运本身,为人的现实与理想、困顿与希望、由来与归宿提供某种答案。”作为生命活动的审美本体,是否该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从柏拉图以来的整个美学发展史,特别是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相互融合的事实来看,自始至终编织着的是主体静观审美的思辨体系,但在个别学派和理论中仍包含着主体动态审视精神或相关叙述。席勒是一位深感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诗意与庸俗尖锐对立的诗哲,在他说出“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P.89)时,他既成了浪漫美学之父,同时也为我们思考主体动态审美的生命本体开辟了一条思路。旅游审美表述的正是游戏冲动,是扩大了的游戏,是生活的游戏。而布赫的“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则给了我们关于主体动态审美的直接启示。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阐述了一个观点:“仅仅是空间定向的改变就会干扰和改变一个视觉对象的性质,这一事实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的几何形状并没有因定向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是,我们的确发现了,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新的定向会造成一个新的结构骨架,并使这个视觉对象的特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P.31)围绕着这一观点,书中整整一节全是对主体动态审视的论述。如果说审美距离说的“距离的间隔”主要指心理距离还只是启示了主体动态审美的话,阿恩海姆或许是惟一直接论述主体动态审美的理论美学家。当然,这是就西方美学视野而言,在我国古代极其丰富的旅游审美实践和论说中,不乏主体动态旅游观的思想。在《列子·仲尼》篇中,保存下来一段壶丘子与列子关于旅游审美的对话,很有意思。列子喜欢旅游,壶丘子很想与之探讨关于旅游观赏之事,便问道:“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回答说:“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按晋人张湛所注,“无故”二字,意为“所适常新”。由此而知,列子的意思是说,一般人旅游,只观赏到景观当时的现象,我从旅游中则感悟到景观的运动变化,旅游的乐趣就在于能给人以常新处变的感觉。对于列子的这番议论,壶丘子进一步指出:“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P.206)“我亦无故”就是旅游主体也在变化之中。这种主体动态审美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一般的审美上,而且直接针对了旅游审美。至于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异曲同工,道出了主体在动态中游览观赏的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园林观赏中早有“动观为游”、“静观为赏”之说,而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是主体动态审美的典范体现。在任何一本较为完整的关于园林建造、观赏的书中,都让人体验到我国古人对旅游审美的深入研究(包括主体在动态中的视知觉剖析)。略引刘策所说:道路“不仅把苑囿内数量多、分布广的各个景物连贯起来,就像用金丝银线把一颗颗明珠联成一串一串,它还把人们引导到恰当的位置,适宜的角度上去,欣赏这些景物的最佳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道路看成是组织景色观赏点的连线。”(P.142)从园林的主体动态审美来看建筑的主体动态审美,今引王菊生的一段话来说明:“建筑首先是一个空间环境,在室外或室内欣赏建筑艺术,只可能一个一个角度、一个一个层面、一个一个空间的依次欣赏,……要边走边看,在建筑物的任何一个角度、方面都只能看到其局部,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必须从远到近,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绕建筑物一圈,综合各个局部的感觉才能获得完整的感受。”(P.129)立体雕塑和城市景观的观赏,同样也建立在主体动态审美之上。近年来景观美学(LandscapeAesthetics)发展很快,研究者渐多。俞孔坚在对景观敏感度研究中有如下论述:“景观敏感度的评价必须考虑景观和观景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评估过程中一般以主要观景点和观景路线作为基点和基线来评价,并通过下列几个客观因素来定量和分级:……对象离主要观景点及道路的视距,一般可划分为四个距离带:近景带、中景带、背景带和鲜见带。与此相对应,景观敏感度呈相应的递减趋势。”(P.184)这已是从量化角度对主体动态审美的深入研究。无论是园林、建筑还是景观美学,都离不开建筑、园林和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在审美、设计和建造的互补互进中,这些分门别类的美学既确认了自身的定位也构筑起牢固的体系。旅游美学没必要涉及景观设计与建造,它应解决美或审美的前提,应关注观念中主体动态审美及审美关系的可能和价值,关注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及自身。它毕竟是一种悟道之学,而不是求器之术。旅游美学中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例如旅游审美或旅游美学的前提,即当人们面对自然与古迹时美感从何而来?面对自然与人文历史的人类,对之既有敬畏,又有征服,还有掠夺、残杀等等观念。那么,人类对自然、历史、文化和未来究竟应怎样追求?主体动态美何以生成?生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生命动态与美感是怎样一种关系?由生理动态所产生的美感冲动是怎样的?它与艺术静观的美感冲动有何异同?……我们不能舍弃或跳过这些问题来谈旅游美学,否则一切旅游美学或旅游审美的叙述都只能是隔靴搔痒。游览观景贵在体悟,由自然和人文历史构成的世界有何意义?或许就是人创造出了某种意义。人之为人,并不在于他能征服自然,而在于他在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