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怀 古 迹赏析_第1页
咏 怀 古 迹赏析_第2页
咏 怀 古 迹赏析_第3页
咏 怀 古 迹赏析_第4页
咏 怀 古 迹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精选17篇)

咏怀古迹篇1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肤浅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争论唤起同学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同学的爱好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同学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头,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严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剧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解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头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争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顽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人们展现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争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盼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

【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毕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解释,可让同学讲,以训练其表达力量。)

【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莫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选择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点拨之六】“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连接。正由于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由于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点拨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似乎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家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肤浅、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头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预备。略)

2、争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肤浅怨恨)

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索: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准备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同学思索争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老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原载《语文学习》2022年第2期)

八、课外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咏怀古迹篇2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尝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尝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教具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补充

课前抽同学背诵《秋兴八首》,检查学习及复习状况。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XX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日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查找答案。(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当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旧动荡担心,诗人照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三、听示范朗诵,同学正音并仔细品尝诗歌情感。(幻灯链接)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四、同学齐读,请同学结合解释,依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明确: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靠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熟悉昭君漂亮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五、结合时代背景及身世,理解诗歌。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仆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漂亮,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日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当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家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特别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怜悯。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肤浅、幽怨的琵琶声!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头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的确需要巨大的士气和毅力,而这宏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顽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特别美,我自己很喜爱,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

从字面上看,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剧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

唐玄宗天宝五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肤浅怨恨)所以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六、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头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家乡,境况和昭君相像,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芳香,想象风沙咆哮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家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七、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学以致用: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

1、崔道融的诗怜悯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方)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咏怀古迹篇3

(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篇4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肤浅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争论唤起同学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同学的爱好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同学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日,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1)同学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老师范读。

(3)同学集体朗读,留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解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头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3。(争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顽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人们展现着千古的悲伤!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盼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书:民族偏见

思乡怨恨

胡俗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毕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解释,可让同学讲,以训练其表达力量。)

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莫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选择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刘献廷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

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连接。正由于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由于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板书)

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似乎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家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肤浅、幽怨的琵琶声?(放琵琶曲,渲染悲剧氛围,感染同学。)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头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预备。略)

2、争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

板书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异国有志难展

借古伤今

七、拓展

到此咱们对昭君和诗人杜甫应当有了更深化的了解,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怎样的形象?

附:(1)诗的大意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对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今不再回来,永久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漂亮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哀痛,胡人乃于立刻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咏怀古迹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肤浅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争论唤起同学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头,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严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剧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始终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受联系起自己的境况。其次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孤独     ,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芜的景象写得格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解释、感知诗歌)

思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赏析诗歌

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头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也许是由于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的确需要巨大的士气和毅力,而这宏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顽强性格的象征!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顽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毕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解释,可让同学讲,以训练其表达力量。)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盼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莫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选择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似乎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家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肤浅、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头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㈡三读诗歌,鉴赏语言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人们展现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㈢四读诗歌,鉴赏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肤浅的怨恨。

六.比较鉴赏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际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解释】汉代长安四周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今去向天际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寒冷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漂亮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受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布满了怜悯,但杜诗不只停留在怜悯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头,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其次联是“一上玉关道,天际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终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由于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

七.课时小结

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擅长汲取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阅历,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制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很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八.作业布置

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

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咏怀古迹篇6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把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尝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沟通感悟

媒体使用: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送别诗、咏秋诗(板书,并请同学略作回顾)的鉴赏,总结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咏怀古迹》板书题目)

问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可结合课件】

读史或巡游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大事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问2:学校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期望同学能够答出本课拓展引申要用的杜牧《赤壁》或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二、初读感知

问题引领:读这首诗明确这首诗咏叹的对象是谁?

自主探究

请同学单读,指出优缺点。

成果展现:请同学回答咏叹对象:明妃(请同学回顾有关避讳学问)或王昭君

三、再读体会

步骤一、导引问题: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可结合课件】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文字赐予昭君的评价,那么杜甫笔下写的.是昭君的什么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同学小组争论回答:怨恨。(并复习关键词把握诗意的方法)

步骤二、齐读体会。同学小组争论理清诗意。

问题引领:诗中写的是昭君的什么怨恨?结合诗句回答。(旨在让同学反复诵读领悟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四、精读争论

问题引领:写王昭君“怨恨”有何用意?(即咏怀内容)

【方法】步骤一、迁移引申,获得启发。(引导同学一起分析学校学过的咏史诗从中获得启发)【可结合课件】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学沟通这些咏史怀古诗的咏怀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老师点拨:(先请同学回答,老师指导《赤壁》主要借咏史抒写个人遭受;《贾生》既抒写个人遭受,又借古讽今,讽喻现实;《乌衣巷》主要抒写物是人非的兴衰之感。)

步骤二、成果展现。老师启发:从这些内容中能否启发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咏怀内容?那么题为“咏怀”,写王昭君的“怨恨”有何用意?(最好启发同学回答出二者的共鸣或相像点)

(联系知人论世)

昭君远嫁异域怀念故土美冠后宫不被宠幸

自己漂泊西南思乡思念长安壮志难酬

【板书或课件】

五、感悟总结(启发同学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两个总结,最好由同学概括)【可结合课件】

(一)咏史怀古诗的主旨内容的一般状况

(二)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板书)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根据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鉴赏李商隐《马嵬》

同学发言后老师点拨。

七、力量提升【可结合课件】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问:这首咏史怀古诗的用意?(旨在让同学拓宽思路,既要把握咏史怀古诗的一般内容是抒写个人际遇或对时局感慨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但也有其他的思想内容)

本诗对历史做冷静的思索,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咏怀古迹篇7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行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教导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懊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缓缓读最终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整体感知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富强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可资参考。

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

三、鉴赏要点

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擅长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非常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担当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旧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诞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也许是由于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的确需要巨大的士气和毅力,而这宏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顽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消失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实,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顽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知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旧憧憬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究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奇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白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终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妙的品行,又怜悯她的不幸。

2.诗人的寄予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受跟昭君太相像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咏怀古迹》诗歌鉴赏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四周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原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美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好玩的对比。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谈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严肃。”亦与此意相接近。毕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必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也许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认真地对比一下之后,我们应当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洁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好像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阔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珮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久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珮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惦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殊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芳香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立刻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立刻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常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很多人怜悯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亲密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久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由于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重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严肃”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严肃”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美的诗句来严肃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予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境况和昭君相像。虽然他在夔州,距家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旧是可望不行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家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予自己惦念家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谈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谈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咏怀古迹》原文和译文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靠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熟悉昭君漂亮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篇8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把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争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化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文:

(诞生地:昭君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美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严肃。”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

“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

《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哀痛与相见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现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家乡的苦痛。“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1、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解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漂亮。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2、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由于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怜悯,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3、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予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境况和昭君相像。虽然他在夔州,距家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旧是可望不行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家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予自己惦念家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谈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谈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千载遗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释“作胡语”“论”

“作胡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鲍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简文帝作《明君词》十三首,梁范静妇沈氏作《昭君叹》二首,均是后人怜悯怀念昭君的作品。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立刻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立刻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常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很多人怜悯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亲密难分了。

“论”:诉说。

二、总评诗文:

1、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2、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独推此诗为绝唱,一能包举其生平,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镇静有力

咏怀古迹篇9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感受诗歌的肤浅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力量目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德育目标通过争论唤起同学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日,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设疑自探

(一)学始于疑

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头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3、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受,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老师可将同学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

1、景物?

2、情感?

3、拓展?

(二)自探要求

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

2、时间三分钟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组内沟通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看法,做好展现评价的预备。

展现——两分钟后,出示展现任务安排及要求

例:问题一:——第一组展现(前黑板)

问题二:——第四组展现(前黑板)

问题三:——第五组展现(前黑板)

评价——展现接近尾声时出示评价任务安排及要求:

例:问题一:其次组评价

问题二:第六组评价

问题三:第七组评价

答案解析:

问题一: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二: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盼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

问题三:

【明确】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

四、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予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明显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予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谈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五、质疑再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索一下,现在提出来。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毕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六、运用拓展

自主编题——我做小老师,我来考考你

小组推举优秀习题,由出题人领着同学们完成。

请同学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七、课堂总结:

1、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作点评总结。

2、师总结:我们学了借古人古事寄予感慨,大家以后也可自己作诗并引用典故

补充修改

“秀出我的风采”——

展现要求:

1、书写要仔细、规范,答案要点要清楚全面;

2、口头表述声音要嘹亮、清晰;讲解完后要问:“大家是否还有什么补充?”

3、非展现的同学连续争论,做好补充评价预备。

评价要求:

1、评价同学声音要嘹亮、清晰;

2、先点评展现同学应当留意的问题;再点评展现的答案,力争进行补充或必要的拓展;最终对展现组进行评判打分

3、其他同学仔细倾听、乐观思索、大胆质疑

咏怀古迹篇10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肤浅感情,领悟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争论唤起同学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同学的爱好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同学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头,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严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剧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解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头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

明显不是。

写景。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争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顽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人们展现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争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盼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