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数人饮之不足________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③遂饮其酒________④终亡其酒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足”的意思是“够”;“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固”“安”“为”。(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故答案为:⑴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⑵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⑶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参考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信然:确实如此。(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①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②唯戎不动________(2)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1)玩耍;只(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戏”意思是“玩耍”。(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故答案为:⑴玩耍;只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①,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②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注:①须臾:很短的时间。②康庄:平坦的大道。(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跳而越者与千金/借旁近与之

B.

彼勇者耻怯/不耻下问C.

今有三人焉/吾日三省吾身

D.

顾见猛虎/左顾右盼(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3)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形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答案】(1)C(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3)示例: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解析】【分析】(1)A.给;B.以……为耻;C.三个/泛指多次;D.看。故选C。(2)根据句意“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来划分即可。(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谈看法谈启示的题,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示例: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总是将信仰正义放在首位;有的人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不能一概而论。故答案为:(1)C;(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3)示例: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①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注】①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割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①弛担持刀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④股直不能屈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遂自之以归。(3)【乙】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中开头写屠夫处境的句子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夫怎样的特点?【答案】(1)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2)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3)一屠暮行,为狼所逼(4)先怯懦,后机智勇敢。【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弛”这里是解除,放下的意思,“洞”这里属于此类活用,名词活用于动词,打洞。“顾”这里是顾虑、考虑的意思。“股”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大腿的意思。(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径:径直;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遂:于是,就。负:背;以:连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3)根据【甲】文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的句子,可知这句话应为:一屠暮行,为狼所逼。(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最开始【甲】文中的屠户的做法是投以骨,【乙】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奔入伏焉

,【甲】文中屠户最后抓住时机勇敢地杀死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捉住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据此可知两文中屠户的特点是:

先怯懦,后机智勇敢。故答案为:⑴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⑵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⑶一屠暮行,为狼所逼⑷先怯懦,后机智勇敢。【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句子即可。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据此再概括答题。【附参考译文】

【乙】一个屠夫傍晚走路,被狼追赶。道路旁有农夫夜耕时留下的临时草棚,(屠夫)跑进去趴在里面。狼从草苫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捉住狼爪,让它不能离开。(屠夫)考虑着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于是(用它)割破(狼)爪子下面的皮,用杀猪时吹气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捆起来。(屠夫)出去一看,狼膨胀得像牛一样,大腿挺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舍上。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⑧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⑨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⑩矣!(诸葛亮《诫外甥书》)【注】①疑滞: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⑧济:成功。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低微。(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

B.

意与日去(消失)C.

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

广咨问(广泛)(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庶几之志A.

夫君子之行

B.

下车引之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学而时习之(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C.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D.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②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答案】(1)C(2)A(3)C(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解析】【分析】(1)

ABD解释正确。C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故“险”理解不正确。(2)“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这里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陈元方。C代词,代指知识。D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3)ABD分析正确。C由“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可以看出“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故答案为:⑴C;⑵A;⑶C;⑷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⑶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附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微之辈。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二)(节选自《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节选自《世说新语》)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④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⑤取之信然________⑥大人问其故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

B.

取之信然(代“李树”)C.

人问之(代“王戎”)

D.

由是宗族奇之(代“孔融”)(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B.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C.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D.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5)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2)B(3)C(4)①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去:动词,离开;委:动词,舍弃;尝:时间副词,曾经。(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平时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取之信然:人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这样。之:代指李子,不是李树,B项错误。(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句子意思是: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所以断句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期、无信、无礼、此必”等字的解释。(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元方和杨氏子性格上的相同之处:机智聪慧,能言善辩。二人年龄虽小,但是机敏聪慧过人,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立即做出反应,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客人把杨梅果戏说成杨家的水果,杨氏子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小孩反映迅速并能用孔雀鸟回应,真是聪明过人。故答案为:(1)离开;舍弃;拉;曾经;确实,的确;原因。(2)B;(3)C;(4)①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还没来,就是您没有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您没有礼貌。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却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他们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与“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去、委、尝,不要用现代汉语意义解释。(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指代李子果实,不是李子树。(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大家)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主谓结构)诸儿竞走取之/(转折)唯戎不动。(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君:您;家君:父亲:期:相约;此必苦李: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相同点: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再结合内容分析作答。【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大人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因此,整个宗族的人都认为孔融不同寻常。7.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③(2)D(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为: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因此,“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2)“袁公问曰”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句,因此排除AC。“贤家君在太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故选D。(3)翻译前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以:用;抚:安抚、抚慰。之:代指弱者。翻译时应调整语序:弱者以仁抚之。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4)①联系上文可知,“此事”指的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陈元方说这句话是针对袁公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袁公的言外之意是你父亲这样做是在效仿我,元方不认同,于是就举周公、孔子的事例进行反驳,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文筛选恰当的信息。②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8.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________________尊君在不?诺,期返而食(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答案】(1)fǒu;shí(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3)C(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解析】【分析】(1)“不”通“否”应读作“fǒu”,“食”在这里的意思是吃饭,故应该读作“shí”。(2)①这句话的大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因此,“期”应解释为约定。②这句话的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因此,“委”应解释为丢下、舍弃。③这句话的大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因此,“方”应解释为才。④这句话的大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因此,“恐”应解释为怕。

(3)A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期/日中

。B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对子/骂父

。C停顿正确。D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C。(4)本题翻译时首先理解几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①“中”:中午;“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②“而”连词;“止”挽留;“食”:吃饭。(5)这两段文字都是有关“守信”的,本题要求结合文段内容谈对“守信”的看法,答题时只要围绕“守信”来谈,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要连贯,用语要恰当。【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解答本题须注意“不”是通假字,应读作“fǒu”。(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守信”这个主题谈看法即可。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选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⑤知者不惑________⑥知之为知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下列选项中与《礼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半个学期过去了,小明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跟不上,不能适应初中紧张的学习节奏,常常感到忧虑。请你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劝诫小明,打消他的忧虑。【答案】(1)同“悦”,愉快;新的理解和体会;每天;喜爱,爱好;疑惑;知道,懂得(2)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3)A(4)小明,你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询问老师和同学。平时只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认真求教、按时温习,你的学习一定会跟上的,实在没有必要忧虑。【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说:通假字,同“悦”,愉快;新: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好:名词,喜爱,爱好;惑:疑惑;知:知道,懂得。(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罔、殆。句意: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学:指独自学习,不了解外部动向。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有井底之蛙含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现代被用以对远道而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两句话都强调: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故选A。(4)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引用时准确把握句子意思,结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讲道理,多鼓励。比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委碗的语言点明事件的意义,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故答案为:(1)①同“悦”,愉快;②新的理解和体会;③

每天;④喜爱,爱好;⑤

疑惑;⑥知道,懂得;(2)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3)A(4)小明,你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询问老师和同学。平时只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认真求教、按时温习,你的学习一定会跟上的,实在没有必要忧虑。【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难点词,说:通假字,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一般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A句和例句都强调学习交流和交友的重要性,所以选A。(4)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答题时应注意,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劝说主题。引用孔子的话语,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角度劝说。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①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②候袁公________③久而益敬________④孤法卿父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4)指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巧妙之处。【答案】(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曾经;拜访,问候;更加;效法,仿效(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据此断句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尝:副词,曾经;候:动词,拜访,问候;益:副词。更加;法:动词,效法,仿效。(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绥:安,安抚。句意: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陈元方年纪虽小,但是聪明机智,随机应变,很会说话。“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故答案为:(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①

曾经;②

拜访,问候;③更加;④效法,仿效(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点评】(1)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有,尝:副词,曾经;法:动词,效法,仿效。(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绥、扶:都表示安,安抚。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②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③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因:于是;就。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③会:钟会。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①其父时觉________②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③会饮而不拜________④既而问毓何以拜________(3)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起偷服药酒,钟毓、钟会两兄弟的表现却有所不同,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有异。你更喜欢哪个呢,为什么?【答案】(1)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

因共偷服药酒。(2)睡醒;姑且,暂且;表转折,却;为什么(3)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句意是: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据此断句为: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

因共偷服药酒。(2)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觉:动词,睡醒;且:副词,姑且,暂且;而:连词,表转折,却;何:疑问代词,为什么。(3)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故答案为:(1)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

因共偷服药酒。(2)①睡醒;②姑且,暂且;③表转折,却;④为什么。(3)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点评】(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补充句子成分断句:钟毓兄弟小时/(钟毓兄弟)值父昼寝/

(钟毓兄弟)因共偷服药酒。(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难点词,觉:动词,睡醒;且:副词,姑且,暂且。(3)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钟毓:为人忠实,拘守礼节。钟会: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附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乙】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注】①制度,规划,设计。(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2)解释划线的词①逐层布板讫________②匠师如其言________③人履其板________(3)翻译句子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4)读了以上两则短文,你觉得喻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2)终了,完毕;遵照;走,踩踏(3)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4)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译为: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如”:遵照。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讫”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终了、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耳”“但”“讫”“实”“则”等文言实虚词的翻译。⑷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等语言描写,即可看出喻皓是个技艺高超,心思细密的杰出建筑家。故答案为:(1)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2)终了,完毕;遵照;走,踩踏(3)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4)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结构和意思断句,(主谓句)京师地平无山/(省略主语)而多西北风/(假设)吹之上百年/(结果)当正也。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讫:时间副词,终了,完毕;如:动词,和今义不同,遵照。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但:只要;讫:终了,完毕;,实钉:用钉子钉牢。⑷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要点: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附参考译文】

【甲】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的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乙】开宝寺塔,是在汴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设计都很精巧,是都料匠(职务名)喻皓主持建造的。塔刚建成,看上去塔身不正向西北方向倾斜。有人奇怪并问他,喻皓说:“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他考虑周到,达到了这种地步!

故答案为: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⑵①终了,完毕;遵照;②走,踩踏;③刚刚;⑶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⑷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1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贮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郁离子•僰人舞猴》【注】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贮,通“伫”,站立。③佁然,缓慢、不动的样子。④褫(chǐ),剥去,脱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②耻己之不如也________③思所以败之________④乃袖茅栗以往________(2)翻译下面的语句。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猴舞“败”的共同之处是什么?(4)你认为两文分别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是什么?【答案】(1)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用来……的方法(手段等);用袖子装(2)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3)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4)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调素质,整顿军纪,倡导节制利欲,提倡从军为国为民。【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所以:是用来……方法(手段等)。袖是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装。(2)蠢:骚动,然:……的样子,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集:聚集。趋:趋向,奔向。翻译时要落实这些关键字词。(3)从“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指出友人的问题一针见血,巴童“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可谓抓住了猴子的弱点,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抓住了对方存在的问题或弱点。(4)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强调了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乙文的主张可以从“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看出主要强调治军要讲纪律,不要趋名逐利。故答案为:(1)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