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地球的历史及圈层结构备考指津课标要求知识体系素养解读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区域认知: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相互关系。2.综合思维:依据地质年代表,分析地球不同地质阶段的地球面貌、地壳运动、古生物情况。3.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化石、地层等方式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生命历史时间顺序层级一“必备知识”梳理遗体或遗迹5.41
原核
多细胞
陆地
铁、金、镍、铬
2.52
海洋无脊椎
脊椎鱼两栖
蕨类
裸子
联合古陆
成煤
侏罗纪
位置漂移
爬行
裸子
6
600
地壳
被子
哺乳
人类
冷暖交替
项目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震波
古登堡地幔(3)地球内部圈层。
莫霍
固体岩石
不均
薄
厚
莫霍
古登堡
软流
古登堡
铁
镍
液态
密度
岩石圈≠地壳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之上的地幔和地壳合起来称为岩石圈。氮气
氧气
温度
氧气海洋
迁移
转换
水圈
太阳大气
地表层级二“关键能力”突破知识点1
地球的演化历史[命题探究](1)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2)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答案】(1)C
(2)C【思维过程】下降增多恐龙爬行
[核心归纳]1.地球演化历史2.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质年代生物发展阶段形成矿产地表演化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被子植物繁盛—逐步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中生代恐龙时代,爬行动物盛行,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兴盛主要成煤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早期:陆地出现低等植物;晚期:蕨类植物盛行,裸子植物出现晚古生代是重要成煤期形成联合古陆元古宙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出现蓝细菌大爆发铁、金、镍、铬等矿藏形成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太古宙蓝细菌(原核生物)出现冥古宙没有生命迹象[能力运用]考向1
地质年代表
(2022年湖北武汉期末)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和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所以可能形成于古生代的地层是含有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恐龙出现于中生代,被子植物繁盛,故D项正确。第2题,煤炭由古生物遗骸演变而成,湿润、森林茂密的环境可以增加生物的数量,促进煤炭的形成,故C项正确。考向2
生物进化与演变
(2022年江西赣州期中)下图是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下列生物出现年代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蕨类植物—蓝细菌—鸟类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4.人类出现于(
)A.太古宙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答案】3.B
4.D解析:第3题,植物演化顺序应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项错误;三叶虫出现于寒武纪(古生代早期),鱼类出现于古生代中期,恐龙出现于中生代,B项正确;蓝细菌出现于元古宙,蕨类植物出现于古生代,鸟类出现于中生代,C项错误;D项中由老到新应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项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人类出现时间为新生代。知识点2
地球的内、外部圈层[命题探究](典型高考题)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界面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答案】A【思维过程】
8588
33
[核心归纳]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地面下平均33
地下约2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右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分层名称主要成分密度分布上层硅铝层由以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小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下层硅镁层镁、铁、钙等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大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3.图解地球的外部圈层——“3+1”圈
(1)外部三大圈层,可用与岩石圈的相对位置图示法来帮助识记,如右图。(2)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风蚀地貌形成于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火山灰形成于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
[能力运用]考向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022年辽宁葫芦岛期中)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2.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C.Ⅱ圈层是地核D.Ⅳ圈层为液态物质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震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Ⅰ圈层位于地面以上,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项错误;Ⅲ圈层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因此空间分布是连续的,B项错误;Ⅱ圈层是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核,C项错误;Ⅳ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物质,D项正确。考向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022年广东汕头检测)如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第3~4题。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________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4.“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体现的圈层作用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猪场租赁合同书
- 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策略及市场拓展研究
- 油茶种苗采购合同范本
- 船舶配件合同范本
- 通讯配件出售合同范本
- 复工复产培训计划
- 室内线安装合同范本
- 2025电梯设备安装合同协议书范本
- 外景拍照合同范本
- 2025水果购销合同标准格式
-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 人力资源外包投标方案
- 摩托艇经营合作协议书模板
- 2024年浙江首考高考英语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解析(含听力原文+作文范文)
- 《变电站二次系统数字化设计编码规范》
- 住建局安全生产汇报
- 《老年社会工作》课件-老年社会生活相关理论及应用
- 消化系统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精细讲义第25讲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原卷版+解析)
- 2023年4月自考00037美学真题及答案含解析
- 2024年山东淄博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