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分层作业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_第1页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分层作业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_第2页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分层作业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_第3页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分层作业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_第4页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分层作业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23~2024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基础巩固【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答案】A【解析】解题思路如下:第一步:分析材料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几次活动在思想启蒙上的作用有限,致使西方的民主宪政得不到大众接受,民主自由思想没有普及第二步:回扣教材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第三步:得出答案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题干材料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故选A2.“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领导这场理性批判运动代表人物的是()A.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B.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康有为C.陈独秀李大钊邹容胡适 D.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张之洞【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解题思路如下:第一步: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可知,“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说明该运动发生于辛亥革命之后,“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说明该运动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步:回扣教材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让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第三步:得出答案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康有为为维新派的代表,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B、C、D均不符合题意【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3.陈独秀在回应外界攻击时说:“他们所非难本志(青年杂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A.主张兼容并包 B.冲击了封建礼教C.支持“尊孔复古” D.传播民主共和【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等,都属于封建的旧道德、旧文化,即封建礼教,由“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可知,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礼教。故选B。4.下面是民国时期青年学生“最崇拜的人物”调查表(部分)。导致孔子票数变化的原因是()1913年调查结果(样本300)1919年调查结果(样本1056)孔子157票孔子1票A.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 B.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C.变法维新在中国兴起 D.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影响。据题干内容可知,相较于1913年,1919年青年学生对孔子的崇拜大为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北洋政府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旧文化和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传统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这是导致孔子票数变化的原因,A正确。1913年时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被推翻,但孔子仍大受崇拜,因此B与题干中的变化无关,排除;变法维新思想在1898年已宣告破产,且其并未对孔子地位产生影响,排除C;列强的侵略与孔子地位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5.由下表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事件1918年《新青年》杂志的编排完全使用白话文1919年全国超过400种报刊采用白话文1920年北洋政府决定在中小学推行用白话文刊行的语文教材A.《新青年》开使用白话文之先河 B.文学革命取得显著成效C.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传统文学此时已被废止【答案】B6.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9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全国已经有7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而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题干材料说明女子逐渐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这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反对旧文化、旧道德,男女平等等有关,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观念革新,A符合题意。B、D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与题干无关,排除。7.“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汉字的罪恶,有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等。对此观点的解读最准确全面的是()A.提倡“文学革命”B.把汉字和孔学作为批判的重点对象C.唤醒国人关心政治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废孔学……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汉字……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可以看出,材料将汉字贬得一无是处,说明作者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也说明题干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D符合题意。能力提升1.1916年6月,《新闻报》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如下图)。画面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火车头上插着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人们全力以赴试图将列车推入轨道。这一漫画作品()A.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成果B.赞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C.呼应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题D.肯定了辛亥革命的经济意义【答案】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而中华民国标榜的是民主共和,因此袁世凯称帝和中华民国的性质相违背,此即为“火车脱轨”,“人们全力以赴试图将列车推入轨道”,其实是反对专制,这和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一致,C正确;火车脱轨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而非民主化成果,排除A;漫画中的人群并没有凸显阶级属性,排除B;辛亥革命的经济意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2.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欧洲的思想文化运动)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的时代背景。结合题干信息“它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是爱国主义,这是因为它产生于民族危亡之时,是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而提出的,故B正确。A、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3.民国初年曾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官员去偏远山村考察,路上遇一老农,便问道:“近年来黎庶如何?”老农答道:“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这则笑话可用来说明()A.民主共和观念城乡影响不同 B.开展文学革命有现实必要性C.民生主义尚未真正落到实处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官员的“近年”“黎庶”等用词使老农误听成“今年梨树”,这说明文言文不利于日常的沟通交流,这体现出开展文学革命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民生主义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排除。4.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之处有()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③都促进了思想解放④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这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①②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促使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③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天面前认错的妖魔;康有为等维新派则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20世纪初,排孔非儒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最终孔子这一偶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打倒。近代孔子形象多变说明()A.孔子成为各派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B.各种形象都是对孔子的客观认识C.儒家思想成为近代社会进步的障碍D.近代各派对孔子的认识日益深入【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地位变化的原因。分析材料可知,在不同时期,不同团体出于各自的目的,将孔子的形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塑造,这说明孔子形象成为不同团体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故A正确。材料中对孔子形象的塑造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不同团体对孔子形象进行有目的的塑造,这体现的不是对孔子认识的日益深入,D表述有误,排除。6.资中筠先生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这种观点()A.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化运动 B.体现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C.否定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存在 D.反映时代发展对历史认识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的辩证认识。分析材料可知,资中筠认为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不是绝对盲目地反对和吸收,但是由于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他们的做法难免过激,由此可见资中筠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体现了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B正确。材料只是辩证地分析了新文化运动,不是全面、系统地评价新文化运动,排除A;材料并未否认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存在,排除C;D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7.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成为一种时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司马迁)、班(班固)、韩(韩愈)、柳(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摘编自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1917年)材料二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代表着进步和未来,是新文化的标志。大量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是民国时期教科书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书信,如1921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包括男女(同学)平等、婚恋自由、个人主义,等等。——摘编自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1)从文体、观点两方面比较材料一、二的不同之处。【答案】从文体上看,材料一是文言文,材料二是白话文;从观点上看,材料一推崇文言文和古文学,材料二主张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旧道德。【解题思路】注意答题的两个角度“文体”“观点”。文体方面,通过阅读材料一、二即可知,材料一是文言文,材料二是白话文。观点方面,根据材料一中的“知腊丁……不宜废者”和材料二中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分别归纳即可。(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关系。【答案】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是一场以白话文为武器的文学革命。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而白话文也有助于教育的普及,进而促进民主、平等等新道德的产生,从根本上有利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展开和深化。【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三中的“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等及所学知识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回答即可。(3)上述三则材料哪些属于一手史料?其对研究新文化运动分别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一手史料:材料一、材料二。史料价值: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林纾与陈独秀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其评论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一手史料,分别可用于说明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局限性、说明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进步性。【解题思路】第一小问,根据三则材料的出处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均是新文化运动的当事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属于一手史料。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吾识其理……此则嗜古者之痼也”“论古文之不当废”,材料二中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林纾针对的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局限性,陈独秀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对于思想解放的进步性。据此回答即可。8.校徽主要是为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校徽:标识与理念鲁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