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为老龄操办丧葬仪式_第1页
邵家为老龄操办丧葬仪式_第2页
邵家为老龄操办丧葬仪式_第3页
邵家为老龄操办丧葬仪式_第4页
邵家为老龄操办丧葬仪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邵家为老龄操办丧葬仪式

云阳县李坝—相关背景三峡水库是一座著名的项目。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生活环境恶化。现有的地面和地下文化遗产和地下文物将不复存在,或因移民而改变。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古代风俗和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库区文物的损失,出动了全国的考古力量进行三峡库区的文物普查及抢救工作。云阳县也在淹没区范围内,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1993年底,四川大学文物考古普查队到四川省云阳县(1997年改属重庆市)做文物普查工作,我所在一组四人(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李永宪老师,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汤清琦和笔者,云阳县文管所派出配合我们普查的程红坤)负责云阳县城以北的各乡镇地下文物的普查,重点是高阳镇李家坝一带。李家坝在云阳县去开县的路上,离高阳镇步行约1小时40分钟的路程,到云阳县城坐公共汽车约需2个小时,是青树村中的一小村社名(考古学界一般用小地方来为遗址命名)。李家坝遗址位于长江北岸一小支流彭溪河东岸一级台地上,高出河面10米左右,海拔高度140米。因与长江相对而言,故称小江,再加上80年代在彭溪河上游建了一座水电站,名小江水力发电厂,小江之名逐步代替了彭溪的本名,彭溪反很少有人叫了。我们到达李家坝时,高阳镇负责接待的镇长、书记们都在青树村村支书邵开德家等候我们。邵家代表镇上招待我们吃午饭,其后几天在李家坝的调查中常到邵家,邵家老母80多岁,时很健朗,为我们烧火做饭,与我们摆些闲龙门阵。三峡库区的文化抢救工作在逐步深入:由地下到地上,从有形到无形。为抢救、保护三峡库区的民俗民风资料,更进一步地说明或论证长江沿岸的民族融合及长江中上游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及现状情况,中央民族大学在川东一带展开广泛的民俗民族学调查,四川大学考古队也专门派人在云阳县进行民俗调查工作。为此,1994年的春天,我又去了云阳。3月27日我再到高阳镇李家坝时,邵母却已仙逝。因与邵家原有交情,而得亲眼目睹邵家为老母去世办丧的仪式。当地人告诉我说邵家为老母操办的丧葬仪式是方圆几十里许多年都未曾见过的大规模、大排场。通过几天的亲眼目睹后我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邵家老母的丧葬仪式是当地民间文化的一次机会难得的集中展示,是川东一带民俗的活生生资料,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不可多得的、新鲜的个案。同时反映出在近几十年现代化进程中移风易俗的革命使得一些古老风俗走样或在公开示人时变得羞羞答答。由邵母的丧礼可以窥见云阳县风俗文化是多元融合的文化,既有空间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包括南边紧邻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通过江河相连的北方汉民族的习俗及东边江浙一带的风俗),也有时间层面的变化与演绎(道士道俗不分、歌郎后继无人、土葬和火葬的斗争)。这与在云阳一带的考古发现相佐证。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和民俗调查都表明云阳县处于古代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南北文化交流互动地带。请东南角前,文民可能是主丧家27日笔者至高阳时,邵母仙逝已7日,这期间的事情和仪式笔者没有亲见,向邵开德询问,邵也没有推辞避讳,略述了该过程。农历二月初十日(即阳历3月21日),邵母钟振英死在她生前住的床上,当时儿女基本上都在眼前,老人算是福寿双全,所以没有凶恶可怕的征兆(和其他地区的汉族一样,忌讳人死时没有亲人在身旁)。钟氏刚一咽气,邵家就燃放火炮和三眼炮,向邻居和亲戚报丧,亲戚、乡邻听到后,马上赶来帮助办丧事,同时烧红包一封,用火纸包成,纸包正面写着:虔具财包壹封新逝显妣邵府钟振英老安人查收用奉关津无阻念时放行一九九四年古历二月初十日仪礼阴阳先生(当地的“道士”)推算了死者“上山”日期(下葬期)。决定在3月28日坐夜,辞灵、除旧,3月29日上午上山。同时,算出了与死者生肖相克的人,并将其姓名写在灵牌上,由人自己去看,看后就要牢记不能与死者再见面。俗忌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在场,唯恐受到凶恶的影响和冲犯。邵母咽气后,邵家即请人为死者沐浴更衣,装殓入棺,穿上早已备好的寿衣(据说寿衣是死者生前自己做的),棺材也是早已准备好的寿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并用新伐下来的青竹搭一灵栅,灵棚的竹骨架上缠柏枝,灵堂前供香案。钟氏死在其幺子邵开德家,因而就在其家治丧。其子孙到各家报丧,钟氏后辈众多,直系者达60人。办丧时,即成立了治丧组织,管理各项事务。人事安排写于一纸上,贴在堂屋门外,从迎客接礼、柴粮供应、桌椅器具到膳食茶水的服务,都分工到人,细之又细。因而在以后近两千人的接待忙碌中不至于慌乱。邵母钟氏儿孙满堂,高寿而终,这样福寿双全的老人去世,被认为是白喜事,丧家像过喜事一样来操办,故又称喜丧。从3月21日距3月27日请道士开路有7天,距28日的“坐夜”则有8天,在这期间,邵家安排人到各地请锣鼓班子、炮手和唱“开路歌”的歌郎,到28日共请来了54个锣鼓班子,20来个炮手,7班歌郎。此般阵容在当地是前所未有的,在3月21日到27日期间,则由邵家自己敲锣打鼓“热闹先人”,唱孝歌,一般在夜里十一二点钟就结束。道教的特性及价值27日笔者到时,正赶上道士唱开路歌,几班歌郎一起在“热闹先人”。邵母的灵堂设在其幼子邵开德家的堂屋里(三开间的正中一间),棺木放在堂屋正中靠上(头里脚外,象征着灵魂向外走),灵堂用新伐的青竹搭成,其截面,灵堂的四个柱子上缠绕着柏树枝,灵堂竹门前挂着彩色挽联,灵棚竹竿前伸如檐,拴三根线,线上挂着许多彩色挽联,挽联上写着先人去世、子孙悲哀的话(可惜当时未记)。灵堂棺木前放一香案桌,上供死者灵牌、香炉、一堆火纸、一盏清油灯,桌下放一烧纸用的火盆,承放寿棺的条凳四脚处点着四盏油灯,寿棺上盖未封死,覆以火纸和封好的纸包,纸包的形式和咽气时所烧的红包一样,桌案前放着用麻袋做成的供跪拜用的包,道士站在灵堂的香案前唱歌,后随手拿引路幌子的孝子(邵家的第二子,因长子早逝),道士手拿一小锣,边敲边唱,随着歌声及锣声的抑扬顿挫,坐在灵堂左侧的道士锣鼓班子(一锣一鼓一钹一逗锣)敲锣打鼓相和,道士不时地对着灵牌揖拜,这时手拿引路幌子的孝子随着道士的揖拜而跪拜,并不断地从香案桌上拿成叠的火纸烧在火盆里。道士身着蓝缎长衫,右开襟,袖及领口镶着白边,头戴老君帽(三清冠),帽沿两边缀着两根飘带,道袍里面的穿着和一般人一样。(道士并不是通常说的道教徒,而是一种以佛教经典为本,专门替人办理丧事超度亡灵的民间宗教职业者。道士平时不离俗事,与百姓无异,遇有丧事受人延请,即往操办,并从中获得相应报酬)道士的唱词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唱到死者的生平事迹,中间杂有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道士一口川东土话,努力听才勉强听懂一二。唱时,道士眼睛微闭,如入虚境。旁边的其他歌郎递给我一本唱词手抄本,该手抄本用毛笔小楷书成,唱词的开头一般是: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歌郎到此,大吉大昌。打扫堂前地,宝箱帑内装,众位都请坐,听我起歌场,斟上三杯酒,才请众神王。一柱香烧天上,烧在天上请玉皇。二柱香烧地上,烧在地上请阎王。只有三柱香不烧,烧在堂前敬新亡。起得天,天有八卦。起得地,地有四方。起得人,人有三魂七魄。起得鬼,鬼有毫光闪闪。本来想起个长的,时间又短。若是起个短的,唱不到天光。起个不长不短的,魂陪亡人到天光。一请大哥东门为天子,二请二哥四海老龙王,三请三哥墙上跑马,四请四哥云中抛枪,只有五哥年幼小,手提花鼓来在丧堂。起歌完毕,紧接着唱请歌郎,请神仙,请先人(请新亡之人)。请完该请的鬼神及亡灵,开始读祭表,祭表是白纸折成的奏折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云阳县高阳镇青树村十四组钟振英于公元一九九四年古历二月初十去逝,终年八十又四岁,孝子邵开德、邵开武……祭表上写着亡者一生的曲折经历,为人处事,兴家创业,抚养儿女的艰辛。道士唱了近两个小时的表文。之后又唱引路歌,引路歌之后,还有孝子歌、友歌、请东方、西方、南方及北方的歌。道士从下午6点半开始唱至晚10时,嗓子都唱哑了,引路歌才唱了四分之一。道士稍事休息,吸烟、喝茶。这时我才注意到灵堂里的邵氏子孙除手拿引路幌子的孝子头带三尺长的白布外,其余人都未戴孝帕。道士休息十分钟左右,开始绕棺。灵堂竹门上纸联被撩起,道士绕棺缓行吟唱,唱词中有香花、美草、家禽家畜、果脯、菜蔬(可以听出来果蔬有黄瓜、茄子等)。说明民间也是视死如生,祝愿亡灵在阴间能享受阳世的生活,每唱一段,道士接过孝子手里的引路幌子在寿棺旁顺时针自转三圈,从棺盖上拿些火纸包烧在棺木的脚下(在哪里转圈,就烧在哪里)。绕棺一个小时左右,道士转到灵位的正前方香案旁,接过引路幌子向堂屋门口走出,摇一摇幌子唱着:“送先人,去啊!”并烧一堆火绕于门槛外。我听到请来的先人已被送走了,以为仪式快要结束了,其实不然。道士转身又面对香案,开始给先人敬餐,又称“敬先人”。死者子孙把早已准备好的三碗菜、三碗饭、三双筷子、一碗酒端到香案桌上。邵开德又拿出一油罐子,放在香案桌上,因为其母在世时最喜欢吃化猪油,看来这一顿餐,是专供死者生前最喜欢吃食之物。摆好“餐桌”之后孝子们热闹起来,原来是要每人戴上孝帕(孝帕无论男女、亲疏都是用线系在头顶上下垂2尺来长于腰际),跪在香案桌前伺候先人用餐,因屋小人多不能一起下跪,就轮流跪侍。最先的是大儿媳,大儿媳已60多岁了,先从香案桌上拿一叠草纸,对着先人灵牌拜一拜,跪下并火化于火盆中,起身倒酒于小杯中,再把杯中酒倾于火盆地下,随着大儿媳的这一整套敬先人动作,道士在旁边唱着:“亡人钟振英啊!您的大儿媳给您敬餐来了!”接着死者的后人按年龄大小顺序跪下敬餐,重复着同样的仪式。围观者兴奋起来,都纷纷引颈而观下跪之人的各种姿态。我们觉着观看60多位子孙这样跪下去也无多大意思,就起身告辞了。后来听说接下去便是唱孝歌,七个道士一直唱到天亮,邵宅一夜热闹无眠。我们回去时已是深夜12点钟了。搭帐伞的不在使用第二天3月28日,是坐夜的日子,也是治丧过程中最热闹的日子,远近的亲戚朋友在这一天都要来奔丧,丧家要迎来吊唁者,并以酒肉之礼款待两餐。所请的锣鼓队、炮手们也要在这一天的晚饭前赶到。坐夜又称守夜,即夜间守灵。这一天我们在考古工地上,不时地听到三眼炮声和敲锣打鼓的声音。看到大路上不时有肩挑祭礼、手拿花圈祭幛的吊丧人。祭礼有鸡、鱼、肉(腊肉、鲜肉)、鸭及酒类等。祭幛有被面、床单等,但多数是毛毯,一折两层,用青竹竿串起,上面粘着用白纸写成的祭奠简语。花圈也多较其他汉族地区为简,用一大“奠”字做花圈正心,再用竹篾做两圈,上折白花,向上伸出三只用彩纸粘成的哭棒似的花棒,下用两细竹竿做足,飘以祭奠用的彩纸条,上面一般写着类似其他汉族地区的×××去世、×××敬献之词。这一天送礼、吊丧及敲锣打鼓的锣鼓队不绝于路。锣鼓班子是邵家以每天每人6元的工钱请来的,有的离这儿近百里,边走边敲打要走6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才能走到。锣鼓班子一般也送些礼,如祭幛、鱼、肉、花圈之类。考古工地的民工因多数与邵家非亲即故,要么是紧邻,所以提前放工,他们好赶着去吊丧。一般的村民若与丧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的,都只送10元人民币。邵家从下午4点就开始招待来宾酒饭,等我们去时已是第三轮了。邵家门前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摆了15张饭桌,院子里用雨篷搭成一个大帐篷(这类似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办丧,一旦有人咽气,即刻搭帐篷以防风吹日晒。搭帐篷也许源于民间忌雨打棺,以为雨打棺子孙后代会遭贫寒。因为俗谚云:“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雨打灵,辈辈穷”)。一高音喇叭架在房顶上,播放着哀乐和昨晚道士唱的引路歌,并不时传出主持治丧的人让来宾慢慢用餐的话。昨晚热闹非凡的灵堂,这时反而显得冷冷清清,棺木两旁堆满了来客所送的祭幛(有100多幅),已没有人在里面守灵了。相反,院子里却人头涌动,热闹非凡。院坝的一角堆满花圈,15张用来招待吊丧的人的桌子旁坐满了人,每张桌子上有一碗酒,大家转着喝。每位进餐的人都被赠送一张白孝帕,而且大家都很乐意接受,高兴地当即缠在头上。询问之下才明白,这叫做“普孝”,只有有钱有势的人家才办得起普孝,即凡是来吊丧的人都发一张半尺来宽、3尺来长的孝帕,而一般的穷人家是没有能力办起的。据说邵家仅做孝帕就用了100多丈白布。这也许是川东一带的特殊习俗。(中原的汉族只有死者亲属才愿意为死者戴孝,而一般来吊丧的人都不愿把白布戴在自己头上。据说在云南因治丧时来客极多,常有混杂不清之弊,只有吊丧者才给孝帕,他们把孝帕戴在头上进餐,好似进餐的饭票,而其本身的表哀悼之意反而淡化了。从邵家办普孝的情形上看,也表明发孝帕表哀悼之意已不多了)8点多时,突然停电,邵家即让人砍屋前院后青竹,用火燃煤油做起数十个火把。三眼炮在不停地放着。三眼炮炮手是职业性的,从各地请来,自备火药、硫磺,他们把火药或硫磺放入炮眼,用铁锤砸一下,响一下。三眼炮的声音比火炮要响,也可以连续砸四五下,就响四五声。炮手们轮流着不断地放着。已经是晚上了,先后来了几个乞讨的人,邵家待之以酒肉,并给一包香烟、两元钱。据说办丧时,乞丐是可以随时来吃席的,他们一般也要送些火纸或火炮之类的吊礼,主人对待他们像对待其他普通吊客一样客气,待之以酒肉。凡是来吊丧的人都发给一包香烟、两元钱。吃席的人安然地用餐,每桌3个蒸菜,3个烧菜,7个炒菜,因而要用近1个小时才能吃完一轮。已上了7轮。按每桌10人算,7轮15桌,这夜用餐的人就近1200人。(据说邵家的子女,每家出两千元钱,或现金或实物——猪、油、米等)邻近的人基本上都没在邵家用餐,因为人太多。我们从6点多来,一直看他们一轮轮地上菜,上酒上饭,换人,到将近子夜1点钟。这期间,先用完餐的人陆续散去,锣鼓班的师傅们则三五成群坐在院坝里。晚饭终于在近子夜1点钟时用毕,主人家收拾好碗碟,锣鼓班的师傅各就各位开始以鼓锣热闹先人。54班锣鼓队来自不同的地方,演奏的先后也没有统一安排,各自按照自己的鼓点敲打,有唢呐的锣鼓班吹出了革命歌曲。渐渐地,其他锣鼓队都停下来了,只有两班在一来一去地斗锣,形势很是紧张,内行的鼓锣班子的师傅们都在为双方捏一把汗,相斗的双方也争持不下,各自绷紧弦应付,站在我旁边的老师傅说两方技术都很不错。这种情况下,方圆几十里甚至百里的锣鼓班子聚在一起,若是哪个输了,也即敲错了点或跟不上别人的引鼓就从此失去了声誉,据说这样若是闹大了,双方可能争执起来以至于打架。旁观的人都处在紧张之中,有一方锣鼓声停,并立即申明,是手酸了,并非服输或有相争之意。大家才松了口气。后来主人为了让师傅们休息,按锣鼓队来报到的先后分上、下两班,上半夜27班,下半夜27班,其实师傅们基本上都是一夜未睡。锣鼓敲了一阵,就开始开追悼会,开追悼会时,院子里拆去桌椅,喇叭里播放着哀乐,邵氏后人都头缠白布,臂戴白花,听主持人读死者一生的经历,在这个时候并无哭声(我至此时尚未见到哭着的邵家人)。开完追悼会后,按风俗应有讨喜,即吃夜宵,因为人多,而且晚饭刚过而省去。因此开完追悼会后就是除旧,除旧后是辞灵,除旧和辞灵的时辰都是由道士事先推算好的。辞灵时,凡是由道士算出与死者相克的人都不得参加,他们事先由灵牌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姓名。辞灵是死者后人与死者见最后一面,之后便把盖着的棺材合严,再也不会把它开启。除旧时把棺木由灵堂抬到院坝里,脚朝向上山路要走的方向。灵牌也随着棺材抬出,还是放在棺木前,昨日棺上搭着的草纸、红包,换上了一床崭新的毛毯。棺木前还放着一装满火纸、鞭炮、哭丧棒的背篓(哭丧棒是用姆指粗细的二尺来长的棒子缠以彩条)。家羊、羊、主羊3月29日,是上山的日子。早饭时,用过餐或未用过餐的锣鼓班师傅都开始敲锣。因人多早饭开到近11点钟(本来道士择定的上山吉辰是上午10点钟),收拾完毕,开始鼓锣大阵,上山往墓地去,墓地是道士早已相好的,在半山腰邵家的田地里,从风水上看甚是开阔。墓地对面隔公路也是一座低山,附合当地风俗:山势喜两头起,忌两头垂。俗谓:“装担山势两头起,世代儿孙富贵是,若然山势两头垂,儿孙乞食去无回。”四五个炮手在前,不时地放着三眼炮,随后是邵氏子孙手持花圈、祭幛,旁边跟着几班锣鼓师傅不停地敲锣打鼓,之后是大队锣鼓、棺柩、耍狮子的班子。浩浩荡荡的队伍延伸约一里多长,棺柩前是手拿引路幌子、手捧灵牌及遗像的孝子们,背着一背篓哭丧棒、火纸、火炮的孝子一路上撒着火纸、放着鞭炮。另有一人手牵一头白色小羊,角上缠着白布,我问何用,说是应“猪、羊祭”,这是古代祭祖的一种礼节,现在把猪杀了,大家分享即是敬祖。而羊一般是不杀的,但要随送葬队伍牵到墓地以全猪羊祭。这只羊可以是主人自己的,也可以是借来或买来的。邵家这只羊就是从邻居处借来的,到墓地后,小羊完成了它的使命,角上的白布被解掉了,小羊被拴在墓地旁一棵小树上,下葬完后,小羊又被牵回。抬棺柩的人走在最后,抬棺起身时,抬棺的人都齐声说“起”。耍狮子的师傅要在棺木停下休息时在寿棺上耍狮子,说些奉承死者子孙的吉利话,讨主人家喜钱,即红包,一般是10元、20元至200元不等。这样渐行渐停,前面拿祭幛、花圈的队伍和后面抬棺的队伍就隔出了一断距离。突然人群涌动,原来是有讯传来,说是火葬场的人要来要求火葬,队伍加快了前进的速度。拿祭幛、花圈的人先到墓地,花圈堆放在墓地的左侧,祭幛放在右侧,祭幛立时被邵家子孙各家收拾干净,这种情况下,各个分家立户的取自家亲戚所送的祭品,但也争抢共同亲戚所送之祭幛。棺至墓地,锣鼓班子的师傅们就坐于田埂稍事休息,耍狮子的则在墓坑旁,先待孝子在墓坑烧纸后(这种火纸是包成封的红包,形式类似落气、开路时所烧的,意即为死者买通地公地母,接纳先人),狮子在墓坑里“跳井”,讨喜气,又称“说吉利”,当地俗语称“狮子跳井,孝子孝孙得奉承”,要发给“跳井”的师傅红包。之后,放棺入坑,上盖石头以免塌陷,但并不把兜棺的两篾抽掉,因为下葬的日子不吉(据阴阳先生推算),要再等一年半载(也有3个月左右的),逢好日子再扒开土石,抽掉篾条再葬。这称为抽枕。现在所葬的形式称为“丘棺”。从上山下葬这天晚上起,连续三个晚上要到坟前送烟把。烟把用稻草缠成,一丈多长,每晚四五点钟送去时点燃,若是自行燃尽,说明死者是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