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佛教史上的通醉_第1页
清初佛教史上的通醉_第2页
清初佛教史上的通醉_第3页
清初佛教史上的通醉_第4页
清初佛教史上的通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初佛教史上的通醉

汉代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经历了南北朝的初步繁荣、隋唐的繁荣和宋元的衰落。明清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且开启后来之风的特色鲜明的阶段。朱元璋执政之后,对佛教加强管理,完善僧官制度,规定寺院为禅、讲、教(包括依瑜伽教修行及应赴佛事等)三类,僧人的着装也以不同的颜色相区别。僧人要经过考试,必须学习《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寺庙住僧要有所限制,僧人的流动则纳于政府的管理之下。在这种形势下,虽然佛教界的活动规范了,有了中兴气色,但是缺少动力,不久就趋于下滑;佛教与政府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政治的色彩更多,全国性的佛教界力量整合被削弱,地域或地区性的佛教力量得到加强。明代以后所形成的佛教格局及其性格,不仅影响了清代的佛教,而且还影响到民国乃至今天的佛教。一、无际影响了社会其他学者明清时代的佛教格局,主要是以地域性或地区性为特点的。在宗派上,禅宗一家独统天下,七分临济,三分曹洞,历史上存在过的其它各宗只是成为禅宗法派僧人的爱好,并不构成独立的宗派。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福建、山西、北京和四川等地。僧人们各占一个山头,虽然各地之间有着相互的往来、影响,但是却没有统辖的关系。四川是中国佛教大省,明代以后四川佛教开始逐渐在中国佛教界崭露头角。在此之前,四川的佛教界人才辈出,行者卓越,思想超发,文彩焕然,但是有特点的僧人都是走出四川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影响,而在川内则并没有冒出头来。如宋代的永明延寿、圆悟克勤等一代宗师,都是这样。从明代起,四川佛教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来自于无际明悟大师。月幻无际,俗姓莫,字明悟,別号蚕骨,四川安岳通贤镇人。无际20岁出家,习禅,举赵州“无”字公案传道,影响了很多年轻僧人,名燥一时。《重修道林寺佛殿记》载:“蜀去京甚远,人才杰出,如神禹启道统之传,孔明佐中川之治,与夫登膴1仕而树奇勋者,未尝乏人。若夫从事空门,激力造成佛之地,踪迹入神仙之境,邑无际禅2师之下,抑岂多见?师本折桂右族之子,早年得道,闻于京。正统3皇帝颁旨下召,师遂启程以奉教。由是超凡入圣之芳名,益重于天下矣。”4无际名声在外,很多杰出的僧人都来学禅,这些弟子再到外面发展,最终成为无际派的传承。例如无际的弟子在河南伏牛山很有影响,而且形成了势力。可以说到这个时候,四川佛教已经开始整体走出四川,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了。无际的弟子楚山绍奇,俗姓雷,字楚山,別号荊璧叟,四川唐安5人。绍奇继承乃师的志向,将无际派发扬光大。全国各地前来受法的弟子二百余人,使四川的佛教传到了四面八方。后人赞曰:“楚山行化,当明运昌隆之际,纯以心性禅应接群机。以故,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6此外,在重庆缙云山的缙云寺有如海真,其弟子宝金碧峰,乾州(今陕西乾县)永寿石氏子,得师命到五台山参访,“乃就山建灵鹫庵,四方闻之,不远千里,负糇粮来献者,日缤纷也。师悉储之,以食游学之僧,多至千余人。虽丁岁大俭,亦不拒也。”元至正戊子(八年,1348)冬,顺帝遣使者召宝金禅师至燕都,慰劳甚至,赐以金纹伽黎衣。翌年,命建坛祈雨,辄应,赐“寂照圆明”之号,诏主海印禅寺,又用名香、法衣之赐,声名大震,“自丞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将,无不以为依皈”。明洪武三年(庚戌1671),朱元璋诏宝金禅师至南京,留于大天界寺。太祖经常召宝金禅师入内宫询问佛法及鬼神情状,禅师奏对称旨。五年辛亥(1372)冬十月朔日,太祖将设普济佛会于钟山,敕命高行僧人十人莅其事,禅师与焉。又赐伊蒲馔于崇禧寺。六年壬子(1373)正月,全国各地沙门方毕集,太祖服皮弁服,亲行献佛之礼。又敕禅师于圆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事成之后,宠赉优渥。宝金禅师的影响,在明初可谓至极,宋濂称:“所至化之。故其在山也,捧足顶礼者,项背相望。其应供而出也,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现,其行事多可书。弟子散之四方,无以会其同。”7明末清初的文人钱谦益指出:“国初大浮屠,惟碧峰最著。”8宝金碧峰的后人将祖师的法脉发扬光大。据佛典记载,一共有26个法派都是碧峰一系的后人,分布在大江南北。这是四川佛教的另一派别走出四川后,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二、聚云与破山的关系明末四川战事频繁,杀戮惨烈。明玉珍、张献忠流寇、明军与清兵的轮番兵战,使人口与生产设施遭到极大破坏,原来已经走出去的四川佛教,如伏牛山的禅宗法派,因为过于注重于修炼心魔,而缺少发展空间。剿匪拉锯战使这里的佛教也最终也被消灭殆尽。然而,中国的佛教始终没有在战火中彻底毁灭过,严酷惨烈的生活更能让人们在佛门中得到精神的慰藉,高僧也在流离的年代再次出世,发出耀眼的光芒。随着大量的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的移民迁入,四川人口逐渐开始兴旺起来。清代,重庆佛教开始崛起,其标志就是在沿着长江一带先后出现了聚云吹万与破山海明两大僧团。聚云吹万,讳广真,僰道宜宾人,俗姓李,父祖三世为婆罗门师。他幼而业儒,长而事佛,得法于月明联池老人——大慧宗杲十四世孙。聚云在忠县治平禅院说法,弟子云集,势力覆盖川东川南地区。史载:“当师之时,禅风衰晚,师则慨然有从先之志,套板时腔窃耻而不为,是以涉海入吴,穿闽过粤,一带烟霞物色尽在目中,大都墨浪笔花竞浮场社,无有可其意者。自湖东开法后,便尔返棹锦江,家君挽留,卓锡树帜云根。年来开堂,众至数千指。师之教人,每以慈悲真实忍辱为训,不稽之言不出诸口,随俗之事不行诸身,凡其作则立规者,皆准先正之典型,而不以师心自用。遐哉,其不可及也!”聚云使四川的佛教有了新的气象,故后人赞曰:“大师崛起而中兴之。匪第光显径山,鼎新临济,而且扶宗拯弊,身体力行。师盖千古法门之功臣也!”9破山海明,姓蹇氏,讳海明,号破山,顺庆府大竹县人,渝州忠定公后裔。父讳弘,母徐氏。行年十九,忽厌尘凡,薙发出家。思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遂终日疑闷,乃阅古人公案,如铜山铁壁,无隙可入。于是孤身出蜀,见数耆宿,俄住楚之破头山,刻期取证,从前碍膺之物,泮然冰释。后至天童,成为临济正脉传人。破山回四川,住梁山之金城寨双桂堂,四方学者,至复如归。“师之名,上自朝廷,下及委巷,近而中夏,远而外国,罔不闻知。”9聚云与破山两大僧团同在一个地区,一山不能容二虎,不免发生摩擦。“宗门割裂,斗诤成风,家创一言,人标一解。”10从表面上看两家的斗争是对佛法的理解差别造成的。例如,破山批评聚云:“钉椿摇橹,妄拟祖庭,反谓嫡悟嫡据者为非,自甘嗣远嗣死者却是,甚至穿凿识案,谩惑无识之辈,纽捏枝派,冒籍有宗之门,不知大慧门下有九十四人,迄今五百年来,久无影响。而聚云辈焚香发誓,结五十三人,挝鼓升堂,一旦嗣之,不知斯辈得何据乎!试问聚云辈,梦眼何故不开?活的不嗣,而反嗣死无对证者?何不索性做个过量人,独擅嘉声亦得,而乃刺脑入胶盆耶!既谓汉月致书,识聚云为大慧种草,则何不效黄檗,不嗣马祖而竟嗣百丈!今聚云反嗣大慧而不嗣汉月,较之古人之智,天渊矣。遂作《佛道声价》,以辟吹万远嗣大慧之妄。”11这是破山指责聚云违背传承,妄称接法,“冒籍有宗之门”。聚云回书破山云:“末法时代,境界易迁,一切耳目,皆以郑声锦缕为快,若云出脱一步,则面墙而立尔。山野把钓临江,亦有年矣,能变化吐风雷者,曾有几鳞哉?”12虽然没有从正面回答破山的发问,但也强调了“郑声”的重要性,以此来驳破山的“家创一言,人标一解”的做法。从深层次看,两家的争论背景还缘于当时佛教界两大争论之一——密云圆悟与汉月法藏之争。破山属于密云派,聚云属于法藏派,圆悟与法藏两家在乾隆的干涉下,以法藏一派为输家,密云一派取得了胜利。而在四川重庆,则反映为破山最后成为赢家。三、破山:暂归天童,一从“一”到“三不”丈雪通醉是破山海明的弟子,也是清初四川地区最有影响的高僧之一。丈雪通醉,内江人,俗姓李,父讳梅,母姚氏,家世望族。通醉自幼习儒,代讲小学,歌古时令,兼而得之。又阅佛书,问道性相,追求佛源,策进禅关,了脱生死。23岁从鉴随禅师受戒。25岁谒破山老人参禅问道,得师精髓。破山为其更名曰“丈雪”。次年出川,居天童,挂金陵,七年后回川,谒破山师,任首座,得师拂子。兵祸延绵,被迫流浪,开法贵州、陕西等地,又到浙江与金陵等地参访,晚年长住成都昭觉寺,终老于斯。丈雪广开法席,接引来者,弟子凑泊,在全国都有影响。人称“宗乘一唱,三藏绝诠,祖令全提,乾坤失色,况是六月炎天,陡见寒威冰雪,茅檐下龙象纵横,拄杖边鹰鹞失所。”13通醉出家以后,因战乱影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蜀中流寇横行,惨遭涂炭,遂至拥兵百万自卫者,四方锋起,饥馑存臻,丧乱频仍。师草衣木食,艰苦备尝。恒偕灵筏,昌淡竹密,宿塚间树下,而无定居,时人称为三大士。”他曾作遣怀诗曰:“烽火惊人入路玄,数峰猿鸟冷相煎。溪边红浪多应血,汉外乌云半是烟。满肚愁肠如石劫,一条穷命似丝悬。虽无活计安身术,幸有芒鞋脚底穿。”通醉为了躲避战乱而到夜郎,他自作从军行诗云:“烟云冉冉逐征衫,箬笠从戎度岭南。免角杖成平寇戟,龟毛反作赶山鞭。肉边饭混三餐饱,脚上泥和一觉眠。惆怅汗颜何日洗,高提祖印继南禅。”可知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能够混到饭吃就已经不错了。特别是“上有老母年高八十,川中竟无寸土之宁”。因战争的影响,他的母亲去世时,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为人子者,生不能养,死不能葬,世间之大罪人也。”严酷的现实,使他对百姓的疾苦与国破家亡更有一番感受,发扬佛教的济世情怀,对人间充满现实关怀,要把佛教的报恩思想发挥出来,即使在寺中也“以慈母年高,烽烟峻阻未及侍奉为恨”14。通醉深得破山的喜爱与信任,曾经代表破山到宁波天童替师扫墓,代师宣法。“为其得法破山本师,圆就语录一大公案。”15他成为破山僧团里仅次于破山者,只是由于时逢乱世,他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示出来,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破山圆寂以后,其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通醉,甚至可以说是他掌握了领导权。通醉对破山非常崇拜且又忠诚,他归依破山之后,一直以破山传人自居。他到天童学法,受到天童密云圆悟的赏识,几次到丈室单传玄机。“吴越宗匠虽多”,但他只笃信万峰(案:破山所在的万峰山),因此“作略微妙,遂买舟还蜀”。回到四川以后,战争让他流离失所,但是他始终与破山保持联系,破山只要有事召唤,他立刻前往,毫不拖延。破山的语录出版,是由他来集资,并请人写序而完成的。清世祖十四年,破山要他前往宁波代扫密云圆悟塔,他领命前行。破山特意送书扇诗:“雪骨冰饥谁个知?”临行,又赠扇头诗:“清风赢得还归掘,漫莫逢人露一丝”,表达了对他的信任。破山在双桂堂病重,手诏通醉前往,通醉从成都星夜走诣赶到重庆,然时间太晚,最终没有在破山离世前见上最后一面。通醉主持了破山的葬礼,“将塔师全身于梁之艮龙山麓,影堂设于成都之昭觉,走书请铭于不佞。”16另称通醉“仍负破老人衣钵爪发回昭觉,建塔于影堂之侧”14。清代,四川是一个偏远的地区,四川人尊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四川的佛教也具此浓烈情怀。重庆大足石刻就镌有《父母恩重难报经》的内容。这种集孝道与报恩于一体的思想,在四川佛教界里非常显著,也正因为如此,在四川佛教界里非常讲究法派传承和祖师崇拜。而这些思想也在破山与通醉的身上明显表现出来。通醉在天童寺直接向密云圆悟学法,而且密云圆悟也认为他是可造之材,但是通醉严格遵守师道之训,仍以破山为师,终生不改,这种忠诚精神也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提倡的。如果我们大家都像通醉禅师这样,尊师爱道,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应破山要求,通醉到南方,除了扫塔之外,还广访旧交,在嘉兴“刻破山和尚全录,入楞严寺经坊流通”。木陈道忞是破山海明的师兄弟,误听谗言,说通醉是打着破山旗号来浙江“假攀”,通醉专程到道忞的寺里,严正声明:“贫道有椿不平事,举似众护法可为千古龟鉴。昔山翁(道忞之号)法叔在天童职书记,号木陈。贫道寓藏堂,聚首数年,彼此同参,无何今日不认为同参,而并不认为法侄。种种谑刺欺法门大甚,想昔挞隐,元为不孝,今视丈雪为假攀,法叔独霸诸祖庭,欲抹杀破山、费隐两家矣。”通醉的严词,使道忞不得不“对众举誓”,让通醉息怒。通醉在杭州,表达了对当时禅宗内部嘈杂状态的看法,认为“曩者令师三峰和尚太穿凿,法兄倡和潭吉,而和潭吉不得善终。闻《五宗救》板在法兄处,宜火之。今法门虽盛,乃衰之渐也。昔日安楞严误读句逗,大误法旨。兄今嘱人圈点《指月录》,杜撰不少。老安闻之,则惭愧无地。”14明末清初,佛门内部因争正统法诤激烈,密云圆悟与弟子三峰法藏水火不容。圆悟弟子木陈道忞撰《五宗辟》,三峰撰《五宗原》,弟子潭吉弘忍为支持乃师撰《五宗救》,称“爰集从上列祖之悟繇,起自释迦,终于天童三峰,凡六十九人,以尽临济一宗,串珠而下,有建立者,有守成者,有扶救者,其间升降,历历可观,使宗祖之眼目不至扫地,以待夫天下后世英杰者出,再振而起之。非辨也,救也,故曰《五宗救》。”17是书出版引起禅门内部剧诤。通醉站在师祖与师叔的立场,尽辟三峰与潭吉,力主毁版烧书,鲜明地表达了四川佛教界不妥协的麻辣性格。同样,清代四川佛教的发展也离不开通醉。他以四川佛教领袖的身份为中国佛教作了巨大贡献。通醉54岁开始恢复昭觉祖寺。他感慨祖庭凋零:“甘龄今复见华阳,载路荒榛覆古梁。小径淡分烟树影,幽岩初醒月华香。惊人野鸟咸歌啸,科首残黎牧大荒。目极天涯无点翳,暂抛汗雨洒危疆。”他召集众人到昭觉故址,得到成都城内众多护法的响应,结茅50余间。在诸山僧与居士善知识的帮助下,筹得耕牛40头,垦荒种菽,又修水渠50里,维修长堤500尺,昭觉一寺重新恢复,成为成都城著名的道场。同时因他发心重修的水渠和长堤,也使当地的老百姓受益,“至今濯锦兵民皆获水之益也”。14清代是一个佛教界盛行编纂语录和灯录的时代,禅宗僧人多有撰著。四川佛教界僧人重视文化的传承,在清代出版的藏经里的各种语录,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四川籍僧人撰写的,聚云吹万一派和破山一系的僧人均有人名列其中。他们之所以能够把文化事业做起来,是缘于这时四川佛教的整体已经发展起来,在整个中国佛教界占有一定的地位。通醉在南方访问费隐通容时,通容对四川佛教称赞有加:“四川法道赖公弘维,所以吴越缁素咸生渴仰。”14西南佛教界注重历史记录,但在四川地区却没有刻经之地,很多禅师的语录都是送到浙江绍兴刻版流通的,这与四川的文化不普及,以及发行市场不力有重要的关系。回想到宋代在成都首刻中国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的传统,这是一种倒退。不过这种局面后来最终还是被改变了。清代下半叶时,成都昭觉寺和文殊院都有自己的刻经处,特别是到了民国以后,四川的佛教文化事业非常繁荣,佛教界专门办有自己的佛学刊物。但这只是后话,不属于本文的内容。通醉对清代佛教的贡献是整理与出版了《破山全集》,对整个中国佛教史作出的贡献是编纂了《锦江禅灯录》。在此之前,四川佛教界没有出版过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四川佛教史的著作,明代曹学全曾经编纂过《蜀中广记》,里面收有四川僧道人物与佛寺的专节内容,但不足以构成完整的四川佛教史。《锦江禅灯录》的出版,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21卷(含目录一卷)灯录辑录出生于蜀地或来蜀地说法之历代诸禅德之源流、行实、机缘、颂古、法语,以及护法宰相、居士和神僧、高僧的机缘语句,总数达到一千余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大事。为了撰写这本书,通醉花了20年的时间,“搜罗全蜀古今知识,及高僧或现宰官居士等身,宝匣中秘要,廿有余年,辑成一书”18。现在看来该书有很多不足,特别是没有如实地记载聚云一系的僧人生平事迹,反映了佛教内部派系斗争的偏见和残酷。作为同样回报,聚云系的弟子性统在普陀山编纂《续灯正统》时,也基本上没有把破山系的僧人放在里面。但是《锦江禅灯录》毕竟是第一部记载四川僧人的历史性著作,仅就这一点,通醉已经永载史册,让我们受益。通醉对四川佛教的另一个贡献是开拓了周边地区的佛教。为丈雪禅师语录做序的车度轹严大参曾说丈雪“者些络索,乃秦蜀六坐道场时,布漫天网,子捞摝人天底钩饵也”。这是指出了丈雪在建设佛教寺院方面的贡献。通醉接受破山的委托,到天童扫塔,取道北路越秦岭,路过汉中,受到当地佛教徒的欢迎,延请主持汉中静明寺,通醉慨然允诺,遣派弟子懒石聆前往,静明一寺从此香火鼎盛,影响汉南。时人称赞“者样师表天下罕有,自此宗风丕振汉南矣”。14贵州过去曾经是一个蛮荒之地,佛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虽然有人研究过唐代时贵州已有佛教传入,然而文字资料极少。从明代起,贵州梵净山开始有僧人驻锡,朝廷对其进行敕赐,该山烟火开始燃旺,成为贵州地区最有势力的佛教重镇,但是这时流传的是重庆缙云山系如真弟子金碧峰的法派。明末清初,大量士大夫逃禅,贵州和云南的佛教开始崛起,其中主要受到了四川佛教的影响,特别是破山一系的僧人进入贵州和云南等地,使这两个省的佛教与四川佛教一起构成了西南佛教整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全蜀残乱,惟夜郎(案即贵州)无恙”。14通醉隐居在遵义19桐梓县衫台坝的白牛山,创建了雪居寺,领众躬耕,以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戒,最终使这里变成了佛教的灵山,吸引了诸山耆旧和众位檀越。后来通醉又在遵义禹门居住,人称“禹门丈雪通醉”14。陈垣先生曾在《滇黔佛教考》里,专门梳理了破山系僧人在贵州弘法的情况,其中对通醉及其弟子在贵州弘法的情况列出了详细的传承资料,据陈垣先生统计,禹门丈雪通醉”在贵州开出的法派弟子如下(P.265):由上面的表格可知,一共有通醉的弟子67人在贵州弘法,占整个贵州地区破山系121人总数的一半以上,涵盖了贵州大部分地区,以遵义为其重点。在众多的弟子中,有很多人都是贵州佛教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例如常涵,字半月,四川(今重庆)邻水人。陈垣引郑珍《播雅》云:“雪师自顺治庚子归昭觉,禹门棒喝寂然。至康熙已酉,乃遣月自昭觉来禹门,复整法幢,月浦汀声,又振广长矣。”此外,通醉的弟子对云南的佛教也贡献尤多,懒石既为其一,陈垣引《懒石语录》嘉禾汪庭序曰:“懒石禅师住锡汉中静明,再迁宝林,再应滇池南商山之席,从此道播南天。……睹懒石如睹丈雪、破山,并睹密老人勿替也。”(P.268)天童寺僧可曾经说通醉“是天童漏网者”,这是赞叹通醉在禅法上也是天童一派的佼佼者。通醉的禅法,虽曾经自修过《禅关策进》,但是主要还是受到了破山与密云圆悟的指导,可谓一脉相承。六胜居士琅邪王玉生书云:“今丈和尚荷破山老人钵袋,披露胸襟,为中下钝根说法不得已,而有棒有喝,有语录,电光石火,难为凑泊,乃从门外数他人家珍,说话不着屋里,或曰三教岐途,互相诋毁,是不知一贯传心,喟然,悟道直下承当,死去活来,心性二义,圣圣同然,而后乃今由丈和尚语录上见饮光破颜,知语言文字非语言文字也。”20天童禅法,乃是临济宗的禅法,以棒喝机锋,大机大用,直指人心,悟人得道。此如明人所说:“济宗孤迥,只余一条白棒入泥入水,为人一言半句,吐气总在白地。光明锦中掀翻播弄,直是百尺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