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5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15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15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15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15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组词、字源、语境等识字方法,集中和随文相结合认识“洪、毒、蛇、兽、伤、灾、难、仍、退、继、续”等生字,会写“洪、灾”两个字。2.运用联系上下文、偏旁猜测、查字典等方式,理解“泛滥、继续、疏导、驱赶”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对比感悟,梳理复述提纲,梳理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搭建讲故事支架。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运用组词、字源、语境等识字方法,集中和随文相结合识字;通过对比感悟,梳理复述提纲,梳理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搭建讲故事支架。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流程:【课前谈话】组织语:同学们喜欢读中国神话故事吗?预设1:喜欢。引导语: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出示图片,猜故事)预设2: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小结语:这些故事都出自中国重要古籍《山海经》,老师把这本书带来了,奖励给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神话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从读过的故事中回忆对神话故事的整体认知,与新知识形成完美链接。将《山海经》带到上课现场,让学生对书籍产生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一、整体感知,了解神话故事题目特点(4分钟)引导语:今天,我们学习《山海经》中的另一个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出示一系列神话故事名字)自己读一读这些神话故事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预设:题目通常是由谁在做什么组成。评价语:你的小眼睛真亮,一下就被你发现了!引导语:请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组织语:请你来说——评价语:你说的真详细。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下?出示填空:大禹()年坚持治理洪水,多次路过家门口(),最终治水(),为百姓造福。评价语:你说的真完整。【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故事题目后,让学生读一读谈发现,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之一:题目通常是由谁在做什么组成。从而了解《大禹治水》讲述的就是大禹去治水的故事。然后,帮助学生概括:一般从神话故事的题目就能知道谁做了什么事,从而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接着让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先让学生自己说,然后提供支架,指导学生说完整,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二、理解洪水泛滥,指导书写(7分钟)过渡语:大禹为什么治水?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第1段)请你读——这一段里,有些词语很难读,谁来当小老师,领大家读读这些词语?评价语:你不但声音响亮,读得还非常正确!启发语:读着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可怕的洪水到来了……引导语:请看!这就是洪水到来的景象(播放视频),洪水就是大水。传说古时候有个水神叫“共工”,他一生气就发大水,一起写好“洪”字。一看结构,左窄右宽;二看笔画,三点水写成弧线;三看穿插,撇点对应两竖。引导语:请伸出右手食指一起书空——请在训练单上面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头正肩平足安”——(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写字姿势)组织语:写完后请同桌根据标准进行评价,如果做到左窄右宽得一颗星,如果三点水写成弧线得两颗星,如果撇点对应两竖得三颗星。评价语:大家写字很认真,评价也很仔细。请根据同桌的评价,再修改一个。引导语:和老师合作读,读出洪水的凶猛,读出人们的痛苦。大水——(生接读)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梳理:这景象就叫“洪水泛滥”。联系下文,我们就可以知道“泛滥”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个故事发生在4000多年前,声音拖长了读,读出这个故事的久远。(指名读)很久很久以前——过渡语: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灾”是会意字,原作災,你看上半部分“巛”像弯曲的水流形,中国的自然灾害除了火灾外,更多的是水灾。书写时注意什么?预设:宝盖稍扁、点撇相对、撇捺舒展。组织语:伸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请在训练单上描一个写一个,然后同桌评价后再订正一个。【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是以部件为单位的,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以笔画为单位。引导学生用“一看结构、二看笔画、三看穿插”的书写方法,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泛滥”这个词学生理解有些困难,此时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利用视频让他们感受洪水泛滥的画面后再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洪水带给百姓的痛苦,为后面的讲述故事作铺垫。三、对比方法,感悟智慧(6分钟)1.过渡语:洪水给人们带来无数的灾难,假如你就生活在这水深火热中,你最想干什么?预设1:治水。启发语:第一位出来治水的是谁?预设2:鲧。启发语:第二位呢?预设3:禹。引导语:他们是什么关系?预设4:父子启发语:你从哪里知道的?预设5:课文中这样写——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评价语:读得很投入,读到故事里去了。就是这样,要学会从课文中找答案。启发语:“继续”,从这两个字的偏旁猜一猜,这个词语什么意思?预设6:一件事没干完,又继续干……小结语:两竖丝似断又连的样子,在文中表示“在不同时间接着做一件事”,九年后,禹继续做着和父亲一样的事——治水。【设计意图】运用“偏旁猜测”的方法了解“继续”在课文中表示“在不同时间接着做一件事”,九年后,大禹继续治水。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词语,对文章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2.引导语:鲧和禹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请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完成表格。(在书中用不同符号标出)鲧的方法是什么?结果怎样?预设1: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治水,结果失败了。引导语:(板贴:画洪水,写堵)请看这就是“筑坝挡水”,就是筑起高高的堤坝阻挡洪水。鲧治水最终失败的原因是?预设2:“只知道”说明他的方法太单一。小结语:鲧采用“堵”的方法(板书:堵),没有治好洪水。过渡语:禹又是如何治水的呢?预设3: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结果成功了。启发语:猜一猜“疏导”是什么意思?预设4:疏通……引导……梳理:疏通引导。当大街上车辆堵塞无法通行时,警察叔叔会——(疏导交通)当人群拥挤,道路无法通行时,就要——(疏导人群)当河道堵塞,河水无法流向大海,禹就要——(疏导河道)。具体怎么做的呢?请看!当河道阻塞时,先疏通河道,再引流水源,先疏后导。(板贴:画洪水,写疏)结果——预设5:齐读——他和大家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引导语: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从治水方法上,你认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6:有智慧的。预设7:充满创造力的……评价语:你也很聪明!你也很有智慧!【设计意图】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用“拆分词语”的方法,理解“疏导”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课后查字典验证这种方法。与课后第一题相结合,教给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运用板贴和简笔画,形象感知“筑坝挡水”和“疏导”的意思,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运用表格,对比鲧和禹治水方法的不同,进一步感受到禹的智慧和创造力。四、对比数字,感受境界(9分钟)引导语:禹治水十三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请你读出相关的段落。启发语:是啊!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他没有回过一次家。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预设1:联系上文,因为洪水害得百姓无家可归,禹一心装着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引导语:当他第一次到家门口,听见儿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在想——预设2:禹在想,我多想进家门去看看我的儿子呀!可是我不能回家,因为治水要紧。引导语:第二次路过家门口,他听见儿子正在学着叫父亲时,他心想——预设3:我真想和孩子聊一聊治水期间的故事啊,和孩子一起玩一玩啊!可是我不能回家,因为治水要紧。引导语:第三次路过家门口,儿子已十多岁了,跑过来拉禹进门——预设4:我不能回家,治不好水,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小结语:因为治水要紧,所以十三年来禹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古人用“三”代表很多次,所以课文中写他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启发语: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禹?预设5:伟大的禹。预设6:一心想着别人的禹。预设7:无私、值得尊敬……引导语:带着此刻的感受,读好这些数字——小结语:十三年,禹没有亲人的照顾和陪伴,他的工作更是异常艰辛的——传说单凿一座大山,禹就带领老百姓,花了五年,1800多个日夜才凿开。河与河最远相距90多公里,差不多绕我们操场360多圈的距离。古时候,全靠人力,一锨一锨地挖,一担一担地运。可以说,要引水成功,工程的浩大、艰难,禹的辛苦、忙碌,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禹不怕艰难、无私奉献,用科学的方法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人们感激他、爱戴他,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了“大”(板贴:大禹画像),尊称他为大禹。让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记住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设计意图】一组数字背后蕴藏着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讲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大禹为民奉献的精神,然后通过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拓展大禹治水期间的故事,揭示“大”的来源,使学生对禹的认识形象化、立体化。五、安居乐业,感受贡献(3分钟)引导语:洪水终于退了,人们的心情怎么样?预设:喜悦。引导语:看图,你看到了什么?预设: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小狗在自由自在奔跑……小结语:洪水终于退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我请一名同学满怀喜悦地读,注意读好停顿,读出这份安宁与祥和。(生感情读)【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联系实际理解“安居乐业”的意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真切切感受到大禹给百姓造福。六、呈现支架,练讲故事(6分钟)引导语:一起来梳理故事框架,一开始先讲述(板贴:灾难)灾难(洪水泛滥),接着写解决(板贴:解决)(鲧和禹用不同的方法治水),最后写恢复(板贴:恢复)(人们安居乐业)。“灾难-解决-恢复”这就是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引导语:请按照提示,先和同桌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我请一名同学展示给大家听。注意故事讲清楚,吐字要清楚。(学生讲故事)评价语: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讲得这么生动,真棒!结束语:《山海经》送给你,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山海经》,了解更多的中国神话故事。实践作业:将“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大禹的奉献精神和智慧传得更远、更久。【设计意图】按提示讲故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每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已帮助学生建立提示语与故事之间的关联。如,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以后,出示“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这句提示。这种零散的信息,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出顺序,学生的思维才能从低层次向综合应用的高层次发展。此时,引领学生梳理出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就把零散的信息按一定顺序整合再讲述出来,学生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板贴辅助简笔画突破教学重难点,立体化感知大禹形象,梳理出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使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走向深入。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学情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难度的。一、认知经验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让人们生活痛苦这一课文资料,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通过关键词语想象画面,初次感受洪水的危害,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二、知识衔接文中出现的“泡泡语”是“联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滥’的意思”。这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是一年级下册首次提出来让学生学习的,本课需进一步学习运用。课堂上,借助视频、朗读来理解感受“泛滥”一词,并引导学生抓住“泛滥”“痛苦极了”,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进一步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要素在本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已有所铺垫,如《小蝌蚪找妈妈》课后安排了“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曹冲称象》课后安排了“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它们分别为学生搭建了“借助图片”与“借助关键词句”讲故事的两种支架。这为本课达成“借助提示句讲故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三、心理特点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灵活。课文塑造了一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形象,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手法逐层推进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读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浸润自己的心灵。另外,我抓住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运用板贴和简笔画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效果分析《大禹治水》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本节课的教学中,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通过观看洪水泛滥的视频,直接感受洪水带来的灾难和损失。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想象,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教学第一自然段后我发现“图文对照——视频再现”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另外,教学中,借助视频理解词语“冲毁、泛滥、淹没”,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学习词语时,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为了治水,多次经过家门而不入。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十三年”、“多次”等词语背后蕴含的大禹治水所付出的艰辛和“舍小家顾大家”地无私奉献精神。然后我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深入情境,情中悟理。最后让学生配乐品读,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让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立体、丰满、高大起来。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我进而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交流“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安居乐业”的意思。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真切切感受到大禹给百姓造福。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教材分析《大禹治水》位于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作为第一篇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感悟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使学生理解何为奉献的重任。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整个故事内容完整、连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多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教材中写到,鲧采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治水九年,但洪水从未消退,这是大禹继续治水的前因,全面完整地告诉学生故事的情节。教材语言表达趋于书面化,例如“泛滥”“疏导”“安居乐业”等关键词语,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在把握故事内容和理解上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教师提示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采用猜想或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字义。课文插图背景辽阔,色调深沉,图中的老百姓在大禹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查看地形、挖河道,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工程浩大,感受大禹的高大形象提供了依据。课后题指向明确,突出语文要素,聚焦核心目标,比如“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一题,为学生讲故事提供了支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性和语用性更强。本课生字比较难记,可以采用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和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将理解字义与识记字形相结合进行学习。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15课《大禹治水》评测练习班级:姓名:日期:

训练一:生字书写。洪洪洪洪评价:☆☆☆修正栏灾灾灾灾评价:☆☆☆修正栏训练二:课文梳理。鲧和禹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请自由读课文第2、第4自然段,完成表格。人物方法结果(打“√”)鲧成功失败禹成功失败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课后反思《大禹治水》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吸取了鲧的教训,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带领人们制服了洪水的故事,表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新旧贯联,感受文体特点。课前由学生喜欢的神话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从读过的故事中回忆对神话故事的整体认知,与新知识形成完美链接。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故事题目谈发现,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之一:题目通常是由谁在做什么组成,从而了解《大禹治水》讲述的就是大禹去治水的故事。然后,帮助学生概括:一般从神话故事的题目就能知道谁做了什么事,从而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二、多种方式,识字学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是以部件为单位的,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字。利用传说故事,识记“洪”的偏旁;利用“灾”的字源巧记字形;运用“偏旁猜测”的方法了解“继续”在课文中表示“在不同时间接着做一件事”,九年后,大禹继续治水;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用“拆分词语”的方法,理解“疏导”的意思;通过看图,联系实际理解“安居乐业”的意思。写字,以笔画为单位。引导学生用“一看结构、二看笔画、三看穿插”的书写方法,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同时教会学生同桌互评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评、他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三、搭建支架,落实语文要素。文中出现的“泡泡语”是“联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滥’的意思”。这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是一年级下册首次提出来让学生学习的,本课需进一步学习运用。课堂上,借助视频、朗读来理解感受“泛滥”一词,并引导学生抓住“泛滥”“痛苦极了”,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进一步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泛滥”这个词学生理解有些困难,此时利用动态的视频让他们感受洪水泛滥的画面后再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视频这一“支架”,既巩固了所学词语,又感受到洪水带给百姓的痛苦,为后面的讲述故事作铺垫。“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要素在本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已有所铺垫,如《小蝌蚪找妈妈》课后安排了“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曹冲称象》课后安排了“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它们分别为学生搭建了“借助图片”与“借助关键词句”讲故事的两种支架。这为本课达成“借助提示句讲故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本节课具体操作中,主要帮助学生建立提示语与故事之间的关联。如,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以后,出示“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这句提示。这种零散的信息,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出顺序,学生的思维才能从低层次向综合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