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件-第五单元(一)-《天论》_第1页
大学语文课件-第五单元(一)-《天论》_第2页
大学语文课件-第五单元(一)-《天论》_第3页
大学语文课件-第五单元(一)-《天论》_第4页
大学语文课件-第五单元(一)-《天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关爱自然天论(节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目录文本义壹背景义贰读者义叁壹文本义一、文本义1.祅怪:祅[yāo],古同“妖”,凶恶的妖怪。2.递炤:炤[zhào],同“照”,照耀。递炤:交替照耀。天论重点字读音自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观点?一、文本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译文: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思考:你认为这句话体现了荀子怎样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当时社会有怎样的意义?一、文本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了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荀子认为:天有运行规律,人有能动力量。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动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围。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规律。荀子的这一精辟思想激扬千古,启迪后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用以批判“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等唯心主义学说。一、文本义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译文:用合理的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对待它就凶丧。应:适应,对待。之:它,指代自然规律。以:用。治:指合理的措施。治:合理的措施。乱:指不合理的措施。思考:结合文章谈谈合理的措施是什么?不合理的措施又是什么?一、文本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农业为本,指农业生产。贫:使……陷入贫困。译文: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用度那么天就不能使人贫困。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备:周备。病:使……遭受病痛。译文:保养周备而行动合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人患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修道:遵循规律。贰:变节;背叛。译文:遵循规律而不违背,那么天就不能使人遭灾祸。一、文本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思考:这几句话阐明了人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一、文本义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饥:饥渴。疾:疾病。袄怪:指自然灾异等反常现象,袄也作“妖”。译文:所以水灾早灾不能使人发生饥荒,严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妖异和怪现象不能使人凶险。一、文本义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略:简略。动罕:罕,少;行动怠惰。倍:通“背”,违背。妄行:指胡作非为译文:农业生产荒废而且用度奢侈,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富有,给养简略而且活动稀少,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健全,违背正道而妄自行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吉祥。一、文本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薄:迫近。译文:所以水灾旱灾没有到来就会闹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会生疾病,妖异和怪现象没有出现就会有凶险。一、文本义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受时:遭受的时间。治世:指政治修明的安定社会。其:代词,它,指天,自然。译文:遇到的天时跟治世相同,然而灾祸跟治世不同,不可以埋怨自然,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一、文本义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分:读去声,职分,本分。至人:最圣明的人。译文:因此弄明白了天和人的职责本分,就可以称为至人了。思考:天和人的职责本分分别是什么?一、文本义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夫:语气助词。是:代词,这。之:助词,无意义。谓:是。译文:不去做就会成功,不追求就能获得,这就是自然的职能。一、文本义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深:指自然的职能深奥。其人:至人,修为极高的人。能:力,这里指用力干预。译文:象这样的情况,虽然深奥,那至人对它不加思虑;虽然广大,对它不强求用力干预;虽然精微,对它不加考察。这叫做不跟自然争夺职能。一、文本义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治:指修治。能参:指能与天地配合。愿:希望,向往。其所参:指天地的能力和功能。译文:天有它的时令,地有它的资财,人有他的治理能力,这叫作能参与配合。舍弃本身能参与配合的能力,而希望达到天地的功能,那就迷惑了。一、文本义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译文: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大化万物,风和雨广博地沾施,万物各自得这些的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的滋养而成熟,看不到他在做事情而只看到成果,这就叫做“神”。一、文本义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译文: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大化万物,风和雨广博地沾施,万物各自得这些的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的滋养而成熟,看不到他在做事情而只看到成果,这就叫做“神”。思考: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到的“神”?一、文本义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译文:大家都知道他成就万事万物,却不知道他无形无迹,这就叫做天。只有圣人是不刻意去求了解天的。思考:你赞同作者提出的圣人不刻意去了解“天”吗?贰作者义二、作者义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后圣”。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荀子二、作者义战国中后期,一方面人们观测天象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有所提高,但同时又对于自然现象缺乏足够的了解,占星术(神秘主义)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理论十分盛行。在此背景下,“天”富有神秘性和无可比拟的控制地位,唯心主义下的“天”成为当时的主流。荀子“继承以往‘天’论中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因素,批判盛行的宗教唯心主义‘天’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迈出了了不起的一步。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二、作者义★孔子对天人关系的认知,是“畏天”。孔子对于上天始终是恭敬的,对于天人关系的评述也是模糊不清。★孟子对天人关系的认知,是“知天”。是孔子天论基础上巨大的发展。关于天人关系,认为天心与民意是一致的,天的意志正是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是基于一种“天人合一”论。★荀子对天人关系的认知,是“制天命而用之”,相比于孔孟对天人关系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荀子对孔子和孟子的超越叁读者义三、读者义对于荀子本文中的观点,你全部赞同吗?制天命而用之。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讨论:写作特色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