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散文6篇-模板_第1页
重阳节散文6篇-模板_第2页
重阳节散文6篇-模板_第3页
重阳节散文6篇-模板_第4页
重阳节散文6篇-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阳节散文6篇-精选模板》篇一:三姨三姨在母亲的三个姐姐中,应该算最能干的一个。她身材比较瘦,长脸型,一双黑眼睛里有着用不完的光芒,走路的姿势和步伐一样,那么干脆利落。三姨大我母亲三岁,今年已经八十五,身体几乎没有病痛,因此从没有吃过什么药。只是近年,她的记忆力开始明显减退,但这并未影响到她的身体。跟她聊天的时候,每次问起吃的什么,她都会好好地想想,然后笑笑说,不记得了。因为年龄大了,她们姐妹相聚,已经不那么容易,大多时候也只是用视频说说话。而说话的内容也大多都是重复的语言,但是她们不觉得,依然说的津津有味,偶尔感觉已经说过了,她们就自己笑自己。即使在单调的时光里,也永远有无穷的快乐。时光总在飞逝,回忆也总是美好。想起多年前,我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面去三姨家的时候,二十多里路,几乎都是下午去,下午回,从没觉得路途遥远。有时走到了,三姨还不在家,虽然我早已不记得怎么找到她的,但是每次都能找到。三姨见到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面烙饼。并且跟母亲不停地说着话,我只是吃,吃饱了还要把剩下的带回去给哥哥妹妹。油酥饼也因此成了我们小时候最可期的快乐。三姨不但是童年失去父母,中年时,三姨夫也去世了,三姨的命运应该是够苦了,但我从没见过三姨流眼泪。反而她脸上,总是笑容。她从没有跟我们说过这些,也或许是她根本没有时间说这些。因为有太多的活儿在等她,地里需要浇水了,三姨就去拉水泵,该耕地了,三姨就牵牛,家里需要盖房子了,三姨就自己烧转……无论是男人的活儿,还是女人的活儿,似乎没有什么难住过她。后来,表兄妹们一一成家,三姨应该是轻松了许多,子女们的孝敬让她的笑意更是丰盈了。爬在她脸上的皱纹似乎也多了,好像她真的老了。也许正是老,让她有了自己的时间。她开始做十字绣,并且绣的极为认真,不时抬起头,因为要对着光,才能把各种丝线放到针孔里。有时微微的弯腰,要更加仔细地瞅瞅,确认一针一线的位置。那白色绣布上的图案仿佛是因为她的专注而生成的,她认真的行走于那些花鸟鱼虫之间,又像是把自己也绣进了时光的万千色彩中。她的老更像一幅风景画,框在陪她老去的房子里,院落中,大枣树的绿茵下,爬满金瓜的藤蔓间……看着如今的三姨,你会觉得,老,原来并不只是孱弱,病痛,孤独,遗憾。老,还有顺随,安然和欣喜……三姨老了,又似乎她将日日如此,年年依旧……曾经,我喜欢年轻,惧怕生老病死。而今,面对三姨这不被岁月打扰的姿态,老,又有何可惧呢?愿余生,我们永远是自己,百年仍是。

篇二:回味咀嚼甜秫秸的记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一度的秋收开始了,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经过春的播种,夏的耕耘,迎来秋的收获。农历九月的乡村,是家乡人弹奏的乐章。家乡人穿行在秋天丰收的忙碌中,时时处处都能看见乡亲们辛勤耕作的身影。我站在田间地头,欣赏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在玉米地里,谱写欣喜和收获的赞歌。收割机破碎玉米秸的甜香迎面拂来,脑海里浮现起咀嚼甜秫秸“甜棒”的记忆。那个秋天,爹娘在玉米地里忙着掰玉米,为了能够让小男孩在地里安静的玩一会儿。娘从玉米丛里,寻找到一根甜秫秸,用镰刀削头去尾,留中间几节,用牙撕下皮,咬一口,嚼几下,脆生生、甜津津,甜汁嚼的满嘴,既消渴又解暑。娘教给小男孩用牙齿咀嚼,把甜汁咽进肚里,然后把残渣吐出来。小男孩从“甜”中找到了快乐。他静静地看着爹娘在玉米地里劳作,不时的叫上一声娘。这甘甜的秫秸,也会塞牙,也会不小心划破小男孩的手指。这时候,娘来到小男孩身旁,帮他从牙齿里剔除卡在牙齿里的残渣;秫秸皮薄如刀片,稍不注意就会剌破手指流血,娘随手抓点儿黄土,用手搓成粉状,这就是消炎药,洒在伤口上,使劲按住伤口,停上那么一会儿,就止血了。小男孩知道了自伤自愈的道理,也知道了农家孩子的“皮实,”在甘甜的秋风抚慰下,渐渐长大。当年的小男孩就是如今的我。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每年的秋季总要放秋假。那时候,我们也会随同爹娘去地里干活。口渴了的时候,按照奶奶告诉我的,拿着镰刀从玉米丛中搜寻甘甜的甜棒。奶奶告诉我,没有长玉米的秫秸最甜。开始,我认为奶奶糊弄我,怕我糟蹋玉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能帮助爹娘收秋干活了。我用镰刀割玉米秸秆的时候,边割边用舌头舔着玉米秸秆。还真是那么回事,不长玉米的秸秆的确很甜。玉米不大,整个秸秆呈现紫红色的最好,汁多感觉特甜。如果秸秆长有粗大的玉米,粗大的秸秆保准不甜,舔舔还略带苦涩。越吃越精明,在吃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秫秸的甘甜味道。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把甜秫秸敬称为“甜棒”。“甜棒”只吃中间靠上的位置,越细的部位吃起来越甜。从书本中了解到,植物都有“顶端优势”,根系吸收的养分,水分先是输送到最顶端,最顶端的部分才是最好吃的。秫秸不仅是玉米秸秆的称呼,也是高粱秸秆的一种称呼。那年,邻居二大爷在自家地里种了一片高粱。不知道哪个馋嘴的孩子,发现了这片高粱地的秫秸甜度赛过玉米秸秆。在放秋假的那段时日,一个孩子把消息透露给了一伙儿淘气的孩子。几天的时间,这片高粱地就被熊孩子们洗劫脚踏的一片狼藉。马上到收获的季节了,二大爷看着即将收获的高粱被糟蹋的不成样子,急的直跺脚。二大爷白忙活了一伏天,气的站在街口骂大街,发泄心头的怒火。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甘甜的秫秸,我感觉整个秋天都是甜的。它不是甘蔗,却和甘蔗有着类似的吃法。“甜棒”其实是“甘蔗”的替代品,当时“甘蔗”属于稀罕物,受地域气候的限制,它跟甘蔗还不一样,甘蔗的水分、糖分含量更高一些,毕竟甘蔗要比甜棒粗的多,南方地区的气候适宜甘蔗生长,气温高,光照充足,关键是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高,北方地区干旱,种不出甘蔗来。咀嚼秫秸里面白色的瓤,就是一种享受。家里种的高粱秸秆,吃起来也是难以忘却的美味。现在家乡人的玉米种子都是买的优质品种,没有不结玉米的了。寻觅甜秫秸成了一种奢望,给现在的孩子们说起“甜棒”,只是动人的故事。岁月不饶人。回忆已是过去,新生的事物,让过去的记忆组合排列在脑海里,成了难以忘却的故事,其间包含着小时候难以抹去的快乐时光。“甜棒”,童年的美味儿。一群小伙伴不知道脏和干净,在地里潇洒奔跑的日子。“甜棒”其中的甘甜,满满的都是小时候的穿越和留恋!回味依稀昨日,甜还是小时候的那个甜……

篇三:贾母的长寿秘诀贾母是宁、荣二府中最高的家长,人称她为“老太太”、“老祖宗”、“史老太君”。贾母福寿双全,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她有满堂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女、重孙媳妇孝敬她;有数不完认不清的丫环、婆子、小厮服侍她。特别是掌家的孙媳妇王熙凤千方百计地孝顺她、迎合她,使贾母尽情享乐。贾母的八十寿辰,正日子是八月初三,从七月二十八就开始在荣、宁两府齐开筵宴,直到八月初五,整整七日。热闹豪华,非往日家庆活动所比,显示了这位太夫人的尊荣。贾母长寿的秘诀说什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归纳。一,性格外向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只有得到及时宣泄,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行走的机器。一个人性格外向表示他(她)心情爽快,乐于交友,为人处世很灵活,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此自然就不会有很多烦闷,不会给自己太多压力,对身心健康是很有益处的。纵观《红楼梦》中的贾母,正是这类人群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一提贾母,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那个连续剧中在各种场合开怀大笑的老太太的形象,听到她与王熙凤没大没小调侃时的开怀大笑,听到她与刘姥姥絮絮叨叨时的开怀大笑,听到她在大观园里与红楼儿女听戏、猜谜、行酒令时的开怀大笑……乐观、开朗似乎成了她的风向标。其实,贾母一旦发起飙来,不要说一般下人,就连贾赦、贾政、刑夫人、王夫人也都是战战兢兢,垂首而立的。赵姨娘那也算半个主子的份,你看贾母把她骂的,就像斥责孩童一般无二。贾母很少的几次痛哭,那也绝对是痛彻心扉的。初见林黛玉,她的哭声里饱含多少悲伤爱怜;宝玉两次遭难,泪水中又有几多焦急与无奈。当然,痛哭也是贾母外向性格的另一种表现,尽显其大喜大悲的外向性情。二,兴趣广泛千万不要认为贾母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恰恰相反,她是一个美学修养极深的老太太。她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会吃,会穿,懂茶道。贾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并在这些热闹中,展露出其广泛的爱好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她不但经常出没佳境倍出的大观园,还热心参与孙辈们组织的各项活动而乐此不疲。她不会作诗,但当大雪天诗社成员在芦雪庵集会作诗时,她不请自到,前来与大家一起观赏雪景,兴致之高令正值青春年少的红楼儿女们为之惊叹。其中对宝琴雪下折梅精美的画面所感染,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足见贾母对美是何等的敏感,并在美的发现中,心灵受到陶冶。贾母特别爱听戏,并对戏剧欣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演出上进行大胆的革新创造。她曾命令戏班子伴奏只用琴、管、箫等弦乐和吹奏乐,不用打击乐。因为打击乐“闹得人发昏”,用箫管伴奏,既清幽恬淡,又抒情优雅,这就是创新。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中她对“凤求鸾”之类作品的评论虽然反映了她在男婚女嫁问题上的封建正统观念,但从艺术批评的角度看则切中要害。“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那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胡编乱造,先言不搭后语”。三,公正善良如果你认为贾母只是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乐的老太太,那你就更错了。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犯。难能可贵的是,贾母并不是靠着自己在贾府长年累月累计起来的威望压制别人,倚强凌弱,反而,她是一个疾恶如仇、主持公道的人。贾赦看上了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想尽千方百计要达到目的,被贾母知道,臭骂了一顿。她宁愿为了个丫头,也敢于得罪自己的大儿子,表现出一种正义凛然的风骨。贾琏偷情鲍二家的,还怒打王熙凤,闹到她那里后,毫不犹豫斥责了贾琏一顿,为凤姐做了主。贾母惜老怜贫,对于刘姥姥这样的乡村老太太,不但不轻视,反而以亲戚之礼相待,谈笑风生,馈赠了不少银两和东西。清虚观打醮,一个小道士因剪烛花,在贾母等一干人进来的时候躲避不及,再加上惊慌害怕,撞在了王熙凤的身上,被王一巴掌打得满地乱滚,而众人也都叫喊着要收拾这个不懂规矩的小道士,被贾母及时制止,百般劝慰后,还命人给了小道士一些钱。她“极爱孙女”,便把迎春、探春以及惜春三个孙女都要过来跟自己住,而以前元春未入宫以前也是跟贾母一块过的。还有后来因母亲亡故而被贾母接过来的黛玉,还有因父母早亡遭受叔叔婶婶折磨的史湘云,以及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得到过贾母的关照和呵护。正是贾母公正、善良的本性,才使得她有了更加广阔的胸襟,平衡的心态,以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后的幸福与快慰。四,心态年轻贾母虽然年事已高,但给人的印象并不像王夫人那样老气横秋,也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圆滑,更不似林黛玉那般多愁善感,反而给人留下一个老顽童的可爱形象。她老了爱和孙子孙女在一起,是个慈爱随和之人。笑一笑,十年少,而贾母的出场的场合,一般都欢声笑语的。再看贾母如何扮俏?“姜黄缠枝莲纹刺绣镶领赤金花卉纹样缎面对襟褙子,象牙色交领中衣,棕色底子蟒纹镶边棕红缎面出风毛立领背心,赤金撒花缎面蔽膝姜黄底子马面裙,雪青立领中衣”。够五颜六色了吧?还有呢,“肉粉色底子福寿吉祥纹样镶领藏蓝团花缎面对襟褙子,雪青立领中衣,赤金撒花缎面蔽膝姜黄底子马面裙,宝蓝撒花缎面蔽膝青白色马面裙”,看着就抢眼。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节,与刘姥姥对话,风趣幽默,活像两个老活宝。李纨把刚摘的一大盘菊花端过来,请贾母挑朵花戴。贾母挑了一朵大红的戴在鬓角,又让刘姥姥也挑一朵。相反的,对于少年老成的薛宝钗以及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使不得”,“不象”,“忌讳”,“不要很离了格儿”,清一色的都是负面评价。人的生理年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理年龄,从贾母身上,略见一斑。五,注重饮食。首先看第十一回凤姐所说:点出了贾母"爱吃甜烂之食"。再看贾母吃螃蟹,本来螃蟹性冷,老年人不宜多吃,所以贾母只少量尝一些,而且还要"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滚烫"二字一下就把贾母的饮食理念体现出来,热酒可以抵消螃蟹的冷,让老年人胃口好受一些。丫鬟捧来的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螃蟹馅的小饺子还有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贾母都不喜欢,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贾母更偏好吃些新鲜瓜蔬,刘姥姥二进荣府所带的不过是些"豇豆、扁豆、茄子",但贾母却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不光是新鲜菜蔬,贾母还喜欢吃些野味,比如"野鸡崽子汤",贾母吃了两块儿,不仅心里很受用,还嘱咐再炸上两块,就着吃粥有味儿。贾母还爱喝老君眉这样的养生茶,取用旧年雨水浸泡。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追求长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我们不妨从《红楼梦》中贾母身上,得到一些有意的秘诀。

篇四:温存的母爱暖暖的棉鞋立冬表示着秋天过去了,冬天开始了。寒冷的冬天,人们衣着打扮以厚为主,棉衣着身御寒。冷,让我到衣柜里寻找过冬的衣服。我又看到了那双留存了六个年头的棉鞋,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母亲给我做的最后一双棉鞋,我把它留作了对母亲的念想,时常拿出来搂在怀里,从中搜寻母亲的身影,寻找母亲的体味。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回忆起那个艰难的岁月,母亲做鞋的印记我依稀可见。每年母亲为大家庭的成员做数不清的鞋子。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母亲更是忙的不亦乐乎,又是棉衣又是棉鞋。母亲就是掌舵的“渔翁”,不知疲倦的行驶在茫茫大海看不到源头。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都铭记在母亲的心中,料理完老的,就安置小的。一年四季,春天做懒汉鞋,也就是那种粗布千层底的单鞋;冬天做厚墩墩的棉鞋。老人的脚还好说是成形的,娘从没有让奶奶短缺过鞋,总是给奶奶存下备用的。奶奶走亲串友穿着体面,看着奶奶穿着合脚的鞋子,亲戚朋友表露出羡慕的目光。奶奶看着亲戚羡慕的目光喜在脸上暖在心里。母亲的活路好,得到了奶奶的姐妹们的认可,时常夸赞奶奶有福气。母亲料理的家务井井有条。那时候走亲戚是常有的,家家日子过得都不丰厚,能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奶奶有姐妹四个,另有有七大姑八大姨时常到家小住。娘热情好客,从没有说过烦。娘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有饭送给饥人,有话送给知人。”意思是说,有饭送给饥饿的人,有心里话讲给知己的人。亲戚来了母亲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供亲戚吃,走了以后自己过紧日子。母亲说:“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让亲戚朋友吃了会得到夸赞,自己吃了只是填饱肚皮。有好处先要想到他人,不要从小就有自私的想法。正因为母亲的厚道,才得到亲戚朋友的赞誉。我后来上学读书了,翻阅《红楼梦》,让我联想起那些年我家来亲戚的情景。那时候,母亲给奶奶的姐妹做上一两双鞋,作为亲戚间来往的礼物。孩子的脚是成长的,每年,母亲总要在季节交换的时候,秉灯赶夜为孩子们做鞋,三五天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个孩子的鞋子。小时候,村里时常停电,但是母亲手里的活儿不停。在蜡烛下,母亲纳鞋底的场景,永远刻记在我的脑海里,母亲的身影随着烛光晃动,聆听着母亲纳鞋底发出的“嗤嗤”声,伴我进入到梦乡。母亲做鞋做出了经验,再给我们做鞋的时候,总是大上一点儿,这样穿起来才不会让脚丫子受委屈,在第二年的时候,母亲准备不及时的时候,还能够拿出来穿上一段时间。我印记中穿着母亲给我做的新鞋子,玩伴们咬着手指头,嘴角流着羡慕的涎水。每年的冬天,母亲知道我怕冷,总是早早地给我备好棉衣棉鞋。在我结婚后,母亲知道我怕冷,每到冬天的时候,嘱咐我的妻子提早为我们的“小家”备好棉衣、棉鞋。从呱呱坠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童年少年、青春壮年,人生旅途中每一步走来,母爱无时无刻伴我身边。我所保留的鞋样。母亲每年做鞋的时候,总是替换一些鞋样,这是做鞋的基本操作。母亲找来报纸,按照一家人脚的打小,量好打小,用铅笔画出图案,接着用剪刀裁处鞋底、鞋帮,然后按着鞋样做鞋。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嫂们都喜欢找母亲做鞋样,尤其是和我同龄的玩伴的母亲们。每到做鞋时,她们找母亲要鞋样,按照母亲的鞋样做出来的鞋样子秀气、穿着舒服。从鞋底到鞋帮,母亲的设计恰到好处,该大的地方就大,该小的地方就小。用邻居大娘大婶的话是:“二高娘的眼睛是尺子,心是称。”。用手在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挪动下丈量出脚的大小,剪出合适的鞋样,然后按照鞋样做出合适的鞋子。从小到大,我记不清楚,母亲裁了多少鞋样,做了多少鞋,更记不清楚穿坏了多少鞋。母亲给我做的最后一双鞋。随着日子的更替,母亲头上长出了白发,鼻梁上架起了一副老花镜。母亲掌舵的这艘大家庭“船”上家丁兴旺十几口人,她担起了一家四代的重任。母亲,似如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心为家“摇撸”前行。记忆中,我上中学后,母亲很少给我做鞋了。爱美之心,让我更喜欢穿买的鞋。陆续增添的叫奶奶姥娘的六个孙辈们都穿母亲做的鞋,我就不让母亲给我做鞋了。那年,母亲让我去店里买一双鞋底,说给我做一双棉鞋。我起先没有答应母亲的请求,母亲说:“我给你做一双吧,又不用纳鞋底,只是做鞋帮。娘的眼睛越来越花,就做不了了。”母亲带着老花镜,静静地穿插着针线,针线从鞋底穿过的声音,发出“嗤嗤”的声音。看着母亲给我做鞋的样子,我静静地偎依在母亲的身边,看着母亲给我做鞋。母亲拍拍我的脊背摸摸我的头,笑着说:“都当爹了,还是像个孩子,去该干嘛干嘛去,有活儿不知道找。”第二天,一双崭新的棉鞋摆在我的面前。记得在外读书的时候,每年的冬天,母亲总是在国庆假期为我备好棉衣棉鞋。那时候,我熟悉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次从学校回家的时候,母亲站在胡同口等待我的归来;周末过后,母亲给我打理好包裹,目送我坐上远去的公交车。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含有深挚的母爱,穿在身暖在心。那年很是怪异,我的心里总是感觉有事压在心头。一到下班的点儿,就急匆匆的往家赶,然后趴在母亲的怀里,感觉一下母亲的温存。那年临近年根的时候,母亲突然发病,在短短的几天就去了。母亲的一别,竟然是和孩儿的永别。至此,我在世上再也没有了母爱。每当想母亲的时候,我就拿出这双鞋子搂在怀里,捂在脸颊嗅闻搜索母亲的温存。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六年了,母亲的影子永存我的脑中,世间再没有了我的母爱。

篇五:又是一年深秋,时光之手再次揭开千年历史的画卷,九九重阳又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了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由此也有着为老人祝福吉祥、祈祷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九重阳,作为传统节日,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意。百善孝为先,孝老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儿女一声温馨的话语,一个质朴的微笑,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回家看看,都会使老人感到温暖、幸福。尊亲孝亲,是任何家庭里永恒不改的话题;敬老爱老,也是社会中体现文明的标度。人间最美是重阳!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这辈子,我们谁都不欠,只欠父母!从嗷嗷啼哭到蹒跚学步,从送别远行到成家立业,父母用生命陪我们走过前半程;当父母头发花白,眼角爬满皱纹,却依然不断地给我们力量,守护着我们的成长……没有人像父母那样爱我们。父母的爱是加法,岁月渐增,关怀渐增;父母的爱是乘法,距离越长,牵挂越长;父母的爱是减法,减去自己,呵护儿女;父母的爱是除法,除了儿女,还是儿女。加减乘除算不尽父母的爱,阴晴冷暖,远近聚散,无时无处不弥漫……如果说子女是风筝,那么父母就是长线。不管风筝飞到哪,都会有线牵挂着。没有长线,风筝会跌落;没有父母,子女会孤单。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