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第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1页
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第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2页
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第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3页
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第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4页
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第课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专题四第1课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D)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高贵,中国传统文化中视白色为不祥(死亡)。由“清末民初”“大邑”(大城市)的中国女子开始穿白色服饰可知,因受西方文明影响,传统观念有所转变。故选D。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最先穿上西装的应该为(D)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高校里的生员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先出现在通商口岸及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人群中,据此综合分析,洋行里的职员应最先穿上西装。3.(2017·贵州模拟)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B)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解析】材料“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体现了革新思想,“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4.(2016·江苏·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由“剪发齐眉……实属有伤风俗”可知,新潮女性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C项正确.A、B、D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排除。5.(2017·苏州)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C)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解析】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崇尚服饰,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6.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C)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注意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A、C两项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现象,材料的本意在后一句“碧眼(西方人的眼)生成学不来”,意在讽喻社会上的崇洋现象。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图二与图一的着装有何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三与图一、二相比有何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3)三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答案】(1)图一穿长衫,图二青年着西装。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2)着装从单一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3)说明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素能提升一、选择题1.(2017·潍坊)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D)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解析】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而“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说明当时社会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势均力敌",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冲突加剧”,排除B项;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来看,不能说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2.(2017·太原)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B)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解析】依据题干提供的结婚证词可以看出,证词使用的仍是文言文,故A项错误;由结婚证词中“同心同德"“相敬如宾"“互助精诚”等可知,婚姻强调的男女平等,故B项正确;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此时日本早已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1947年,全面内战早已爆发,陕甘宁边区政府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C)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再认再现能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D三项。4.(20世纪30年代)武汉西菜业已形成很大规模,且生意兴隆,而中菜却不是很景气。当时武汉有大中型西菜馆26家,小型西菜馆更多……形成了吃西餐的风气.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C)A.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崇洋与尝鲜”心理B.对外开放较早C.当时的中国政府鼓励西餐业发展D.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西餐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人的爱好分不开,但这种餐饮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阻止的了”。材料二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贻后世无穷之唾骂。材料三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将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国时期湖南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材料一中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不缠足变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