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1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2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3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4页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第三节急诊护理工作流程返回第一节概述一、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一)急诊科的任务1.急诊急诊科24小时开放,负责急诊病人和院外救护转送来的伤病员的接收、诊治和处置。2.急救制订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对危重病人或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和监护。3.培训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学习现代急救知识和技术,促进急诊专业人才的成长。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4.科研开展有关急症病因、病程、机制、诊断与治疗、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寻找规律,提高急救工作水平;研究、分析急诊工作质量的监控。(二)急诊科的设置急诊科合理的设置与布局是急诊病人就诊顺利与否的关键。急诊科布局应以应急为出发点,以方便病人就诊为原则。急诊科应独立或相对独立成区,位于医院大门的一侧,主体建筑的最前部分。标志醒目、突出,白天有指路标记,夜间有灯光指示。急诊科有单独入口,门厅宽敞,以利担架、车辆的进出,也便于较多病人及家属做短暂候诊时停留。按照卫生部的规定,一般一级医院设急诊室,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急诊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急诊科的面积应与全院总床位数及急诊就诊总人次成合理的比例。急诊科应设置以下部门。1.分诊台又称预检分诊处,应设在急诊科入口,预检员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主要负责对就诊病人进行登记、分诊、挂号,而对急危重症病人则应先指导进入抢救室,并通知医生、护士急诊抢救。2.抢救室设在急诊科入口最近处,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面积在65m2以上,设1~3张多功能抢救床。抢救室内备有抢救病人必需的仪器设备、物品和药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常用的监护和抢救设备有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心脏起搏器、呼吸机、洗胃机、输液泵、注射泵等;常用的器材有气管插管物品、面罩、简易呼吸囊、洗胃用品、输液器、导尿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胸穿包、腹穿包、无菌手套、无菌物品等;常用的急救药品有抗休克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血管活性药物、中枢兴奋药、镇静镇痛药、解毒药、利尿药、降压药等。3.诊断室设内科、神经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诊断室。诊断室的医生由专职与各科派值班医生轮流担任相结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4.急诊手术室或清创室位置应与抢救室、外科诊断室相邻,外伤病人视病情进行清创处理,急诊外科危重病人,经抢救和初步处理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且可能危及生命者,须在急诊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5.治疗室一般设在护士办公室附近,以便为急诊病人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根据各医院情况不同,可分为准备室、注射室、输液室、处置室等。6.观察室留观对象为暂时不能确诊、病情危重的病人,或抢救处置后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的病人。观察室床位数一般按全院总床位数的5%设置,观察室病人原则上在3~5天内离院、转院或收留住院。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7.急诊监护室(EICU)一般设监护床2~8张,由专职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进行监护,如对病人体温、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肝肾功能及脑功能等进行连续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和抢救。8.隔离室遇有疑似传染病病人,护士应及时通知专科医生到隔离室内诊治,病人的排泄物要及时处理。凡确诊为传染病的病人,应及时转送入传染病科或传染病院诊治。9.辅助科室与急诊科密切相关的X线、B超、常规化验等检查科室,药房及收费室均应集中在急诊区,以便做到不出急诊区就能完成基本的辅助检查与处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二、急救绿色通道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1.急救绿色通道的收纳范围原则上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和可能危及生命的各类急危重症病人均应纳入急救绿色通道,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各种车祸、严重的急腹症、宫外孕、小儿高热惊厥等。各家医院具体把哪些病人纳入急救绿色通道,这与医院的医疗人力资源、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急救制度、病人结构等因素有关。2.急救绿色通道的硬件要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1)有效的呼叫系统:根据地区不同状况,选用对讲机、移动电话、可视电话等通信设备,设立急救绿色通道专线,24小时接收院内、外的急救信息。(2)简捷的流程图:在急救大厅设立简明的急救绿色通道流程图,方便病人及家属快速进入急救绿色生命通道。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概述(3)醒目的标志牌:急救绿色通道的各个环节,包括预检台、抢救通道、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药房、急诊化验室、急诊影像中心、急诊留观室和急诊输液室等均有醒目的标志,一般用绿色或红色的标牌和箭头。(4)齐全的医疗设备:一般应备有可移动的推车或床、输液泵、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气管插管包、除颤器、心脏起搏泵、简易人工呼吸囊、面罩、呼吸机等。上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急诊科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及时、迅速、准确地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急诊质量。一、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与急诊范围(一)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1)医护人员应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态度,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工作中热情礼貌、主动周到,急病人所急。(2)所有抢救工作均要有相应的时间要求。急诊科工作应强调严格的时间观念,诸如医护人员的接诊时间,值班护士通知医生时间,抢救开始时间,进行治疗处理时间,留观察确诊时间,转入院时间及病人死亡时间等。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时间长短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3)强调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可根据医院的技术水平拟定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成功指标。(4)急诊科应配备与其任务、功能、规模相应的急诊抢救药品与器材。急诊用医疗仪器、药品要时刻保持性能良好、齐全,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处于备用状态,不准随意拿动。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有专人负责。(5)各种抢救工作记录、表格、病历等应记录及时、完整、真实,字迹清楚。(6)建立常见病、成批伤病员的抢救预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医护人员应掌握主要危急重症和生命支持治疗的基本功,能熟练操作抢救仪器和排除一般故障。(7)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井然有序地进行,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8)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医护差错事故的发生。(二)急诊范围凡属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者,均可纳入急诊范围,应予紧急处理。具体的急诊范围如下:(1)呼吸、心搏骤停。(2)各种临床危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3)突起高热,体温超过38.5℃。(4)各种急性外伤,如脑、胸、腹、脊柱、四肢等部位的创伤、烧伤、骨折等,在24小时内未经治疗者。(5)急性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妇科出血、外伤性出血及怀疑内出血等。(6)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高血压(180/110mmHg)等。(7)昏迷、昏厥、抽搐、癫痫发作、休克、急性肢体运动障碍及瘫痪等。(8)呼吸困难、窒息、中暑、淹溺、触电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9)急性腹痛。(10)各种急性炎症。(11)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支气管及食管异物。(12)急性过敏性疾病、严重哮喘、急性喉炎等。(13)各种急性中毒。(14)急性泌尿系统疾患、尿闭、肉眼观或镜检血尿、肾绞痛、肾功能衰竭者。(15)急性眼部疼痛、红肿,突然视力障碍,急性青光眼,电光性眼炎及眼外伤等。(16)可疑烈性传染病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17)急产、难产、流产、产前后大出血、子痫等。(18)其他经预检医护人员认为符合急诊范围者。二、急诊科的主要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急诊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急诊科应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全面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急诊科应督促医护人员自觉执行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按规范化、程序化操作。(一)预检分诊制度(1)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2)预检护士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临时因故离开时必须由护士长安排能胜任的护士替代。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十五章急救仪器的使用第一节心脏除颤仪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第三节人工呼吸气囊第四节人工呼吸机第五节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第六节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第七节冰帽、冰毯第八节电动洗胃机返回第十五章急救仪器的使用第一节心脏除颤仪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第三节人工呼吸气囊第四节人工呼吸机第五节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第六节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第七节冰帽、冰毯第八节电动洗胃机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心脏除颤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急救设备,在病人突发事件的抢救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ICU的必备设备之一。它不同于一般诊断治疗设备,一旦抢救病人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很可能贻误时机,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心脏除颤仪(图15-1)可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电除颤)两种治疗模式。同步直流电复律多选择性地应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除颤仪由R波触发放电,即放电时间在病人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内(相当于R波的降支),以免引起心室颤动。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则在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等急救状态下应用,电极脉冲的发放与R波无关,放电由人工控制,可发生在心动周期的任何时期,按下放电开关即可放电。心脏除颤仪开机后自动默认为非同步状态,室颤、室扑急救时切记采用非同步模式。心脏除颤仪有单相波除颤和双相波除颤两种,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单相除颤只发出一次单向电流,双相除颤依次有两个电流脉冲,第二个与第一个的方向相反。目前认为双相除颤较单相除颤成功率高,皮肤损伤轻,并发症少,但缺乏大样本循证依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心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是临床急救医学中最紧急、最严重的心脏急症,就心搏骤停时的ECG表现形式而言,72%~80%以上为心室颤动。电除颤是抢救因室颤而致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方法。而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心室颤动的关键,每延迟除颤时间1min,复苏的成功率将下降7%~10%。在心搏骤停发生1min、5min、7min、9min、12min分钟内行电除颤,病人存活率分别为90%、50%、30%、10%和2%~5%。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电除颤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时机,使心搏骤停病人能够及时有效复苏,从而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一、目的利用生物允许量的瞬间电流使所有心肌细胞在同一时间全部除极,然后均匀复极,以消除心脏的异位节律,由窦房结恢复正常的搏动,纠正各种心律失常。二、操作前准备1.评估①病人病情、意识、ECG心律失常类型、是否有室颤波。对清醒病人进行电复律治疗应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以消除紧张心理。②除颤仪性能良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2.病人准备①卧硬板床,解开衣领、裤带,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②择期电复律者术晨禁食,术前排空大小便。③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仪表端庄,熟练操作除颤仪。4.物品准备除颤仪、导电糊(或浸湿生理盐水的纱布)、治疗碗(清洁纱布1块)、抢救药品,重症护理记录单。三、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床号及姓名,判断是否室颤。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2.病人取平卧位,解开衣领、裤带,暴露胸部,除去病人身上的导电物质。3.开机(按下poweron钮),检查调节除颤仪模式为非同步电除颤,同步电复律按下(sync)开关。取下除颤电极板,表面涂满导电糊(或在病人体表电击处放置大于电击板面积的四层生理盐水纱布)。4.设置所需放电能量,按下energyselect钮,单相波除颤能量选择360焦耳,双相波除颤选择200焦耳。5.充电,按下charge钮,充电完毕后红灯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安放电极板,前-侧位,前电极板(STERUM)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心底部)即右侧锁骨下方,侧电极板(APEX)放在左侧腋中线第五肋间(心尖部),电极的中心适在腋中线上,两者间距不得少于10cm,并与胸壁紧密接触,以保证电流最大限度通过心肌。若取前后位,电极板分别放在心尖部和右肩胛下角处。6.嘱所有人不得接触病人及病床,呼叫“准备除颤”,电极板紧贴皮肤并加压同时按下放电开关shock。7.放电完毕后立即观察心电示波,室颤波形有无改变,是否恢复窦性心律。若除颤无效,给予5个循环的胸外心脏按压,并根据医嘱用药使产生粗颤波,然后再重复电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再次观察除颤效果,是否恢复窦性心律,以及神志、生命体征、皮肤情况,若恢复窦性心律,给予持续心电监护。8.协助病人取适宜体位,清洁皮肤,安慰病人,整理床单位。9.关闭电源,开关置OFF位置,清洁电极板和仪器,充电备用。洗手、记录。四、评价1.判断准确,熟悉除颤仪的各项功能,操作熟练。2.定位准确,手法正确。3.冷静沉着,动作敏捷,除颤有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五、注意事项1.除颤前确定病人除颤部位无潮湿、无敷料。如病人带有植入性起搏器,应注意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cm。2.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病人接触。操作者身体不与病人接触,也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3.保持病人除颤两电极板之间皮肤干燥,不使导电胶或盐水外溢而相互沟通,以免放电时灼伤皮肤,而致穿越心脏的电流减少引起复律失败。4.对于心室静止和心电-机械分离的病人,不建议除颤。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心脏除颤仪因为如果电除颤时心肌活动正好处在心动周期的相对不应期,易诱发室颤。5.保持除颤器完好备用。建立仪器使用和维修记录本,专人管理,每天交接班。上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心搏骤停是临床最严重的心脏急症,心脏按压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徒手心肺复苏对操作者技术和体力要求较高,因此,心肺复苏的人工循环辅助装置开始研制并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常用的自动心肺复苏装置主要有心肺复苏机、心脏泵、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心肺复苏机是一种使用氧气驱动的全自动胸外心脏按压和支持通气的器械,体积小、安装使用简单、便于携带,稍加培训就能掌握。且不需要电力驱动,尤其适用于抢救现场无电源的病人。心肺复苏机由按压棒及通气管道构成,按压棒最大按压深度可达10cm,频率为80~100次/min,胸部按压和放松时间各为50%,按压心脏30次正压通气2次,心脏按压的力量大小是以胸廓下陷的厘米计,常为4~5cm。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气道压力可调范围为0~70cmH2O,面罩式给氧气道压力为15~30cmH2O,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气道压力为10~15cmH2O,一般不超过20cmH2O。心肺复苏机可单独使用按压棒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自主心律恢复后亦可单用正压机械通气。心脏泵是将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tivecompressiondecompressionCPR,ACD-CPR)应用于心搏骤停病人,可有效增加心肺的血液循环。它结构简单,轻巧,自重0.7kg,便于携带(图15-2)。心脏泵有一柔软的硅橡胶真空杯连接于圆形手柄,真空杯可保证紧贴于各型胸廓,真空杯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力经真空杯顶部中央区传至病人胸廓,该区直径5~6cm,相当于手掌根部大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圆盘形手柄保证按压时腕部不易劳累,且便于紧握和动作的精确,若病人皮肤太干,宜稍湿之,但如涂有除颤用的导电胶,则宜拭去。真空杯紧密贴着于胸骨正中后,施救者两手握圆盘形手柄,按标准CPR规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进行按压,而在相当于标准CPR放松时,由于真空杯紧密贴着,施救者需要额外的上举操作力量,使胸廓上举,此即主动减压。而在临床应用时,ACD-CPR有一实际问题,即ACD-CPR的关键是在每一按压后必须增加一主动的“提举”,以扩张病人的胸廓,而此种“提举”必须用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因此,在临床实际用于心肺复苏时,事实上极难以持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便携式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采用直流电池驱动按压,不需交流电源,便于携带。主要优点是可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压,即根据病人的体型和重量计算出最恰当的按压力度和频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心脏按压的精确性,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并使脑灌注得到明显改善,复苏成功率有较大提高。本节主要介绍心肺复苏机和自动心肺复苏系统的操作方法。一、目的利用机械装置恢复猝死病人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病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二、操作前准备1.评估①病人无呼吸、心跳。②无严重胸外伤造成的胸壁塌陷。③自动心肺复苏装置性能良好。2.病人准备平卧位,开放气道,清除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取下活动性义齿。背下置按压板,暴露胸部。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仪表端庄,会熟练使用自动心肺复苏装置。4.物品准备自动心肺复苏装置,按压板、心肺复苏机需要氧气及减压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三、操作步骤(一)心肺复苏机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判断心跳呼吸骤停。2.开放气道,准备体位。清除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取下活动性义齿。3.连接氧气气源,或将通气软管与氧气瓶上的减压阀接头快速连接,打开减压阀将压力调至0.2~0.4kg,将复苏机底座插入按压板下,按压臂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将活塞调至“0”标志固定。4.选择查看刻度即为病人所需按压深度,一般设4~5cm。5.依次打开心肺复苏机的1~5号开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1号是气源总开关,2号是按压棒气源开关,3号是按压棒的压力调节旋钮,直至达到所需按压深度,4号是气道气源开关,5号是机械正压通气的压力调节旋钮。6.将呼吸螺纹管与病人气道(气管插管或面罩)连接,打开4号气源开关,调节换气压力限制(5号)至适宜通气压力,机器按照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连续工作。7.成功复苏或终止按压,按相反步骤依次关闭5号、4号、3号、2号、1号。8.撤离复苏机按压板,断开气源,减压表放余气,机器清洁消毒备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二)自动心肺复苏系统1.打开位于系统板上方边缘部位的ON/OFF(开机/关机)按钮,进行自检。2.尽量从背后把病人的衣服剪去,头部放一薄枕或毛巾,防止头左右移动。3.把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放在病人的背后,并使病人平躺在系统板上,病人的腋窝对齐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的黄色病人定位参考线。4.用LifeBand胸腔按压带把病人的胸腔围好,确保LifeBand胸腔按压带的黄色上部边缘对齐病人的腋窝中线,并且正好越过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上的黄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5.上提胸腔按压带后平整地放于病人胸部,按Start/Continue(开始/继续)绿色键一次,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自动地调整按压带到病人的胸腔部位并确定合适的按压深度。6.再次按Start/Continue(开始/继续)键(其上方显示YES)开始循环按压。7.按压模式可选择30∶2或连续按压(灰色圆键),应在机器按压中连续两次快速按灰色菜单/模式键进行模式转换。8.成功复苏或终止按压,先按Stop/Cancel(停止/取消)橙色键,再按ON/OFF(开机/关机)键关闭电源。9.更换电池步骤:按Stop/Cancel→再按ON/OFF键→关闭电源→取出用完电池→更换新电池→重新开始按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四、评估1.判断准确,熟练机器各部性能,操作熟练。2.按压部位及按压深度调节准确。3.沉着冷静,动作敏捷。五、注意事项(一)心肺复苏机1.按压棒的下压深度从按压棒活塞的刻度上直接显示,按压深度应根据病人年龄、胸廓前后径的大小调节,扁平胸与桶状胸下压深度差可达3cm以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注意压力过大可造成肋骨骨折及肺组织损伤,压力过小则不能建立有效循环。有效按压深度的判断:①可根据心电监护显示出规则的心电活动图形。②可随按压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2.按压棒按压位置一般应为胸骨的中、下1/3交界处。3.当按压时出现自主心律,应及时停止按压棒按压(将调控按压棒的旋钮调至零),当病人出现室颤时应进行电击除颤。4.通气气道压力在气管插管通气时,应控制在低于20cmH2O。面罩通气气道压力可调至15~30cmH2O。面罩通气时一定要把面罩紧扣在面部,以保证肺的充分膨胀。判断有效通气的指标:胸廓随正压通气而起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5.注意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气道压力。复苏结束关闭心肺复苏机时要将按压棒的调节旋钮、正压通气管的调节旋钮恢复至零,以保证在下次使用时调整压力能从小逐渐调到所需压力。6.减压阀压力不得超过0.4kg,超过这一限度会造成心肺复苏机内部管道爆裂。7.心肺复苏机适用于心搏呼吸骤停的成年病人,不适用于儿童和外伤的病人。8.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易发生的错误。①按压部位不正确,向下错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按压部位以胸骨中、下1/3交界区为宜,太高会着力于心房或大血管,太低易损伤腹内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切忌压力过大。②在抢救过程中不注意随时调整按压深度易造成损伤或无效按压。对正常身材成人胸廓按压向下深达3.85cm时,心排血量仅为正常心排血量的25%~30%,因此主张加快按压频率(每分钟不低于100次)。(二)自动心肺复苏系统1.本系统适用于心搏呼吸骤停的成年病人,不适用于儿童和外伤的病人。2.确保LifeBand胸腔按压带的位置放置正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心肺复苏装置3.移动或调整病人时,必须按Stop/Cancel(停止/取消)键。4.注意电池电量的使用情况,当电量最多能用5min时,显示器有“LowBattery”提示。5.每次重新开机应用时,必须先提起LifeBand胸腔按压带,然后平整地放在病人的胸部,即让机器自动调整按压深度。6.用后及时给电池充电,时间不少于5h。上一页返回第三节人工呼吸气囊人工呼吸气囊又称简易呼吸器,多用于呼吸暂停、窒息或心肺复苏等需行人工呼吸的紧急情况,以及气管插管前、应用呼吸机前或停用呼吸机时。也可用于吸痰时膨肺,有促进湿化液分散到各细支气管,增强吸痰效果的作用。人工呼吸气囊由加压面罩、呼吸囊(球体)、储氧袋和吸氧装置,以及鸭嘴阀、压力安全阀、进气阀、出气阀、储氧阀、储氧安全阀六个阀门组成。其中储氧袋及储氧阀必须与外接氧气连接,如未接氧气时应将两组件取下。当管内压力小孩及婴儿达到40cmH2O,成人达到60cmH2O时会自动将压力安全阀开启,以避免肺内压力过高,引起气压伤。下一页返回第三节人工呼吸气囊一、目的利用人工呼吸气囊进行人工呼吸,纠正呼吸困难,使病人得到充分氧气供应,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二、操作前准备1.评估①病人有无自主呼吸及异常呼吸型态。②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义齿。③病人的意识、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等。④简易呼吸器性能良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人工呼吸气囊2.病人准备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仪表端庄,洗手戴口罩。4.物品准备治疗盘内置人工呼吸气囊、加压面罩、氧气装置、手套、纱布、弯盘。5.环境准备整洁、安静、舒适、安全。三、操作步骤(急救时)1.发现病人呼吸微弱或呼吸暂停时,立即携用物至病人床前,通过一看(看胸廓有无起伏)、二听(有无呼气声)、三感觉(有无气流感)判断呼吸情况,取适宜体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人工呼吸气囊2.戴手套,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取下义齿和可见的异物,然后将病人头部转至中立位。3.仰面举颏法开放气道,操作者站于病人的头后方,托牢下颌使其朝上,保持气道通畅,如有舌后坠可放入口咽通气道。4.采用E-C技术将面罩紧扣口鼻,一手拇指与食指成C形固定,该手其余三指托举下颌骨骨性部分(这三个手指成E状),动作要轻柔但不要漏气,以免影响通气效果。5.另一手规律性地挤压气囊送气入肺,频率成人为10~12次/min,潮气量为500~600ml,每次送气时间应长于1s,潮气量应控制在足以产生可见的胸廓起伏,即挤压1L的成人球囊的1/2~2/3量或2L成人球囊的1/3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3)预检护士应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简要了解病(伤)情,重点观察体征,进行必要的初步检查及化验并记录,尽量予以合理的分诊。遇有分诊困难时,可请有关医生协助分诊。(4)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病情危重者诊治。急危病人一般先抢救后挂号。(5)对危重病人,一面予以紧急处理,一面及时通知有关医护人员进行抢救。(6)遇有严重工伤事故或成批伤病员时,应立即通知科主任及医务处组织抢救工作。对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病员,应及时向有关保卫部门报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7)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病人时,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8)遇由他人陪送而来的无主病人时,应优先给予分诊处理,同时做好保护工作。神志不清者,应由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清点其随身所带的钱物并签名后上交保卫科保存,等亲属到来后归还。(二)急诊室工作制度(1)对急诊病人的诊断、紧急处理、治疗等应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严肃,迅速准确。各科室要相互配合,避免互相推诿。(2)急诊室内各分科诊疗室的一切用品实行“四固定”制度(定数量,定位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和维修)。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3)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随时准备抢救病人,如需暂时离开,必须告知有关人员。非固定在急诊室的其他各科急诊值班医生,应有固定地点,做到“一呼即到”。若需离开固定地点,应随时将去向通知急诊室值班护士。(4)护士在治疗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按照医嘱中所要求的药品名称、剂量、用药途径进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5)做好急诊室的各项统计记录工作。(三)首诊负责制度(1)凡第一个接待急诊病人的科室和医师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2)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或确系他科病人时,应在询问病史、体检、写好病历并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后,才能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科,不得私自涂改科别,或让病人去预检处改科别。(3)凡遇多发伤、跨科疾病或诊断未明的伤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首先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4)如需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科医师向医务处汇报,落实好接收医院后方可转院。(5)涉及两科以上疾病的病人的收治,可组织会诊或由医务处协调解决,各科室均应服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四)急诊抢救室制度(1)抢救室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设备应齐全,制度应严格,做到能随时投入抢救工作。抢救中,各有关科室必须积极配合。病人需转入病房时,应及时收容,严禁推托。急诊抢救室有呼救权和转诊权。(2)各类仪器保证性能良好,随时备用。急救室物品一律不准外借,值班护士每班交接,并有记录。(3)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动作迅速而准确。抢救过程中的指挥者应为在场工作人员中职务最高者;医师、护士在场时应以医师指挥为主。各级人员必须听从指挥。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协作。指挥者应负指挥之责。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4)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生,迅速予以解决。一切抢救工作应作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且必须注明执行时间。(5)医护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尤其是药物的使用,如药名、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前要求复述一遍,无误后及时记录于病历上,事后由医师补写医嘱及补开处方。(6)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瓶等均应集中放在一起,以便统计与查对,避免发生医疗差错。(7)遇有大批需抢救的病人同时就诊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及院领导,以便及时组织力量抢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8)病人经抢救后,应根据情况留在监护室或观察室进一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送有关科室继续治疗。护送病人前应先电话通知接收单位。(9)抢救室除工作人员外,一切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急救室物品使用后要及时清理、补充,保持整齐清洁。(10)对已住院治疗的急救病人要定期追踪随访,不断总结抢救经验。(五)急诊观察室制度(1)留观察对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①病情需要住院,但无床位且一时不能转出,病情允许留观者;②不能立即确诊,离院后病情有可能突然变化者;③某些病症如高热、哮喘、腹痛、高血压等经治疗病情尚未稳定者;④其他特殊情况需要留观者。但传染病、精神病病人不予留观察。(2)需收入观察室的病人,由接诊医师通知观察室护士和医师。对于危重病人,接诊医师应当面向观察室护士和医师详细交代病情。(3)留观察病人必须建立病历,负责观察室的医师应及时查看病人,下达医嘱,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经过。(4)值班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按医嘱进行治疗护理并及时记录。病人病情变化时,随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5)留观察时间一般为24小时,最多5天,特殊情况例外。(6)值班医师或负责观察室的医师应及时向危重病人的家属交代病情,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必要时需请家属签字。(7)值班医师或负责观察室的医师、护士下班前应巡视一遍病人,与接班人员做到床头交班,并写好交班记录。(8)对可以离院的病人,各级医护人员应及时动员其离院,并开具诊断证明、处方,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六)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的处理办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1)对于自杀、他杀、交通事故、殴斗致伤及其他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医护人员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救治,同时应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警惕。(2)预检护士应立即通知急诊科主任、医务处,并报告治安部门。(3)病历书写应实事求是,准确清楚,检查应全面仔细,病历要加强保管,切勿遗失或被涂毁。(4)开具验伤单及诊断证明时要实事求是,并经上级医师核准。对医疗工作以外的问题不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急诊科的管理(5)若是服毒病人,须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留下送毒物鉴定。若系昏迷伤病员,需与陪送者共同检查其财物,有家属在场时应交给家属(要有第三者在场),若无家属,由值班护士代为保管,但应同时有两人签写财物清单。(6)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在留观期间,应有家属或公安人员陪守。上一页返回第三节急诊护理工作流程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分为接诊→分诊→处理三部分。一、接诊当急诊病人进入急诊室后,预检护士要热情接待,快速接诊到位。可安排病人坐在候诊椅上或躺在平车上。如在分诊室听到救护车报警声,应立即推平车到急诊室门口迎候。对就诊病人应根据病情缓急和就诊先后决定下一步处理次序。二、分诊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做出分析、判断,进行分类、分科,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同时登记入档。下一页返回第三节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一般应在2~5min内完成。分诊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急诊病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环节。(一)分诊方法分诊护士通过与病人交谈、观察和护理体检等方法,迅速收集与病人有关的资料。护士常用望闻问切法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分析。1.望用眼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如意识、精神状态、面容表情、肤色、体位,以及排泄和分泌物的色、量、质。2.闻用听觉或借助听诊器辨别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如呼吸音、咳嗽音、心音、肠鸣音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急诊护理工作流程用嗅觉感受病人发出的特殊气味,如大蒜味、烂苹果味等。3.问应根据病情有目的地进行问诊,以便收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