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B.若某地区一年内每万人中出生100个孩子,则其出生率为0.99%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D.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择单子叶植物更有利于实验统计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在组成生物体的下列各组元素中,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

()A.C、H、O、Zn B.C、H、O、N C.N、P、S、Cu D.N、P、S、Mn4.“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实验中,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正确的是A.染色→漂洗→解离→制片 B.染色→解离→漂洗→制片C.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解离→染色→漂洗→制片5.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组合是()①M细胞表示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红细胞②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与抗红细胞抗体能特异性结合③该免疫失调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病机理相同④该免疫失调病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⑤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A.①②③ B.①③⑤C.①②④ D.②③④6.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E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将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B.释放神经递质NE的过程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C.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说明兴奋在该处可以双向传递D.NE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NE释放属于反馈调节7.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出现第二时相是受到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合成并释放D.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8.(10分)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激素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二、非选择题9.(10分)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30oC之间,能在pH为3.0~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多套相同的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oC5255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取1mL培养液进行稀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该同学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会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预测实验结果:B组和D组中环境容纳量较大的是_______,A组和B组相比,先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若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___。(2)④表示______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3)由上图可得: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二)下图中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肉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J/cm2·a)。(3)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鱼才能够产卵,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4)如图A代表______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有机物应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汉密尔顿法则认为:在生态系统的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中,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表现越强烈;反之,表现越弱。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鼠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不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若要预测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________,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J形增长,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描述图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2019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疫苗和公众健康直接相关,涉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和一般药品相比具有特殊性。下表是某公司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说明书(部分)。主要成分本品系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毒aGV株,接种于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后收获病毒液,经浓缩、灭活、纯化,加入适量的人血白蛋白、硫柳汞稀释分装而成。注意事项(1)本疫苗不能进行血管内注射,禁止针头插入血管。(2)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本疫苗绝不能使用同一支注射器,也绝不能在同一部位注射。(3)禁止臀部注射。(4)疫苗接种时,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5)疫苗有异物、瓶有裂纹或标签不清者,均不得使用。(6)本疫苗禁止冻结。(1)疫苗本质通常属于_____(填“抗原”或“抗体”或“免疫活性物质”)。(2)该公司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是经过灭活处理制成的,这么做的目的是_____。(3)疫苗进入人体后,被_____摄取后,呈递在_____,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4)狂犬病病毒初次侵入,人体无法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将其清除,所以如被狗咬了,必须注射狂犬病疫苗。另外在注射疫苗的同时,还要注射抗狂犬病血清,这是因为抗狂犬病血清中含有抗狂犬病病毒的_____,正常情况下该物质可由机体内的_____产生和分泌。(5)但注意事项中特别强调“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本疫苗绝不能使用同一支注射器,也绝不能在同一部位注射”,可能是避免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B、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100%,则该地区出生率为100/10000×100%=1%,B错误;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说明该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持平,各年龄层次个体数量均衡,是一个数量稳定的种群,但在一定时间内也会产生波动,C错误;D、调查草本植物密度时,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单子叶植物常常长成一片,即一株可以发出多个茎杆,不好计数,D错误。故选A。2、B【解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详解】A、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B、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C正确;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B。3、B【解析】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Zn属于微量元素,A错误;C、H、O、N都属于大量元素,B正确;Cu属于微量元素,C错误;Mn属于微量元素,D错误。4、C【解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详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5、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M细胞能产生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处理掉.【详解】①M细胞能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即表示浆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①错误;②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与抗红细胞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②正确;③④该免疫失调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病机理相同,均是由自身免疫功能过强,抗体作用于自身结构,属于自身免疫病,③④正确;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中起作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抗体和抗原的沉淀或细胞基团,⑤错误。故选D。6、C【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NE与突触后膜的受体发生了结合,故将会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A正确;B、释放神经递质NE的过程是胞吐方式,该过程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B正确;C、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但不能说明兴奋在该处可以双向传递,因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D、NE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NE释放避免了NE释放过多,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点睛】认真分析图中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在维持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鸟素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是血糖升高开始3~5min,胰岛B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第二时相是血糖升高15min后,胰岛素合成酶被激活,胰鸟素合成并释放。【详解】A、细胞呼吸分解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来合成ATP,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正确;B、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B正确;C、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出现第二时相是受到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合成并释放,C正确;D、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不需要导管,直接分泌进入血液,D错误。故选D。8、C【解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详解】A、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长,A正确;B、体液调节通过体液来运输化学物质,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D、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D正确。故选C。点睛】二、非选择题9、(1)①.培养液浓度、温度②.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变化③.取样时间、pH、酵母菌的初始数目、活化酵母菌液的初始体积等(2)①.第5天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过多,不稀释难以计数②.偏大(3)①.B组②.B组【解析】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2、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小问1详解】据题表分析可知,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浓度、温度,因变量是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变化,无关变量有取样时间、pH、酵母菌的初始数目、活化酵母菌液的初始体积等,要保持适宜且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小问2详解】如果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应加水进行适当稀释,实验中第5天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过多,不稀释难以计数,故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取1mL培养液进行稀释;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多余培养液没有吸去,实验结果会偏大。【小问3详解】四组中培养液的浓度不同,其中A组和B组培养液浓度相同,且大于C组和D组;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酵母菌繁殖,而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30oC之间,故A组和B组相比,先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是B组,B组和D组中环境容纳量较大的是B组。【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难度适中。10、(1).强(2).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3).生物群落(4).循环流动且具有全球性(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外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6).5.5(7).信息传递(8).呼吸作用(9).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①表示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②是生物群落内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捕食关系,③④表示动植物的遗落物和遗体残骸被分解后进入水圈和大气圈,⑤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能量流动的过程: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所以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详解】(1)②表示绿色植物被动物捕食,如果该关系越复杂说明该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过程④表示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该过程的所有生物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碳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且具有全球性。(二)(1)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外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2)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5+5.2+0.25+0.05=8J/cm2·a,除去呼吸作用消耗的即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所以为8-2.5=5.5J/cm2·a。(3)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鱼才能够产卵,日照属于物理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说明信息与种群的繁衍有关。(4)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到较高的营养级时,能量可能不够,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加。【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知识,关键是考生要能够结合教材中关于这几个过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图形进行分析。11、(1)①.年龄结构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3)①.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越大,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②.鼠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③.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解析】据图分析:①当鼠的种群数量为2~10只时,鹰攻击的成功率为大约60%;②当鼠的种群数量为11~20只时,鹰攻击的成功率为大约40%;③当鼠的种群数量为750只时,鹰攻击的成功率为大约20%。柱状图表明随着鼠的种群数量增加,鹰的攻击成功率下降,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小问1详解】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小问2详解】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