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语辞例释》辨正_第1页
《诗词曲语辞例释》辨正_第2页
《诗词曲语辞例释》辨正_第3页
《诗词曲语辞例释》辨正_第4页
《诗词曲语辞例释》辨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曲语辞例释》辨正

这也意味着“比较”,而《诗、曲、歌的词源分析》则被纳入《长兴四年中兴殿圣节》的文本解读。“福将有成千上万的圣枝,千春临主。这些东西太软了,需要加固。”(412页)此例“等”与“并”互文,“等”亦犹言“似”。《降魔变文》:“若将外道并如来,状似嘉禾而比莠。”(376页)“并”与“比”互文。《叶净能诗》“净能奏曰‘与陛下相随游戏,甚是仙莘(华),不并下方。’”(225页)《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词峰峻辩人难并,提舍其如雷震响。”(457页)义均同。因为“并”有“比”义,所以二者常常叠用,构成所谓同义复词。《破魔变文》附录乙卷异文:“不念此是邪神貌,比并天中大圣踪。”(358页)《丑女缘起》:“兽头浑是可憎儿,国内计应无比并。”(788页)《维摩经讲经文》:“众谈杨(扬),皆赞咏,会下诸人难比并。“(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866页)边“边”在变文中有虚化为处所标记的趋势,浑指某处,不一定指边沿。《伍子胥变文》:“其将闻船人此语,遂即却回,至子胥边具说船人之语。”(22页)《庐山远公话》:“相公遂于白庄边借钱五[百]贯文,是时贫道作保。”(192页)上例犹言“子胥之前”,下例犹言“白庄处”、“白庄那里”。《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不于女处生嫌厌,不向儿边起爱亲。”(688页)《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王边披诉语声哀,判放作鬼闲无事。”(719页)用法亦同。从“从”有“任随”义,训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变文之例如:《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自知无理从追断,伏请哀兢(矜)任苦辛。”(673页)此例“从”、“任”互文。《下女夫词》:“四畔傍人总远去,从他夫妇一团新。”(277页)另外“从”又可与“向”同义,训见《诗词曲语辞例释》该条,变文之例有:《伍子胥变文》:“我昔逃逝至此,遂从女子求餐。”(23页)另初唐散文中也可例可证。《文选》左思《吴都赋》:“泉宝潜织而卷绡,渊客慷慨而泣珠。”李善注:“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参差“参差cēncī”有“几乎、大约、乖错”等义,并见《诗词曲语辞例释》,变文中也有同样的用法。《无常经讲经文》:“贪为身,贪为己,垂忆二亲遭考捶。莫道思量救拔门,眼里参差兼没泪。”(665页)意犹言“几乎全没泪”,“兼”表“全”义。《李陵变文》:“更若人为十只矢,参嗟(差)重得见家乡。”(91页)此为大约、大概义。《庐山远公话》:“若也祗对一字参差,却到贱奴向相公边请杖。”(187页)《韩擒虎话本》:“若也册立使君为军(君),万事不言,一句参差,殿前总杀”(198页)二例均为乖错义。由乖错义进一步引中,“参差”有时可表危急、危难义。《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及至生来,血流满地,浑家大小,各自忙然,只怕身命参差,急乎看其好恶。”(679页)意犹言“身命危急”。《佛报恩经讲经文》:“忽然参差失坠他,拟于何法申论辩?”(《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838页)忽然,如果,表假设。“他”指宝珠。全句意谓如果危难间丢失宝珠,准备用什么办法来申说辩解。唱快唱好唱快,犹云叫好、喝采。“唱好”义亦同。《燕子赋》:“燕子唱快,喜慰不已。“(251页)《降魔变文》“百僚齐叹希奇,四众一时唱快。”(383页)后例犹言一齐喝采,“一时”表范围不表时间。《韩擒虎话本》:“箭既离弦,世(势)同僻(劈)竹,不东不西,况前雕咽喉中箭,突然而过,况后雕僻心便著,双雕齐落马前。蕃王亦见,一齐唱好。”按“唱”在古代可与“呼、喝、喊”同义,其源甚早。《说苑·君道》:“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唱善”亦即喝采叫好。“快”也可与“好”同义,六朝已然。《颜氏家训·勉学》:“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太平广记》卷七十二《辅神通》:“道士谓神通曰:‘能为弟子否?’答曰:‘甚快。’”另变文本身亦有例证,《佛报恩经讲经文》:“善友太子言:‘善哉,善哉,惟此快耳!”(《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834页)此例上文述太子欲致财富,众大臣建议耕田、养畜均不中意,后一大臣提出入龙宫求宝,甚惬太子之心,故云。“惟此快”犹言唯有此法好。处“处”在诗词曲中可指示时间而不表处所,有“时”“际”义;又可虚化为仅表句中停顿的语气助词。这两种用法在变文中都可碰到,尤甚以第一种用法比较常见。《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机梭抛处即辛勤,锦绮着时令爱惜。”(419页)《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讲经文》:“男见女时如见妹,女逢男处似逢兄。”(654页)“处”均与“时”互文。《维摩诗经讲经文》:“听除受烦恼,闻经灭妄猜,我闻解了也,次第处唱将来。”(529页)此例“处”表句中停顿,犹言“依次啊唱将来”。《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牛头马脑、罗刹夜叉)逢着目连,遥报言:‘和尚莫来,此间不是好道,此是地狱之路。西边黑烟之中,总是[狱中]毒气,着和尚化为灰尘处!’”(730页)此例“处”用在句尾,兼含强调语气。(《变文集》原在“着”字后断句,误,“着”犹“使”也,当属下。)在一部分题名为“变文”韵、散兼行的作品中,“处”又常常用在由散文到韵文的转换处。这种位置上的“处”多半仍含“时、际”义,特别是前加“之”字的情况下更为明显。《王昭君变文》:“明妃遂作遗音,略叙平生,留将死处,若为陈说——”(102页)意谓弥留将死之时,如何如何光景,以下便转为韵文。又《降魔化文》:“希大圣之威加被之处,若为——”(380页)加被,保祐。此例“处”前有“之”,后少“陈说”二字,作用并无不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饶君铁石为心,亦得亡魂胆战处——”此例“处”后径转韵文,形式最为简炼,“处”在句尾还兼表一种强调感叹语气。俯临府近附近俯临,靠近、逼近,不含通常具有的居高临下之意。《叶净能诗》:“五百人一时举剑,俯临净能,净能思心作法,即变身入殿柱中,莫覩踪由。”(227页)意即逼近净能,因双方作为普通人,身材的高低不会悬殊很大。《目连缘起》:“目连心中孝顺,行到王城,步步府近狗边,狗见沙门欢喜。”(709页)“府”与“俯”通,但也不含低下义,意即步步向狗靠近。《汉将王陵变》:“诏其张良,附近殿前。”(37页)又:“霸王闻语,转加大怒,招钟离末(昧)附近殿前。”(43页)这里的“附近”不是处所名词而用作动词,含义与“靠近”“来到”相同。按“俯”字不见于《说文》,《玉篇·人部》:“俯,下首也。”意即低头。但唐宋诗文中“俯”多与“附”通。《全唐诗》卷一五八张巡《闻笛》诗:“岧嶢试一临,虏骑附城阴。”“附”字下注云:“一作俯。”宋陆游《避暑漫钞》“张雎阳诗”条正引作“俯”。又《全唐诗外编》第二编录《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之马云奇诗,其中一首题为“俯吐蕃禁门观判官赠向将军真言口号”,有人作注以为“俯”在这里有蔑视吐蕃之意,实出误解。“俯禁门”即靠近禁门,目的是看清壁上题诗。何处“何处”有何必、何从、何曾等义,并见《诗词曲语辞例释》,变文中亦有例可资参证。《维摩诘经讲经文》:“送尸荒野山,两眼乌鹫唃,切思如此身,何处有贪着。”(523页)此何必义。贪着,贪恋。《季布诗咏》:“三年不食胸前乳,六尺之躯何处长?”(844)此何从、何由义。不知名变文:“自从浑沌已来,到而[今]留得几个,总为灰烬,何处坚牢?”(817页)此何曾义,意即不曾。又《捉季布传文》:“临至提到萧墙外,季布高声殿上闻:‘圣明天子堪匡佐,谩语君王何是论!’”(70页)校记一七六:“丙、壬两卷‘何是论’作‘何处论’,丁、庚两卷作‘不可论’。”这里的“何处论”也是何必论的意思,与“不可论”义近。何其何时何其,等于说何从,用于询问原因而不表强调。《燕子赋》:“燕雀同词而对曰:‘何其凤凰不嗔,乃被[多事]鸿鹄责疏!”(253页)《李陵变文》:“武帝闻之,忽然大怒。“何其小人,背我汉国,降他胡虏!李陵老母妻子付法。”(93页)又同篇:“结亲本拟防非祸,养子承望奉甘碎(脆),何其没在虏庭中,生死不知居那地?”(94页)以上均用于反问句。第二例标点系照录《变文集》,实则大可商榷:“怒”字后句号宜改冒号,“人”后逗号当删,“虏”后叹号改问号,引号后半亦应移至此。原标点之所以不妥,与误解“何其”义有关。又“何时”间或亦可如此用而不问时间。《维摩诘经讲经文》:“帝释,帝释,要知要知,何时将艳丽之人,便向吾前布施?但望自家收耳。”(672页)此为持世指斥假帝释之言,意谓何以将美女布施与我。疾路疾道疾路,即近路、捷径。《张义潮变文》:“仆射闻吐浑王反乱,即乃点兵,錾凶门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进军。”(114页)“上把”二字疑有误。《维摩诘经讲经文》:“与汝个修行疾路,须知方法在心头。”(613页)此用于比喻义。有时也作“疾道”,《张义潮变文》:“星夜排兵奔疾道,此时命总须擒。”(114页)除变文外,同时代散文亦有用例。《太平广记》卷一九〇《严节》:“上心方骇,谓泚兵有谙疾路者,透秦岭而要焉。”难为难为,等于说“难以”。《太子成道经》:“夫人道:‘大王何必多贪,求男是男,求女是女,一双难为求觅。”(288页)《八相变》:“空将白马,由恐狐疑,车匿鄙词,难为的实。”(334页)《维摩诘经讲经文》:“世尊遣教为使,往问维摩,彼上之人,难为酬对。”(639页)均为其例。又同时代散文韵文中也有此类用法。《北梦琐言》卷九《李将军女》:“人各有偶,难为偕老,请自此辞。”杜安世《菊花新》词:“儿夫心肠多薄倖,百计思、难为拘检。”拟“拟”通常表示“想要”、“打算”等意思,唐宋诗词中可含“必定”义,用作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变文也有同样的用法。《孟姜女变文》:“热(执)别之时言不久,拟如朝暮再还乡。”(32页)下句意谓必定在短期内还乡。《汉将王陵变》:“臣见陛下频战频输,今夜二时拟往[楚家]斫营,拟切我王本情。”(36页)此例中上一“拟”字为通常义,下一“拟”字为必定义,意言必定切合大王之本心。《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摩陀罗见此事,遂乃自思惟:‘今日对扬,我定将失。南边之者,以况新来,北伴(畔)之徒,拟将似我。’”(457页)“拟”与上文“定”字互文见义。其期“其”在变文中除用作代词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用法,分述如下:“其”可置于某些单音副词、连词、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之后,组成双音结构,“其”本身没有具体意义,刘瑞明称之为“垫音助词”。《晏子赋》:“使者晏子,极其丑陋。”(244页)《燕子赋》:“必其欲得磨勘,请检山海经中。”(253页)《捉季布传文》:“忽期南面称尊日,活捉纷(粉)骨细飏尘。”(54页)“期”与“其”同,“忽”为表假设的连词,义同“倘”、“若”。《王昭君变文》:“贱妾傥期蕃里死,远恨家人昭(招)取魂。”用法亦同。另“何其”之例已见前“何其”条。“其”又可置于形容词或表示存现的动词“有”、“无”之后,组成双音词。“其”本身仍然不表示任何意义。《太子成道变文》:“寂其太子,日夜转持戒行。”(325页)《佛报恩经讲经文》:“太子曰:‘王是我之父,我是王之儿,既有私愿心,合细其敷奏。’”(《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826页)以上“其”位于形容词之后。《汉将王陵变》:“汉帝谓二人曰:‘朕之无其诏命,何得夜半二人越对?’”(36页)《降魔变文》:“未审相国之家,儿女有其多少?”(362页)《太子成道经》:“遂唤夫人向前,有其嘱咐。”(295页)以上“其”位于动词“有”“无”之后。“其”又可置于普通动词之后,与现代汉语中动词后的附加成分类似。《伍子胥变文》:“日夜登其长路,旬月即得家中。”(25页)又同篇:“(子胥)即捉剑斩昭王,作其百般,掷著江中。”(21页)《汉将王陵变》:“诏其张良,附近殿前……汉帝谓张良曰:‘三军将士,受其痛楚之声,与寡人宣其口勅。’”(36页)又同篇:“灌婴谓王陵曰:‘请大夫说其此计。’”(39页)又同篇:“拟差一人入楚,送其战书。”(44页)《捉季布传文》:“陛下捨休倍足,免其金玉感黎民。”(67页)《叶净能诗》:“净能承其帝命,抽身便起。”(221页)《太子成道经》:“我儿雪山修道,不经一年以来,新妇因何生其孩子?”(295页)《八相变》:“精练身心,发其大愿,种种苦行,无不修断。”(329页)《降魔变文》:“六师匆遽,粗行大步,奔走龙庭,击其怨鼓。”(374页)不知名变文:“今日是个童子替其某乙。”(819页)按元人杂剧中“其”也有类似用法,如“染其疾病”、“打其一弹”之类。“其”有时似有表述时态的作用。人伦人伦,犹言“人众”,表多数之集合名词,“伦”即“辈、类、众”义,但已有虚化趋势。《伍子胥变文》:“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兵众含啼,人伦悽怆。”(21页)《王昭君变文》:“饮食盈川,人伦若海。”(104页)《韩擒虎话本》:“蛮奴心口思微(惟):若逢五虎拟山之阵,须排三十六万人伦枪之阵,击十日十夜,胜败由未知。”(202页)按《荀子·富国》:“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注云:“伦,类也。”可见变文的用法其来有自。但《荀子》的“伦”字义实,变文较虚。虽须诗词中“须”可通“虽”,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反之“虽”亦可通“须”,见《诗词曲语辞例释》。变文中亦有类似情况,今择举数例。《八相变》:“欲行三里二里时,虽是四四五回歇。”(336页)此犹言“须是”。《孔子项托相问书》:“夫子曰:‘汝年虽少知事甚大。’”校记一二:“虽原作须,椐甲丁两卷改。”《降魔变文》:“舍利弗言长者:‘园须即好,葱蒜极多,臭秽熏天,圣贤不堪居住。’”(364页)“须即”犹“虽则”。《搜神记》:“太子须死,犹故可活之。”“犹故”等“犹”,同义复词。须者虽也。又敦煌卷子斯785《李陵与苏武书》:“仆虽鄙愚,幸赖余绪。”“虽”字伯2498作“须”。是[一]是,因、为,表示原因或目的,作连词或介词。《李陵变文》:“臣兵马不合失利,尽是李陵教单于兵马,打臣兵马,失利输兵。”(94页)又同篇:“总是公孙遨下佞言,然始煞却将军母。”(95页)“尽是”、“总是”均犹言“皆因”。《秋胡变文》:“汝今得贵,不为汝学问勤劳,是我孝顺新妇功课。”“是”与“为”互文,均表原因,下句意谓是由于孝顺媳妇之功德。《庐山远公话》:“是他道安是国内高僧,汝须子细思量。”(185页)此例“是”字或以为句首语助,疑未确。《维摩诘经讲经文》:“居士悯众生及小果之辈,意欲广谈妙法,示现有疾于方丈室中,独寝一床,以疾而卧。是要度脱迷暗,总出昏衢,令知身命不坚,幻化为体。”(577页)此例“是”表目的,与上文“为”相呼应。按“是”的此种用法在诗词中也有用例,可为佐证,参见《广释词》458页该条、《诗词曲语辞例释》“是”字条第一义。是[二]是,在、当,介词或动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将沙数世世难穷,尽是诸国佛土中。”(426页)《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夫若邪淫抛女子,来生妻子不忠良,见夫出后便私行,只是街头觅共事。”(467页)《庐山远公话》:“是你寺中有甚衣帛钱物,速须搬运出来!”(172页)均犹言“在诸国佛土中”、“在街头”、“在你寺中”。末一例刘坚以为“是”表周遍,“是你寺中”即“凡是你寺中”,项楚以为句首语助词,并无实在意义,均疑未确。《佛报恩经讲经文》:“正是国人般取次,阿谁谏谍(劝)唱将来。”(《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828页)“次”为“时”义,“是”犹言“当”。《全唐诗》卷八0六寒山诗:“是我有钱日,恒为汝贷将,汝今既饱暖。见我不分张。”亦为“当”义,并可参证。又“是”此义亦见《广释词》456页该条、《诗词曲语辞例释》“是”字条第二义。是[三]是,倘若、如果,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韩擒虎话本》:“使君忽思量得法华和尚委嘱: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进一日亡,退一日伤。是我今朝现,必应遭他毒手。思量言讫,遂命天使同共商量,后来日朝现。”(197页)文中两“现”字均应作“见”,指朝见皇帝,“是”与下句“必应”相呼应,表假设关系显而易见。《燕子赋》:“云野鹤是我表丈人,鸠是我家伯,州县长官,瓜萝亲戚。是你下牒言我,共你到头。”(249页)同名另篇:“此言并是实,天下亦知闻;是君不信语,乞问读书人。”(236页)前一例意谓如你下状纸告我,我应奉陪到底。下一例“是”义显豁,无烦疏释。《佛报恩经讲经文》:“鹅鸭烹炮供辅相,猪羊宰煞祭神祗。是人家要须教买,得利偏多更莫疑。”(《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832页)用法亦同,因“是”有“若”义,故二者可叠用,构成同义复词。《妙法连华经讲经文》:“若是生心退却,故请便却归回。”(494页)是[四]是,又可用如能愿动词“须”。《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不是纳谷纳麦、纳酒纳布,唯是朝献香花、暮陈梵赞。”(475页)上下二句呼应,犹言“不须……只须……”《搜神记》:“即令遣送棺木、衣衾、被褥所是送葬之具,事事严备。”(875页)《难陀出家缘起》:“佛语难陀道:‘我缘今日斋去,是汝且与我看院’”均犹言“所须”、“须汝”。向[一]向,等于说“到”,用作动词或介词。《降魔变文》:“不向园来三数日,倍加修饰胜常时。”(367页)《太子成道变文》:“每向三十三天,共帝释分坐安居,说老空无常理。”(323页)《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日日倚门垂血泪,朝朝烦恼向心头。”674页)以上均作动词。《下女夫词》:“天教织女渡河津,来向人间只为人。”(277页)此例“向”作介词。按“向”表此义诗词习见,参见蒋绍愚《杜诗词语札记》“向”字条、《诗词曲语辞例释》“向”字条第四义。向[二]向,又等于说“在”,用作介词或动词。《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儿向他州虽吉健,母于家内每忧惶。”(690页)《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日日拾薪于晚后,朝朝采果向斋前。”(494页)“向”均与“于”互文。《维摩诘经讲经文》:“红日看将山上没,白云又向岭头生。”(632页)《欢喜国王缘》:“夫人曰:和尚,贱身生居草也(野),长向王宫……’”用法并同。按“向”的此种用法诗词例证亦多,参见蒋绍愚《杜诗词语札记》及《诗词曲语辞例释》“向”之第二义。向前向前,等于说“从前”,“向”本有“往昔”义。《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渐成衰朽渐尫羸,忘却向前歌舞处。”(652页)《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竟供养塔生天因缘变》:“红颜渐渐鸡皮皱,绿鬓看看鹤发仓(苍),更有向前相识者,从头老病总无常。”(765页)从头,逐一,意谓从前相知逐一老病而死。按白居易《琵琶行》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也指过去,只不过指的是事情的不久以前,略有不同。形相形相,与古代的“端详”同义,等于说“观看”,作动词而非名词。《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百般美味不形相,是种珍修(羞)不尝啜。”(698页)《丑女缘起》:“大王再三形相,嗟叹数声:‘何事最招如斯丑陋?’”(789页)又温庭筠《南歌子》词:“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亦为此义。行李行李,有“行走”义,用作动词。《降魔变文》:“巡街历巷,注耳顷(倾)心,行李之间,偶值阿难乞食。”(363页)《维摩诘经讲经文》:“我见居士,匆匆行李,急急入城,未委新别何方,唯愿慈悲指示。”(608页)均犹言“行走之间”、“匆匆行走”。另“行李”又可表“行色”义,用为名词。《伍子胥变文》:“女子答曰‘儿闻古人之语,盖不虚言。情去意实难留,断弦由可续。君之行李,足亦可知:见君盼后看前,面带愁容而步涉,江山迢递,冒染风尘。”(5页)“行李”前有“之”字,其词性可知。又《降魔变文》:“因何行李匆匆,轻身单骑?”(373页)此例“行李”“在匆匆”之前作主语,以解作“行色”为宜。因循因循,有“怠慢、轻忽”义,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又有“悠闲游乐”义,见《诗词曲语辞例释》。现就后一义增缀变文二例:《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亲情劝着何曾听,父母教招似不闻。仕宦经营全不肯,长期闲散恣因循。”(674页)意言长期无所事事恣意游乐也。《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自居山内学修行,不省因循入帝京,无事庵中唯念佛,有时林下只持经。”(489页)不省,不曾。此句意即不曾入京城游乐。余[一]“余”表成数后的不定零数,古今一般都置于数词之后,如“二十余岁”,但有时也可置于数词之前。郭文镐以为这种用法“唐以前似不曾有”,陈贻庭认为汉代已见。现于变文中亦检得二例:《降魔变文》:“三世诸佛,从此经生;最妙菩提,从此经出……传译中夏,年余数百。”(361页)《伍子胥变文》:“游奕经余一月,行逞(程)向尽,欲至楚邦。”又《太平广记》卷一八九《李密》:“唐高祖报李密书曰:天生蒸人,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联系此例考虑,这种数词前的“余”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即视作“逾”字的通假。“余”在《广韵》音为以诸切,余母鱼韵,开口三等;“逾”为羊朱切,余母虞韵,合口三等:二者纽与调均同,韵亦相近。余[二]余,又义同古代的指示代词“他”,等于说“别的”。《降魔变文》:“佛之弟子,不是余人,即舍利弗是。”(378页)《李陵变文》:“蕃中行兵马不是余人,是我李陵。”(93页)以上“余人”均与一特定人物相对而言,犹言“他人”、“别的人”。《佛报恩经讲经文》:“‘一时’者,师子合会,说听究意,总言‘一时’,拣异余时。”(《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814页)又同篇:“佛问:‘佛何故不于诸国诸山说经,偏于可舍鹫峰说经?’答:‘缘国胜余国,山胜余山,所以世尊说经此处。’”(同上,816页)问者言“诸国诸山,”答者称“余国余山”,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