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3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7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道5分,共30分)

1鸿都门学

2中体西用

3最近发展区

4元认知策略

5苏格拉底法

6道尔顿制

二、简答题(每道10分,共40分)

1试评“环境决定论”。

2学校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

3简述德育的疏导原则。

4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三、论述题(每道20分,共80分)

1试分析论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以及其对北大的改

革。

2试分析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3试分析论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内涵。

4试分析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道5分,共30分)

1鸿都门学

答:鸿都门学是东汉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建于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

年,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

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同

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达千

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为尺牍、辞赋、字画,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学

生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变革了教育

内容。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创造性的形成了一种新的

办学形式,为中国古代专科学校之始。这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

义。

2中体西用

答:“中体西用”的含义就是张之洞所指出的“新旧兼学:《四书》、

《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其基本思想是教育的前提

和基础是传授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

不足。“中体西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不同政治派

别都对其进行了探讨、阐述和发展,直至张之洞的《劝学篇》形成了比

较系统的理论。“中体西用”认可西学,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

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

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教育

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

化既有促进,也有阻挠。

3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指儿童在有指导、有

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

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和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即两个

邻近的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据此,维果茨基强调教学必须弄清儿童

发展的两种水平,考虑儿童学习的最佳年龄。在此基础上,一是要使教

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二是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

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

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

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4元认知策略

答: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

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元认知策略监

控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它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

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元认

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

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②监控策略,包括阅

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

时间等;③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

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5苏格拉底法

答:“苏格拉底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

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遵循

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通过归纳形成普

遍概念的方法。它包括四个步骤:①讥讽,即就对方的问题通过巧妙的

连续诘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助产,即帮助对方

自己得出答案;③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

成一般的概念;④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

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诱导与对话的方式使得学

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

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也有其局限

性,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

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6道尔顿制

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

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将各教室改为

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

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③用“表格法”来了解

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亦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以自由、师生合

作、照顾个别差异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实行中易形成放任自流。

20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在许多国家如英国、苏联流行一时,产生过较

大影响。

二、简答题(每道10分,共40分)

1试评“环境决定论”。

答: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按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范围来分,可分为大

环境和小环境。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

身心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是环境的产物,控制了环境就可以控制人

的行为,而否定发展的内部规律。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发轫于英

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的“白板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

(1)环境决定论又可分为家庭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教育决定论。环境决定

论认为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并且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

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

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需

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2)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

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在这一点上,与遗传决定论相比

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有其合理性。但是他

们把人看作是受环境影响的消极的对象,人只能在社会条件决定下消极

的生活,否定了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过分强调

外部行为及其强化和反馈,忽视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个人发展完全由

环境决定是不对的。人们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并

且人们所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

程。

因此,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的

发展过程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2简述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

答:创造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

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把握影响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

素,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

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创造意识的形成

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

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对于创造者

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

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

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生活中,

实际上每天都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关键是当这些问题已经客观地呈

现在面前时,要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不仅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也包括认知或非认知因素。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

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

键。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变化。

①开发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扩展思维的视角。思维定势是形成创造性思

维的最大障碍,它使头脑忽略了定势之外的事物和观念。因此要尽量多

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②开发创造性思维,还必须提高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

程。它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组、联合而创造出新形

象的活动。

③开发创造性思维,也需要把握直觉和灵感。直觉与灵感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直觉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灵感是以直觉为起点的,

在肯定性的直觉思维的基础上,经过量的积累导致的质的飞跃。直觉和

灵感可以帮助人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

(3)创造个性的培养

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内心的潜能通

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表现出来的过程。每个致力于创造的人,都应了解自

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①培养创造个性,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不随

俗,不模仿,不盲从,不迷信。如果模仿别人的创造成果,就不会有所

前进。

②培养创造个性,必须坚持目标始终如一。一个成功的创造者在为达到

预期目的的行动中,必须要不怕任何失败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

困难,不达到既定目标誓不罢休。

③培养创造个性,还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任何创造性活动部有失

败的可能,只有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正确

面对挫折和失败,克服种种难关,锲而不舍,上下求索,最终到达成功

的彼岸。

(4)创造机遇的把握

机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掌握和运用好机遇,已经引起

人们的广泛关注。机遇是个人奋斗精神与社会环境条件的一种契合,也

是对人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验。要把握住机遇,首先要做好充分的

准备。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机遇只垂青那些头脑中有准备的人。什么

叫有准备?它包括众多内容,但其中最基本的是知识和素质。其次,机

遇不是等来的,做好了准备还必须主动出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启发学生产生创造的意识、开发创造

性的思维、培养独特的个性、把握好人生的机遇。

3简述德育的疏导原则。

答:(1)德育疏导原则的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

则。

(2)德育疏导原则的原因:

①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

进。但他们的社会经验毕竟有限,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也不足,所以

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说

服诱导,以提高思想认识。

②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敢说。对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企

图用“堵”的办法、“压”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对抗;应

该重在疏导,使他们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自觉自控。

(3)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即使学生有了缺点、毛

病,行为上出现了过失、错误,也要注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启发自

觉。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能疏导、不宜压制。压制往往带来反

抗,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疏导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进。思想

疏导有赖于对学生思想准备和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理解。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青少年学生活泼爱动、精力旺盛。他们在课余生活中,唱唱跳跳、奔跑

喊叫,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

很自然的事。不可一味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循规蹈矩,像小大人一样。

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有孩子气,不能正确

认识社会和人生问题。教师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放眼社会、懂事

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国和世界,树立自己的理想。在他

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

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

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批评与处分只能作为辅助的方法。

所以,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应该遵循他们年

龄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而不能压服。

4简述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答: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应当成为指导当

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应当渗

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准则。

(1)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当前,我国教育事

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

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

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

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

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个人保持

与他人、与自然和其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公民,自觉

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这是因为,人是教育的目

的,社会的发展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

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

的全面发展。”这还因为,人是社会历史的能动的创造者。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

主体。教育对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教育还不就

是人的发展,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不论有多大作用,

但它毕竟还只是人的发展的外因,必须经历过人的发展的内因,经过人

的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人的个性素质。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人在自我

教育、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实效,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启发、培养、引导、激励和发挥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

动性。

综上所述,当前的教育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三、论述题(每道20分,共80分)

1试分析论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以及其对北大的改

革。

答:在办教育、发展学术上,蔡元培一贯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

派主张可以兼容并包。按照这个原则,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使北

京大学成为了一个网罗众家的学府。其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

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其

主要措施如下: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

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抱定为求

学而来的宗旨。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

是“学诣”第一的原则,不拘一格地聘用有真才实学的教师。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

后,率先在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

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他认

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

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

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

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

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

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他组织

了由教授组成的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评议会以及各门教

授会。1919年,评议会通过了学校组织内部章程,决定设立行政会议、

教务会议以及教务处、总务处来对学校进行管理。

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

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

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

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关于学科和教学体制,他采取了如下措施: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

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总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反映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的、进步的。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灵魂的北大的改革不仅使自身面貌发生了改

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已远远超出

了教育领域。

2试分析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答: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

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

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确立依据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学过程的

客观规律,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

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知识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劳动成果,它本身既有科学性,又蕴含思想性,这就为这个

原则奠定了基础。

(2)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教材,使选择和补

充的教学内容都要切合时代的需要,反映学科的进步;力求传授给学生

的知识及其方法、过程都应当是科学的、正确无误的、富有教益的。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社会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性,如语文、历史、政治等都是提高学生

想、思想修养、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教材;自然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

人文精神,尤其是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渗透着唯物思想与辩证法,是培

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知识基础。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深入发

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结合知识的传授,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向学生

进行思想教育,就能有力地感染学生。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一般来说,教材的思想性寓于科学知识之中,大都十分内隐,自然科学

尤其是这样。如果教师对教材马虎处置、照本宣科,不仅教材的思想性

得不到彰显,学生的思想情趣受不到触动,而且科学性也将削弱。如果

教师能深入领悟、吃透教材,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包

括生动的故事与实例、经典的格言、动人的录像,情况则大不一样,将

开启学生的心智,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获益匪浅。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靠教师来保障。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

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

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提高

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

3试分析论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内涵。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

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

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

所作的评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

同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内涵包括: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

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

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它一

般通过以下手段获取相关信息:

①查阅被评价者在此之前的有关成绩记录。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

体,学习的过程和内容也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对学生进行诊断性

评价必然需要详细了解其先期的相关成绩记录。但值得注意的是,评价

者必须对提供的记录作整体分析,不应只看一个分数或一科成绩,应尽

可能多地揭示分数所表达的内涵和实质,如有可能可以对形成的原因做

出分析,从而提供充足的诊断信息。

②摸底测验。如果评价者无法从以往的成绩记录中寻求到有价值的信

息,评价者可以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合适的测验,以便了解被评价者的

发展状况。

③必要的学习要素调查表。主要包括学习技能、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

的调查。评价者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小组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全面了

解学生已经形成的行为习惯。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智力测验量表,帮助诊

断。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

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

矫正。与其他两种评价类型相比较,它测试的次数较频繁,概括的水平

较低,重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教

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即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及

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步骤的矫正,对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强化和鼓

励,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测验来

判断,同时也应辅之以日常作业和评价者的观察来共同完成。

一般而言,经过形成性测验未能达到要求,即在测验中的准确率未达到

80%或85%,可视教师规定的标准而定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反馈和帮

助,并在形成性测验后的三天左右进行平行性测验。同时对大多数学生

(通常为2/3或者2/3以上的学生)答错的那些测试题目教师应进行必要

的鉴别,可以认为或者题目有缺陷或者教学、教材中有特殊的难点,教

师可以采用不同于原先的教学方式予以讲述。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

的检验。它表示距离最终目标的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区分,一般

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它的测验内容和范围都要高于前两

种评价的要求,概括的水平也较高,并鼓励学习中的竞争和优秀学生获

得更大的进步。因此,总结性评价最关注的问题是测验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即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总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存于教育、教学过程

中,并各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功能,而且这三类评价也互为提供信息和

依据,对评价所做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而非对立的。

4试分析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

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

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的本质

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

(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

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

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

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

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

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

会改造。

②教育即生长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

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

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

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的要求。杜威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

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

但不同意放纵之,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教

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a.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

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

过程、理性的过程。

b.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

非理性的因素,是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经验过程中,儿童

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儿童

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c.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

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

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同时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以使儿童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

从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

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

面生长的过程。

(2)教育的目的

①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

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

个目的就是“生长”。

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

饱含权威与专制色彩。而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

之中,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

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

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

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

的完善服务。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

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民主主义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

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

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理想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a.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b.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

的现代社会。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有服务社会的精神。

d.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展个人才能并为社会

尽力。

(3)“学校及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

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

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

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育论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认为课程和教材都要适应社会生活的

需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

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

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

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但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人类间接经

验对立起来,他只是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

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

杜威主张以“教材心理化”,即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要顾及儿童的心

理水平,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解决传统教育的这

一弊端。教材心理化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起来,即教师先把

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

来的原来的经验,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然后将

直接经验组织化,逐渐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那种教材形

式。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

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从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

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在思维与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倡反思思维,并把思维的五步法运用到教

学方法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智慧。同时他还视科学思维为革除社

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最重要手段,并把它与民主主义联系起来。

(6)道德教育论

在道德教育上,他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主张

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并且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

和心理方面,力图使道德和道德教育成为调节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手段。

(7)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总评

①杜威的贡献

a.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系统全面,论证

精微,而且洋溢着清新的现代气息,大大超出了前人。

b.杜威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

使教育过程富有实效,又有利于国计民生。

c.杜威教育观的直接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

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富有智慧。这种教育观体现了现实

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其历史地位在于它在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的

基础上,宣告了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d.杜威提出的许多教育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具体论述中提出

的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②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

几点:

a.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

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

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

b.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

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是世界性的。

c.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

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

或“杜威学校”。此外,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

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另一方面,杜威来华和他的

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

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道5分,共30分)

1京师同文馆

2生活教育

3贝尔兰卡特制

4知识表征

5自我提高驱动力

6恩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简述教育的基本目的的基本精神。

3简述课程的多样性。

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论孔子思想。

2教育学原理的德育: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

程。

3述评韦纳的动机理论。

4材料:教育无目的论。

(1)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

(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

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

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

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

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的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

校。

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同文馆创立之初,

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

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又增添了法文馆、俄文馆、东文馆和德文

馆,又在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算学。自增设算学馆开

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生仍从满族贵族中挑选,但条件有所提

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

文馆的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

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此外,汉文经学

贯穿始终;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还向学生灌输

殖民主义思想;③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校的经费、校

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

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

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

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

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2生活教育

答: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

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就学于杜威,

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归国后,在反对传

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他提出了“生活教育

论”。生活教育论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

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穷人的教育,

成为他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

育”。他的生活教育论包括三个论点,即: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

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

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②社会即学校。当大众没有解

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③教学做合一。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上教的

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总之,生活教育理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

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3贝尔兰卡特制

答:贝尔兰卡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创

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导生制。其实施方式是:在实行该教学组

织形式的学校,教室有时就是礼堂或大厅。“教室”里安放着一排排的长

课桌,每排有十余个学生,其中的一个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

为“导生”。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

教学。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

手。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

初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在英国大受欢迎。但由于其存在将教学变成呆

板、机械训练等缺点,教学质量不高,后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

度所取代。

4知识表征

答:表征代表了外部世界与有机体内部之间的标定关系,包括内容和形

式两个方面。内容指表征所具有的实际信息,形式即表达内容的方式。

认知与教学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多种表征类型。①概念:概念是一种简单

的表征形式,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特征本身又是由更基本

的成分组成的,如知觉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等;②命题:命题指

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是语词表达的意

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的;③表象:表

象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景

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④图式:图式是人头脑中关于普通事

件、客体与情景的一般知识结构。其特点是:第一,图式具有概括性;

第二,图式中含有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含有非本质特征;第三,图

式中的知识是以某种方式或结构组织起来的;第四,个体的图式是发展

的。

5自我提高驱动力

答: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力和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

地位的学习动力。它是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的一种,是从尊重需

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派生出来的。这种动机虽然在学前儿童身上已经开始

萌芽,但入学后逐渐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成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既可以促使个体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当时学业上可能达到的成就,又可以

促使个体在这一成就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的学术或职业方面的

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个体所

赢得地位的高低,同时又决定着自尊需要能否满足,因而自我提高的内

驱力往往将一定的成就视为赢得一定地位和自尊心的前提,而不是指向

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

6恩物

答:恩物是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

教学用品,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

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二、简答题(4道,每题1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教育的政治功能有以下几点: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

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①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建设一个社会的特定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

的宏大工程中,教育有着特殊的功能和影响。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

国都很重视教育对政治的这种功能和影响。许多西方学者把这种运用教

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政治社会

化”过程。

②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直接为政治制度服务。

尤其在现代社会,在社会管理已经高度专门化的条件和趋势下,培养具

有专业化的政治和社会管理人才就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日益重要的功

能。

(2)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

流。

①教育会对整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发生深刻影响,并进而“化民

成俗”,改变社会的道德风尚及思想潮流,从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发生间接的影响。

②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会对各

种政治决策产生影响。现代高等学校一般都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

务,许多国家都把大学看成是重要的思想库和决策咨询机构,聘请学有

专长的学者作为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征询来自高等学校方面的见

解。高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在于维护和巩固政治制度以及影响社会风

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

2简述教育的基本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

的表述虽经过了多次变动,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体而言,包括以下

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

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

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

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

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人们不论分担什么社会角色,

都要为社会劳动,这既是个人谋生、自立、自强的手段,也是个人为他

人、为人民作贡献的形式。只有诚实地创造性地劳动,个人才能成为经

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

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质的增强;心理

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其中,智的发

展,包括科学文化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驾驭自

然、驾驭社会的能力;德的发展,除了伦理学上所说的道德品质外,还

包括思想观点、政治态度,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出发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美的发展,包括欣赏美、

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发展,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美的追

求。

(3)具有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即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

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

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

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

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

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

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3简述课程的多样性。

答:课程的多样性是国家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课程的多样性是指,课程编制中心可以为整个教育系统编制课程,也可

以为某类学校或者几类学校编制课程,还可以为某个教育阶段或者几个

教育阶段编制课程。

4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

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

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

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

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

望,为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

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它的情趣、奥妙、意境、

价值,在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茅塞顿

开。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学

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

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

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

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

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

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

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刨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

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

师提问质疑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

大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浅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

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

失之过严,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

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

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如果学生感到气氛压抑、不能

畅所欲言,那么启发教学则将受到很大的局限。

三、论述题(4道,每题20分)

1试论孔子思想。

答:孔子的代表思想有: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①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认为

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孝悌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又提

出“庶、富、教”,“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及“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②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肯定了

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使那些愿意

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都有

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

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

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3)关于教育目的

孔子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

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

安民的贤能之士。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

主张。

(4)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有关道德伦理教育的科目中,孔

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

生,而不应把天命鬼神之类的东西放在教育内容之中。但孔子忽视自然

知识的传授,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5)关于教学思想

①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对学生要有

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使教育和教学符合学生的实

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②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

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

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③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

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思结合,两者并重而不偏。

④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解决知识的广博

与专一的矛盾,“一以贯之”“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要求以简驭繁,触类

旁通。

(6)关于道德教育思想

①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

动力,关键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

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②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

③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④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

键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

(7)关于教师的论述

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孔丘主张的

教师观有: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

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

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

育学生。

②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他

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③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

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地

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和消极

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他是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

人,他留下内容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成为2000多年中国封建教育思想的

渊源。

2教育学原理的德育:论述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

程。

答: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

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合理

的德育过程,引导、培养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它与品德发展过程

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过,两者是有区别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

发展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

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提高和发挥学生个人的

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

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

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

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

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

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道德主体。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紧密。自我教育能力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

活动过程中,同时,它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两者互相依赖、

彼此促进,是同时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

在教师的教育下进行的。但自我教育与教育不同,是学生个人自己教育

自己的活动。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

成的。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内在动力。中国儒家自孔子以

来就一贯重视立志、持志,重视自强不息的教育。儿童自幼就有做“好

孩子”“好学生”的热切期望,这是学生自我期望能力发展的心理基础。

学校教育应当细心地呵护这种期望,热情地激励这种期望,并引导学生

把这种期望变得更具体、更实际、更充实、更稳定、更为理性、更富情

感、更具自主性、更显个性特点,启发学生构思近期期望与长远理想,

并把二者联系起来。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

我评价能力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思

想与行为时,他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他越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

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越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

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

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要教育

学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如果

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能力,他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和坚持自我教育,即使他

们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但他也很难把对自我正确认识付诸实践,

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

识的发展,同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实践活动的扩大,同儿童的道德经

验的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分不开的。

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为

中心”发展到“他律”,又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从“自律”走向“自

由”。如果我们能认识这一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

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我们便能够在德育过程

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

用。

3述评韦纳的动机理论。

答: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其指

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

事件发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

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对实践应用影响最大

的是加利福尼业大学的韦纳(B.Weiner)教授。

(1)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

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囚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

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根据

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

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2)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

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

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

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

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

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

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

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

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

得性无助感,这在下面的章节中具体论述。

(3)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①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

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

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

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

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强

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

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②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③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

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4)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明确地阐述了

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

径,它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形成

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但是,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

样的,况且人对不同性质的成就行为的归因也不会是完全一致的。其

次,按照哪些维度对归因进行分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

于可控性的问题,内部原因是否真的可以控制,稳定的原因是否就不可

以控制等,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可控性具有相对的意义,它常受人的观

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如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控制的,但能力

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影响。

4材料:教育无目的论。

(1)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

(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

答:(1)杜威。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

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

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教育的目的

①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

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

个目的就是“生长”。

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

饱含权威与专制色彩。而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

之中,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

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

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

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

的完善服务。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

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民主主义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

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

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理想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掌握

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

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有服务社会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展个

人才能并为社会尽力。

(3)①教育的本质

a.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

(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

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

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

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

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

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

会改造。

b.教育即生长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

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

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

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的要求。杜威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

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

但不同意放纵之,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教

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

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

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

程、理性的过程;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

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是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经验

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教育即经验

的改造”是儿童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经

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

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

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以使儿童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

从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

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

面生长的过程。

②从做中学

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

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

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

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

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

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但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人类间接

经验对立起来,他只是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

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要解决传统教育的这一弊端,杜威

认为要使教材心理化,即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要顾及儿童的心理水

平。

教材心理化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起来,即教师先把各门学科

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

的经验,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然后将直接经验

组织化,逐渐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那种教材形式。杜威

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

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从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

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析

1京师大学堂

2三舍法

3美国《国家在危机中的报告》

4洛克的白板说

5心里健康

6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2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

3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观点。

4教学的任务。

三、论述题

1蔡元培的基本思想。

2根据材料分析杜威的教育思想。

3德育原则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2013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析

1京师大学堂

答: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由梁启超参

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

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

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

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

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三舍法

答: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太学体制,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就

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为外舍生,通过定

期举行的生舍考试,再参考平时学业和平行表现,合格的按名额递升内

舍、上舍。上舍上等生可以直接做官,次一等的可以直接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