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哲学的生命观_第1页
论中医哲学的生命观_第2页
论中医哲学的生命观_第3页
论中医哲学的生命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医哲学的生命观

中医学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它始终遵循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深刻影响,并在理论体系中纳入了唯物论。神之神之气—唯物观之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祖国医学承认生命是物质的这一基本前提,用朴素的唯物观,把生命看作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运动不息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万物”当然包括人在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故而中医学把人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性。《自然辩证法》中关于“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的论断表明,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有了天地,然后“天复地载,万物方生”。《素问·阴阳离合论》所以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这种对生命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虽然不能也不可能像现代科学那样解决生命起源问题,但在数千年前就有这样的认识,确是难能可贵。中医学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这种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的“精气”是指秉受于父母的精气,故称之为“先天之精”。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天年》亦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除此之外,人生下后,先天之精又要靠后天之精的培养和补充,才能生生不息。可见,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认为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升降出入就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生与死也就寓于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之中。神与生命有能力的本质是积精全神形即形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在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如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天地的变化而生成万物,这种现象是神的表现,有天地之形,然后有神的变化。二是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而生命活动的本身也称之为神。神去则气化停止,生命也就完结。可见,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因此,只有“积精全神”,才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主思维的器官。《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其中,“任物”是心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感觉的作用,并由此产生意、志、思、虑、智等认识和思维活动,其过程一级高于一级。但从“任物”到“处物”,一刻也不能离开物。人禀天地之气生,物质世界(天地之气)先于人,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因而所谓“任物”,只能是反映外界事物的意思。“物”不依赖于“心”而独立存在,心只是起到反映外界事物的作用,这属于唯物论的反映论。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是体,是本;神是生命的活动及功用。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而人的形体又须依靠摄取自然界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所以说:“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证神明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气血又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而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运行,又必须受神的主宰。这种“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称之为“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邪为善,治“未病”中医学对疾病的发生问题,不但从自然界去寻找致病根源,更重要的是从机体内部去寻找致病根源,以说明病理变化,从而对生命、疾病和健康的内在联系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它认为病邪侵犯人体,首先破坏阴阳的协调平衡,使阴阳失调而发病。《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表明邪气虽有阳和阴的不同,但发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指出疾病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未病之前,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了以提高正气抗病能力为主的摄生观点。既病之后,则强调及时发现,早期治疗,防止传变。故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些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说,中医学不仅包含着唯物观点,而且还包含着辩证观点。阴阳对立与生命统一的现实世界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矛盾统一。阴阳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整个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的内部,而不是世界的外部。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静之期也。人体亦然,生命始终处于气化运动过程之中,没有气化运动就没有生命。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中医学强调人体是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自然界有密切的联系,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确立了中医学整体的辩证观点。“人有五气”,以生喜愤怒思忧恐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当然,人体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这样机械,但就精神意识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这一辩证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中医临床应用与证候治疗的认识基础标本缓急“本”类似疾病的根本矛盾,“标”类似被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着的其他矛盾。在疾病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由根本矛盾所派生的其他矛盾,即“标”,却有的产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发展了。但是,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可见,中医学在“标本缓急”理论中已触及到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正治反治在区分了病的标本,确定了治疗的主次先后之后,就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使阴阳的相对平衡得以恢复。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证候反映出阴阳失调,就采用纠正阴阳失调状况的治疗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借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中医学这种关于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原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法原理。异法方宜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气候、季节、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治疗疾病既要考虑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善于认识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蕴含了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病治异同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这是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