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_第1页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_第2页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_第3页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_第4页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安全综合处理是改革开放条件下提出的战略方针,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安全管理战略的。全面深入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历程,对推进当前“平安福建”建设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对外交流空前活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追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既逐步认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对增进社会的安全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违法犯罪猛增,大中城市青年犯罪问题尤其突出,全国刑事案件发案数自1979年首次突破60万起大关后,1981年一举跃升至89万起,上升48.3%;福建省1979年全省共立刑事案件9574起,1981年增加到12954起,上升35.3%。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20世纪50年代形成和确立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体制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转型社会初期的治安工作需要,如何扭转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问题成为80年代初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央开始着力于探索有效治理社会治安新问题的方略。一、社会安全综合政策的产生和建立1978-90(一)提出并阐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关系1977和1978年,我国违法犯罪出现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峰期,刑事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当严重。据天津市统计,197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市刑事犯罪人数的75.9%,1978年上升到78.8%;据北京市统计,197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市刑事犯罪总人数的78.8%,1978年上升到79.8%。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1978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的《第三次全国治安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统筹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刑事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风俗习惯、法律和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既有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原因,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几个部门在短期内能完全解决的。鉴于此,1979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8个单位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1979年8月,中共中央58号文件批转中宣部、公安部等8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明确指出: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绝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看待,而应当同加快经济发展,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健全民主和法制,积极搞好党风、民风,狠抓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去考虑、去解决。报告着重提出在党委领导下,把宣传、教育、劳动、公安、文化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通力合作,并着眼于预防、教育、挽救和改造,积极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在这个文件中,虽然未明确提出综合治理的概念,但已包含了综合治理的思想。(二)预防社会治安治理实施的战略思想1981年5月,中央政法委召开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中央批转座谈会纪要时指出:“争取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各级党委来抓,全党动手,实行全面‘综合治理’。首要的任务是搞好党风,并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加强工作,才能克服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大大减少犯罪现象,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文件中,不仅对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和实行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了原则的表述,而且是党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综合治理”这个概念,正式把“综合治理”作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长治久安的方针。从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思想在全党、全社会得以确立。之后,在各种文件、文章、著作中广泛地使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1982年,党中央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对综合治理加以强调。1983年,中央23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必须综合治理。198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座谈会要求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二、社会安全综合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991-97(一)《意见》确立的原因资1991年1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回顾总结过去10年综治工作的同时,深入研究了综治工作的任务、范围、原则、领导体制等重大问题。1991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这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成立了综治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写进了党章,作为全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明确。1993年,中央综治委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这两个文件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工作任务、要求和目标、工作范围、原则、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和组织体制、重大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整合为系统的、理论的高度,同时也标志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从单纯的党和政府的政策,开始进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上升为党的执政方略和法律规定。两个文件的出台,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基本功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领导机构和机构的建设是综合治理的前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是:(1)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综合治理摆上重要议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2)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3)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3.加强综合治理的条件是加强高校管理的基础,符合解决重新犯罪的治理需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打击是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大力加强防范工作,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加强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加强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堵塞犯罪空隙,减少社会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落实综合治理的关键;改造工作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这就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和工作范围从以前的“三个方面”扩展到了“六个方面”。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化学模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就是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要对所主管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综合治理工作负责。哪个地区、哪个部门或哪个单位的综合治理工作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该地区、该部门和该单位领导的责任。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核心是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而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必须逐步制度化、法律化。(2)“属地管理”原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属地管理”原则,是解决“条条”和“块块”责任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条条”,是指按不同工作性质划分的,隶属于不同系统的各个行业、部门及其所属的单位;所谓“块块”,是按地域划分的行政管辖区,如省、市、县、乡(镇)、街道等。(3)“一票否决”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项工作达不到标准或者发生重大治安问题的,由相应的机关否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评先晋级资格。(4)法制化原则,即依法治理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所有的综合治理措施要尽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任何一项治安管理行为都要于法有据。(5)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显著特点。它要求在治理社会治安时,政法机关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依法行使职权,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依靠和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协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群防群治工作是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群防群治指的是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专门机关指导下,发挥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群团组织的作用,把群众组织起来,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维护所在地区或单位的治安秩序。(二)《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颁布后,全国掀起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法律化的高潮,制定了大量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律文件。1991年12月25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试行)》以及《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1993年11月14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1993年11月10日,中央综治委、中宣部联合发出《关于当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报道工作的意见》,1994年11月24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强农村治保会工作的意见》,199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重新发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996年9月19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1997年9月18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意见》。同时还制定、修改了如《刑事诉讼法》、《刑法》等大量刑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并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渐走向法律化。三、创建新载体、新形式,以适应现代治理的国际趋势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是围绕创新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而展开,各种创建载体不断涌现,并以“平安建设”的新形式出现,从而达到新的高峰。(一)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997年全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召开,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意见》,全面部署基层创安工作。1998年召开全国各地共建安全社区工作现场会。1999年2月3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司法部、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1999年、2000年先后召开全国铁路治安重点整治工作经验交流会。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并着重指出打击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预防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要进一步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深入持久地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进一步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责任制,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新方针,进一步明确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搞好基层安全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开展“平安建设”,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工程、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化和发展。2003年,各地陆续开展“平安建设”。2005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阐述了“平安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强调“平安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当前,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要重点开展平安县(市、区)活动,进而开展建设平安市(地)、平安省(区、市)活动,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在《意见》的指导下,“平安建设”在全国各城市内全面铺开。2006年11月1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转发的《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精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发布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