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管理_第1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_第2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_第3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_第4页
重大危险源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大危险源管理

2023最新整理收集do

something第四章重大危险源管理

第一节重大危险源概述一、危险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物和环境等本身储存了一定的能量,如果方法不当,能量不按照人们预期的方式和程序释放,释放的量超过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就会发生事故。概括地说,对人造成伤亡、健康损坏、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损害的因素就是危险有害因素。因此,危险有害因素可能是设施(设备)、物料、环境等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是操作失误、操作不当、违章作业等人的不安全行为。从安全生产角度来讲,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生产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有害因素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液化石油气是危险有害因素。原油储罐的呼吸阀已经损坏,当储罐储存了原油后,有可能因呼吸阀损坏而发生事故,因此损坏的原油储罐呼吸阀是危险有害因素。一种机械设备,其操作装置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要求,运动部件就可能使操作人员受到伤害,该运动部件就是危险有害因素。二、重大危险源中国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列入了国家的“八五”发展规划,1997年开始在全国的六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深圳和成都)进行了重大危险源的普查,2000年颁布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国家标准,为中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2009年3月,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新的重大危险源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代替了GB18218—2000。新标准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GB18218—2009与GB18218—2000相比,主要变化在于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厂适用范围;对危险化学品的范围和临界量进行了修订;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之间临界量的区别。注解:(国家安监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和《河北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9]第12号)等进行辨识。《河北省重大危险源分级评定办法》冀安监管应急〔2013〕93号2013年9月1日起实施)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危险物质是指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有表45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巾的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当单元中有多种物质时,如果各类物质的量满足下式,就是重大危险源:式中qi—单元中危险物质i的实际存在量,t;Qi—与各危险物质i对应的生产场所或储存区的临界量,t;Ni—单元巾物质的种类数。在GB18218—2009中,给出了爆炸品、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毒性物质等的临界量。如氨属于毒性气体,临界量为10t,因此,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10t就是重大危险源。各国政府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规定的临界量是不同的。无论是重大危险源的范围,还是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都是为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从国家的经济实力、人们对安全与健康的承受水平和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给出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事故控制能力的增强,重大危险源的规定也会发生改变。三、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和意义工业生产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危险,在不同行业、不同生产规模、不同原料储存方式的情况下,其潜在风险又各有不同。为了杜绝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尽量降低它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损失,必须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控制。政府、企业的管理部门以及安全评价人员重点应该关注的是可能造成群死群伤事故发生的场所和这些场所发生事故的概率。只有对这些可能发生重大危险的场所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证安全管理有序和有效地进行是重大危险源辨识最重要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是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客观原因。无论是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还是编制安全投资计划,以及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目标,首先都要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其危险与危害。一、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危险有害因素是普遍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感觉安全,是因为这危险有害因素均在人们的控制之中。当危险有害因素失去控制,人们就会感觉到危险的存在甚至受到伤害。尽管危险有害因素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有害的后果,都可归结为能量和有害物质的存在。产生危险的实质是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或者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能量意外释放和有害物质泄漏、挥发。因此,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能量守恒定律告诉人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它的外在形式均可以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机械能、光能、电能、化学能、生物能等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和方便。但火灾、爆炸事故、地震等能量的意外释放也给人类造成了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此可见。能量供体和载体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有害因素。例如汽车使用汽油、柴油进行行驶的过程,锅炉的使用,剧烈放热反应工艺装置,高处作业等均存在能量的使用和相互转换,能量的有序转换会给人类造福,若出现失控则将引发灾难。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危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工业上常见的有害物质有铬、汞、氯、氟、酚、氰化物、镉、砷、烟尘、粉煤灰、硫铁矿渣、钢渣、高炉渣、放射性物质等。在工业生产领域,能量和危害物质失控更多体现在技术设备故障和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人员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安全基础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一)设备故障和缺陷设备故障指设备或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突发性或渐发性事件使设备丧失规定功能的不正常现象。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故障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有限度的故障率在工业生产中是允许的。由于故障的发生是一种随机事件,造成故障发生的原因又很复杂,既可能是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设备磨损、疲劳、老化的原因,设备的检修保养、人员操作、环境、其他系统酌影响也与设备的故障率相关。但故障发生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可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一般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故障率的规律。设备发生故障并处于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危害发生的基本物质条件,设备、设施的内在缺陷和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装置的失效极有可能引发事故。据统计,在化工生产的大量设备事故中,因设计和制造缺陷而导致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如自制设备、擅自更改图纸、改造没备、材质选择不符合要求、铸造和焊接质量低劣,以及管件、阀门质量不合格等,都形成了事故隐患;在电气设备中,电气设备绝缘损坏造成漏电伤人或短路。短路保护装置失效又造成变配电系统的破坏,进而引发更大的生产事故,造成人、财、物的损失;管道阀门破裂、通风装置故障,使有毒气体侵入作业人员呼吸带,造成人员中毒;超载限制或提升限位安全装置失效使钢丝绳断裂、重物坠落、围栏缺陷、安全带及安全网质量低劣等为高处坠落事故提供厂条件。(二)人为因素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许多事故发生的根本因素。人的下安全行为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1)主观因素影响,包括个体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个体的气质、性质和能力的差异,个体操作的系统是否符合个体的特点,个体技能或知识是否满足岗位要求和疲劳及生理缺陷等。(2)客观因素影响,包括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提薪提职、住房等干扰而造成的挫折。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易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造成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直接影响安全生产。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人为失误的因素很多,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但发生人为失误的规律和失误率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也是可以预测的。各国根据以往的事故分析、统计资料将某些类型的行为各自归纳为不安全行为。总体来讲,不安全行为是由于态度不正确、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和劳动条件(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等影响造成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l—1986)中将不安全行为分为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扫、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13类。(三)安全管理缺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既定安全目标的保证。管理缺陷通常表现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等。通过加强安全管理,不但有可能杜绝或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可以节省保险费用、雇员因工受伤索取补偿和其他相关费用。节省巨额的开支。安全管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安全生产管理复杂系统认识不足,以及管理上的缺陷所产生的形式主义。例如,即使有关安全的制度、规程、措施制定得比较完备,但落实不彻底;职能部门监督、检查不到位,并且指责多、表扬少,重奖少等,没有构建积极的安全激励机制。(2)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例如,缺少保证“危险点分析预控”的组织措施,缺少标准化作业危险点控制流程,习惯性违章等。企业必须让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所采取安全措施是保证作业安全和创造安全环境的基础,而安全规程所列措施是提醒作业人员在作业中需注意的安全事项,只有规范操作才能确保安全。3)对没备、作业环境的安全没有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安全管理,应从设备安装、系统调试、设备运行、移交生产、日常维护、计划检修等全过程、全方位一抓到底。对一些重要环节也要制定并落实一系列规章制度,层层设卡把关,否则工作系统的意外突变,也将造成事故。(4)安全管理上“制度管人”、“人管人”等硬性管理与注重文化建设的软管理没有很好地融合。没有注重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作用,不断解决企业“外部适应”和“内部结合”的问题。如部分国企机构设置不合理、效率不高、活力不足,各项管理机制滞后、陈旧,企业经营思想和方法还不同程度地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等。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是在预测、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故障和人员失误发生的有效手段。做安全管理工作就是要完成两个永恒的主题:一是把事故降下来,即把企业伪伤亡率和损失降到规定的最低限度;二是使人、设备、设施、综合管理、环境等要素有机结合,有序运行。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方便进行危险、危害的分析与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进行分类,简介如下。(一)根据危害性质分类此方法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l—2009)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1.人的因素(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①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②健康状况异常(人员的伤、病期等)。③从事禁忌作业。④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⑤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⑥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①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②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操作,其他操作错误。③监护失误。④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物的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1.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1.3电伤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危害。1.4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1.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1.6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Y射线、a粒子、s粒子、中子、质子、高能电子束等)。1.7非电离辐射:紫外辐射,激光辐射,微波辐射,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1.8运动物伤害: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其他运动物伤害。1.9明火。1.10高温物体: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体。1.11低温物体: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体。1.12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宣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1.13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14有害光照(包括直射光、反射光、眩光、频闪效应等)。1.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①爆炸品。②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③易燃液体。④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⑤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⑥有毒品。⑦放射性物质。⑧腐蚀品。⑨粉尘与气溶胶。⑩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①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其他致病微生物。②传染病媒介物。③致害动物。④致害植物。⑤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环境因素(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1.1室内地面滑(指室内地面、通道、楼梯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结冰或有其他易滑物等)。1.2室内作业场所狭窄。1.3室内作业场所杂乱。1.4室内地面不平。1.5室内梯架缺陷(包括楼梯、阶梯、电动梯和活动梯架,以及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1.6地面、墙和天花板上的开口缺陷(包括电梯井、修车坑、门窗开口、检修孔、孔洞、排水沟等)。1.7房屋地基下沉。1.8室内安全通道缺陷(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1.9房屋安全出口缺陷(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1.10采光照明不良房屋安全出口缺陷(指照度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照明等)1.11作业场所空气不良(指自然通风差、无强制通风、风量不足或气流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1.12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1.13室内给、排水不良。1.14室内涌水。1.15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2)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1.1恶劣气候与环境(包括风、极端的温度、雷电、大雾、冰雹、暴风雪、洪水、浪涌、泥石流、地震、海啸等)。1.2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包括铺设好的地面区域、阶梯、通道、道路、小路等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冰雪覆盖或有其他易滑物等)。1.3作业场地狭窄。1.4作业场地杂乱。1.5作业场地不平(包括不平坦的地面和路面,有铺设的、未铺设的、草地、小鹅卵石或碎石地面和路面)。1.6航道狭窄、有暗礁或险滩。1.7脚手架、阶梯和活动梯架缺陷(包括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1.8地面开口缺陷(包括升降梯井、修车坑、水沟、水渠等)。1.9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包括建筑中或拆毁中的墙壁、桥梁、建筑物,筒仓、固定式粮仓、固定的槽罐和容器,屋顶、塔楼等)。1.10门和围栏缺陷(包括大门、栅栏、畜栏和铁丝网等)。1.11作业场地基础下沉。1.12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50-1061.13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1.14作业场地光照不良(指光照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光照等)。1.15作业场地空气不良(指自然通风差或气流过大、作业场地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1.16作业场地温度、湿度、气压不适。1.17作业场地涌水。1.18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①隧道/矿井顶面缺陷。②隧道/矿井正面或侧壁缺陷。③隧道/矿井地面缺陷。④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包括通风差或气流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⑤地下火。⑥冲击地压[指井巷(采场)周围的岩石(如煤体)等物质在外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能,当力学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瞬间释放,将岩体、气体、液体急剧或猛烈抛(喷)出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种井下动力现象。⑦地下水。⑧水下作业供氧不当。⑨其他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①强迫体位(指生产设备、设施的设计或作业位置不符合人类工效学要求,而易引起作业人员疲劳、劳损或事故的一种作业姿势)。②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显示有两种以上作业环境致害因素,且不能分清主次的情况)。③以上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4.管理因素①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②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③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存在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④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⑤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⑥其他管理因素缺陷。(二)参照事故类别分类此种分类方法所列的危险有害因素与企业安全教育中的通常说法相同,也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广大职工、安全管理人员所熟悉,易于接受和理解,便于实际应用。同时还与职工伤亡事故处理(调查、分析、统计)、职业病处理和职工安全教育的口径基本一致。如将机械伤害划分为割伤、刺伤、绞伤、碾伤等。但由于此方法目前缺少全国统一的划分方法,仍有待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三)根据事故形式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l—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发生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时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是指地下开采作业面空间顶面和边帮岩石冒落、崩塌。是各类矿山、隧道、巷道开采较为直接的地质灾害。(12)透水,是指各种巷道或矿坑作业面突然出现涌水的现象。(13)放炮,是指在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性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19)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和中毒性窒息。(20)其他伤害,是指除卜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扎伤等。(四)根据职业健康影响危害性质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共十大类(五)根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事故标准分类(1)坠落、滚落。指人从树木、建筑物、脚手架、机器、乘坐物、梯子、阶梯、斜面等处落下。包括与车辆式机械(如铲车)等一起滚落的情况;包括因坐立的场所动摇而坠落,以及因坐立的场所倒塌而坠落、不被掩埋而是碰到了其他物体(包括地面)的情况;不包括交通事故。触电坠落则归人“触电”类。

2)摔倒、翻倒。指人因摔倒、绊倒、滑倒而碰撞了物体致伤。人之所以会摔倒,是因为人失去平衡、失去保持竖直状态的能力而造成的人体运动。例如:人倒在通道或工作面上,倒在、撞到物体上。碰撞点与人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包括与车辆式机械等一起翻倒的情况;不包括交通事故。因触电摔倒则归人“触电”类。(3)碰撞。指除上述两类之外,以人为主动方面碰撞到静止物体或运动物体的情况,包括被推、被摔后与物体碰撞。例如:人碰了起吊货物、机械部分。包括与车辆式机械的碰撞;不包括交通事故。(4)飞溅、落下。指飞溅的物体、落下的物体为主动方面碰撞到人,人被碰撞。包括砂轮的破裂,切断片、切屑等物飞溅;包括自己拿的物体掉到脚上。但容器破裂后的飞溅物伤人,则归人“破裂”类。(5)坍塌、倒塌。指堆积物、物料、脚手架、建筑物等散落或倒塌碰到人,人被碰被压。包括直立的物体倒下、塌方、雪崩、滑坡等。(6)被碰撞。指上两类以外,物为主动方面碰人的情况。包括起吊的货物、机械的活动部分等碰到人;不包括交通事故。(7)轧人。指被物体夹住、卷进而挤压、拧绞。例如:被卷入转动的或啮合的物体;被夹、被卷、被压在一运动物体与一静止物体之间或两个运动物体之间。因冲床的金属模、锻压机的锤而致的创伤属于本分类。包括被压;不包括交通事故。(8)切伤、擦伤。指被摩擦,在摩擦状态下被切伤。例如:由于靠在、跪在或坐在物体上,拿着或搬运的物体,因物体的振动等致伤。包括被刀具切割,使用工具时被物体切割、摩擦等。(9)踩伤。指踩着钉子、金属片等。包括踩穿地板、石棉瓦等致伤。踩穿而坠落归入“坠落”类。(10)淹溺。(11)接触高鬲温、低温物。指与热的物体或物质、冷的物体或物质接触致伤,包括由于暴露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受伤害。例如:与火焰、弧光、熔融状金属、烫水、水蒸气接触而致伤,由于炉前高温作业而中暑;低温,包括暴露在冷库环境下等情况。(12)接触有害物。指通过呼吸、吸收(皮肤接触)或摄人有害物、有毒物致伤的情况。包括被放射线辐射、被腐蚀剂致伤,缺氧症及因暴露于高气压、低气压环境下导致的伤害也属此类。(13)触电。包括触及带电体和人受放电冲击,雷击。(14)爆炸。指压力急剧发生或释放,引起伴随爆声的膨胀等情况。包括水蒸气爆炸,容器、装置的内部爆炸等引起的容器、装置发生破裂也归于此类;不包括破裂。(15)破裂。指容器或装置因物理性压力而破裂。例如:熔铁炉的水冷套破裂,人被碎片打中;开水炉破裂,人被开水烫伤。包括压碎;不包括因机械力而破裂的情况。如砂轮破裂。(16)火灾。(17)道路交通事故。指企业内道路交通及运输中的事故,受伤害人是乘客或驾驶员。包括与其他车辆的碰撞、擦碰,与停放午或静止物体的碰撞、擦碰,翻车,冲出公路(失控),急停或急启动等。不适用于发生在运输工具上个人忭质的事故,例如:在车内走动时跌倒或在车内正常活动时碰到货物或车的某部分上;不是因车的事故或运动引起的从车上摔下;在车辆加油、修理、装卸货时发生的但非由车的事故或运动引起的事故。

18)其他交通事故。指由船舶、飞机及用于公共运输的列车、电车等造成的事故。限于工作活动范围的情况,工作外交通事故不在此类。(19)动作不当。指造成伤害的原因仅仅在于人本身的情况。包括因身体的一个随意动作,如行走、奔跑、展身、搬重物时猛直腰等一类身体的动作以及因不自然的姿势、动作反常引起扭伤、挫伤、闪腰、肌肉损伤等情况。包括冈拾、拉、推、挥动或投掷物体时用力过猛而受伤。失去平衡坠落、搬物过重摔倒等,即使也有动作不当的原因,仍属“坠落”、“摔倒”类。能在“碰撞”、“被碰撞”及上述其他分类中分类者,不在此分类。(20)其他。指在上述任何一类中都不能包括的情况,例如被动物或昆虫叮咬而致伤等。以下分类可归为四种情况:(1)—(13)是人与物体或物质接触(包括人暴露于有害环境下这种接触)造成伤害的情况;(14)—(18)是因事故而造成伤害的情况;(19)是单纯因人的因素而造成伤害的情况;(20)中的情况一般不在前三类之列。上述分类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种行业和作业活动,且各类之间具有互斥性,即属于此类便不属于彼类。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级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应该按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进行分级管理,对于危险性较高的危险有害因素应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制定科学、系统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不同类别的危险有害因素有不同的分级方法。(一)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建筑没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将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二)高处作业危险性分级《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2008)明确了高处作业分级的方法和指标,将高处作业分为4个区域、4个级别。该标准中的高处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4个区域对应的作业高度(hw)分别为:2m≤hw≤5m、5m<hw≤15m、15m<hw≤30m、hw>30m。4个级别分别为:工级、Ⅱ级、Ⅲ级、Ⅳ级。70-106(三)危险化学品分类《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中根据理化危险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物、易燃气体、易燃气溶胶、氧化性气体、压力下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或混合物、自燃液体、自燃固体、自热物质和混合物、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氧化性液体、氧化性固体、有机过氧化物、金属腐蚀剂,共16类。(四)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参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l0),根据毒物的急性毒性、扩散性、蓄积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致敏性、刺激与腐蚀性、实际危害后果等9项指标,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为轻度危害(Ⅳ级)、中度危害(Ⅲ级)、高度危害(Ⅱ级)和极度危害(I级)4个等级。(五)作业场所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以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为基础,采用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等,综合考虑了接触毒物本身的性质、作业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以及接触浓度等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分级。第三节重大危险源辨识一、重大危险源分类和辨识标准为了满足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督管理的需要,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和分类方法。(一)重大危险源分类(1)储存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储罐区或单个储罐;(2)储存民用爆破器材、烟火剂、烟花爆竹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或单个库房;(3)生产、使用民用爆破器材、烟火剂、烟花爆竹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或单个库房;(4)输送可燃、易燃、有毒气体的长输管道,中压以上的燃气管道,输送可燃、有毒等危险流体介质的管道;(5)蒸汽锅炉、热水锅炉;(6)易燃介质和介质毒性程度为中度以上的压力容器;(7)具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井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井;(8)具备危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尾矿库;(9)其他类重大危险源。(二)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l.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进行辨识。2.压力管道重大危险源辨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管道:(1)长输管道①输送有毒、可燃、易燃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l.6MPa的管道;②输送有毒、可燃、易燃液体介质,输送距离大于等于200km且管道公称直径大于等于300mm的管道。(2)公用管道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200mm。(3)工业管道①输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态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的管道;②输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6)中规定的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者甲类可燃液态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100mm,设计压力大于等于4MPa的管道;③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流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等于lOOmm,设计压力大于等于4MPa,设计温度大于等于400℃的管道。3.锅炉重大危险源辨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1)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l0t/h。(2)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4.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辨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2)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且Py大于等于100MPa•m3的压力容器(群)。5.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符合下列六个条件之一的矿井:(1)井下炸药的最大贮存量在6t以上的矿井;(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透水淹井危险的矿井;(3)瓦斯矿井或存在有害有毒气体大量涌出可能的矿井;(4)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5)开采有冲击地压倾向的深埋硬岩矿床的矿井;(6)其他应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矿井。6.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1)全库容l000万m3以上或坝高60m以上的尾矿库,即一、二、三等尾矿库;(不准确,应为四等库,详细可参照河北省分级标准)(2)一旦发生最大程度的溃坝事故,可能造成下游居民死亡50人以上的尾矿库;(3)一旦发生失事,将会对下游的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及其他重要设施造成严重危害,或有毒有害物质会大面积扩散的尾矿库。二、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一)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做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显示出来。用严密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清楚解释。2.系统性原则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削析,研究系统和系统勺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和约束关系;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相关的危险危害性。3.全面性原则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留下隐患,要从厂址、自然条件、储存运输、建(构)筑物、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特种设备、公用工程、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系统和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辨识开车、停车、检修、装置受到破坏及操作失误情况下的危险危害后果。4.预测性原则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二)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直观经验法该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的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1)对照分析法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观察能力,借助其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分析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知识和占有资料局限等方面的限制。安全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具有应用范围广、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形式简单等特点。检查表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安全检查表用于辨识危险、危害,需预先依据安全法规和标准,参考相应专业知识和经验制定各个方面的安全检查项曰内容。检查内容针对工程项目实际,逐项予以回答“是”、“否”或“有”、“无”,凡不具备的条款均是问题所在,也就是事故隐患,据此就可辨识出存在的危险。该方法需要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由于其简便、直观,较受企业和安全管理部门的欢迎。(2)类比推断法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以及安全的统计来类比推断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它也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那些相同的企业,它们在事故类别、伤害方式、伤害部位、事故概率等方面极其相近,作业环境的监测数据、尘毒浓度等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它们遵守相同的规律,这就说明其危险有害因素和导致的后果是完全可以类推的。因此,新建的工程项目可以考虑借鉴现有同类规模和装备水平的同类企业,依此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具有较高的置信度。(3)专家评议法专家评议法是一种吸收专家参加,根据事物的过去、现在及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创造件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其实质是集合厂专家的经验、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特别是对同类装置进行类比分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此种方法对专家素质的要求较高,一般应由专业、安全、评价、逻辑、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共同进行。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已渐渐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分析方法也多达几十种,这些分析方法各有特色,可适用于不同的领域、阶段和场合。以下仪介绍几种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1)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法是将一系列分析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的状态,这些项目包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储运等各个环节。该方法通常用于检查各种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此方法简单、易行、直观,可对系统进行快速分析,也可对系统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2)预先危险分析法预先危险分析法是在系统设计之初,对系统进行初步定性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3)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分析飞机发动机故障而开发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一种系统故障的事前考察技术,是在可靠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国家在核电站、化上、机械、电子、仪表等工业中均有大量的应用。其基本内容是从系统中的元件故障状态进行分析,逐步归纳到子系统和系统的状态,主要是考察系统内会出现哪些故障及对系统有何影响。(4)危险可操作性研究危险可操作性研究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于1974年针对化工装置而开发的一种危险性研究方法。其基本过程是以关键词来引导,找出系统中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或偏差),然后继续分析偏差造成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预先危险性分析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其目的是辨识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这些危险发展成事故。其功能主要有:①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②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③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④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在分析系统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性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见下表: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Ⅰ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破坏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统破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破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Ⅳ灾难性的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5)事故(故障)树分析法事故(故障)树分析法是通过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方向的“树”来进行安全分析的方法,具有简明、形象化的特点,体现了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预测性。该方法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因此在工业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与此方法较为相近的还有事件树分析法。(6)危险指数法危险指数法是利用每个子系统的危险指数值来计算系统的危险指数的评价方法。该方法计算比较精确,但计算很困难。常用的危险指数法有道化学危险指数法、蒙德法等。(7)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是指利用人的可靠性的概率来计算系统的可靠性的分析方法。(8)概率危险评价方法概率危险评价方法是指通过分析子系统的可靠性来计算整个系统可靠性的概率大小的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AccidentTreeAnalysis,简称ATA)法起源于故障树分析法(简称FTA),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是一种演绎的安全系统分析方法。它能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价,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地揭示出事故的潜在原因。用它描述事故的因果关系直观、明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可定性分析,又可定量分析。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顶上事件),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这些底事件又称为基本事件,他们的数据是已知的或者已经有过统计或实验的结果。逻辑代数或称布尔代数。它虽然和普通代数一样也用字母表示变量,但变量的值只有“1”和“0”两种,所谓逻辑“1”和逻辑“0”,代表两种相反的逻辑状态。在逻辑代数中只有逻辑乘(“与”运算),逻辑加(“或“运算)和求反(”非“运算)三种基本运算。其实数字逻辑中会学到,其他课程中都会涉及,概率论也有提到1.逻辑加逻辑表达式:F=A+B运算规则:0+0=0,0+1=1,1+0=1,1+1=1.2.逻辑乘逻辑表达式:F=A·B运算规则:0·0=0,0·1=0,1·0=0,1·1=1.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

这是美国道化学公司于1964年首次使用的一种安全评价方法,它是对化工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价及采取相应安全措施的一种方法。因火灾、爆炸是石油化工厂面临的最大危险,一旦发生往往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这种评价方法一出台就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到1993年已发展到第七版,而且不断地有安全专家对此法进行修订完善,目前已成为石油化工厂安全评价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火灾爆炸指数法运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践结果,以被评价单元中的重要物质系数(MF)为基础,用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确定影响事故损害大小的主要因素,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表示影响事故发生概率的主要因素。MF、F1、F2乘积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用来确定事故的可能影响区域,估计所评价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破坏;由物质系数(MF)

和单元工艺危险系数(F3=F1×F2)得出单元危险系数,从而计算评价单元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然后再对工程中拟采取的安全措施取补偿系数(C),确定发生事故时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和停产损失。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用经济的大小来反映生产过程中火灾爆炸性的大小和所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蒙德法ICI公司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法是在美国道尔化学公司(DOW)的火灾、爆炸防数法的基础上补充发展的,所考虑的问题更为全面。(三)重大危险源辨识程序重大危险源辨识过程是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建立分析指标、确定重大危险源的过程,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基本程序包括:第一步,收集资料。收集可用于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性分析的资料。第二步,明确分析对象。分析生产工艺、场所及其环境,确定重大危险源,辨识对象的性质、位置和特点。第三步,确定辨识范围。划分单元,计算单元中的危险物品数量或者危险场所能量。第四步,确定重大危险源。对照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标,如果达到或超过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标,则确定为重大危险源。第五步,汇总。记录并汇总所有重大危险源。(四)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风险是指某种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风险包括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的后果严重程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风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是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说,风险评价不是目的,是提高风险防范的手段。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可以实现对生产设施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储运和维修过程进行安全控制,并可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安全成本。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是对重大危险源风险的综合评价,包括危险源自身风险的评价和对危险源控制措施效果的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关键和必要措施之一。为保证重大危险源评价的正确合理,对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应遵循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评价的方法有数十种,如事故树分析、危险指数法等。89-106三、重大危险源分级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重大危险源根据其危险程度,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与R值的对应关系如表6—1所列。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建立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是我国预防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必要手段。通过大量重大事故分析,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因此,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监督与社会协作相结合的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管体系。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申报和评价后,企业应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新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出台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政府和企业如何对重大危险源监督和管理提出了法定要求,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工业事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基本任务和要求重大危险源控制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任务是对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登记。进行检测评估,实施监控防范,对有缺陷和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实施治理。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管理,使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措施,自主安保,实现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四有”:心中有数(建立申报登记信息系统),监管有方(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规范有序(法规和制度保障),措施有力(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建立应急救援系统)。二、监督管理的职责(一)监管原则采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监管原则。(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一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R值一级R≥100二级100>R≥50三级50>R≥10四级R<10(2)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负责一级和二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3)设区的市级地方人民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负责二级和三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4)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邪门负责三级和四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5)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督管理依法由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6)企业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并记录在案。(二)企业的职责(1)辨识和确认重大危险源,定期向政府有关部门上报、登记、备案重大危险源信息。建立重大危险源运行管理档案,对运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中午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2)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检测、检验,确定事故发生概率和后果。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和减轻事故后果的对策措施。(3)完善组织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针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一套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维护和监控制度、安全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