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设计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三峡库区上游,是主城九区中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地图经纬度为:东经106°53′64″,北纬29°40′52″。区境纵横幅度东西距46公里,南北距70公里,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地界东与重庆市涪陵区、南川区接壤,南与綦江区相连,西与江津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毗邻,北交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长寿区界。区人民政府驻地龙洲湾距重庆市中心8公里、距重庆机场45公里、重庆火车站22公里、重庆港口23公里,长江流经境内60余公里,有544平方公里属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层,占整个核心层范围的五分之一。在该区域,重庆内环快速路、绕城高速、渝黔、渝湘、沿江高速构成“二环三射”高速路网,是“重庆——东盟南向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桥头堡。拥有60余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李家沱、马桑溪、鱼洞3座长江大桥和在建的白居寺长江大桥架通南北,渝南大道、龙洲大道、巴滨路、轻轨2、3号线等构筑起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功能区战略中,巴南区位于都市功能拓展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在总规深化中,都市功能拓展区大力发展物流会展、仓储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大型聚居区。战略定位提升及上位规划调整对巴南区综合交通发展提出新要求。本项目为巴南区李家沱组团重要的服务性路网,主要功能为服务道路两侧地块,同时兼具加强区域内外的交通联系,承担片区东西向车流。1.2工程规模及设计范围本项目共包含含10条道路。Z1路(滨河路)起点接现状崇仁路,终点接现状横一路,整体呈南北走向,道路全长1227.146m,其中桥梁段长度为251m。标准路福宽度为26m,其中车行道宽度为16m,双向四车道,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Z2路全长235.247m,起点接横一路,终点接规划支路,道路呈南北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Z3路全长735.730m,起点处为断头路,终点接Z4路,道路呈南北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其中起点处有人行梯道接现状崇仁路人行道。Z4路全长869.093m,起点下穿崇仁路,接现状支路,终点接箭滩河大桥匝道预留现状交叉口,道路呈南北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Z5路全长1287.131m,起终点都接Z1路(滨河路),道路呈‘ɔ’形,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Z6路全长420.805m,起点接现状崇仁路,终点接现状支路,道路呈南北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H1路全长198.484m,起点接现状尚文大道(主干路),终点接现状支路,道路呈东西走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H2路全长549.619m,起点接滨河路,终点接现状尚文大道,道路呈东西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H3路全长226.827m,起点接现状尚文大道,终点接现状支路,道路呈东西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H4路全长213.982m,起点接现状尚文大道,终点接Z6路,道路呈东西向,等级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路幅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本次设计逐桩横断面地面线根据地形图读取,无实测资料,道路施工土石方应按实计量。1.3主要设计内容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支挡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综合管网工程、高边坡防护、交通工程及绿化工程等。本次设计共分六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结构工程;第三册:桥梁工程;第四册:排水工程;第五册:照明工程;第六册:交通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2、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2.1合同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2政府相关批复意见及相关文号1)《巴南区李家沱组团S标准分区S26/03等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2)可研评审专家审查意见;3)《重庆市巴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巴南发改委【2019】545号);4)本项目高边坡方案专家审查评估意见;5)本工程规划许可及其附图;6)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7)《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渝建初设【2019】45号)2.3相关勘察、测量、检测报告文件1)本项目范围内的1:500实测地形管网资料2)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广西华蓝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9.73)业主提供的“巴南恒大新城小学总平面布置图”方案资料(中冶赛迪)4)业主提供的“保利大国幜”建筑施工图资料(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4采用标准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路面防滑涂料》(JT/T712-2008)《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玻璃纤维土工格栅》(GB/T21825-2008)《道路用抗车辙剂沥青混凝土》(GB/T29050-2012)《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布第1部分:聚丙烯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JT∕T992.1-2015)《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第1部分:钢塑格栅》(JT_T925.1-2014)《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布第2部分:聚酯玻纤非织造土工布(JT/T992.2-2017)《路面裂缝贴缝胶》(JT∕T969-2015)《沥青加铺层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抗裂贴》(JT∕T971-2015)《路桥用溶剂性沥青基防水粘结涂料》(JT∕T983-2015)《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2.5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工程设计无违反工程强制性条文的情况。3、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2019年9月19日下午,市城乡建委在机关办公大楼16楼设计处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与会专家及相关部门对我司提交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审查后,一致通过本初步设计方案,目前正在办理初步设计批复。具体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初步设计阶段需修改完善的意见:(1)将高边坡论证报告纳入设计依据。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将高边坡论证报告纳入设计依据。(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已更新。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更新《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2)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Z2路宜取消竖交点SJD3,减少变坡。回复:由于Z2路终点段2.2%的纵坡段已由其他单位出施工图,本次为与保利地块进出口及已设计道路更好的衔接,故本次保留竖交点SJD3。(2)宜适当抬高Z3路与Z5路交叉口高程,取消Z3路SJD1,减少变坡点。回复:①本项目大部分位于低洼地带,填方远大于挖方,目前本项目已需借方约120万方,设计为减少填方,在有条件的路段将标高适当降低,可有效降低工程投资;②根据片区整体排水规划,适当降低Z3路与Z5路交叉口高程可减少雨污水管道的埋深,对道路整体投资也较为有利。综上,考虑保持Z3路设计高程不变。(3)抬高Z4路SJD1、SJD2高程,从而抬高Z4路K0+260处与Z5路交叉口的高程以及减少下穿崇仁路段的桥下开挖,取消SJD4,利于平纵组合。回复:①经现场踏勘,Z4路起点接现状道路,由于目前该处为断头路,现场堆填有大量建筑及生活垃圾,导致地形图标高与现状道路标高有差距,后期将垃圾清除后,可与本次设计道路接顺。②道路起点段为与现状道路接顺,起点段需顺接现状道路纵坡,故无法抬高SJD1和SJD2高程,同时由于Z4路纵坡已达7%,抬高纵坡对下穿崇仁路桥下的挖方减小有限,同时,抬高纵坡也会增加片区填方量,对土石方平衡无益。③取消SJD4后需设置极大半径竖曲线才能保证与相交道路标高接顺,同时竖曲线半径及长度非常大,整体看来相对不太协调,另外,无法实现“平包竖”,平纵组合不好,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行车舒适性,考虑到该段纵坡长度较长,不取消即可满足平纵组合设计,也能满足规范要求,对行车舒适性也无影响,故考虑仍保留SJD4。(4)Z4路K0+783.761至终点段往箭滩河大桥方向是禁止左转的,该段拓宽的必要性应进一步论证。回复:同意专家意见,经对该段进行进一步论证后,取消该拓宽段。施工图阶段需修改完善的意见:(1)平纵图应完善过街涵洞及截排水沟的布置。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补充完善平纵图上过街涵洞及及截排水沟的布置。(2)补充人行道布置图。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补充人行道布置图。(3)注意岩土分界面挖方的工程量统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施工阶段注意岩土分界面挖方的工程量统计。4、建设条件(4.1~4.6节摘录于地勘报告)4.1场地现状拟建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工程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部,巴南区东部,云篆山和铜锣山间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西邻箭滩河畔,南部与江南职教城相邻,其北部靠近在建轨道3号线和鱼湖路,总体上本工程道路交通便利。4.2气象水文根据重庆市气象局资料,项目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陆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属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具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性,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具有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结构。区内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少,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41.7℃,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极端最低气温-1.8℃,年总积温5390℃,最热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冷为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年平均无霜期为335天,霜冻一般出现在每年小雪至次年立春前后(即12~1月),轻者地面草丛上白霜,重者水田起薄冰,多发生于每次寒潮过后的晴天。整年多云雾,全年日照时间不超过1276小时,全年日照平均率为25%,8月日照时间最多为平均223小时,10月平均日照时间20小时。2)降水量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3.3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降水177.2mm。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为12、1、2月,以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1.3d。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拟建场地内主要为项目西侧的箭滩河,由于场地已进行开挖回填,因此未见其他地表水体。箭滩河位于拟建场地西侧,水流由场地南部流向北部,道路段河道长约1.4km,河床宽约15~31m,据调查箭滩河勘测期间水位为172.10-173.20m,50年最高洪水水位为185.0m。4.3工程地质条件4.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地貌整体呈东高西低,主要为浅~中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东侧Z6路沿线山头为场区最高点,最高高程约为285.13m,西侧Z1路(滨河路)紧邻箭滩河畔为场区最低点,最低高程约为174.64m。东西两侧整体高差约110.49m。拟建场地北侧为已通车龙洲湾隧道西延伸线,南侧为已通车崇仁路,均为由东向西下坡。场地内坡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体处,东部坝区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地形坡角在丘包处较陡,一般约为12°~32°,局部基岩呈陡坎状,可达43°~81°,在沟谷处较缓,一般6°~9°。Z1路位于拟建场地西侧,道路呈近南北走向,西侧紧邻箭滩河,沿线地形起伏不平,整体呈东高西低,最高高程为217.31m,最低高程为174.64m,高差约为42.67m,地形起伏较大,坡度一般约为2~50°;Z2路位于拟建场地北侧,道路呈近南北走向,场地整体较平缓,坡度为2~16°,局部稍陡,为施工堆填土质边坡,坡度26~51°。最高高程为241.25m,最低高程为226.34m,高差约为14.91m;Z3路位于拟建场地中部偏西侧,道路整体呈近南北走向,靠近终点处转向东西走向,接Z4路。场地局部较平缓,坡度为4~11°,局部为施工堆填的土质边坡,地形稍陡,坡度为16~42°。最高高程为224.74m,最低高程为184.61m,高差约为40.13m;Z4路位于拟建场地中部偏西侧,道路整体呈近南北走向,场地局部较平缓,坡度为2~7°,局部为施工堆填的土质边坡,地形稍陡,坡度为12~39°。最高高程为236.36m,最低高程为192.38m,高差约为43.98m;Z5路位于拟建场地中部,起点接Z1路,道路整体呈倒“C”字型,先由西向东分别与Z3、Z4路相交,于K0+440~K0+500段走向转为由南向北,与H2相交后,与K0+940~K1+000段走向转为由东向西,与Z4路相交后,终点顺接Z1路。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局部为原始地貌,局部为施工区域土层较厚,场地最高高程为258.33m,最低高程为184.29m,高差约为74.04m,坡度一般约为2~55°;Z6路位于拟建场地东侧,道路近南北走向,场地起伏不平,最高高程为285.13m,最低高程为246.46m,高差约为38.67m,坡度一般约为3~35°;H1路位于拟建场地北东侧,道路近东西走向,该段道路大多为施工区域,场地地形整体较平缓,坡度约为5~16°,仅起点段地形稍陡,坡度约为22~35°。最高高程为268.72m,最低高程为243.07m,高差约为25.65m;H2路位于拟建场地中部,起点接Z1路,道路近东西走向,场地整体起伏不平,该段场地局部为施工区域,局部为原始地貌,场地地形起伏不平,坡度为2~43°。最高高程为250.61m,最低高程为192.32m,高差约为58.29m;H3路位于拟建场地东侧,起点接H2路,道路近东西走向,该段道路左侧多为施工区域,场地较平坦,坡度为2~7°,右侧多为原始地貌,整体起伏较大,坡度为28~41°。最高高程为272.22m,最低高程为243.92m,高差约为28.30m;H4路位于拟建场地南东侧,道路近东西走向,该段道路大多为施工区,场地地形起伏不平,坡度为3~35°。最高高程为270.31m,最低高程为254.51m,高差约为15.80m。总体说来,拟建项目范围内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存在部分原始山体。4.3.2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上处于南温泉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次级构造不发育,无断层和褶皱。拟建场地岩层产状为256~277°∠47~58°,优势产状为268°∠57°,层面平直、闭合,未见填充,无胶结,层间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据野外调查,地表地层层序正常,无地层缺失和重复现象,未见断层破碎带出露;钻探深度范围内基岩地层层序正常,岩芯中所见岩层倾角与区域地层产状基本协调一致,无突变现象。岩心采取率一般较高,无断层破碎带显示,总之,无论地表和钻探深度控制范围内,均无断层破碎带显示。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内及附近无断层通过。在场地基岩出露处测得两组裂隙,其特征如下:1)裂隙LX1:产状为73~95°∠3~8°,优势产状为88°∠8°,裂隙面平直、平整,局部光滑,张开1~3mm,粘性土充填,结合差,属扭张裂隙,硬性结构面,裂隙间距0.5~0.3m,延伸远,贯通性较好;2)裂隙LX2:产状为164~189°∠75~86°,优势产状为175°∠86°,裂隙面平直、粗糙、张开0.5~1mm,无充填,结合差,属剪张裂隙,硬性结构面,裂隙间距0.5~2m,延伸2~3m,贯通性一般。4.3.3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道路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素填块石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1)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块石土(Q4ml)杂色,局部表层为厚约0.3~0.5m的素砼,结构松散~稍密,稍湿,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强风化泥岩、砂岩碎块石及角砾,碎块石粒径为2~40cm,硬质含量为15%~40%,场地内广泛分布,为人工回填,回填时间约为1~5年,钻孔揭露厚度为0~54.6m(Z5-ZC35)(未揭穿)。其分布及厚度详见工程地质柱状图及剖面图。2)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可塑~硬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局部含有砂岩、泥岩碎块石等,含量不均,一般在5~10%之间。该层广泛分布于拟建场地,大多为原始地貌,场区低洼区域多呈软~可塑状,周边斜坡区域则多呈硬塑状,钻孔揭露厚度为0~19.80m(Z1-ZC22)。其分布及厚度详见工程地质柱状图及剖面图。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J2S-Ss)砂岩呈灰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及岩屑组成,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强风化层裂隙较发育,岩石破碎~较破碎,中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岩质硬,为场地主要岩层。其分布及厚度详见工程地质柱状图及剖面图。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J2S-Ms)泥岩呈红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岩屑组成,局部砂质含量高,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较破碎,岩质极软~软。中风化泥岩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软,为场地主要岩层。其分布及厚度详见工程地质柱状图及剖面图。5)基岩风化带及基岩顶面特征:(1)强风化带:岩芯呈碎块状,饼状,局部岩屑状,少量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质软,易击碎,手可折断岩芯碎块。基岩强风化带厚约0.60~3.00m。(2)中等风化带:岩质较新鲜,钻探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局部岩芯短柱状。(3)基岩顶面:由于是山麓斜坡及山谷地带,场区内基岩面没有统一倾斜方向,大多倾向东侧或南侧。一般基岩面坡角为2~49°之间。基岩面埋深最浅处为0m(Z1-ZC147),最深处为54.6m(Z5-ZC35)(未揭穿)。各孔岩土层埋深、厚度及风化带埋深、高程等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4.3.4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拟建场区大多为原始地貌,冲沟较发育,斜坡坡面完整性较差。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差显著,有利于地表水、大气降水向地势较低处排泄。箭滩河为地表水排泄基准面,地表水多汇入冲沟后以线流形式流入箭滩河。2)地下水工程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裂隙水。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及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因素控制。松散层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赋存条件主要受堆积物分布范围与厚度控制,由于堆积层厚度不均,分布范围有限,其水量不丰,无统一潜水面。该类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下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或顺坡向径流。在箭滩河漫滩附近,存在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由于场地高程远大于箭滩水位,因此地下水水位受箭滩河水位影响明不显,场地的斜坡地带和地势较高地段勘探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地下水贫乏。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厚层砂岩裂隙中,赋存条件受砂岩层厚度与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同时还接受外围同一裂隙含水层或上覆第四系孔隙水的补给,总体顺坡向运移,或遇隔水层后顺层运移,受季节影响不大。综上所述,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岩体的透水性特征:区内泥岩,一般岩体完整,裂隙不发育,属隔水岩体;砂岩等硬质岩类,局部裂隙发育,具有一定的导水性。砂岩中风化裂隙较发育,其透水性好,泥岩透水性较差。根据当地类似工程经验,砂岩透水率为5~10Lu,属弱透水性;泥岩透水率一般<1Lu,部分为1~5Lu,属微~弱透水性。4.3.5水土腐蚀性评价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环境水腐蚀性评价的标准判定,在A类条件下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场地附近范围内无污染源,结合当地经验判定,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中钢筋具有微腐蚀作用。4.3.6不良地质作用根据重庆市区域地质资料、勘察期间的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成果等资料,综合表明:拟建道路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变形、断裂构造和明显的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4.4场地的稳定性评价4.4.1地震效应评价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3.0.4条:拟建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及支路,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即为丙类。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0-2011)中3.1.1条,拟建桥梁抗震设防分类为丁类,桥梁抗震设防等级为不提高,按6度设防。根据现场剪切波试验,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素填土剪切波速取135.9m/s,属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取169.8m/s,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取667.5m/s,属软质岩石;中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大于800m/s,属岩石。本场地覆盖层厚度较大,部分钻孔未揭穿覆盖层。根据原始地形图并结合现场调查,本场地内地表覆盖层最大厚度为60m左右,不会超出80m。场地内地表覆盖层厚度较大、局部基岩面较陡;按设计方案回填后,局部填方高度较大、且基岩面坡度大,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沉降变形或局部失稳,因此判定为抗震不利地段。填土经夯实处理,或采用桩基础、以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或对填土边坡采用放坡或有效支挡方式处理后,边坡、路基整体稳定后,可划为一般地段。建议道路施工后应实测压实填土的剪切波速以校核地震效应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拟建道路场地整体稳定,局部填方较高,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失稳,建议道路填方后实测压实填土的剪切波速以校核地震效应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填土经压实(边坡经治理)后可划为一般地段。目场地属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特殊性土为素填土,场地内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可塑)、泥砂岩碎石块组成,素填土呈稍密~中密状,均匀性一般,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自身稳定性较差。边坡开挖临空后土体易发生垮塌及沿基岩面滑动的现象,地震时更易失稳,但发生土体液化的可能性极小。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抗震设防的边坡工程其地震作用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边坡工程支护结构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4.2线路稳定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根据调查,拟建场地地形地貌整体呈东高西低,主要为浅~中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东侧Z6路沿线山头为场区最高点,最高高程约为285.13m,西侧Z1路(滨河大道)紧邻箭滩河畔为场区最低点,最低高程约为174.64m。东西两侧整体高差约110.49m。拟建场地北侧为已通车龙洲湾隧道西延伸线,南侧为已通车崇仁路,均为由东向西下坡。场地内坡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体处,东部坝区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地形坡角在丘包处较陡,一般约为12°~32°,局部基岩呈陡坎状,可达43°~81°,在沟谷处较缓,一般6°~9°。场地地层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Z1路K0+900~K0+940、K1+020~K1+227.049左侧岸坡覆盖层厚度及基岩面坡度较大,饱和+现状水位工况以及饱和+最高水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大于1.05,小于1.35,岸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施工加载、水位涨落以及其他不利工况下,岸坡可能失稳,并影响道路安全。道路施工时应对岸坡进行治理,确保岸坡整体稳定。除Z1路上述路段岸坡处于基本稳定外,场地其他路段沿线地质环境稳定,岩土体现状稳定。场地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现状条件下道路区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对岸坡进行治理后,适宜工程建设。4.5路基工程地质评价4.5.1路基均匀性评价拟建道路沿线分布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道路设计高程整平后,基础持力层主要为:1)现状人工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变化大,强度低,均匀性差;未经处理不宜作为路基持力层。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压实后,路基均匀性较好;2)粉质粘土分布较广,厚度变化较大,承载能力一般,均匀性较差;3)强风化基岩,厚度变化较小,但是基岩面起伏较大,地基均匀性较差;4)中等风化基岩,岩性为泥岩和砂岩,岩体较完整、连续,变异性低~中等,均匀性较好。4.5.2地下水作用评价根据钻探成果和地质调查,场地西侧为箭滩河,勘察期间水172.10-173.20m,拟建道路设计标高均远高于箭滩河水位,且勘察期间钻孔勘探范围内未见地下水。根据地区经验,场地土、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填方边坡填筑前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证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另外,应加强地表水拦截及排泄处理措施,场地内应设计永久的排水措施。必要时可修建排水涵洞、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挖方边坡中遇见孔隙、裂隙含水量较丰富的地基基岩时,应对该处的边沟进行加深加大处理,以达到阻断地下水的渗泄和晾干含地下水碎屑岩地基效果。拟建道路、桥梁、挡护结构底标高远大于箭滩河常年水位,因此河流水位对拟建道路、桥梁、挡护结构施工影响不大。但是,箭滩河水位涨落、河水冲刷对岸坡稳定不利;Z1路K0+900~K0+940、K1+020~K1+227.049岸坡现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面加载、施工扰动等不利工况下,岸坡可能发生变形、失稳。因此,箭滩河水位变化对本项目建设有不利影响。4.5.3路基持力层评价1)勘察区内人工填土堆填时间约为1~5年,大多呈松散状,承载力较低,不能直接用作拟建路基和挡墙的持力层,经压实处理后,压实系数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可作为拟建路基和低矮挡墙的持力层。2)勘察区粉质粘土分布范围广泛,有一定的承载力,粉质粘土厚度较大时可考虑作路基和低矮挡墙基础持力层;斜坡、丘包中粉质粘土层厚度较薄且含有植物根据等,不可作为路基持力层。3)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厚薄不均,承载力相对较高,可考虑作为路基和低矮挡墙基础持力层。4)中等风化基岩岩体力学强度较高,厚度稳定,分布广泛,裂隙不发育,无软弱夹层,是拟建道路路基理想的持力层。4.5.4特殊性土评价1)素填土按设计平场后场地内局部填土较厚,结构松散~稍密,排列杂乱,无序堆填,岩土体结构差异大,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块石分布不均、粒径差别大,且填土具有湿陷性。因此,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差异较大,不应直接作为地基持力层,经压实处理后的填土可作为地基持力层,压实系数λ在0.94以上。填土底部基岩面坡度较大时,填方加载后易发生整体滑移或沉降变形、失稳,应采取有效的支挡措施。2)残坡积粉质粘土场地内残坡积粉质粘土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多呈可塑状,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但粉质粘土为中压缩性土,后期可能产生差异性沉降。因此对拟建道路及管网稳定性影响中等。斜坡、丘包中粉质粘土层厚度较薄且含有植物根茎等,且粉质粘土底部基岩面坡度较大,土层与基岩面之间的抗剪强度较低,填方加载后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滑动、变形,对边坡、路基整体稳定性不利,应加强支护措施。综上,场地内粉质粘土对拟建项目影响中等。3)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厚薄不均,且基岩面起伏较大,但由于拟建道路及管网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可直接作为地基持力层。综上,场地内强风化基岩对拟建项目影响小。4.6道路工程地质评价巴南区解放村李家沱组团S17等地块周边路网位于巴南区龙洲湾片区的北部,西邻箭滩河畔,东接高职城大道,北部靠近龙洲南苑公租房,南部与规划的江南职教城相接。本次路网包含10条市政道路,总长约6.0km,均为城市次干路和支路。4.6.1Z1路(滨河路)1)K0+000~K0+075段半挖半填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为半挖半填路基段,道路总长75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26.0m,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185.62~206.86m,设计标高为204.300~205.200m,属半挖半填道路。该段道路为施工区,道路区域及东侧较平坦,坡度为2~6°,西侧稍陡,为施工堆填土质边坡,已进行分阶放坡支护处理,坡度30~45°。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为0.4m(Z1-ZC1)~14.4m(Z1-ZK3),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1m(Z1-ZK1)~2.3m(Z1-ZC1)。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边坡及岸坡整体稳定,适宜道路工程建设。道路左侧为填方土质边坡,右侧为挖方土质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14.9m(Z1-1剖面),右侧挖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4m(Z1-2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半挖半填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平整后主要为素填土。根据设计方案,该段道路为新建填方路基段,沿线人工填土成份较复杂,多呈松散状,局部稍密,压缩性大,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当路基填土厚度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土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的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应根据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然后分层(30~50cm为宜)分阶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经验值)。路基施工填筑前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证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填方后,填土易产生局部滑移或变形破坏,应对上述填方区域加强变形监测,对变形及沉降破坏进行及时处理。(3)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左侧形成填方土质边坡,右侧形成挖方土质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14.9m(Z1-1剖面),右侧挖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4m(Z1-2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分析评价如下:①左侧填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左侧为施工堆填的土质边坡,原坡面已进行分阶放坡支护处理,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将在原土质边坡上重新填方。原始地面稍陡,施工时应将原边坡坡面草皮、杂物等清除干净,且开挖成台阶状再进行分层碾压,并保证一定的压实系数及填料配比,可不考虑边坡沿原始地面滑移。填土与粉质粘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边坡填方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岩土分界面较深且坡脚平缓无临空面,边坡填方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因此,该段填方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②右侧挖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右侧为挖方土质边坡,原始地面平缓,岩土分界面较深,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挖方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③岸坡稳定性评价道路左侧岸坡处于处于稳定状态。(4)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两侧均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分阶放坡处理,每隔8.0m留不小于2.0m宽安全平台,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1.50~1:1.75,粉质粘土取不陡于1:1.50。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2)K0+075~K0+280段挖方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主要为挖方路基段,仅K0+230~K0+280段道路左侧存在少量填方,道路总长为205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26.0m。现状地面高程为205.84~209.49m,设计标高为204.222~206.906m,属挖方道路。该段道路大多为施工区,场地整体较平缓,坡度为2~7°,仅K0+190~K0+280段道路右侧为原始地貌,地形稍陡,坡度为11~19°。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仅Z1-ZC13揭露少量粉质粘土且埋置较深,覆盖层厚度约为4.2m(Z1-ZK10)~22.9m(Z1-ZK7),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0.8m(Z1-ZC13)~2.2m(Z1-ZK8)。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边坡及岸坡整体稳定,适宜道路工程建设。道路左侧为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右侧为挖方土质边坡。左侧边坡高度最高为2.4m(Z1-4剖面),右侧边坡高度最高为3.5m(Z1-4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安全系数为1.25。(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挖方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平整后主要为素填土。根据设计方案,该段道路为新建填方路基段,沿线人工填土成份较复杂,多呈松散状,局部稍密,压缩性大,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当路基填土厚度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土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的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应根据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然后分层(30~50cm为宜)分阶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3)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左侧形成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右侧形成挖方土质边坡。左侧边坡高度最高为2.4m(Z1-4剖面),右侧边坡高度最高为3.5m(Z1-4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安全系数为1.25。分析评价如下:①左侧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左侧为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原始地面平缓,岩土分界面较深,按设计要求平场后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土质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②右侧挖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右侧为挖方土质边坡,原始地面平缓,岩土分界面较深,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挖方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③岸坡稳定性评价根据4.2节内容,道路左侧岸坡处于处于稳定状态。(4)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两侧均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放坡处理,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1.50~1:1.75。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3)K0+280~K0+564段填方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为填方路基段,道路总长284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26.0m,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176.85~206.05m,设计标高为206.906~212.622m,属填方道路。该段场地大多为原始地貌,局部为施工区填方较高,地形起伏不平,坡度为6~41°。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为0.3m(Z1-ZK16)~19.8m(Z1-ZC22),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1m(Z1-ZK17)~2.7m(Z1-ZK36)。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边坡及岸坡整体稳定,适宜道路工程建设。道路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土质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4.6m(Z1-8剖面),右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5.5m(Z1-12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填方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拟建道路设计标高以下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根据设计方案,该段道路为新建填方路基段,沿线人工填土成份较复杂,多呈松散状,局部稍密,压缩性大,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当路基填土厚度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土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的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应根据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然后分层(30~50cm为宜)分阶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经验值)。覆盖层为粉质粘土段建议清除表层粉质粘土,且开挖成反向台阶状后再填筑路基。路基施工填筑前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证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该段道路沿线K0+380~K0+410段存在冲沟,地表水深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后,地下水会沿原冲沟向箭滩河排泄,因此应加强地表水拦截及地下水排泄处理措施,建议修建排水涵洞等排水设施。填方后,填土易产生局部滑移或变形破坏,应对上述填方区域加强变形监测,对变形及沉降破坏进行及时处理。(3)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土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4.6m(Z1-8剖面),右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5.5m(Z1-12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分段分析评价如下:①K0+280~K0+450段左侧填方土质边坡(Z1-7~Z1-12剖面)该段道路左侧原始地面稍陡且内倾,岩土分界面平缓或内倾,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②K0+450~K0+564段左侧填方土质边坡(Z1-13~Z1-16剖面)该段道路左侧原始地面平缓,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填土与原始地面线界面较陡,现对Z1-16剖面沿岩原始地面滑动(填土与粉质粘土层之间)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该段边坡稳定性计算如下:通过计算可知,Z1-16剖面沿原始地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均大于1.65,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边坡填方后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动。③右侧填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右侧为填方土质边坡,原始地面平缓或内倾,岩土分界面平缓或内倾,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右侧填方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④岸坡稳定性评价道路左侧岸坡处于处于稳定状态。(4)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两侧均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分阶放坡处理,每隔8.0m留不小于2.0m宽安全平台,坡脚设置挡墙支挡。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1.50~1:2.00。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4)K0+564~K0+714段右侧填方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为填方路基段,道路总长150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26.0m,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175.36~212.51m,设计标高为212.622~214.499m,属填方道路。该段场地大多为原始地貌,地形相对较平缓,局部稍陡,坡度为8~26°。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仅Z1-ZC50揭露有素填土,且厚度较薄(1.1m)。覆盖层厚度约为0.4m(Z1-ZK58)~7.5m(Z1-ZC47),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3m(Z1-ZC53)~2.4m(Z1-ZC49)。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道路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土质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17.8m(Z1-18剖面),右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9.2m(Z1-20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填方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仅局部有素填土,拟建道路设计标高以下主要为粉质粘土,仅局部有素填土。建议清除表层粉质粘土,且开挖成反向台阶状,然后进行分层(30~50cm为宜)分阶碾压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经验值)。路基施工填筑前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证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填方后,填土易产生局部滑移或变形破坏,应对上述填方区域加强变形监测,对变形及沉降破坏进行及时处理。(3)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土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17.8m(Z1-18剖面),右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9.2m(Z1-20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分析评价如下:左侧填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原始地面稍陡,施工时应将原边坡坡面草皮、杂物等清除干净,且开挖成台阶状再进行分层碾压,并保证一定的压实系数及填料配比,可不考虑边坡沿原始地面滑移,该段不存在填土与粉质粘土界面,但边坡岩土分界面稍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现对Z1-20、Z1-21、Z1-23、Z1-24、Z1-25剖面沿岩土分界面(粉质粘土与填土之间)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该段边坡稳定性计算,通过计算可知通过计算可知沿岩土分界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天然工况)稳定性系1.13~1.42,边坡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稳定状态,边坡填方后会沿岩土分界面可能产生整体滑动。沿岩土分界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饱和工况)均小于0.75~0.96,边坡饱和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边坡填方后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②右侧填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右侧为填方土质边坡,原始地面平缓或内倾,岩土分界面平缓或内倾,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右侧填方边坡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③岸坡稳定性评价道路左侧岸坡稳定状态对拟建桥梁建设影响不大。(4)支挡措施建议填方后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产生滑移后破坏路基,边坡破坏也会威胁左侧桥梁的安全,坡脚建议设置抗滑桩支挡,抗滑桩应嵌入中风化基岩。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5)K0+815~K1+227.146段半挖半填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为半挖半填路基段,道路总长412.146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26.0m,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175.82~217.31m,该段道路从K0+840之后左右幅设计标高不同,道路左幅设计标高为204.156~215.587m,右幅设计标高为208.556~215.587m,该段道路整体属半挖半填道路,局部段道路右侧少量填方。该段道路为施工区,道路东侧较平坦,坡度为2~12°,西侧稍陡,为施工堆填土质边坡,坡度15~34°。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为0.2m(Z1-ZC133)~32.5m(Z1-ZC151),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2m(Z1-ZC86)~3.0m(Z1-ZK93)。道路左侧为填方土质边坡,右侧为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2.2m(Z1-44剖面),右侧土质边坡高度最高为3.2m(Z1-32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半挖半填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平整后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根据设计方案,该段道路为新建填方路基段,沿线人工填土成份较复杂,多呈松散状,局部稍密,压缩性大,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当路基填土厚度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土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的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应根据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建议清除表层粉质粘土,且开挖成反向台阶状,然后分层(30~50cm为宜)分阶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经验值)。路基施工填筑前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证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填方后,填土易产生局部滑移或变形破坏,应对上述填方区域加强变形监测,对变形及沉降破坏进行及时处理。(3)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左侧形成填方土质边坡,右侧形成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2.2m(Z1-44剖面),右侧土质边坡高度最高为3.2m(Z1-32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分析评价如下:①左侧填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左侧为施工堆填的土质边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将在原土质边坡上重新填方。原始地面稍陡,施工时应将原边坡坡面草皮、杂物等清除干净,且开挖成台阶状再进行分层碾压,并保证一定的压实系数及填料配比,可不考虑边坡沿原始地面滑移,填土与粉质粘土界面无外倾临空面,不会沿填土与粉质粘土界面滑动。岩土分界面较深且坡脚平缓无临空面,边坡填方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因此,该段填方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②右侧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右侧为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原始地面平缓,局部稍陡但内倾,岩土分界面较深,边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土质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③整体(岸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原始地面稍陡及岩土界面均较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及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根据4.2节岸坡稳定性评价如下:K0+814~K0+900左侧岸坡连续强暴雨工况下岸坡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为1.81,按道路设计施工后斜坡处于稳定状态。根据设计方案,该路段设计拟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1#挡墙),工程措施可行。K0+900~K0+940左侧岸坡沿岩土分界面饱和+现状水位稳定性系数为1.145,饱和+最高水位100一遇(水位193.6m)稳定性系数为1.128,稳定系数均小于1.35。按道路设计施工后边岸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不利工况下岸坡可能会产生局部滑移或整体滑移破坏,建议对道路采取有效的支挡措施。根据设计方案,该路段设计拟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1#挡墙),工程措施可行。Z1路K0+940~K1+020岩土分界面(饱和+最高水位100一遇)岸坡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为1.484,大于安全系数1.35,按道路设计施工后该段边岸坡处于整体稳定状态。由于覆盖层厚度较大,在水位涨幅影响下,填土可能出现沉降变形,对路基稳定不利。填方路基建议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并按要求进行压实处理,以避免坡顶堆载造成岸坡失稳、变形。根据设计方案,该路段设计拟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1#挡墙),工程措施可行。Z1路K1+020~K1+227.049左侧岸坡沿岩土分界面(饱和+现状水位)岸坡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为1.156、1.499、1.196;沿岩土分界面(饱和+100年水位水位193.6m)岸坡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为1.060、1.128、1.117,稳定系数小于1.35。按道路设计施工后边岸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填方加载、不利工况下,岸坡可能会产生整体破坏,应采取有效的支挡措施。根据设计方案,该路段设计拟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1#挡墙),工程措施可行。④填土与基岩面及粉质粘土界面稳定性评价现对Z1-42、Z1-46剖面沿原始地面(填土与基岩面及粉质粘土界面)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该段边坡稳定性计算,通过计算可知,Z1-42、Z1-46剖面填土沿粉质粘土及基岩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为1.69、1.31,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按设计要求平场可能会沿填土与粉质粘土界面滑动。(4)Z1路下穿箭滩河大桥相互影响评价Z1路K0+922~K0+654段下穿箭滩河大桥,设计标高为204.156~207.004m,属挖方道路。箭滩河大桥桥面标高为221.30m,桥底地面标高198.60~206.68m。修建道路需进行填方,左侧边坡高度最高为21.5m,距离桥墩距离为8.1m。右侧边坡高度最高为7.3m,距离桥墩距离为1.2m。因填方对桥墩稳定性影响大,因此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土质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道路施工开挖会对桥墩稳定性产生影响,可能会是桥墩产生侧向位移,因此建议采用抗滑桩支护,应采用超前支护,先支护,后开挖,避免放炮震动。道路施工回填会对桥墩稳定性产生影响,路基填方施工可能引起桥梁基础负摩阻力加大。因此建议采用抗滑桩支护,隔离填土荷载对桥梁的影响,应采用超前支护,先支护,后回填。(5)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右侧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放坡处理,建议放坡坡率:土层取1:1.50~1:1.75。该段道路左侧岸坡稳定性差,放坡后路基不稳定,建议采用抗滑桩或放坡+抗滑桩支挡,抗滑桩应嵌入中等风化基岩。其中K0+814~K0+900左侧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1#挡墙)。K0+900~K0+940左侧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Z1路K0+940~K1+020左侧岸坡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Z1路K1+020~K1+227.049左侧岸坡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4.6.2Z2路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为半挖半填路基段,道路总长235.247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16.0m,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226.34~241.25m,设计标高为226.556~229.963m,属半挖半填道路。该段道路为施工区,场地整体较平坦,坡度为2~16°,局部稍陡,为施工堆填土质边坡,坡度26~51°。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覆盖层厚度约为0.3m(Z2-ZC2)~32.8m(Z2-ZC8),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1m(Z2-ZC6)~2.1m(Z2-ZC3)。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路基整体稳定。道路左侧为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右侧为填方或挖方土质边坡。左侧土质边坡高度最高为5.6m(Z2-6剖面),右侧土质边坡高度最高为1.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安全系数为1.30。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半挖半填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平整后主要为素填土。现状填土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当路基填土厚度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土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的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应根据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然后分层(30~50cm为宜)分阶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路基施工填筑前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证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填方后,填土易产生局部滑移或变形破坏,应对上述填方区域加强变形监测,对变形及沉降破坏进行及时处理。3)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左侧形成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右侧形成填方或挖方土质边坡。左侧土质边坡高度最高为5.6m(Z2-6剖面),右侧土质边坡高度最高为1.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安全系数为1.30。分析评价如下:(1)左侧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左侧为挖方或填方土质边坡,起点处土层较薄,原始地面平缓,岩土分界面平缓;其余地段土层较厚,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边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土质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2)右侧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右侧为填方或挖方土质边坡,起点处土层较薄,原始地面平缓,岩土分界面平缓;其余地段土层较厚,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边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土质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4)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两侧均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放坡处理,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1.50~1:1.75。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4.6.3Z3路1)K0+000~K0+120段挖方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主要为挖方路基段,道路总长为120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16.0m。现状地面高程为204.84~219.79m,设计标高为207.400~208.000m,属挖方道路。该段道路大多为施工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较平缓,坡度为4~11°,局部为施工堆填的土质边坡,地形稍陡,坡度为16~40°。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为1.0m(Z3-ZK2)~14.8m(Z3-ZK4),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6m(Z3-ZK1)~2.5m(Z3-ZC1)。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地质环境稳定。道路两侧均为挖方土质边坡。左侧边坡高度最高为11.3m(Z3-1剖面),右侧边坡高度最高为11.3m(Z3-1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挖方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平整后主要为素填土,局部强风化基岩出露。基岩直接出露地段,基岩岩体是良好的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6节。现状填土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当路基填土厚度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土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的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应根据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然后分层(30~50cm为宜)分阶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经验值)。(3)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两侧形成挖方土质边坡。左侧边坡高度最高为11.3m(Z3-1剖面),右侧边坡高度最高为11.3m(Z3-1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分析评价如下:①左侧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左侧为挖方土质边坡,坡体主要为素填土及强风化基岩,岩土分界面大多较平缓,局部稍陡但土层较薄,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土质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②右侧挖方土质边坡该段道路右侧为挖方土质边坡,岩土分界面平缓,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土质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4)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两侧均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分阶放坡处理,每隔8.0m留不小于2.0m宽安全平台,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1.50。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2)K0+120~K0+735.73段填方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为填方路基段,道路总长615.73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16.0m,道路现状地面高程为184.61~224.74m,设计标高为207.205~225.000m,属填方道路。该段场地局部为原始地貌,局部为施工区域,场地地形起伏不平,施工区域较平缓,坡度为2~9°,原始地貌区域地形稍陡,坡度为15~42°。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为0.3m(Z3-ZK22)~27.6m(Z3-ZC30),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3m(Z3-ZK19)~2.6m(Z3-ZC19)。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道路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土质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3.7m(Z3-7剖面),右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3.2m(Z3-13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2)路基评价该段道路为填方路基段,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拟建道路设计标高以下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现状填土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当路基填土厚度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土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的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应根据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然后分层(30~50cm为宜)分阶回填、逐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3.2节,夯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2,路面底面以下1.50m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并应确保路面设计标高以下经压实处理后的路基素填土有足够厚度(满足变形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经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经验值)。路基施工填筑前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保证不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该段道路沿线K0+195~K0+215段存在冲沟,地表水深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后,地下水会沿原冲沟向箭滩河排泄,因此应加强地表水拦截及地下水排泄处理措施,建议修建排水涵洞等排水设施。填方后,填土易产生局部滑移或变形破坏,应对上述填方区域加强变形监测,对变形及沉降破坏进行及时处理。(3)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道路按照设计平场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土边坡,左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3.7m(Z3-7剖面),右侧填方边坡高度最高为23.2m(Z3-13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安全系数为1.35。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分段分析评价如下:K0+120~K0+210段填方土质边坡(Z3-3~Z3-5剖面)该段道路原始地面大多倾向坡内,岩土分界面平缓且无临空面,按设计要求平场后两侧填方边坡均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仅Z3-3剖面岩土分界面稍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现对Z3-3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该段边坡稳定性计算,通过计算可知,Z3-3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为1.82>1.35,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边坡填方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建议在填土底部设置反向台阶。K0+210~K0+320段填方土质边坡(Z3-6~Z3--7剖面)该段道路左侧原始地面稍陡,施工时应将原边坡坡面草皮、杂物等清除干净,且开挖成台阶状再进行分层碾压,并保证一定的压实系数及填料配比,可不考虑边坡沿原始地面滑移,该段边坡不存在填土与粉质粘土界面。边坡岩土分界面较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现对Z3-6、Z3-7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该段边坡稳定性计算如下,通过计算可知,Z3-6、Z3-7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最小值为0.86<1.00,最大值为1.02>1.00且1.02<1.05,边坡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左侧边坡填方后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建议在路基左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挡墙以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道路右侧边坡原始地面及岩土分界面均反顷坡内,填方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③K0+320~K0+490段填方土质边坡(Z3-8~Z3-11剖面)该段道路原始地面较平缓,岩土分界面平缓且较深,按设计要求平场后两侧填方边坡均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K0+490~K0+560段填方土质边坡(Z3-12~Z3-13剖面)该段道路原始地面稍陡,施工时应将原边坡坡面草皮、杂物等清除干净,且开挖成台阶状再进行分层碾压,并保证一定的压实系数及填料配比,可不考虑边坡沿原始地面滑移。边坡岩土分界面稍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现对Z3-13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该段边坡稳定性计算,通过计算可知,Z3-13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为0.89<1.00,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右侧边坡填方后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道路左侧边坡原始地面及岩土分界面均反顷坡内,填方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⑤K0+560~K0+620段填方土质边坡(Z3-14~Z3-15剖面)该段道路原始地面两侧高中间低,岩土分界面整体较平缓且无临空面,按设计要求平场后两侧填方边坡均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⑥K0+620~K0+735.730段填方土质边坡(Z3-16~Z3-17剖面)该段道路原始地面稍陡,施工时应将原边坡坡面草皮、杂物等清除干净,且开挖成台阶状再进行分层碾压,并保证一定的压实系数及填料配比,可不考虑边坡沿原始地面滑移。边坡岩土分界面较深且无临空面,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仅Z3-16剖面岩土分界面稍陡,按设计要求平场后填方边坡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现对Z3-16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该段边坡稳定性计算,通过计算可知,Z3-16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为1.10,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左侧边坡填方后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道路右侧边坡原始地面及岩土分界面均反顷坡内,填方后不会沿原始地面或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该段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4)支挡措施建议该段道路两侧均有放坡空间,建议采用分阶放坡处理,坡脚设置挡墙支挡。建议放坡坡率:素填土取1:2.00。其中K0+210~K0+320段,K0+490~K0+560段填方后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滑移后会破坏路基,坡脚建议设置抗滑桩支挡,K0+620~K0+735.730段填方后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肯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移,滑移后会破坏路基,坡脚建议设置抗滑桩支挡,抗滑桩应嵌入中风化基岩。具有填方条件时,也可在填方坡脚堆土,对填方路堤进行反压,或者在坡脚设置抗滑挡墙或抗滑桩,避免填方路堤整体失稳。边坡顶部与底部结合道路排水系统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以免地表水直接冲刷坡面。4.6.4Z4路1)K0+027.145~K0+140段挖方路基段(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道路主要为挖方路基段,仅局部有少量填方(Z4-5剖面左侧),道路总长为112.855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16.0m。现状地面高程为206.74~224.88m,设计标高为205.728~211.184m,属挖方道路。该段场地大多为施工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较平缓,坡度为2~7°,局部为施工堆填的土质边坡,地形稍陡,坡度为12~29°。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为1.0m(Z4-ZC8)~24.7m(Z4-ZC10),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强风化带厚约1.5m(Z4-ZK3)~2.2m(Z4-ZC6)。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路基整体稳定。道路两侧均为挖方土质边坡,仅Z4-5剖面左侧为填方土质边坡。左侧边坡高度最高为4.9m(Z4-3剖面),右侧边坡高度最高为19.5m(Z4-3剖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