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等1_第1页
各具特色的民居等1_第2页
各具特色的民居等1_第3页
各具特色的民居等1_第4页
各具特色的民居等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课前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

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

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

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

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

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

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

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

”,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

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

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

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

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

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

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

,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

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

,他们仍感觉是甜的。)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

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板书设计: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

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

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

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

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

民风民俗。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

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

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

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

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

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

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

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

充。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

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

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

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

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

风情。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

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

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

确自己要写的内容。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

来介绍民风民俗的。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

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

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

进行修改完善。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

起个醒目的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

、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

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

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

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

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

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

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

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

情?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

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

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

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

,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

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

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

,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

岁。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

,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

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

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

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

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

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

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

捕前后)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

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

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

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4.交流展示、评价。《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

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

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

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

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

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三、细读课文

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

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

什么?

2.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

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

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

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

。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

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

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

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

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

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四、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

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

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

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

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

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

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

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五、小结

板书:灯光

灯光(多好啊)幸福生活

火光(多好啊)生命换取《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

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

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

会的目的。)

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

独立成为一段。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

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

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

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

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

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

着密切关系。四、学习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

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

,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

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

要重的。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

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

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

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

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

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

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五、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

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

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2.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

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

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

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

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

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

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

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

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六、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

,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

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

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七、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

,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

、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

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

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

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

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

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

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

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

、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

目标。八、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

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

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难点: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

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

这篇文章是何其芳同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

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他这“一夜的工作”效果怎样?我们还得

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

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

了一件什么事?

(2)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

括?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3)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劳苦?(工作

劳苦)。

(4)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简朴?(生活

简朴)。

小结: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三、学习课文

1.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又

从哪几方面讲他生活简朴的?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结果,随机出示并指导朗读。

(1)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

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

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任务重)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

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

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审阅细)

c、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时间长)

(2)看图导读:此时夜很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在认真地

批阅文件,他看看画画,还不时停笔想一想,他的工作是那样的劳

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几句话呢?

(3)出示“周总理的一天”深化情感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休息

师:同学们,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人民的事业夜以

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一生。我们读着课文内容,

看着总理的日志,看看画面想说些什么呢?请将自己的感受用一句

话在插图旁写下来。

(4)学生出示并分析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a、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设备简陋)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

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夜

宵少)

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

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

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4.指导阅读第三部分。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

想对全世界说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读了本课又想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要求读出热爱总理的感情)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体会对比写法,感受总理伟大人格。

(2)领悟通过小事展现人物精神,表达真情实感。

3.指导课外实践

从下面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

(1)结合资料,办一份关于周总理的手抄报。

(2)写一首赞颂周总理的诗,读给别人听。

(3)自由组合举行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板书设计:一夜的工作

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当众即席演讲的能力。

2.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

话、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

3.口语交际中,要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往,敢想敢说

。还要耐心倾听、进行评价。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4.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

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5.能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教学重点:

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话、

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

教学难点:

1.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

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2.能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丰富写作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课前,老师已布置你们收集一些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说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积累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3.这些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是否给同学们一点启示,同学们

,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更应该及早立下自己的志向。今天的口语

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板书:我的理想)二、明确要求,自己准备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小树立目标十分重要。那么,你的理想是

什么?(板书:我的理想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想。

3.汇报自己的理想。(老师随机提问)三、小组交流

1.同学们,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你们都有崇高的理想。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练习把自己的理想,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

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说出来。(板书: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

?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推荐上台交流的同学四、班级演讲

1.大家都讲过以后,各小组推荐讲得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参

加班级“我的理想”的演讲,要注意演讲的要求。

(出示小黑板:1.吐音要字正腔圆,语气要刚柔相济,2.情绪饱满,情感真挚,情趣盎然。3.仪表端庄,笑容可掬,谦逊有礼。)

2各组选手进行演讲,师生评议五、课堂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演讲,老师也不由得热血沸腾,真是有志不在年

高!现在就请你把今天演讲的内容整理成题为“我的理想”的作

文。注意写清楚三方面内容:

(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

(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六、作业:习作《我的理想》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评析作文《我的理想》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2.学生能根据别人的评价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制订作文评价标准

1.读作文要求

2.制订评价标准

(1)是否写清楚了自己的理想、产生这个理想的原因和准备

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2)是否运用了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作文内容是否丰富

(3)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二、抽一篇作文和几个片段进行全班评价

1.展示一篇作文,师生共同评价出优、缺点;

2.集体评改。

3.展示几个片段,包括好的和有明显问题的,共同评价、修

改。三、同桌互评四、自改。五、誊写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囚歌》

3.阅读革命书籍

教学重点: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学会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盘点二、交流平台

1.读对话,想想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什么?

(本组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回顾课文内容

(1)本单元每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抽生说

3.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4.结合所学课文《匆匆》等讨论首尾呼应的好处

5.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二、日积月累

1.读诗《囚歌》

2.交流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生平

3.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4.朗诵

5.背诵

6.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交流。三、课外书屋

1.读短文

2说说课外书屋推荐了哪些书籍?

3.你曾经看过类似的哪些书籍?有何感受?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2.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3.能找出文首尾呼应的句子。教学重点: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二、交流平台

1.本单元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

2.(能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

实感,会在习作中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三、复习方法

1.我们归纳主要内容常用哪些方法?

2.(题目拓展法抓六要素段意连接法抓重点句段的方法)

什么叫首尾呼应?运用它有什么好处?

(呼应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

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

这就是首尾呼应。

好处:可以使读者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四、巩固训练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

,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

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

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

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

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

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

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

,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

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

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

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

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

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

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

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

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

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

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

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

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

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

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

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

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

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

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

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1.读短文,想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着重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什么?4.请用“──”勾出首尾呼应的一组句子。五、总结

谈谈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板书:抓主要内容体会真情实感

学会首尾呼应《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2.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凡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板书设计:凡卡(俄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凡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板书设计:凡卡(俄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三、浅显探讨小说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美国作家)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2.

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2.

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