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洮_第1页
《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洮_第2页
《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洮_第3页
《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洮

《郑伯克的段于》是《左传》中著名的一部名著。本文用极其勤勉的笔墨描绘了郑庄公、姜、曾祖段、英c和其他活生生的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关于郑庄公的人物性格,历来人们多将其视为阴险奸诈、工于心计、虚伪做作之小人形象,如《春秋公羊传》:“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克?大郑伯之恶也。”16服虔曰:“公本欲养成其恶而加诛,使不得生出,此郑伯之志意也。”吕祖谦曰:“庄公雄猜阴狠,视同气如寇仇,而欲必致之死,故匿其机而使之狎,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之成。甲兵之强,卒乘之富,庄公之钩饵也。百雉之城,两鄙之地,庄公之陷阱也……然后知庄公之心,天下之至险也。”然亦有不同观点,认为郑庄公并非本有杀害共叔段的阴谋。孔颖达曾批驳上述服虔的观点:“(服虔)言郑伯本有杀意,故为养成其恶,斯不然矣。传曰‘称郑伯,讥失教也’,止责郑伯失于教诲之道,不谓郑伯元有杀害之心。若从本义来即谋杀害,乃是故相屠灭,何止失教之有?且君之讨臣,遏其萌渐,恶虽未就,足得诛之,何须待其恶成,方始杀害?服言本意欲杀,乃是诬郑伯也。”针对庄公放逐其母而最终和好如初之事,孔颖达认为“颍考以有纯孝之行能锡庄公,庄公虽失之于初,孝心不忘,则与颍考叔同是孝之般类也”。其阐发了《左传》作者的评价,从本质上肯定了郑庄公的忠孝君子形象。降至当今,仍有不少《左传》选本和研究者认为,郑庄公是“逐弟放母”事件中狠毒伪善的大恶元凶,从而大加口诛笔伐。笔者认为,要认清、评价郑庄公的本性与为人,须把人物还原到其所处的春秋前期这一特定历史时代中,将其行事与思想放到同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想的框架中考量,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一、礼治主义的政治局面中国早期的“礼”起源于远古的宗教性祭祀仪式,西周初期周公旦制礼作乐,通过对殷商古礼的损益及政治的宗教化改造,建立了一整套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以“别贵贱序尊卑”为内容的、专门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政治统治权力逐渐从周王室向诸侯公室再向卿大夫下移,其表现形式则是通过“对原来权力界限及其行为规范——”礼“的僭越来实现的”。缘此,春秋时期常常被称之为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诚如晁福林所说:“就整个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而言,‘礼崩乐坏’并非其时代特征。春秋时期传统的礼不断被更新和扬弃,社会人们对礼的重视和娴熟,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礼崩乐坏”并没有使“礼”因之消亡,相反,它促使了人们对礼乐文化的重新考量,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强调礼对社会政治的主导作用,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运用到具体的政治活动中去,形成了春秋时期礼治主义的政治局面。“礼”是国家政治之大经。春秋时代由王权时代走向了霸权时代,诸侯相争,僭越礼制。面对着日趋混乱的社会、政治局面,不少有见识的思想家认为,要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必须重视礼制,实行礼治。《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百姓有序、长治久安的关键。《左传·僖公十一年》周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视“礼”为国家政治的主干,“敬”为国家之车辆,不心存敬畏则不能施行礼制,礼制不行则政治昏庸,国家必亡。《左传·僖公七年》载管仲之言曰:“招携以礼,怀远以德,礼德不易,无人不怀。”认为“礼”能赢得人心、归服民众。《左传·昭公五年》载叔齐言:“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也。”认为“礼”国君是治国保民之关键。由之评判政治、军事之成败,亦可依据于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周王孙满因秦师“轻而无礼”,而断其必败;昭公二十九年晋国铸刑鼎、著刑书,孔子评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礼”也是个人道德之归依。徐复观曾指出:“在春秋时代的许多道德观念,几乎都是由礼加以统摄。”《左传·成公十三年》:“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认为“礼”是人立身之根本,“敬”是人安身之基础。昭公二年晋叔向曰:“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指出了德与礼二者相为表里的关系。昭公二十六年晏子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这是把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一起纳入了“礼”的规范中。《国语·周语》内史兴曰:“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由之,观察个人行事之正误,评价个人道德之有无,预测个人性命之安危,一切皆以礼为归依。僖公十一年周召武公因晋侯受玉而堕,而认定“其无后乎”;子贡观邾隐公来朝,见“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而预言“二君皆有死亡焉”。综上所述,可见春秋时期的政治与社会风尚蕴涵着浓郁的礼治精神,有学者指出:正是春秋时期的礼治思潮,使礼乐文化逐渐褪去宗教色彩,还发展了人文理性,使人文价值更加凸现,从而奠定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基本走向。二、废长立幼事件后果分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集中叙述了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一场争夺国家政治权力斗争,实际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之久。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郑武公娶于申在其十年,生庄公在十四年(公元前757年),生共叔段在十七年。庄公即位在鲁惠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43年),距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已有22年之久,而共叔段在庄公即位之初即被封于京,至此也已22年了。这场斗争,包含了一系列前后相接、互为因果的事件,分别是:储君之争,庄公封弟,叔段违礼,原谅姜氏。事件之一,储君之争。就郑庄公而言,从一出生就面临诸多无奈与考验,因为她有一位自私而偏狭的母亲——武姜。武姜在生庄公时难产,差点危及自己的生命,于是就认为这个孩子对自己不祥,给他起了个很难听的名字——寤生,并因此非常讨厌他。寤生和段同为姜氏之亲生子,但做母亲的却厚此薄彼,一恶一爱,可以想见,姜氏给了寤生一个怎样的童年。姜氏之恶寤生,如果说仅仅有失于自西周以来人们一直强调的“母慈”之礼的话,那么,姜氏干政武公,多次要求废长立幼,则严重违背了自西周以来最重要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曰:“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法的宗法制度,目的在于杜绝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西周和春秋时期,嫡长子继承制一直被人们奉为周礼之根本,这一时期几次废长立幼事件,都造成了惨痛的祸乱。周宣王时期,宣王要求鲁武公废长子括而立括的弟弟戏,武公答应了宣王的要求,结果导致鲁懿公(戏)被括的儿子伯御所杀。宣王自坏嫡长子继承法的事件,其后果是严重地冲击了整个封建体系,造成封建制度的动摇。周幽王时期,幽王为了讨褒姒欢心,废了嫡妻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结果申后的父亲申侯结合缯国及西夷、犬戎,攻破镐京,幽王和伯服被杀,导致平王即位后不得不东迁,西周时代由此结束。西周王朝废长立幼事件的惨痛教训,对于任何一个政治清醒的国君来说,不能不引以为戒。所以尽管面对姜氏的多次企求,郑武公始终不答应。对于郑庄公来说,登上郑国国君之位,无论其是被动还是主动,行为本身便具有践履、维护西周礼制的意义。事件之二,庄公封弟。按照西周分邦建国之礼制,《左传·桓公二年》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寤生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郑国国君之位,须封采邑给叔段。郑庄公封弟,多少带有些被动的色彩,因为在庄公即位之初,姜氏便急于给段请求封邑,这固无不可,但一开始便提出具体的封邑之地,则超越了周礼的规范,因为无论是天子封国或是诸侯封邑,都应是完全由周王或国君根据国家形势和地理条件自主决定。郑庄公在叔段封邑一事上,言语行事显得大度真诚、恪守孝道且富有政治智慧,切实做到了以周礼为准绳。对于年仅14岁的庄公而言,拒绝姜氏提出的封制邑给叔段的请求,或出之于其少年天成的政治智慧,或受之于郑武公生前的教导,或得之于忠诚朝臣的预戒,但他拒绝的原因,确实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因为制地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一旦出现变故,关系整个郑国的安危。郑庄公以“佗邑唯命”回答了姜氏的封邑要求,充分体现出了他发自内心的作为兄长对弟弟的爱护与大度,作为儿子对母亲的孝顺与尊重。所以,当姜氏提出将远比制邑广大、富庶的京地作为段的封邑时,庄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由叔段封邑一事,可以看出郑庄公对国家负责的品质和言行一致的诚信作风,这是深受西周春秋时期君子道德规范熏陶与教育的自然体现。事件之三,叔段违礼。寤生未登上国君之位前,段深受母亲溺爱,做兄长的寤生即使想教导叔段,恐怕也因姜氏的拦阻而不可能实现。段离开郑国都城,受封京地时年仅11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还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很难说已养成一定的立身处世之道。所以,叔段在京城的所作所为,离不开姜氏的遥控指挥;而庄公又不能违背母命,对于段的管束愈加显得鞭长莫及。于是,叔段在22年的权力真空中展开了一系列违背礼制法度的表演。起初是擅自扩建、加固京城,然后是公然蚕食国君的大片土地,继之以修缮武器、扩充军队,最后竟然丧心病狂地计划偷袭郑国,妄图将郑庄公一举歼灭,以夺取国君之位。对于上述段的任何一条违背法度的举动,庄公完全可以顺应朝臣意愿,按照西周礼制直接剥夺段的封地,甚至将段处死。但庄公很清楚地认识到段的一切违礼活动根源在于姜氏,段只不过是姜氏指挥下的马前卒而已。庄公的一句“姜氏欲之,焉辟害”道出了在叔段违礼问题上的两难处境:按照周礼的精神,惩恶要先惩首恶,如果要将段置于“乱臣贼子”之流加以讨伐的话,则不能不追究姜氏的责任,这对于渴望做孝子的庄公来说是不愿见到的;如果碍于周礼之孝道精神,不去追究段的罪恶活动,又恐段实力做大,危及自身。在这种情况下,庄公一方面坚信道德的力量,认为道德必将战胜不道德,面对大臣蔡仲、子封的担忧,表现出了必胜的自信,从而高扬了西周春秋时的礼治精神;另一方面,面对段的层层扩张、步步进逼,庄公也预感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表面按兵不动、暗中侦查防备的策略,来防范姜氏和叔段可能带来的危险。直到自身处在生死关头、姜氏和叔段恶毒野心最终暴露的时刻,庄公才下定决心,出兵讨贼。可以说,郑伯克段的胜利是道德对不道德的胜利是春秋礼治精神的胜利。事件之四,原谅姜氏。在郑伯克段这一事件中,姜氏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正是她在幕后替段撑腰、教唆、谋划之下,段才一步一步堕入了彻底背弃周礼的深渊。姜氏的所作所为完全失去了周礼中期许的为妻之方、为母之道,故庄公平叛叔段的叛乱后,在伤心、愤怒之下将母亲姜氏放逐出郑都,无疑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但作为一个深受西周贵族文化熏陶的君子,最可贵的是有一种自我省察、自我批判的精神。春秋晚期,孔子的学生曾子还保留着“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庄公之悔,表达了春秋时期孝道与正义两者发生碰撞时的心灵彷徨,反映了人性中不可磨灭之“善”的力量。故当庄公面对颍考叔“食舍肉”的大孝无言时,自然触动了他内心对孝道的怀念与感伤,最终达到了“金声玉振”的和谐效果,体现了春秋时期礼治精神的光辉。总之,就《左传》所记“郑伯克段于鄢”事件来看,郑庄公处处以西周春秋时期之“礼”为自己立身行事之本,坚信“礼”本身的力量,体现了鲜明的礼治特色与精神。三、郑庄公的礼治精神纵观《左传》所记郑庄公之行事,亦可见其礼治为归依:如鲁隐公五年,郑庄公到周都朝拜周天子,周桓王不加礼遇,七年秋,又通过齐人朝拜周王,《春秋》称其“礼也”;鲁隐公十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夏五月,郑、鲁、齐攻宋,郑连战连捷,但却将占领的宋足领土全部都给了鲁国。《左传》评价曰:“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道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鲁桓公元年,郑庄公以泰山旁的初地与鲁国的许田交换,为的是祭祀周公;鲁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结果大败王师并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郑国大夫祝聊请求追击周王,郑庄公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樱无损,多矣!”这一切都说明了郑庄公礼治至上的思想。缘于郑庄公的礼治精神,郑国历代执政者都把“礼”作为其立国之本。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克郑都,郑襄公依照战败而降的古礼,“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350使1楚庄王深深慨叹“君子笃于礼而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