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促进山区与沿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
福建省负山水面大海,东连台湾海峡,西连江西省。南北边是广东和浙江。大陆上有许多山区。山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海岸线很长。最新的计算结果为3752公里。海岸蜿蜒曲折,深水良好,港独特优势。以厦门、福州、泉州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受惠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市场经济的政策等,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经济快速发展,确立了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的位置。而以南平、三明、龙岩为代表的山区地市受制于落后的自然地理等条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逐步成为福建省经济落后地区。福建省的这种地貌特征和经济发展格局决定“山海协作”是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题,也是进一步促进福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求。只有不断促进山海协作,才能优势互补,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竞争优势。1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山海协作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内陆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省政府的号召下,福建省山海协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省山海协作项目共达4300个,投资超过480亿元,预计新增产值420亿元,新增税收过56亿元,增加劳动力就业40多万人。一定程度缩小了沿海和山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表1显示,1990年之前,山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平衡,山区的人均GDP水平略高。在1991—1999年,沿海与山区的发展差距急剧拉大,1999年沿海地区人均GDP是内陆山区人均GDP的1.94倍。进入新世纪,沿海与山区的差距略有缩小,人均GDP之比由1.94倍减少为2006年的1.63倍并继续缓慢缩小,这一定程度上与政府所推出的山海协作的政策和实践是有关联的。一方面有大量的资金从沿海地区流入内陆山区,对山区资源进行开发,投资于山区的特色产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内陆山区有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地区,通过劳动所获取的收入汇回家乡,拉动当地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些人在沿海地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他们选择回乡创业,贡献于家乡的经济发展。从沿海地区与闽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表明,福建省的山海协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缩小两地区经济发展差距。2协调发展的目标还需进一步优化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山海协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达到沿海与山区协调平衡发展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山海协作的力度还不够,往往出现政府大力推动,民间热情不高。山海协作往往停留在劳务合作,零星的项目投资,而作为“山海协作”的重头戏——产业转移和产业协作的表现难尽如人意。2.1突出地方发展战略,促进高效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就非常重视沿海与内陆山区的区域协调发展,1981年提出了“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1986年开始全面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把率先对外开放的闽东南地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以此带动山区的扶贫开发。1992年又提出“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1995年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地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速与国际接轨”战略。进入新世纪,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2004年1月,福建省政府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系统的谋划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沿袭了世纪初所提的三条战略通道的构想,突出了山区作为向“长三角”、“珠三角”、内陆省份拓展延伸的前锋、枢纽作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腹地。可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福建省始终把山海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题。在这些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福建省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内陆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山海协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山海协作,例如福建省建立了山区发展资金,每年筹集2.6亿元,支持山区基础建设,支柱产业和开发性生产。省里每年拿出3500万元资金,用于沿海企业到山区投资创业的银行贷款贴息。组织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进行对口帮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协作、劳务合作以及重点项目的合作建设。还通过创立“山海协作示范园区”的形式吸引沿海地区的资金到山区进行投资开发。与政府大力推动山海协作相比,沿海地区的企业和民间资金对山区的投资相对较冷,截至2006年,全省山海协作项目共投资480亿元左右,山区四市在2002-2006五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393.17亿元,山海协作项目投资占五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0.06%,若把年限拉长,这一比例将更小。2.2产业承接和转移较少山海协作一方面是要合理开发山区的特色资源,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把沿海地区的处于较低层次的产业转移到山区,为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提高沿海地区的竞争水平。在福建省的山海协作过程中,产业协作主要表现为沿海企业投资山区,开发当地的特色资源。或者只是冲着山区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的用地条件而来。而两地区之间的大规模的产业承接和转移却表现并不明显。表2显示了当前福建省各设区市的支柱产业(产值排在前列),山区四市的支柱产业基本有两类产业构成,一是体现当地资源优势的产业,如林产工业、矿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等;二是过去有产业基础的产业,如机械、钢铁产业。从沿海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来看,一方面有向高科技、资本密集、重工业发展的趋势,产业逐步升级。另外又保留了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传统优势产业,如服装鞋业、食品饮料。沿海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移出来。山区也没有成规模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其支柱产业是在当地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上形成的。2.3劳动力转移与出口劳务协作也是山海协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山区而言,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而田地又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到城镇务工,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山区经济整体水平的必然途径,而山区城镇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大量的农民工要离土离乡,到省外、到省内的沿海发达地区去就业,这也刚好满足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到2002年底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共1284万人,已经转移的(转移时间在6个月以上,下同)达495万人,占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的38.6%,在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离土离乡”外出务工有233.07万人,占已转移劳动力的47.1%,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做工的地点以本省为主,占了61.7%;省外和境外转移共占38.3%,约100万人左右。在山区市县,异地转移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使山区农村摆脱了困境,也满足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是省内劳动力转移方面也直接面临外省的竞争,例如,据统计,2000年泉州地区省外流动人口92.2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6.1%外省人口主要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湖北和贵州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内地省份,这对福建省的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的压力,一定程度制约了省内劳动力转移。另外,统计数据也显示:山区对于沿海地区的出海口优势也没有充分利用。2006年内陆山区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值为7.17%,比1999年有所提高,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甚大(见表3)。与中西部省份相差无几(2006年江西省的“出口总额/GDP”为6.34%)。与中西部省份相比,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等山区最大的优势便是离出海口更近,理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出口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另外,在福建省的山海协作中主要表现在产业、劳务等经济领域的协作,而在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合作较少,科技领域的合作也不多,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3促进“海绵”的共生发展3.1山区、山区之间的对外合作是推进沿海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必山海协作是“山”和“海”两类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优势互补、共同协作、互利双赢、协调发展的过程。决不能将其简单的理解为由沿海发达地区单向支援山区落后地区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山海协作是有其客观的合作基础,山区有山区的优势,有丰富的森林、生态、矿产资源,有品种各异的特色产品,有充裕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用地成本相对较低,但资金比较缺乏,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相比沿海地区较差;而沿海地区资金较充裕,产业配套条件好,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还有出海口优势,对熟练劳动力需求大,但用地、用电、用水成本高,对某些层次较低的产业而言,拓展空间有限。根据山区和沿海地区的特点,沿海地区的资金可以到山区寻找好的项目,山区的富余劳动力可以满足沿海地区发展的需要,沿海地区可以把处于较低端的产业转移出来,为进一步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山区可以利用沿海地区的出海口优势,发展外向型产业等等,这些合作对于沿海和山区都是互利双赢的。对于山区县市而言,较容易认识到山海之间的协作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却易出现把山海协作看作是对山区单向帮扶的误区,沿海地区必须认识到,山海协作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的要求,是沿海地区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发展竞争能力的必经途径。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而言,山海协作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打通通往内陆省份通道、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腹地的需要。3.2政府作用,企业带动山海协作虽然有一定的利益基础,但要实现双方的利益,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沿海与山区高效的交通网络的形成是山海协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山海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无阻。交通网络的建设需要统一规划,投资规模大,属于公共物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事实上,近几年来,福建省下了大决心来改善交通这一发展瓶颈,串联沿海干线,打通与“长三角”、“珠三角”、内陆省份的通道,联接山区县市与沿海地区通路,公路铁路并进,完善交通网络的形成必然大大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促进山海协作,政府的另一个职能便是引导,即在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引导企业、资本、人才、科技的合作与交流,即所谓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作为山区县市的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组织好项目的推介,与沿海地区合作做好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等等。而沿海地区也要在充分认识山海协作的基础上,将山海协作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的腹地,与山区建立有效的山海协作机制,搭建协作平台,共同推进山海协作。总之,政府在山海协作中扮演两种角色,一是为山海协作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二是引导者,从区域平衡发展与区域长远发展角度引导山海协作向宽领域、深层次推进,引导资源更合理的配置。企业才是山海协作的主体,通过企业的投资项目带动山海间在自然资源、资金、人才、贸易、科技等方面的合作。3.3产业承接与转移福建省沿海地区能够取得卓越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源于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和由此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山区的落后不仅仅是因为资金的缺乏,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效应。仅仅依靠资源的开发及形成相应的加工产业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山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有限,自然资源并不能无限的开发。大规模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山区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竞争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对于沿海地区来讲,要进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必须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层次较低的产业转移出去。产业的承接与转移是山海对接的重头戏,是符合山区与沿海的双方利益的。但如上文所述,虽然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有高科技化、信息化、重工业化趋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还并没有成规模的展开。因此,应当建立山海产业协作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推动产业的协调与合作,吸引民间企业家参与进来,建立产业投资信息共享,引导民间资本的转移,让产业转移顺利开展,实现山区、沿海、企业三赢。3.4推进福建整体推进保障机制的相关建议山海协作主要关注点是经济效益,但山区是重要的生态区,保持健康的生态不仅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防楼道踩踏预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水产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合同2篇
- 自动投球机课程设计
- 软件课程设计
- 冲压厂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模版(2篇)
- 2025年担当负责争作为守规矩心得体会样本(3篇)
- 中学档案人员岗位制度范文(2篇)
- 烘焙专栏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按摩技师在线咨询服务承包合同3篇
- 课题申报书: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评价研究
- 银行信息安全保密培训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道法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01
- GB/T 8574-2024复合肥料中钾含量的测定
- 工程结算业务咨询服务协议书
-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
-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三上
- 公交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故报告制度
- 《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项目三 新能源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检修
-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应对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