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_第1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_第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_第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_第4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2、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美国)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四、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1)

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2)

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3)

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4)

南北问题的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5)

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6)

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2、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4、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5、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1、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2、独立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3、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新生政权1、措施: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土地改革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出兵朝鲜,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3、试从当时的世界形势、力量对比、军队士气、地理因素等方面说说美国将军所说的:“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国军队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而且对地形和作战条件不如中国军队适应。(如,中朝军队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物资,虽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但却机动灵活,不受公路的制约;只要有路可走,他们就可在正面、侧面,或敌后进行作战。而联合国军队却恰恰相反。它必须依靠卡车在公路上运送给养,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断。)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在作战方面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敢拼敢打,充满气势和决心。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而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争。二、进入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2、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在就:中国逐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三十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三、失误与挫折1、错误的表现: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1966年——1976年发动了地场“文化大革命”。2、错误出现的原因: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的曲折。3、危害:大跃进造成了国民工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路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4、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以课本讲得为主)四、“两弹一星”精神永驻1、新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2、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3、我们发展核器是为了维护与国家安全。我们反对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4、(了解)“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正是靠着这种“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五、改革开放的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1、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3、改革:从农村开始,1979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采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改革首先从沿海开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在这些地方设立特区的作用:可以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后这些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是当时一般家庭的高级消费品,代表着高水平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新四大件”(彩电、电脑、手机、VCD)取代了“旧四大件”。现在摄像机、可口可乐、麦当劳、VCD、DVD、音响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六、“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2、什么是“一国两制”?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一国两制”的实践。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从英国)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回到祖国怀抱。4、香港回归的意义: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5、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6、中国为什么要照顾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与现实?香港从1842年起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定要实现香港的主权回归;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由港,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香港可以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一国两制”就是基于香港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而提出的。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对立。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经济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特殊情况,允许台湾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7、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不同?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让给英国,澳门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强占,两地分别沦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建立政权,但大陆与台湾属于国家内部事务,与香港和澳门被侵占截然不同。8、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严重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8、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9、中美关系的变化: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10、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美国方面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从中国方面看,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可起到牵制苏联,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才能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两大制度的对立逐渐为美苏争霸替代,所以才出现了中美关系史上的这一难忘的镜头。11、新世纪我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每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世界财富论坛;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

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上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1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七、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6、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居住条件:虽然人们的居住条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设相对落后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一道难解的题1、1998年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造成1998年特大洪水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第二,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第三,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2、PRED问题: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简称PRED问题。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3、一道难解的题其实就是:面对当代世界“发展”主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4、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一般来说,人类在史前时期和农业文明早期,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较为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在大地上留下壮观的人文景观,如梯田等。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可以比较自由地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和“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二、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1、世界人口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治面目上的独立、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人口已经接近零增长。2、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拥挤、入学困难,总之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2)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加重了家庭负担。3人口应如何发展?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4、我国人口现状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此外,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5人口问题的归纳人口问题的危害(总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危害)人口增长过慢的负面影响: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6、人口普查的意义:(1)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的人口数量、素质与结构。(2)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3)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7、怎样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A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c.努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使人口发展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8、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①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③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三、资源问题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和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供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3、资源短缺的表现:城市缺水、农民耕地紧张、某些矿产资源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4、资源国情: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5、我国的资源问题的表现:表现为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不够科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短缺;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水资源还表现为污染严重。6、为什么要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也是资源消耗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分布不平衡,加之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资源问题的危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6、解决资源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①开源与节流②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③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④依靠法律和制度⑤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转变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⑧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资源的意识。

8、青少年该怎么做?

树立和增强,节约资源意识;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减卡救树活动;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9、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当地政府应该怎么办?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禁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合理调整水价,引导公民节约用水;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对污水进行处理;打井抗旱;南水北调;植树造林;改进灌溉方式;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10、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A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B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四、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环境问题的恶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经济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同:史前社会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农业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进入工业社会后,环境问题增加了新内容,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2、中国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3、环境问题的危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4、你如何理解“环境问题同时也是资源问题”?人们在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后,废弃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5、白色垃圾的危害:白色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会污染环境、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6、环境问题是关乎全球的问题五、可持续发展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2、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3、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而提高人口素质,既是积极解决要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5、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提高人口质量和其它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约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6、应对资源危机的具体措施。(1)“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不断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和开发范围;节流:节水、节能、节材。)(2)在“开源”和“节流”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和作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3)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4)加强立法工作。(《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发展节水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7、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地方的决策行动应有助于全球的整体协调。)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做努力:生态农业、关闭小煤矿小铁矿(小矿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事故高)等。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两极与冷战p4(背景)殖民体系瓦解p8(亚非拉崛起)共和国的风雨历程p111.巩固新生政权(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胜利原因,为什么p13)p112.进入社会主义p14(改造)3.失误与挫折(大跃进)p17(启示,文革标志,一五,导火索,动乱表现,发生原因)4.两弹一星p20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改革开放的年代p23(历史大转折)2.一国两制p263.独立自主,和平共处p29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1.冷战后的和平主题p322.“南北”问题,“发展问题”p363.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小康社会)p40人类只有一个地球:p46~p58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1.人口p592.资源p623.环境p65可持续性发展——我们的选择:1.人口p682.资源p713.环境p744.可持续性发展p77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一、人权的历程1、人权的足迹古代社会——残忍的娱乐(古罗马的角斗士)——王权对人权的残踏神权的威严(基督教对人的压抑)

神权对人权的奴役近代西方社会——人的发现(文艺复兴)——对人权的尊重★几个第一: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提出“天赋人权”——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通过《人权宣言》——“天赋人权”第一次写进国家大法198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世界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五一国际劳动节——对劳动权的追求妇女选举权——争取男女平等权★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既马丁路德金の追求)——追求种族平等,真正实现人权3、人权的内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选举权、种族尊严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文化教育权、劳动报酬4、正确对待人权的问题和方法人权是有国界的: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人权的实现,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5、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中国人权的历程:(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新中国的成立----人权事业掀开新篇章

★(3)20世纪下半叶,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权的发展系于(要区别于人权的实现):国家的兴衰★中国人民拥有广泛、公平、真是的人权写照的原因:1.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3.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百年奥运历程: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中国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长江百年洪灾:只有新中国才能真正保障人权为什么清政府为侵略者立碑?为什么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反而被自己的政府处死?(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能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入侵者立碑。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成为民族英雄,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恩海处死,作为赔罪。)○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国家没有主权,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中国为什么会申奥成功?(国家富强、人们生存状况的改善是申奥成功的重要保障。)1908年的中国是否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主权受侵犯,对内人民的生存权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根本没有能力举办奥运会。)1932年,为什么日本人会拟派中国人参加奥运会?(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国的领土,侵犯我国的主权,企图利用奥运会之机,把他们在中国一手制造的“满洲国”推向国际舞台,以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使所谓的“满洲国”合法化。)中国运动员在1936年奥运会结束回国时买不起船票说明了什么问题?(代表中国的运动员买不起船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他们遭到外国人的耻笑,说明了在国家、民族衰落的时候,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为什么说“最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得到了维护,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这是世界人权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为什么说“北京主办奥运会是世界人权事业的胜利”?(占全球人口近1/4的中国主办奥运会的权利与愿望得到尊重与维护,也是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承认,同时也会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从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变化以及外国人对中国人评价的变化等可以看出,国运衰落时,人权很难得到保障;国运昌盛时,人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总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从汛情和灾情两方面来看,三次大洪水造成的受灾面积范围都十分广,造成的死亡人数却依次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31年大洪水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不力,只动用了少量的人力物力,在急救物品的管理方面也十分混乱,导致疫病蔓延,人民伤亡惨重,而且善后处理工作草率。1954年大洪水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是1931年国民政府投入的百倍以上,大大减少了灾害所带来的损失。1998年,虽然我国长江等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水灾,受灾人口众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充分调动人力物力,使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中国政府对长江三次大洪水的灾情处理状况表明,在旧中国,由于国家的衰落、政府的无能与腐化,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生存权真正有了保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物质基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从而为保障人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保障人权所发挥的作用。精神状态方面,强调在抗洪过程中形成的抗洪精神对于保障人权的意义。二、人民当家作主用事例说明黄炎培先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秦帝国的兴起和灭亡,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谓“其兴也勃焉”;可秦始皇去世不久,帝国就分崩离析,可谓“其亡也忽焉”。为什么毛泽东认为“民主”可以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在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里,广大的人民基本上被剥夺了管理国家的权利,不可能参与决策以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政府没有人民的监督,国家的政策往往取决于最高决策者个人的好恶,因此,每当最高决策者发生变更,国家的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人亡政息”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可谓比比皆是。实行民主制度之后,情况就不同了。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得国家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同时,民主制度也保证政策的制定、执行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变更。因此,毛泽东认为“民主”是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毛泽东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争取人民的奋斗历程表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人民(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决定国家重大问题。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2、人民代表(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3、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性质,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使最高立法权、监督权;拥有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4、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下列国家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所有国家机关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政府的职能(为人民服务)

1、政府的含义:国家机关的总和2、具体职能:通过立法和执法活动,建立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加速经济的发展,举办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政府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2)、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公民的民主权利

1、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是参与国家管理的最重要的权利2、民主监督权:批评建议权,揭发检举权,申述权3、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渠道和形式:A.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转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B.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C.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拨打联系电话;D、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听证会对民主决策有好处。社会听证制度可以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更要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做出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决策。二、人民当家作主用事例说明黄炎培先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秦帝国的兴起和灭亡,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谓“其兴也勃焉”;可秦始皇去世不久,帝国就分崩离析,可谓“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就是例子)为什么毛泽东认为“民主”可以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在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里,广大的人民基本上被剥夺了管理国家的权利,不可能参与决策以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政府没有人民的监督,国家的政策往往取决于最高决策者个人的好恶,因此,每当最高决策者发生变更,国家的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人亡政息”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可谓比比皆是。实行民主制度之后,情况就不同了。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得国家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同时,民主制度也保证政策的制定、执行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变更。因此,毛泽东认为“民主”是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毛泽东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争取人民的奋斗历程表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人民(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决定国家重大问题。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2、人民代表(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3、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性质,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使最高立法权、监督权;拥有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4、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下列国家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所有国家机关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政府的职能(为人民服务)

1、政府的含义:国家机关的总和2、具体职能:通过立法和执法活动,建立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加速经济的发展,举办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政府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2)、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公民的民主权利

1、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是参与国家管理的最重要的权利2、民主监督权:批评建议权,揭发检举权,申述权3、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渠道和形式:A.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转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B.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C.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拨打联系电话;D、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听证会对民主决策有好处。社会听证制度可以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更要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做出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决策。

三、在法治国家中

以法律为准绳

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即法律是最大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政府机关、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无数事实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国家必须制定有关法律,以保证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承担的各项职能就难以实施,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依法治国中“法”的意义:宪法和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是人民共同的意愿,而人民代表是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的,是代表人民行使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利的,所以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从的意志的体现,依法治国实际上是依照人民群从的意志去治理国家。怎样依法治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人治与法治区别划分二者的最根本标志是看在法律与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基础建立在的基础上,可以使国家的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有效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的基础上,是与落后的农业和的工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治国方式,是专制主义的表现特点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随意性、多变性,造成社会不稳定体现原则体现平等原则,可以克服人治造成的等级与特权体现等级与特权的原则

我是中国公民“公民”概念: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即依法受到该国法律的保护,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义务。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1)人民是个政治概念,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2)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3)人民是个集体概念,而公民则可用于单个人。

“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1)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2)法律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公民存在,也不允许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存在。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自由与限制的关系):法律是自由权利的保障,限制是为了公民更好地享受权利与自由

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三方面含义。(1)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2)

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3)

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4)

我国的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等我国是怎样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

针对弱势群体专门制定相关法律《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要专门制定法律?弱势群体在一般法律下,由于在生理、经济等方面原因无法保证其合法权益,而法律面前事人人平等,每个人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每个都应得到尊重。所以制定相关法律事为了真正保障他们的权利,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尊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第四单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看不见的手”————市场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自然经济是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的经济界形态。商品经济是生产主要是为了用于交换的经济形态。P110第一段市场经济的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时的一种经济形式。P110第二段市场的作用: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P110第三段市场如何起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号,就像“看不见手”,指挥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适时改变计划,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P110第三段如何理解“看不见手”的调节作用?P111循环图市场经济的作用:P112受惠于“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觉地利用“看不见手”(市场),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二、“看得见的手”————政府为什么不能只用“看不见手”?①市场对某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作用(市场有所不能)(P113第二段)②有些经济行为不能由市场发挥作用③市场存在着固有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政府的作用: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存在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P113第三段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否则产生消极后果。(学会用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因:(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P116第二段因地制宜发展的好处:P116最后一段(学会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西气东输”等对东部、西部产生怎样的影响:P118角色与选择角色: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的权利:自主选择权、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维权之路---和解-调解-申述-仲裁-诉讼经营者----守法诚信、艰苦创业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就业必须敬业提倡的精神: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劳动者就业问题:当今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寻1、观念问题(自己补充详细)2、素质问题:下岗职工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3、当今工作岗位要求:现在新兴的工作岗位要求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解决方法:对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科学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的来源:科学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的意义: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显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一次19世纪末,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第三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意义:人类开发能源史上的里程碑---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人类智力解放里程碑-----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远超过了前两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三个经济时代:P126第二段(三个经济时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知识作为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的特点:P126第三段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意义:P126最后一段知识经济的特点:P128中间理解书本上的各个例子所蕴涵的含义学习型社会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科技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划时代的口号什么是学习型社会:P129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终身学习?P129第二段科学技术各教育带来的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变化P129第三、四段理解“综合就是创造”;“获取知识的知识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理解书本上P130-131上具体例子的含义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消费者权利:P133市场经济给人们在精神风貌上的洗礼:三种时代精神——平等、进取、法治精神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原则促使人们平等意识的增强。P132第二段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广泛的竞争,增强人们竞争意识,激发人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P132第三段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各种规则的规范和保障,只有遵循规范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促使人们不断增强法治意识。P132第四段伴随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科学成就:P134第一段科学技术给精神世界的正面影响:世界观方面价值取向方面人们思维方式方面行为方式方面生活方式方面文化艺术方面P134最后一段及P135-136材料重要人物:卡诺莫尔斯严复P135“君子以厚德载物”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P137第二段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P137第三段总的负面影响:P137第四段法治与德治相结合:P137最后一段金钱观:P139金钱是财富的一般代表,对个人而言,金钱是实现理想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幸福重要的物质保证。“一切向钱看”的人把追求金钱当成人生幸福的全部内容,并为此不惜为非作歹,沦为金钱的奴隶。当然把金钱视为万恶之源,也忽视作为一位理性的人在金钱诱惑面前的道德的选择和责任。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当今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国际格局多极化:欧盟、联合国、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文化多元化:既要珍重本民族文化,又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第一课聚集经济全球化一、“天涯若比邻”1、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缩小了空间(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2、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缩短了时间(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二、“国籍模糊”生产与消费1、产品产地模糊2、跨国公司的出现3、网络交易商品综上说明:市场越来越大(1、经济全球化是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展。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生产销售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经济活动全球化);经济体制一体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注意:跨国公司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能够通过具体材料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第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倒退。4、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办法: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目前主要靠外援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5、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第一,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第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6、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等。注意:1、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加强,命运相关。2、《京都议定书〉被称为人类”为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一、在多极化的过程中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2、国际格局多极化表现美国: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正在日益的和平崛起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前身是欧共体;1993年成为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实体;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3、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作用:第一、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第二、推动多种力量并存,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三、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四、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新世界的美好追求。P1524、欧盟扩大的影响?二、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1、联合国(1)、联合国扮演的角色:国际关系规则的制定者(2)、对联合国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会议:雅尔塔会议。2、成立目的:为了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过程:1945年召开制宪会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诞生3、联合国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禁止对他国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胁;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4、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5、联合国的曲折历程:初期;美苏争霸时期;第三世界的兴起;冷战后。6、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地位: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作用: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三、世界贸易组织(扮演的角色: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者)1、形成过程前身:1948年成立的叫关贸总协定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有“经济联合国”之称。2、基本职能:制定并监督规则的执行;组织谈判;解决争端3、重要作用:降低关税水平;推动贸易发展;促进贸易有序进行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2001年12月11日影响:有利于经济发展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教材160页。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一、多彩的世界1、独特文化传统(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但没有使文化单一,各民族更加珍视民族文化传统)。2、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原因:P161第二段3、文化多元化作用:P161第三段4、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可以增强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发展的动力;全人类文化财富的来源;世界充满活力的重要推动力。5、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二、文化的交融与选择1、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在传播、扩散以及交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文化的隔绝、对立和冲突。2、对待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又要同其他文化相交融,才能不断发展。3、全球化既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三、世界遗产在中国1、珍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因: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珍重和保护(世界遗产)传统文化的意义:能使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世界意义;能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可得到资金和技术的帮助;提高国际知名度,受到国际社会的保护。5、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大国的原因(第三位)6、世界遗产的主要类型: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和古琴)。7、和广东相邻的省份的世界遗产:湖南:武陵源(张家界)江西::庐山福建:武夷山澳门:大三巴牌坊第六单元面向未来扬帆远航第一课在现代化的航程中1.社会变化太快的原因: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社会变化太快体现在哪些方面:A按劳分配的原则导致了单位在人事、住房、医疗等制度上的一系列急剧变革B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C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A人们既有多样选择的自由,又产生了难以选择和必须承担更多风险的焦虑。B在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必须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生活在城市中的许多人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失去了工作,必须重新择业。C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有些人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到生活迷茫、没有目标。在这种时候,人的精神会变得非常空虚和脆弱。4.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做好心理准备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5.多样化的价值选择,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6.多样的价值标准,又造成了频繁的价值冲突。7.如何面对多种多样的价值选择,校正生活的航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8.成功与挫折的关系,成功与机遇挑战的关系。第二课感受竞争追求创新1.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于自然界中,经济活动中,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2.竞争的结果:优胜劣汰3.竞争的利:对于个人,可以促使竞争双方都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可以在竞争中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推动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总之,竞争有助于个人成长,能够推动社会发展。4.竞争的弊:增加竞争压力、增加就业压力;一些企业只顾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公众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竞争会加大贫富差距。需要国家、社会、个人一起来解决。5.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参加竞争,学会竞争,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6.遵循规则的原因:保证公平公正,真正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7.竞争的主要规则:法律,道德,行业规则,风俗习惯等8.注重合作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9.注重合作的作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分享胜利的欢乐,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10.双赢:参与竞争的各方,共同制定并遵循合作的规则,在一种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竞争机制引导下,谋求共同发展。11.竞争,规则与合作的关系:哪里存在竞争,哪里就有规则;竞争越是激烈,越要提倡合作。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竞争的勇气不行,没有规则的意识不行,没有合作的精神也不行。12.什么是创新:…..创造新事物、……推陈出新、……产生新事物。13.如何去创新:(1)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2)善于创新:(3)要有自信心,坚强意志,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14.创新的意义:赢得竞争的关键个人,不断进步、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5.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1)使中华文明连绵不断(2)使中华民族历久弥坚(3)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16.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17.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传承:(1)既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2)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第三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1.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受制于自然走向利用、支配自然,能动改造自然。只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的依托,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更加自觉的认识和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与历史的关系:只有不断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人类文明才能向前发展3.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社会发展历程是不同的,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曲折前进的。4.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与社会相互交织、相互促进。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创造又为社会前进增加动力。6.社会的重要性及其给个人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机会。7.正确面对各种社会冲突,调整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

第五单元

生活在国际社会当今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1.国际格局多极化:欧盟、联合国、世贸组织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3.文化多元化:既要珍重本民族文化,又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第一课

聚集经济全球化一、“天涯若比邻”1、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缩小了空间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2、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缩短了时间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二、“国籍模糊”生产与消费1、产品产地模糊2、跨国公司的出现3、网络交易商品

综上说明:市场越来越大(1、经济全球化是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展。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生产销售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经济活动全球化);经济体制一体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注意:跨国公司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能够通过具体材料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第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倒退。4、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办法: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目前主要靠外援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5、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第一,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第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6、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等。

注意:1、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加强,命运相关。2、《京都议定书〉被称为人类”为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第二课

多极世界有规则一、在多极化的过程中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2、国际格局多极化表现美国: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正在日益的和平崛起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前身是欧共体;1993年成为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实体;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3、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作用:第一、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第二、推动多种力量并存,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三、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四、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新世界的美好追求。P1524、欧盟扩大的影响?

二、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1、联合国(1)、联合国扮演的角色:国际关系规则的制定者(2)、对联合国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会议:雅尔塔会议。2、成立目的:为了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过程:1945年召开制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