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嫌调控的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公安部先后强调了公共安全基本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公共安全基本工作年”上大力发展和促进了公共安全基本工作。但是,无论刑侦基础工作的实践情况还是刑侦基础工作的理论研究都很薄弱,现实不容乐观。本文试图就侦查基础工作之一——刑嫌调控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模式作一探讨,以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人关注包括刑嫌调控在内的刑侦基础工作的研究。一、有犯罪可能的人员刑嫌调控是指公安机关对刑嫌人员秘密登记、调查、控制,从中发现犯罪嫌疑人的一项基础业务,是实现从人到案、主动进攻、先发制敌的有效侦查措施。刑嫌调控对象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有犯罪经历的人员。包括: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少管、有重新犯罪嫌疑的人员;正处于缓刑、假释、监(所)外执行、保外就医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法律状态,有继续犯罪可能的人员;各类在逃人员。第二类为有劣迹、行为不轨、经济来源不明人员。包括:行为不轨、有现实不法活动或者有劣迹受到行政拘留以上处罚,仍可能从事犯罪活动的人员;无正当职业或不务正业、有工不做、有家不归、居无定所、四处游荡、形迹可疑或经济来源不清,有可能从事犯罪活动的人员;流动人口中无正当职业或者以经商、打工为掩护有流窜犯罪嫌疑的人员。第三类为结交人员复杂及其他有犯罪嫌疑人员。包括:有团伙犯罪和有可能组织或参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可疑人员;持有、使用或存放、藏匿来历不明的可疑物品,有从事犯罪活动嫌疑的人员;其他有犯罪活动嫌疑的人员。刑嫌调控工作是对刑事犯罪嫌疑人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长期调查和控制的工作,是刑侦工作实现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措施,是“从人到案”的侦查破案机制的重要保证。二、研究刑讯逼供的基本原则(一)犯罪学和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刑嫌调控的对象往往是具有一定“人身危险性”的人员。“人身危险性”一词,最初产生于犯罪学,后来随着理论的发展成为犯罪学和刑法学共同的专业术语。犯罪学和刑法学中的“人身危险性”,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倾向性,既实施犯罪的可能性或再犯可能性,即包括初犯的可能性,还包括再犯的可能性,是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的统一。这里借用刑法学和犯罪学“人身危险性”一词来表达刑嫌人员犯罪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侦查人员一般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生理、心理状况、个性、社会经历、社会交往、一贯表现和态度来作为评价对象的“人身危险性”,进而确定是否纳入刑嫌调控对象的。(二)刑嫌调控是传统侦查手段和手段进行的侦查破案的一般原理是根据物质交换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根据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留下或带走的痕迹物证,达到认识犯罪行为的目的的。普通的侦查措施和手段,往往是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才展开的,往往是针对犯罪行为实施时形成的痕迹物证开展侦查的。然而,犯罪行为的形成往往经历犯罪前、犯罪时、犯罪后三个阶段。在犯罪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犯罪人员都会形成痕迹和特征。传统的侦查措施和手段,主要是集中于“犯罪行为实施时”的痕迹物证的搜集和利用。而刑嫌调控正是通过搜集和利用“犯罪行为实施前”以及“犯罪行为实施后”这两个重要阶段的“嫌疑情况”、痕迹物证等达到侦查破案目的的。刑嫌调控和普通侦查措施是一个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三)从人到案侦查模式的思维进程从人到案侦查模式是指侦查人员以各项侦查基础业务、专门侦查手段为依托,从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或不特定场所暴露出的、与已知或未知的犯罪相关联的嫌疑活动或嫌疑信息入手,确认其行为性质或确认其与特定案件之间的联系的侦查方式。从人到案侦查模式是围绕着嫌疑人是否实施以及实施了哪些犯罪行为展开工作的。这里的“人”是指在刑嫌调控发现的嫌疑人。这里的“案”,是指犯罪嫌疑人着手准备的预谋案件、正在实施的现行案件、久侦未破的积案和尚未发现的隐案等。从人到案侦查模式的思维进程是从已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反常表现出发,确定犯罪嫌疑人予以侦控,查明与之有关的而侦查部门尚未发现的案情。从人到案侦查模式贯穿了“主动进攻,先发制敌”的战略思想,贯穿“创造条件,主动出击”积极行为。突破了以前以案件为侦查起点的思维框架,提高了侦查部门和侦查人员主动发现、预防、控制和打击预谋犯罪的能力。从人到案侦查模式拓宽了侦查线索的来源渠道,掌握了侦查破案的主动权。(四)侦破案件,将调查、控制中发现的事实和档案,有利于侦查部门进行调查引导刑嫌调控,从工作程序上讲,应分两个部分,一是收集刑嫌人员的基本情况,摸清其底数,并据此建立刑嫌人员档案;二是对确定为刑嫌调控的对象的进行调查控制,切实掌握这些人员的活动、行踪,为发现、制止犯罪,侦破案件提供线索,同时将调查、控制中发现的情况充实刑嫌人员档案。刑嫌人员是具有犯罪的倾向性的人,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险性,但这种倾向性和危险性只是一种可能性和盖然性,并且这种可能性或盖然性是以客观诸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现实状态。因此,侦查部门必须对这种可能性和盖然性在预想和预断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和控制,进而发现事实和证据。侦查人员一般使用刑事特情、治安耳目、社区、内保组织、群众积极分子等多种途径进行控制,尽可能地掌握刑嫌人员的现实活动,及时获取犯罪线索。(五)情报监控制度1997年6月河北石家庄全国刑侦工作会议,公安部明确指出刑事情报、刑嫌调控、阵地控制为刑侦基础工作。作为刑侦基础工作之一的刑嫌调控具有主动性、建设性、系统性、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等特点。三、检查刑事法规中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人、财、物的流动范围的扩大,侦查刑嫌调控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一)对刑嫌调控工作重视不够侦查刑嫌调控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很多侦查人员急功近利思想突出,认为刑嫌调控工作需要日积月累、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成效,不愿意细致工作,认为不如多破几个案件,多抓几个人出成果快。加上平时忙于侦查破案,没有把刑嫌调控等基础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只有在刑事案件久侦不破时,才急着去建特情,摸排刑嫌,控制阵地,“临时抱佛脚”。(二)刑满前科不规范,渗透过多,作用不大有的刑侦人员仅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将刑嫌人员数量上报,表示任务已经完成;有的侦查人员把派出所掌握的重点人口全部纳入刑嫌之中;刑嫌资料不全,有的只有姓名、年龄,没有照片、指纹,只有犯罪前科情况,没有现实表现情况,一些资料没有录入上网,成为“死档案”,作用不大;甚至有的刑警在刑嫌姓名、性别等方面也是胡编乱造。当上级检查时,临时凑些材料应付,这些材料在平时的侦查中则不能发挥作用。如2003年瑞安市破获了一起系列性入室盗窃、抢劫、强奸案件,经查证,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在瑞安连续作案多达100余起,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度危险的对象,在作案前后近3年时间,虽一直居住在瑞安市但未登记领证,未能被我及时发现。(三)静态犯罪的现状侦查部门对刑嫌人员缺乏跟踪调查和动态掌握,对列控对象的现实情况不了解不掌握,一些已经查获处理或死亡伤残失去犯罪活动能力的对象没有及时撤控,一些对象离开辖区长期在外也没有向外地公安机关布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对静态的人变得相对动态,“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表现突出的是“人户分离”现象十分严重,一人有多处住地,自由职业者或无固定职业已成为普遍现象,人的活动空间更广阔,以往人的活动受群体制约的状况被冲破。面对严峻的动态犯罪,传统静态环境下的工作模式和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刑侦工作高效、实战、便于操作的要求。2004年瑞安市破获的“4.12”陶山特大持枪蒙面入室抢劫打金店老板陈某某的案件中,3名犯罪嫌疑人均系社会归正人员,按规定必须纳入刑嫌调控对象,然而在侦查阶段调阅上述犯罪嫌疑人的刑嫌档案资料时,发现相关资料不齐全,特别是动态性的资料基本为空白,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四)侦基础工作机构不健全就当前刑侦体制改革情况看,部、省、市级刑侦机构相对独立完整,但在不少县级公安机关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刑侦基础工作部门,基础工作机构也很不健全,刑嫌调控等基础工作得不到卓有成效的开展。此外,刑事案件发案数的增多,使大量警力扑在现案的侦查上,刑警们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做刑嫌调控、阵地控制等基础工作。平时缺少积累,破案就更花时间,侦查破所用警力就更多,由此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刑嫌调控工作相对薄弱。(五)强化点人口管理,加强侦查资源建设重点人口管理是派出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安部的有关规定来看,刑嫌调控制度与重点人口管理的工作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从工作目的来看,二者都是为了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力度。但在实际运行中,二者各自为政,严重浪费了侦查资源。应当认识到,加强重点人口管理,是对刑嫌调控工作的推动;加强刑嫌调控工作,则是对重点人口管理工作的延伸。四、刑嫌调控工作会出现越来越差当前刑侦部门管理的人、事、物、场所等基础要素更多地以动态、多变、随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仍然沿袭原来的手段和模式,刑嫌调控工作将越走越窄、效果将越来越差。在深入研究刑事犯罪整体走势和刑事犯罪活动规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刑侦工作的特点,侦查部门的刑嫌调控要顺应社会动态化、信息化、规范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刑嫌调控制度和机制,推动刑侦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一)注重刑嫌调控,将重点刑嫌进行分类调控侦查刑嫌调控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的基础工作。据有关资料表明,香港警方的刑嫌人员列控率达到总人口(含外来人口)的7%以上。福建省公安机关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刑嫌人员列控率达到8%。三明市现在常住人口260万,外来暂住人口20多万,按此要求三年内刑嫌人员列控数要达到23200多人。如果将这一任务全部落到刑侦部门,全市现在400多名刑警要人均列控近60名刑嫌人员,这显然不切合实际。因此,刑嫌调控工作必须建立有重点、分层次、动静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严密的控制网络。一般来说,侦查人员应根据犯罪嫌疑大小、现实危害程度轻重,将刑嫌人员分为重点刑嫌和一般刑嫌,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重点刑嫌人员由侦查部门重点掌握侦控,一般刑嫌人员由派出所、街道、社区、内保组织监督管理;重点刑嫌人员采取侦控和监控形式进行控制,对一般刑嫌人员采取监督考查形式进行控制。(二)犯罪监督管理的标准化1.刑嫌分子从公安机关处理刑嫌对象一经确定,就要按人头进行登记,登记格式有固定表格,刑嫌分子的登记卡片应报送市县公安局或区公安分局掌握,刑嫌分子的迁出、迁入、死亡、撤消、法办等更动,要按有关规定,分别处理。一般刑嫌登记内容有:《刑嫌人员审批表》、《刑嫌人员撤销审批表》、《刑嫌人员信息表》、《十指指纹卡》和各种控制、复查记录以及其他与刑嫌人员有关的信息资料。2.刑嫌个人情况调查控制通过刑嫌调控确定的刑嫌人员要逐人建立刑嫌档案。档案分为刑嫌人员档案和刑嫌调查控制档案。刑嫌人员档案主要内容有:确定刑嫌人员的报告;刑嫌人员基本情况,违法犯罪记录、刑嫌依据、体貌特征、近期照片、十指指纹、血型、笔迹、交通工具牌号、通讯工具号码等。刑嫌调查控制档案内容有:原掌握的线索材料和新发现的线索材料或情况;调查控制刑嫌工作计划;刑嫌分子每个时期的动态表现;经济收支、来往接触人员、早出晚归情况、行为表现等。刑嫌调控工作档案由列控单位建立和管理,实行专人管理,严格保密,有关部门查阅、借阅刑嫌档案时,必须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3.影响了侦查工作的积极性就刑侦部门自身而言,侦查破案的激励机制和目标考核管理机制正逐步走向完善和规范,而刑侦基础工作相关制度则显得空白。部分民警,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基础业务工作是软指标,不好考核,难出成果,没有建立专门的考核奖惩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刑侦民警开展基础工作的积极性。刑嫌调控工作一般应建立协调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一是协调机制。刑嫌人员的确定、刑嫌材料的收集与传递,需要治安、内保、户政和派出所的紧密配合。从实践来看,刑嫌调控工作应以刑侦部门为主,治安、内保、户政、派出所等部门要紧密配合。但从实际来看,刑侦部门是孤军奋战。二是制约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刑嫌调控中的职责以及未履行职责应受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要将刑嫌调控工作纳入刑警岗位目标责任制中,作为评先评估、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三是激励机制。根据刑嫌调控工作具体情况,制定刑嫌调控工作考核评比方案,奖勤罚懒,调动刑警刑嫌调控工作的积极性。4.刑嫌人员必须依法实施侦查工作侦查人员对本辖区内的刑嫌人员一经列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查控制。由于列控的刑嫌人员一般都是有犯罪活动嫌疑,但尚未发现、掌握其已进行犯罪的事实,不能对其开展立案侦查的人员,所以对刑嫌人员调查控制时,要依法实施,既不侵犯刑嫌人员的人身权利,又能使刑嫌人员得到有效控制,使他们的活动始终在侦查部门的掌握和控制之中。(三)完善档案材料在实际侦查工作中,有些侦查人员把一些刑嫌人员的基本材料建立档案后,以为这项工作就算做完了。既不会对这些人员进行调查、控制,也不会不断补充、完善档案材料。值得借鉴的是石家庄公安侦查部门的“1520”动态管理模式,即每“1”个刑警最少调控“5”名刑嫌,每“2”个月复查一次,失控率为“0”。这种定期与不定期管理方式的结合,确保了侦查人员对刑嫌对象的动态管理。1.发现刑嫌动态情况侦查部门首先要拓展多种刑嫌人员情报信息来源途径,通过对社会人口调查发现刑嫌动态情况;通过对派出所所管重点人口进行筛选发现刑嫌动态情况;对外来人口、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发现刑嫌情况;从群众检举揭发和来信来访中发现刑嫌情况;从办案人员工作积累的材料中发现刑嫌情况;从治安管理发现的有劣迹人员中排查刑嫌情况。2.以刑嫌人员常往来人员的居所和公共复杂场所为中心即以刑嫌人员居住地为第一点,以刑嫌人员的工作地为第二点,以刑嫌人员经常往来人员的居住地为第三点,以刑嫌人员经常涉足的公共复杂场所为第四点。尽可能地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强电施工方案
- 舞蹈剧目课程教学中人物塑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 基于协同增强效应的高导电导热低温固化银浆制备与应用
- TC4颗粒增强AZ91D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
- 规条与存在-托马斯·温特伯格电影研究
- 托斯蒂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分析与演唱实践
- 基于嵌入接触力先验LNN和RBF的打磨机器人的力位混合控制
- 单细胞饲料白地霉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的影响
- 超高压联合乳酸钙处理对牛肉嫩化的影响
- 2025年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长白山机场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波形梁钢护栏检测记录表
- 大田作物生产技术标
- 数学命题教学设计课件
- 叶芝《当你老了》赏析课件上课讲义
- 护士角色的转换与适应
- 小学后进生转化记录表4篇-后进生转化
-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知识培训
- 混凝土构件之梁配筋计算表格(自动版)
- 自制饮品操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