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北京的岁时风俗_第1页
佛教在北京的岁时风俗_第2页
佛教在北京的岁时风俗_第3页
佛教在北京的岁时风俗_第4页
佛教在北京的岁时风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在北京的岁时风俗

1与佛教有关的传统民间节日1.1佛侧节舍缘豆或封闭型习俗农历4月8日是释迦牟尼佛陀诞生的日子,也被称为佛节。这是佛教最大的节日。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之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为他浴身。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佛教寺院每年在佛诞日都要举行浴佛法会,故又将这一天叫作“浴佛节”。浴佛节的仪式是将佛像置于香汤盆中,由住持上堂祝香、说法,并率众信徒为佛像沐浴。在老北京的民俗中,历来有佛诞节舍缘豆的传统。舍缘豆是一种结缘的方式。佛教注重因缘,认为缘是可以结的,具体做法是,平时念一声佛,就拈一颗豆,念佛越多,拈豆就越多。到了佛诞节这一天,把一年来所拈之豆,无论是青豆还是黄豆,都用盐水煮熟,赠送给他人,名为“结缘豆”。接受“结缘豆”的人家也要按照拈豆念佛的做法,念一声佛数一颗豆,然后把豆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吃掉。也有佛诞日在街上施茶,并送盐水煮豆给路人吃的做法,这叫“普结良缘”。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便已存在,如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老北京这一传统民俗:“(四月)八日舍豆儿,曰‘结缘’。……先是拈豆念佛,一豆,佛号一声,有念豆至石者。至日熟豆,人遍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也。凡妇不见答于夫姑婉若者,婢妾摈于主及姥者,则自咎曰:‘身前世不舍豆儿,不结得人缘也。’”(P68)除舍缘豆外,佛诞节这天老北京人还有斋会、放生、集资刻经等活动,为佛教这一隆重的纪念日增添了众多内涵,并相沿成习,成为北京民间的传统节日。1.2祭祀祖国时期的信仰活动对佛教而言,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个含义丰富的日子。首先,这一天是僧侣的自恣日、佛的欢喜日。每年夏天,僧侣们经过三个月的苦修,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结束,叫做“结夏”,他们云集在一起,相互检查三个月中是否戒律精严、丝毫无犯,故曰“自恣”。经过结夏、自恣的僧侣们该忏悔的忏悔,该得道的得道,都具清净戒,佛为此感到欢喜,所以七月十五既是自恣日,又是佛的欢喜日,如同出家人的春节。这一天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是佛教徒在寺庙里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活动而形成的佛教节日。盂兰盆会原是佛教徒为追荐亡灵而设的一种宗教仪式。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de音译,意译为“救倒悬”。《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死后变成饿鬼,受饥饿之苦而不得救拔,因而向佛祖求助。佛祖为其传授《盂兰盆经》,要他在七月十五众僧自恣日,集百味饮食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侣,以解救七世父母脱离饿鬼道。目连依照佛祖指示去做,其母果然在这一天得到解救。据史书记载,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他在同泰寺举办盛大的盂兰盆会。此后,历代崇信佛教的帝王亦多在宫内设道场举办盂兰盆会。至清代各朝,紫禁城中“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至十五放河灯,使小太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荡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过金鳌玉■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P87)民国时期,北海公园天王殿和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公众场合,每年均举办盂兰盆会道场,据说是为追悼阵亡将士。(P88)随着佛教在北京民间的广泛传播,老百姓发现,佛教的盂兰盆节与农历七月十五祭祀祖先的中元节不谋而合。于是,每年这一天,京城百姓多到寺庙参加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包括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焰口、施斋供僧等活动,并在京城各处较为广阔的水域之上燃放河灯、焚烧法船。法船则是一种纸糊的巨型冥器,船身为黄色,上有莲花荷叶图案,船头为猛虎图案,舱顶为古代宫殿造型,舱房中设有舵手一人,桅杆上悬旗,上书:“盂兰圣会”字样。法船有“净业船”和“普度船”之分,净业船多为善信人士为追荐自家亡故宗亲而设;普度船则是寺院超度“十方法界无祀孤魂”而设。焚烧法船有一定的仪式,一般由临水的寺庙举办法会,事先在船底涂上桐油,或临时在水里搭建木台,将船放入水中。焚化时,主法者和亡者家属仅在岸边敲击法器祭送。法船长度都在一丈开外,大者甚至长达数丈,由旧京冥衣铺里的裱糊工匠制作。他们用秫秸扎架作骨,外面裱糊彩纸,绘制各种图案,使其鲜艳夺目、金碧辉煌,老北京谓之“烧活”,堪称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制品。久而久之,人们往往忽略了农历七月十五究竟是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而作为一个民俗节日保留下来。1.3佛成道节吃希腊八节根据佛经传说,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曾经苦修多年,形体消瘦,后来决定放弃苦行。他得到一名牧女供养的乳糜,食后恢复了体力,端坐在菩提树下坐禅悟道,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开悟成道。这个日子便成为佛成道节,寺院多在这天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女献乳糜的做法,取香谷和各种果实熬粥供佛。因十二月为我国农历腊月,故称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这天所熬的粥叫作“腊八粥”。此外,“腊八”在我国古代就是一个重要的祭日,人们在年终时用猎得的禽兽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称为“腊祭”。自汉代以来行祭的日子就逐渐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P366)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僧人在佛成道节吃腊八粥的习惯也传入民间,与传统的腊月祭日相结合,逐渐演化为佛俗共有的节日——腊八节。在北京地区,腊八节除了寺院里煮粥供佛和僧尼自用外,宫中和民间也纷纷效仿。据史料记载,清代皇宫里吃的腊八粥历来由雍和宫的喇嘛熬制。《光绪顺天府志》云:“腊八粥一名八宝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用焉。”雍和宫熬腊八粥的仪式相当隆重,过程也十分复杂:“腊月初一开始领料,初二到初五陆续由皇宫运到雍和宫。初六日过秤分料,每锅粥要用各种米、豆等共十二石,大枣等干果各百余斤,初七日上午淘米,泡干果,下午点火熬粥。”(P348)每一个过程都要由一名蒙古王公和一名内务府官员以“监粥大臣”、“供粥大臣”等头衔领职监督。雍和宫至今仍保存有一口高约1.5米、直径2米多的大铜锅,就是当年为皇宫熬腊八粥用的。据说咸丰朝以前每年要熬五锅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送进宫里,第三锅分给王公大臣和庙里的大喇嘛,第四锅送给在京的文武百官和京外的封疆大吏,第五锅供众喇嘛食用并舍给庙外的平民。清人富察敦崇撰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京城百姓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京城百姓过腊八节虽不如皇家那么隆重,但熬腊八粥的规矩也不少,不仅用料品种繁多,而且还有诸多讲究。随着时间推移,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长久流传下来,腊八粥更是成为倍受京城百姓青睐的传统饮食。2佛教庙会的兴起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式,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它是从古代乡村的宗庙祭祀和社祭以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在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自明、清以来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增加了商贸功能,从而成为广大民众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传统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京历史上的庙会绝大多数是以寺庙为依托,在庙内及周围举办。其中佛教庙会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庙会;二是以商贸、娱乐为主,宗教活动为辅的庙会。2.1庙会上的“打金钱眼”在北京地区,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庙会主要有大钟寺、雍和宫和黄寺庙会等。大钟寺庙会,每年农历初一至十五开庙,是京城八大传统庙会之一。大钟寺因有一口号称世界钟王的大钟而得名。这口大钟是永乐皇帝朱棣定鼎北京后,为追荐阵亡将士,命国师姚广孝监造的,因铸造于永乐年间,故名“永乐大钟”,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它造型古朴精美、雄浑凝重,反映出我国15世纪初高超的冶炼水平和铸造工艺,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它通体内外铸有汉文和梵文经咒一百多种,据说,撞钟一下,便可抵数遍唪经;据声学专家测定,撞击大钟,钟声可传至四五十公里,不仅声音浑厚、洪亮,而且衰减缓慢,穿透力强,尾音可以持续一分钟以上。由于永乐大钟享誉京城,大钟寺不仅平时香火旺盛,前来烧香拜佛、祈福还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庙会期间更是热闹非凡。因该寺地处郊野,寺外空旷,为商品贸易、娱乐消遣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不少商贩应时前来设摊售货,各种曲艺杂耍、民间花会也在庙内外表演。届时庙内香烟缭绕,钟磬齐鸣;庙外幡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庙会上有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就是“打金钱眼”。所谓“金钱眼”是指永乐大钟顶部一个碗口大的洞眼,据说若能把钱投入洞眼内,来年必定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于是逛庙会者争相登上钟楼,用铜钱投击小孔,庙中亦不失时机地提供兑换金属币的服务。击中者铜锣叮当作响,谓得福发财;屡击不中者则必倾尽囊中钱财,意欲击中而后快。大钟之下的石池内铜钱盈尺,开庙半月所得足敷寺僧一年用度,可谓生财有术。正如民国时《京都竹枝词》所云:“觉生寺里大钟悬,蛾眼清蚨意爽然。世事看来当尽买,吉祥一卜也须钱。”解放后,大钟寺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成立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此外,“元旦”闻钟也是寺内一项大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大钟寺新年击钟为“紧七慢八平二十”,反复三遍后,再猛击三下,正好108击。每年辞旧迎新之际,不少北京市民和海内外游人聚集大钟寺,伴随着浩荡的钟声进入新的一年。除大钟寺外,雍和宫、黑寺和黄寺这三所喇嘛庙的“跳布扎”(俗称“打鬼”),也都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庙会形式。“跳布扎”汉语意为“驱魔除祟”,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舞蹈,在清乾隆年间由西藏传到北京的黄寺,嗣后,雍和宫、黑寺等喇嘛庙相继举行。京城各喇嘛庙“跳布扎”的日期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清代《燕京岁时记》记有:“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打鬼日期,黄寺在(正月)十五日,黑寺在二十二日,雍和宫在三十日。”届时,喇嘛庙周围商贾云集,摊棚鳞次栉比,杂货纷呈,游人香客摩肩接踵,人们品尝着风味小吃,兴致勃勃观看异域风俗的“打鬼”乐舞。由于历代相传,沿袭成风,化为北京传统民俗。2.2隆福寺、白塔寺庙会在北京地区,以商贸、娱乐为主,宗教活动为辅的庙会也有不少,如隆福寺庙会、护国寺庙会、白塔寺庙会、万寿寺庙会、报国寺庙会、善果寺庙会和戒台寺庙会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隆福寺庙会、护国寺庙会和白塔寺庙会。这些庙会是在庙宇中设定期市集,交易百物,故又称“庙市”,其开庙日期不与宗教节日挂钩,如白塔寺庙会逢(每月)五、六开市;护国寺庙会七、八开市,隆福寺庙会九、十开市。这三处庙会与逢三开市的土地庙会(道教),并称为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庙会(见表1)。隆福寺坐落于北京东四牌楼西北处,护国寺位于西四牌楼之北,时称“东、西二庙”。由于地处京城腹地,周围居住着很多王公贵族、豪门大户,同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除了日常的宗教活动以外,两寺皆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开办了经久不衰的庙会。隆福寺为明代敕建寺院。清代初年,随着灯市的迁移和其他原因,东四牌楼一带的商业日益繁荣,隆福寺正处于这一商业区的中心。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隆福寺在“本朝雍正元年,每月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诸市之冠”。九、十系指每月中包含九、十的日数,如:九、十九、二十九、;十、二十、三十等,可见实际开庙的日数为每月6天。民国以来隆福寺庙会又增加含一、二的日数,平均每月开庙12天左右,是京城开庙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庙会。城里人过日子离不开山货土产,而庙会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需求,成为京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国寺庙会虽然规模无法与隆福寺庙会相比,但日用物品、书画古董、风味小吃、杂耍曲艺之类应有尽有。其中以玉器最为著名。北京为数代帝都,不少玉雕名匠云集于此,使北京成为玉器的产地,庙市上有老字号辛记等玉器摊、首饰摊十余个,常有达官显贵前来猎奇;扇子铺也是庙市上的一大行业,既有平民百姓爱用的廉价蒲扇,又有精致的折扇、羽毛扇和团扇等,折扇的扇面多为画师作画,书法家题诗;有些扇子上还镶嵌珠玉宝石,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工艺品。庙会期间,各种店铺、货摊生意兴隆,不仅商家经营获利,也为庙里增加经济收入。护国寺为喇嘛庙,其建筑历经元、明、清三代,拥有九进殿堂和宽敞的庭院,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庙会的地租收入,一般常摊、店铺按月收费,临时货摊按日收费。同时,喇嘛们也自售一些西藏的土产,并通过出租桌椅板凳、代存货物等方式来增加收入。长年累月的庙会使护国寺这座三朝古寺不堪重荷,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数殿宇坍塌,几成废墟,护国寺庙会也难以为继。白塔寺庙会始于清末民初,是与京城东、西两大庙会齐名的传统庙会。白塔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因寺内有一座元代修建的大白塔,俗称为白塔寺。白塔寺庙会每月逢五、六开市,即农历初五、初六、十五、十六、二十五、二十六,每月共6天庙市。届期,“沿阜成门大街迤逦三、四里,以至庙内,摊贩杂陈,举凡人生日用所需,无不具备,届时士女云集,人烟辐辏,颇类明时之内市、灯市与城隍庙市也。”(P88)从1922年起,庙期改为阳历四、五。解放初期,因土地庙会停办,白塔寺庙会又增加了庙期,为逢三、四、五、六开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