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庄子安命论的形成原因摘要:庄子独特的见解及其特殊的身世经历对庄子安命论的形成影响巨大,促使庄子对命运既无可奈何又悠然自得,而并非一味地悲天悯人。此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来探讨其形成原因:即庄子在理论认识层面上对人在万物中的地位,世界的特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痛楚而又达观的切身体验;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庄子睿智的见解,达观的生活态度对庄子安命论的影响。最后,该文试图使读者把握并能有效地运用庄子安命论中的积极因素,在其失意时以庄子安命论作为慰藉,适时调整心态,在人生道路上积极努力地前行。
关键词:庄子;安命论;形成原因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03—0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着重关注的是人的命运和精神自由问题。安命论作为庄子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此的研究,出发点多,涉及面广,成果颇丰。对安命论本质方面的研究,如余建中在《庄子命之本质论》中提出,命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性,庄子倡说安命,但并非主张宿命;李明珠在《论庄子对“命”的超越》一文中指出,安命的实质是在随顺客观必然的基础上,追求人生自由。对安命论意义方面的研究,如刁生虎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一文中,认为安命论是庄子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之一;李远杰在《庄子自由观及其人文精神论纲》中则强调庄子安命论是其自由理论的基础;王焱在其《论庄子安命说的意义与局限》一文中论证了安命能够提供一种坚毅的生存理念,使人生三大痛苦得以消解,但并不能彻底根除引发痛苦的现实根源。对于安命论形成原因方面的研究,刘笑敢在其《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这一专著中已指出“庄子消极安命的主张虽不正确,却也事出有因,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1]。此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述,一,庄子在认识层面上所看到的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世界的构成及其特性等大道;二,他在现实生活中痛于乱世无道之困,与其潜在的亡国遗民的文化反抗意识相交织,形成的痛楚又达观的人生态度,以近一步探讨庄子安命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希望读者认识到:庄子安命论固然有一定的消极倾向,但实为一种达观而睿智的人生态度,在人生失意时,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庄子安命论中的积极因素,积极调整心态,相信“臭腐复化为神奇”之时的到来,就必然能走出人生困境,再建个人辉煌。
一、庄子的“命”的主要内容及其安命论的典型特点
(一)庄子的“命”的特点与内容
1.庄子的“命”的特点
此文要探讨庄子“命”的特点,就有必要简明介绍一下“命”的观念起源演变及先秦诸子对“命”的态度。
命的观念起源很早,殷周时期已经出现,但主要指上帝的意志,且常与政治问题结合在一起。如《尚书·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亟之”。[2]大约从孔子起,“命”开始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具有个人意义。儒家主张“知命”,如孔子所谓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和“五十而知天命”[4]。墨家则主张“非命”,根本不承认有“命”这回事。《墨子·非命下》曰:“其言不曰我罢不,吾从事不强,又曰我命固且穷[5]。墨家所非之命完全是宗教的前定之命,并不同于儒家和道家所说的命。法家认为“天有大命,人有大命”[6],但他们关心的主要是君主如何来控制臣下和老百姓的“命”。
道家主张“安命”,“命”在老庄哲学中,与“道”密切相关。老子极少讲命,而庄子则从万物生成的角度,对于“命”作了规定,在《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得;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7]“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是说事物在未形成形体之时,已经具备了阴阳的区别,而且阴阳变化形成万物,这就叫做“命”。庄子还认为“命”是一种不可知的力量,《达生》篇将其解释为“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8]。
2.庄子的“命”内容
陈绍燕认为,庄子对于“命”的范畴的描述具有绝对的性质,“富贵是‘命’贫困是‘命’,一切皆命,一切皆必然,甚至偶然也是必然,偶然也是‘命’……人们的任何遭遇都是由一种与生俱来的必然性所左右、所决定”[9]。概括来说,庄子的“命”的内容主要为:生死、恶疾、不测的灾祸、及其他人力无法解决的事。
3.庄子安命论的典型特点
庄子认为,命来自于道和天的决定作用。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对于先天之命不能有所损益,如《至乐》篇所说:“禇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10]。庄子并进一步提出要以乐天安命为最高道德境界。
庄子所安的“命”主要是命运之“命”,是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是靠人力无法解决的事。庄子所讲的安命论也不完全是悲天悯人的,安命无为一方面是无可奈何的,另一方面又是悠然自得的。它是形之逍遥与心之委蛇的并存,是安命无为与逍遥无为的合而为一。庄子安命的形成基于其对生的痛苦的无奈,但庄子敏锐的体察认识能力及其对生活达观的态度,促使其悠然自适于这种“命”的安排,本文更侧重分析庄子的达观睿智对安命论的形成影响。
二、庄子安命论的形成原因
庄子的思想,不论多么具有理性和超越色彩,却始终无法摆脱时代的印记,同时也必然会带有个体的主观的色彩。庄子安命论也是基于庄子卓越敏锐的体察认识能力及庄子在战国时代的切身生活体验相结合而形成的。
(一)庄子独特的理论认识
庄子之所以能够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对世间万物惊人的体察能力密不可分。庄子安命论的形成与其对,人在世界这一时空中的地位,世界的物质性和变化的绝对性,及“万物齐一”的道理密不可分。
1.人在世界这一时空中的地位
庄子把人放在空间中来定位,得出的结论是“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11]人类在无垠的空间当中,如大山间的小石小木,与万物相比,极其渺小,微不足道。
把人放在无限的时间流程、变化不息的物质世界当中来加以权衡,庄子的结论是:“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已化为生,又化为死。”[12]庄子认识到人生短暂,这是无法克服的矛盾,而陷入悲观失望,“生物哀之,人类悲之”[13]。
人作为物类之一,在自然法则面前应与万物等价,同样地也要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和主宰。那么庄子所认识到自然法则又是什么呢?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具有什么特性呢?
2.世界的构成及其特性
庄子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知北游》中有“通天下一气耳”[14]的论断,天地间的万物就是由“气”生成变化而来,阴阳二气变化成万物。世界生生不息,变化不止,“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15],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6],变化是绝对的。那么万物的变化又遵循着什么原则呢?
《庄子·秋水》篇中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以大小、贵贱、是非的相对性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万物齐一”并不是说万物都整齐划一,它实际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庄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所以万物都统一在生死循环的变化之中,万物在无穷大小的空间,无止境的时间变化中,随着判断大小的界限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之后又通过对贵贱和是非的辩证得出“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恃其成”[17],即万物都是一样的,无所谓短长,道的变化也无所谓始终,万物的死生只是一时的现象,因此其形态是不足凭依的。
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因阴阳二气的变化而幻化出种种形态,万物处于循环的变化中,其形态却不足以凭依。人在时空中是如此的渺小,人生短暂而脆弱,世界的变化无常是属于人力无法解决的事,即“命”,属于“命”中的事人力是无能为力的,庄子慨叹:“物不胜天久矣!”[18]同时庄子呼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为返其真”[19]。冯友兰认为“以人为改天然,即‘以人灭天,以故灭命’”。[20]由此可看出,庄子认为世人应随顺自然,不要也不必人为的去改变“命”;“谨守而勿失”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庄子所说的听天由命,安命无为,而其安命的目标又在于追求精神逍遥,即“返其真”。
(二)庄子在现实生活中无奈而达观的体验
庄子体察万物的能力超于常人,但他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体察和感受着现实人生,这对于他的安命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颜世安将其《庄子评传》一书的逻辑起点定为庄子在世间痛苦的体验;陈鼓应也认为,庄子安命的根源是处世的忧患。但庄子对于现实社会的感受虽有其痛苦和无奈,但从其原因来看,他的安命实际也是一种达观而逍遥自适的豁达情怀。
1.庄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特征
(1)庄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陈鼓应称“庄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很象存在主义者在经历世界大战的普遍灾难之后所描绘的人类‘极端情境’”[21]。那么这种具体的“极端情境”状况,我们则需要在史书载录上来查证。
庄子生活的确切年代难以考证,但学术界普遍采用马叙伦《庄子年表》中所谓的公元前369至公元前286年之说,此文也以此为准。这属于战国中期,战乱频繁,道义为暴力所代替,庄子称其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22]“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23]的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庄子唱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24]这反映了乱世中人的一种普遍性痛苦,具有敏锐体察能力的庄子更是深深地痛于这种乱世无道之困,昏君当政,臣弑君之事层出不穷。在庄子看来,一个时代是乱世还是治世,完全是命运的安排,如果不幸生活在无道乱世,那么再怎么经世救国也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如夏桀时贤臣关龙逢,商纣王的叔父比干都因忠谏而被杀。庄子甚至借孔子之口来表述这一观点,如他在《人间世》篇中借孔子打消颜回救世热情的一段对话;《秋水》篇中孔子在匡地被围,却高兴地弹唱不停,就是因为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对于治国无能为力,一切只能听从命运,才能够无忧无惧。庄子意欲通过这些寓言说明,处于无道之乱世,安顿生命最明智的作法就是安命。
安命能够消除世人在乱世中的痛苦。乱世中的人只有把所遭受苦难的罪责统统推诿于命运,只有当人们把时代的苦难看做是命运的安排,才能够真正平息自己的愤恨,从痛苦的深渊中走出来。
(2)庄子所属国度的文化特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25]庄周作为“堂堂正正的宋人”①,其安命思想的形成与宋国特殊的文化特征也有一定的关系。
宋国本是周武王灭纣后,留给殷人奉祀祖先的保留地,其辖区曾是殷商统治时期的国都所在地。至春秋时期宋国大概只相当于中等诸侯国,摄乎大国之间,屡受争霸的祸害。至战国时期,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小国家,在齐、楚、魏、秦等强国的侵夺与威慑下,土地日削,国力日弱,随时都有亡国绝宗的危险。
由于宋国曾作为商代政治、文化的中心,殷商文化对宋国国民的民族心理必然影响重大,宋国虽已被灭,但殷商文化不可能在新的文化背景(周文化)下短期内消亡,甚至由于对新文化的敌视和仇恨而被强化和放大。这种仇恨心理,尽管由于时间的延续和周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会逐渐淡化和转化,但殷商文化的底色一直烙印在宋国国民的心扉上。正如刘生良所说“作为亡国者之后,宋人的‘遗民’意识当时十分浓厚的……如同清代的汉人一样,宋人在感戴周人恩典的同时,在他们的“无意识”中,却埋藏着对姬周王朝的仇恨心理和与其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潜流。”[26]
宋文化,“一方面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靠拢并附从以敬天命,尊祖先、喜事功、讲实用、重历史、尚理性为主要特点的周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必然在更大程度上顽强而执着地保持着殷商文化的固有特色。”[27]殷商时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是依从于自然,而不是去改造它。庄子作为宋国蒙人,同样承继着殷人的思维传统,对于自然,对于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把握的事及所有属于“命”的范内的事物,更多地强调注重安命,顺随自然,而并非去主张与命抗争。作为亡国遗民的庄子,体认“万物齐一”大道的庄子,思想里潜在的抵制新文化的反抗意识与其看待万物变化的睿智见解,促使其以安命来随顺自然,以安命来平息心里的愤懑。
2.庄子的个人生活状况
庄子深深意识到痛苦是世人的一种弥漫性情绪,即所谓“人之生也,与忧俱生”[28]。那么史书中记载的庄子都遭受了那些挫折呢?
(1)庄子一生贫困,却不慕富贵,淡泊名利
《史记》说庄子“尝为蒙漆园吏”,[29]即管理漆树园的小职员,住在穷闾陋巷,以织草鞋为生,《外物》篇还记载其偶尔得靠借贷为生,《山木》中亦称“庄子衣大布而补之”[30]。这都描述了庄子生活上的困窘,然而庄子虽一生贫困,却也有食君王之禄的机会,像楚王、宋王都曾聘他为官但都被他拒绝。《秋水》篇中有记载于濮水钓鱼时,楚威王派遣二使者先去传达楚王的意思,而庄子反以神龟相比,反问使者“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31]
在庄子的世界观里,“穷达、贫富……命之行也”[32],死生皆命,不可抗拒;又由于“万物齐一”的道理,抗拒也没有意义。因此,不如安命。
(2)庄子对于死生,恶疾,不测的灾祸达观的态度
死亡所引发的悲恸是最不能承受的,而庄子对于死生却有着独特的见解,“所谓死者,不过吾人自一存在之形式转为别一存在之形式而已”[33]。《至乐》篇中记载有,庄子妻死,其好友惠子去凭吊时,反而看到庄子正鼓盆而歌。惠子问其原因,庄子则说,推究其妻未有性命的时候,原本是无生,无形,无气的,所以就不再悲伤了。”《大宗师》篇则以修道为中心,论述了古代的真人,不以生为开心的事,也不讨厌死的到来,得道者子祀、子舆、子梨、子来以“知死生存亡之一体”[34]而志同道合。
对于死生,庄子既主张不要悦生恶死,又鼓励人们安于“命”以求全生。庄子意识到,“死生,命也;”[35]“死为生之天然的结果,对此而有悲痛愁苦是‘遁天倍情’也”[36]不论死生,人都是安然地处于天地之间,都是自然的正常变化,而又何必感慨,何必痛苦呢,这都是天命,不如安命,顺随自然规律,顺随天命。
同样地对于不测的灾祸,及其他人力所无法解决的事,如“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等都属命运支配,个人无从改变,执着于此只会徒增烦恼,还不如安其现状,彻底释怀。既然这些都不在自我掌控之内,那么对此的追逐也就成了无意义的行为。故而,不如安命。
三、庄子安命论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庄子身处乱世,痛于无道之困,生活困窘,却能鄙弃功名利禄,终生不仕。对于生死、恶疾、不测的灾祸及人力无法解决的事,皆视为命运的安排,对此泰然处之,安命而顺自然。对于安命论的影响,部分学者看到了庄子在乱世中的痛苦和无奈,却因其思想深刻高远而陷入了悲观绝望的状态,以安命来消极避世,追求在精神境界上的超越。安命论的消极倾向固然不可忽视,但其积极意义也并非没有。
冯友兰曾引用斯宾诺莎的话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能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庄子更敏感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必然性,理解到了“命”的不可抗拒,不可改变,而选择用安命的处事方法来化解人生痛苦。人们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种种不幸挫折,用庄子的安命论来理解,失意受挫之时是神奇化为臭腐之时,安于这种命运安排,“神奇复化为臭腐”之时也必然会到来。人们如果能将这种不幸遭际抽象化,将此看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那么自然也就认清了痛苦的无谓,不会因情自杀,因考研失败或找工作不顺利而一蹶不振。尽管安命在实际上不能改变客观现实的苦难境遇,但还是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坚忍沉毅的生存理念,慰藉备受现实苦难折磨的心灵。
综上,庄子在理论上认识到了,物不胜天,要安于“命”的安排;现实生活中痛楚的人生体验,达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其以安命来化解人生痛苦,逍遥自适。人们如果能将所遇到的人生苦难视为一种命运的安排,一种先验性定数,并安于这种状况,那么痛苦则能自行消解。尽管庄子安命论有一定的消极倾向,易使人们容易陷入颓废、沮丧的处境而不思进取。但若读者能了解到庄子的安命论形成于乱世,实为无奈而达观的安命,则必能以庄子安命中的达观睿智思维,来增加自己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化臭腐为神奇,走出人生困境。
注释:
①关于庄子是宋人还是楚人这一问题,史学家历来争论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生产企业责任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2025届九师联盟核心模拟卷(下)(样卷)物理试题及答案
- 爱伦凯教育思想
- 小自考视觉传播设计市场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上海合法标准租房合同
- 跨学科化学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
-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考点重点讲义
- 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历史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一模试题(语文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安全评估方案
- 驾驶员汛期安全行车知识
- 小学劳动教育三上第三单元2《制作风车》课件
- 隐患排查统计分析报告
- 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 2024年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成熟生产线评价报告
- 足球准确传球训练技巧:提高准确传球能力掌控比赛节奏
- 自救器培训(2023年煤矿安全生产培训教师培训班随堂课程设计)
- 成人癌性疼痛护理指南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