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罢其兵(停止)B.
欲倍其约(违背)C.
君其图之(企图)D.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答应)(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②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3)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4)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弱。“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子巧妙地利用蝉,螳螂,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故答案为:⑴C;⑵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⑷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理解和辨析。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语句要理解其一生,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要注意括号内的限制。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的分析。概括要准确,理解要明白。【附参考译文】
【甲】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谁敢劝我就处死他!”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呢?”(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乙】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②③④⑤连月不开
开(________)②至若春和景明
景(________)③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__)④则有心旷神怡
旷(________)⑤亦甚雄快
甚(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②时有小舫往来。(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答案】(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曜,光辉;潜,隐没。②时,时常;舫,船。(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故答案为:⑴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静影沉璧”是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赏析是说明此处比喻手法的作用。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文: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天气状况。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C.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D.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西湖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答案】(1)全,都;酒杯;客居(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3)C【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这里是酒杯的意思,“客”这里做动词用,客居。(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一白,全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3)ABD分析理解正确。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的不是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而是白描的手法。故答案为:⑴全,都;酒杯;客居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⑶
C【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掉小舟入湖。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⑤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西湖》)【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三国魏曹植。③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⑤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雾凇沆砀________②是日更定________③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④草章领略,未及遍赏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3)同样游历美丽的西湖,【甲】【乙】两段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绪却迥然不同。【甲】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张岱在大雪天夜赏湖山时淡淡的________;【乙】文中,明代大文人袁宏道的________之情跃然纸上。(横线处所填分别不超过5个字。)(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试以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为例,比较写景手法的不同。【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2)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3)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4)【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解析】【分析】(1)①句意:(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②句意:这一天凌晨后。是:这;③句意:我划着一叶扁舟。拏:撑(船);④句意: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遍:普遍,全面。(2)①重点词:俱:都;绝:消失。句意: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重点词:才:刚;已:已经。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①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②比较两文作者的感情。前者孤独寂寞,后者欢欣愉快。(4)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乙文多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要注意结合句子分析。故答案为:⑴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⑵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⑶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⑷【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以”“而”等可分别归纳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⑶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有:①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②动静结合③虚实结合。④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等;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附参考译文】
【乙】从或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峦山崖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峦色彩如女子的眉毛(的色彩),春花的光彩如同少女的面颊,温暖的春风如同(醉人的)醇酒,湖水的波纹如同(平滑的)丝织品,我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曾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来得及全面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借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5.古诗阅读【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1)白描;涵(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故答案为:⑴白描;涵⑵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藩国名臣(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埒(liè):等同,齐等。②矱(yuē):尺度。③朴:通“扑”,打人的器具。(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日记数千言________②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_③诸生侍侧凛凛________④且遗一朴_______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B.
为讲说甚详恳
其名为鹏(《北冥有鱼》)C.
以身先之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D.
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马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答案】(1)每天;以……为耻;侍奉;给予(2)C(3)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4)讲说详恳,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句话。日,每天。②句意为: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耻,以……为耻。③句意为: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侍,陪从。④句意为:并且留下一根木棍。遗,留下。(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他/助词,的B.给/被C.用/用D.它的/表示反问语气故选:C(3)①重点词语:甚,很。虽,即使。翻译: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②重点词语:若,像。此,这样。翻译: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③重点词语:诚,确实。秋,时候。翻译: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可知他勤学,有上进心。根据“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可知其以身作则。根据“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知其规矩严明。故答案为:(1)①每天②以……为耻③陪从④留下(2)C(3)①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②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③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4)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赵准,藁城人。高个儿,美髯,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记诵几千言,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每天所记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记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倦怠,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恐惧。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第五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7.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①名之者谁(________)②觥筹交错(________)③山岳潜形(________)(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2)B【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2)A.好像/好像。B.因为/用来。C.归家/归家。D.离开/离开。故选B。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⑵B。【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2)解释划线的词语。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雾凇沆砀________③欣然规往________④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答案】(1)陶庵梦忆;苏轼(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4)D(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故答案为:⑴陶庵梦忆;苏轼;⑵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⑷D;⑸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去国怀乡
去:到,往
B.
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
吾谁与归
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B.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
D.
感极而悲者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B.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C.
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D.
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答案】(1)A(2)C(3)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D【解析】【分析】(1)A去:离开。BCD理解正确。(2)A宾语后置的标志;代词。B连词,就;连词,不译。C因为。D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并列。(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ABC理解正确。D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故答案为:⑴A;⑵C;⑶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⑷D【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⑷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10.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过访:拜访;久: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3)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的联系即可从中筛选出如下答案: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4)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即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甲】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由【乙】段“
心窃乐之”“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可以看出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故答案为:⑴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⑵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⑶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⑷【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参考译文】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拥毳衣炉火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事、景、情有机结合,令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呼之欲出。B.
作者以舟子喃喃之语收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很妙的正面描写。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幅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D.
这篇小品文叙事生动传神,“拉余同饮”的“拉”与“余强饮三大白”的“强”,都能体现湖中奇遇双方的喜悦。【答案】(1)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B【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更:还。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2)注意关键词:俱:都。绝:消失。惟:只有。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而已:罢了。(3)B项,“正面描写”错误,这是侧面烘托。故选B。故答案为:⑴裹、围;还;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⑵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做到“信、达、雅”。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12.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甲】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④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⑤,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选自《宋史·范仲淹传》)【乙】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④懦默:懦弱,不出声。⑤讳言武备:不提养兵蓄锐的事。(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①召拜枢密副使________②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________③守令皆得不诛________④人不寐________(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例句形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廷欲按诛之A.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
何陋之有(《陋室铭》)C.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②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5)【乙】是范仲淹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一幅________图;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________之情。(6)请结合【甲】文,分析【乙】词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的表达效果。【答案】(1)授给官职;同“才”,才能;全,都;睡着(2)D(3)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4)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②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5)塞下秋景;征人思乡(6)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结合【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五倍、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拜”这里是授给官职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2)“朝廷欲按诛之”中的“之”属于代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宾语前置的标志;C助词;D代词。(3)这句话的意思是: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执政:这里是执政大臣的意思;谏官:这里指谏官的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②
武备:
指养兵蓄锐的事;死事:以死殉职。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5)结合上片所描写的景物分析概括,上片写的季节是“秋景”从“毫无留意的大雁”“边声”“号角”“连绵的群山”可以看出写的是边塞的秋景,据此可知上片描绘的是一幅塞下秋景图,从“浊酒一杯家万里”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体会出词的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6)结合这两句词的内容和词的主旨分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因此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结合【甲】文内容分析,故答案为:⑴授给官职;同“才”,才能;全,都;睡着⑵D⑶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⑷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②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⑸塞下秋景
征人思乡⑹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结合【甲】文分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⑶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⑸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参考译文】
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范仲淹说: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沧浪亭记(节选)【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箕⑪而浩歌,踞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⑮,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注】①阜fù:土山。②并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亏蔽:掩映。⑥坳ào:低洼。⑦倚qí:弯曲的堤岸。⑧榜bà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⑪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⑫踞:蹲坐。⑬形骸:身体。⑭汩汩:沉浮。⑮磨戛:折磨。(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其地益阔
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B.
旁无民居
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C.
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D.
不亦鄙哉
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答案】(1)C(2)B(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4)D【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故选C。(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4)A更加;好处。B居住;停留。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D粗鄙,见识短浅。故选D。故答案为:⑴C;⑵B;⑶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⑷D【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⑶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即可。⑷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C.
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則又请焉
D.
①故逐之
②故田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肉食者謀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C.
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用现代双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答案】(1)D(2)B(3)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上海市房地产买卖版合同
- 2024年度人力资源服务合同标的招聘与培训服务
- 2022年青年党的十九大学习参考心得体会5篇参考参考范文
- 期权交易开户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品牌授权合同:某知名品牌与某代理商
- 2024年度电力线路迁移拆迁补偿合同
- 清仓沙发转让合同范例
- 建安工程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咨询服务合同
- 略阳租房合同范例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脱式计算400题及答案
- 公司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Unit1课件
- 2024年抖音旅游运营规划方案
- 代理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 铜矿矿床成因研究
- 上海2022届高三数学·一模试卷 填空选择 汇编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及答案
- 《学术型英语写作》课件
-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 校园垃圾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