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集备教案总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下集备教案总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下集备教案总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下集备教案总_第4页
八年级历史下集备教案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四、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五、教学措施: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进度表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教者:刘天晓杨永福殷世伟王德董进周次时间预定进度备注13月02日—3月06日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3月09日—3月13日第二课、最可爱的人第三课、土地改革33月16日—3月20日第四课、工业化起步第五课、三大改造43月23日—3月27日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53月30日—4月03日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64月06日—4月10日第九课、改革开放74月13日—4月11日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十一课、民族团结84月20日—4月24日单元复习94月27日—5月01日考前总复习105月04日—5月08日期中考试115月11日—5月15日分析点评试卷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25月18日—5月22日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十四课、钢铁长城135月25日—5月29日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交往146月01日—6月05日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156月08日—6月12日第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166月15日—6月19日第十九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76月22日—6月26日第二十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86月29日—7月03日单元复习197月06日—7月10日考前总复习207月13日—7月17日期末考试207月20日—2月24日总结放假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备人刘天晓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学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查阅,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讲述: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三、合作探究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问:1、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2、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4、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5、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指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6、问:A、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B、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三、小结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预习之。四、作业1、完成练习册2、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2课最可爱的人主备人刘天晓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过程与方法: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讨论探索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他们“最可爱”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英雄热爱祖国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觉拥军加强国防,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教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学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查阅,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具体情况请看书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二、合作探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阅读本目课文,结合《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2、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3、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4、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指导学生阅读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讲述战争概况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3、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三、小结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进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四、作业完成练习册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主备人刘天晓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整理资料形成概念,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讨论探索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法引导自学学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册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二、学习新课(一)学生自读后讨论回答问题: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二)通过问题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5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三、练习:完成课本14页“练一练”四、作业完成练习册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主备人刘天晓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2,“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过程与方法: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法演示法,讲解法,提问法,游戏法学法阅读法,讨论法,填图法,游戏法教学准备课本,配套练习册,填充图册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统一大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满足农民需要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第一个五年计划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三,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四,巩固小结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5课三大改造主备人刘天晓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5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过程与方法,1.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2.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法演示法,讲解法,提问法,学法阅读法,讨论法,填图法,教学准备课本,配套练习册,填充图册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3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三,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公私合营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3.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四,巩固小结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主备人刘天晓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2.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2,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教学重点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难点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法演示法,讲解法,提问法,游戏法学法阅读法,讨论法,填图法,游戏法教学准备课本,配套练习册,填充图册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党和政府自己纠正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在当年9月召开八大,开始探索。)2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4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5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6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根据《地图册》第9页《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图,完成《填图册》第6页的(2)、(3)两小题。(其中“建设成就”可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A.二钢——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B.二铁——包兰铁路、兰新铁路C.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D.油——大庆油田建成投产E.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上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可归纳为:A.领导正确:“一五”计划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趋势,有效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还取得了苏联的援助。B.干群积极: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忘我劳动,无私奉公,作出了卓越贡献。)四,巩固小结1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主备人杨永福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7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历史史实:“文革”的发动;全面动乱的局面;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革历史背景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当时党内左倾错误路线发展的结果,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与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与灾难。联系历史,中国共产党有勇气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学重点“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法引导自学,启发学生思考学法阅读与讨论教学准备展示有关历史背景图片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阅读3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为什么前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判和迫害?二、学习新课(一)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交流与讨论。1、讲授:十年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学生自读后讨论回答问题)2、全面动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学生阅读课本15页自由阅读卡,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简述“二月逆流”(二月抗争)。(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和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参看有关插图);4.关于林彪的认识与评价。提问:“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怎样认识“文化大革命”?文革给我们的启示:十年“文革”(1966.5—1976.10)也称作:“十年动乱”,“十年浩劫”。文革是疯狂的十年,混乱的十年;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年;更是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以史为鉴,我们能从文革的教训中得到哪些启示呢?文革虽然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特别是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英勇顽强的斗争。正是由于这种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党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骨干的健康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党、人民政权、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党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继续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三、课堂练习:完成课本35页“练一练”。四、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或与父母共同完成。作业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课外阅读有关文革的历史资料。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复习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备人杨永福课时划分课时1复习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8课时复习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模范人物文化大革命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教法梳理法学法自学教学准备配套练习历史地图填充册教学过程个性彰显1、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它是由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颁布了这部宪法。宪法的主要规定是: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的颁布的历史意义是: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他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4、中共八大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了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所以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和国家制定了“总路线”,其主要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一方面是它的正确性: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它的问题: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高指标(工业上的钢产量翻番,农业上的粮食产量“放卫星”)、瞎指挥(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说假话)、“共产风”(一切归公社所有,吃公共食堂,不要钱)。这种“左”倾错误的结果,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6、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模范人物

正是这些模范人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千千万万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们:①爱国主义精神,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③艰苦创业的精神,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全国劳动模范。

焦裕禄:(1922~1964年),山东淄博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2月调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患了肝癌,仍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奋斗到最后一息。邓稼先:(1924~1986年),安徽怀宁人。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受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3年后考取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他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研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毛泽东等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混淆了是非。结果,事与愿违,“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反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二月抗争是在党和国家正在遭受严重灾难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的斗争。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复习1-2单元内容主备人杨永福课时划分课时2复习课时第1、2课时总备课数第9、10课时复习目标(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4)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知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教法梳理法学法理清体系自主记诵教学准备配套练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个性彰显【知识梳理】

1、标志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的事件是

2、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标志性事件是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

年在

召开,目的是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大会通过了

,这一文件在当时起

的作用;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③大会确定国旗是

;代国歌是

;首都是

;纪年方式是

;大会还决定建立

4、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5、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7、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

8、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

9、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威望的历史事件是

。10、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①

;②

。目的:

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

,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11、中国赴朝参战的部队名称

;、司令员

;英雄人物是

12、新中国成立后,严重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是

13、1952年,中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土地改革的主要地区是

14、一五计划的时间是

年,一五计划的目的是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

15、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

建成,

公路建成通车。意义:

16、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年由

制定的

;这也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17、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是指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把

变为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

,从此,进入

18、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

;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19、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20、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实现国家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的需要。

21、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主要有:

;出现失误的原因有:①

;②

;③

;④

22、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成就最大的工业部门是

;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有:

等。

23、全面建设时期,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是因为

的建成。

24、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两弹元勋

、党得好干部

、好战士

、铁人

【问题探究】

1、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中共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成果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方面说明)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3、中共八大后的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又出现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如何看待这些失误?通过失误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主备人杨永福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过程与方法:联系有关“文革”的史实,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感知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体现出来的领袖品质和风范。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法提问引导,阅读讨论。学法阅读与思考、填图理解教学准备展示有关历史纪录片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阅读38页“导入框”文章,讨论回答:为什么中国的高考会中断?二、学习新课(一)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交流与讨论。课前导学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搜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出台背景和过程。三、十一届三中全会(阅读查找)1.时间2.地点3.内容4.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四、民主与法制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请举一例2.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全国人大颁布一系列法律:①颁布时间及法律名称;②颁布意义●教学巩固(1)真理标准这讨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3)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课堂小结: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面临着是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还是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五、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练一练”六、活动与探究:1.动脑筋。2.举例说明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作业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课外阅读中国最新的《宪法》。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9课改革开放主备人杨永福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与方法:通过改革开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及经济特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教法讲述引导,阅读讨论。学法看图、阅读与思考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历史纪录片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播放多媒体《走进新时代》(MTV),引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二、学习新课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交流与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你知道我国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吗?农村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课文基本线索(一)对内改革

改革──

农村开始

具体内容:(二)对外开放目的,步骤,成效

目的:

步骤:1.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2.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

4.内地5.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学习探索】邓小平说:“对外开放,是会有苍蝇、蚊子飞进来,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鲜空气。”“新鲜空气”指什么?“苍蝇、蚊子”又指什么?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对外开放。三、课堂练习:完成课本46页“练一练”四、活动与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请调查一下自己的父母,看看改革开放给你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2.议一议。作业;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课外深圳特区或上海浦东发展的有关图片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备人殷世伟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五大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确立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上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介绍激发学生对邓小平先生的崇敬之情;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坚定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教法讲述引导,阅读讨论。学法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历史纪录片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1.听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2.简介邓小平;邓小平,四川广安人,生于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是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二、学习新课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交流与讨论。(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改革开放中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又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4.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三、课堂练习:完成课本50页“练一练”作业完成本课配套练习。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复习第三单元内容主备人殷世伟课时划分课时1复习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4课时复习目标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国有业改革的主要内容。3.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4.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教学难点完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法梳理法学法自学教学准备配套练习册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

单元知识要点回顾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2、

我国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措施。3、

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以及最终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4、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二、

自主构筑知识结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线顺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这一思路进行整理。三、

典例剖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材料二:“二十一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国外某记者(1)

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2)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时件?此后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表现在哪个方面?剖析:此题属于评述题,但题目已摆明了观点,且所要用来论证观点的史实都有了要求,题目难度降低了。所以只要答出符合要求的历史史实即可。四、强化训练1、1978年底中共召中央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A确立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11课民族团结主备人殷世伟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5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过程与方法:通过改革开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法讲述引导,提问探究法、材料归纳法。学法看图、阅读与思考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历史纪录片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二、讲授新课: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交流与讨论。(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3)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历史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二)各民族共同发展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学生讲孔繁森的事迹。)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小结: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因此,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三、课堂练习:完成课本58页“练一练”四、活动与探究:1.动脑筋。2.连线练习作业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课外阅读有关中华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历史资料。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主备人殷世伟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含义以及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时间及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习“一国两制”的含义,掌握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探讨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提高学生总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通过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是“一国两制”最早得以实现的地区,具有代表性。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教法讲述引导,阅读讨论。学法看图、阅读与思考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历史纪录片(观看香港回归视频)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播放多媒体《七子之歌》(MTV),引出本课的历史背景。这首歌曲是根据谁的诗谱写的?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二、学习新课(一)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交流与讨论。香港、澳门、台湾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几个世纪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上这段寻梦之旅。【学习探索】要探寻香港、澳门的回归,首先要回顾她们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结合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你能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合适的方案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教师总结:香港与澳门的发展是他们发挥其自由港的优势,在长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采取“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谁完整提出来的?你知道它的科学含义吗?港澳台回归后,享有哪些自治权,它和深圳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观看香港回归视频,做模拟报道,交流感受。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2.香港、澳门回归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小结: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和澳门变成现实,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我们祝愿香港和澳门的明天更加美好!三、课堂练习:完成课本35页“练一练”四、活动与探究:1.动脑筋。2.想一想。作业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课外阅读有关港澳的历史资料。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备人殷世伟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7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以及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法提问引导,阅读讨论,拓展延伸。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历史纪录片教学过程个性彰显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歌曲《两岸一家亲》1.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2.

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观看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大陆行。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二、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获取新知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究、交流与讨论。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并思考: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二)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课堂练习: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作业:完成本课配套练习。2.课外阅读有关海峡两岸交往的的历史资料和纪录片。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复习第四单元内容主备人殷世伟课时划分1课时复习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8课时复习目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西藏教学难点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特别是澳门回归,2009年是澳门回归10周年。

台湾问题与国共两党合作教法梳理法学法自学教学准备配套练习教学过程个性彰显知识点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和西藏

(1)

民族特点:

(2)

民族政策:(3)

实行情况: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

(1)出发点:

(2)最早针对的地区:(

);

(4)最早得以实现的地区:(

);(5)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6)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经过: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成立(

);区花为(

);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澳门回归,成立(

)。区花为(

)。

3.意义:

4.香港、澳门问题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成功地运用了(

)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三、选择题1、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为促进西藏地区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废除了毫无人性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做了国家主人

②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对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从物力、财力、人力给与了支持,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

④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公路,现在又将青藏铁路修到了西藏,使其由过去的封闭到完全和祖国各地相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①香港特别行政区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台湾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课后反思签阅武威第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单元(章)名称、课题第14课钢铁长城主备人王德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19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过程与方法: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法引导自学学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册教学过程个性彰显一、导入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二、学习新课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1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根据73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5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导弹部队的发展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5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1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2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