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未来十年的社会收入分配_第1页
中国的未来十年的社会收入分配_第2页
中国的未来十年的社会收入分配_第3页
中国的未来十年的社会收入分配_第4页
中国的未来十年的社会收入分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未来十年的社会收入分配

中国的贫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理所当然地应把这一问题纳入关注的视野。一、第三,中国的典型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基尼系数问题在经济学上反映贫富分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财富的集中程度,一个是基尼系数。关于财富的集中程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经过数年长期跟踪,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显示: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1今年第4期新财富杂志公布的大富豪拥有财富3031亿元,相当于2001年贵州省GDP的3倍。22003年,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算的一笔账更能说明问题:目前,我国50名富豪的财产等于5000万农民的年收入,300万百万富翁的财产等于9亿农民的两年纯收入。3在贫富分化的另一极,中国的穷人有多穷、有多少?目前下岗失业者每人月生活费为80—400元不等,处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每人生活费为60—300元不等;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几百元。4据今年5月15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当前中国社会贫困人口约为1.5—2.1亿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21亿人,城市“农民工”贫困人口0.4亿人,农村温饱线下贫困人口0.9—1.5亿人。其实,这只是按照中国贫困指标统计的,若参照国际标准,贫困人口还会更多。关于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目前众说纷纭,仅择几例:世界银行关于中国的基尼系数的资料统计:1998年为0.42。5在2003年3月11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办理座谈会上,民建中央副主席陈明德在代表民主党派发言时指出,2000年城乡整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0.417左右。6社科院的调查报告讲,“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比年高出个百分点。”7南开大学陈宝胜的研究认为,如果加上灰色收入,中国的基尼系数可能达到0.59。8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表明是贫富差距过大,无论从上述哪个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贫富差距都处于差距过大的状态。研究表明,我国贫富差距存在逐渐扩大的趋势。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专家苏海南、徐振斌对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本状况的分析认为,从有统计数据的收入分配差距来看,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正以每年3.1%的增长速度扩大,依据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变动情况,财富正在以1.8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向少数富人集中。9上面提到的社科院的调查报告也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镇家庭最高20%收入户与最低20%收入户年人均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4.2倍、1993年的6.3倍增加到1998年的9.6倍。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出现失控的趋势。有的学者研究认为,这一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第二,不合法的和不合理的财富转移,使得国家和个人的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第三,税收无法实现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有效调控,有时甚至起相反的作用。第四,贫富悬殊开始固化为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主要表现是:以占有大量资源、具有相当大的社会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开始产生重要影响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处于弱势、几乎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为特征的弱势群体。二、关于保障我国社会和政治问题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自然、地理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讨这后一原因造成的贫富差距因为这一原因造成的贫富差距更容易引起社会、政治问题,因其解决的刻不容缓性而更需要关注。对于后一种原因,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基础性调节的结果。这种差距是对平均主义的克服。另一种意见认为,以资源分配不公为特征的分配不公造成了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即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主要不是市场经济的竞争造成的。(一)没有强调竞争机会的公平公平和效率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问题。以哪个目标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考虑,哪一原则是解决另一原则的前提与基础,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价值判断之一。由于我们过分强调效率,举国上下以经济上的数量增长为最高目标,这种绝对目标的伦理把其他价值只作为实现这个核心价值的手段和条件,任何不合理的现象都被经济数量增长的终极价值合理性掩盖了,严重影响了对其他价值目标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公平这一至少与经济增长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政策、制度和体制的设计,必然缺失了以下体现着公平原则的内容:经济增长的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改革中所承担的代价与其所应得应大体相当,至少其实际承担的风险应得到合理的补偿。我国出现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围绕公平研究我国的分配不公问题,必须搞清楚我们在哪些地方出现了不公平。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结果不公平,其实源于起点不公平和过程不公平。强调竞争机会的公平,就意味着应具有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条件,使个人、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市场。强调竞争过程的公平,就要有公平的竞争规则和秩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我国,许多方面离上述要求差距甚远。由于缺乏公平竞争,我们不仅没有得到效率,国有经济耗用了资本资源的三分之二,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却只占三分之一,10背离了“效率优先”的初衷,同时,贫富差距也以公平竞争条件下所不能及的速度拉开(二)权力市场化导致权力向少数人的集中,造成了差距由于我国把经济增长作为惟一目标,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使我国政府实际上仍居于各种资源配置者的中心地位。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寻租活动正是在政府承担资源配置责任的情况下出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一部分官员难以抵挡的诱惑;我国转型时期体制上的许多漏洞和空白,为权钱交易留下了大量的机会。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缺乏制约的权力便毫无顾忌地恶性膨胀起来,一方面,寻求特殊政策和待遇、寻求批文和公章,以获得非生产性利润,推动着企业和个人寻租;另一方面,一部分直接掌握资源分配大权和行政执法权力的官员,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前来办事的公民视为“客户”,以各种手段迫使客户进行权钱交易。“有论者认为,我国的经济以竞争行政权力为本质内容,以效率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11这种权力市场化的非正常状态,造成了大量非正常收入,致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入少数人的口袋,而广大人民却被排斥在分配财富的过程之外,从而使贫富差距扩大。正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迅速集中,造成了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以超常规的速度迅速扩大。“权力市场化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公,其后果的严重性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初次、二次分配所造成的差距。”12(三)收入分配存在混乱由于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一方面,体制内工资结构基本如旧,平均主义在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没有根本解决;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尚未完全工资化、货币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项目还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之外而实现社会化,造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错位;二次分配没有充分体现公正,所得税政策调节收入差距软弱无力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少。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因财力限制未能起到多大作用,致使全国人口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群体性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宏观调控不力,分配秩序混乱,管理失控。收入分配的无序状态,使灰色、黑色收入膨胀,名目繁多的工资外收入超过工资收入。这种收入分配不公不仅造成了社会收入差距,也造成体制内各单位、政府各部门之间收入差距。“宏观调控不力还表现在税制长期不完善和税款征收不力,税收杠杆失灵,使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控制,致使一些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发为百万富翁。征税部门专找征税容易的部门征税。使工薪阶层本来收入不高的状况更趋紧张。而对其他收入更高但征税难度大的人却知难而退,使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使征收个人所得税带来新的不公平。”13宏观调控不力还表现在对垄断行业的收入长期缺乏政策限制。这些行业凭借国家的特殊政策和特殊生产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职工发放额外收入,收入大大超过了他们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部门分配基本失去控制。由于行业垄断造成的高收入,使我国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扩展到更广大的范围内。三、社会运行总成本减少的结果是对社会的破坏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结果不是经济社会运行总成本的减少而是增加,完全是靠损害社会使财富和收入向少数人集中,对社会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一)分配不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分配不公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在改革中收益最大的是掌握社会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员及与其相联系的人群,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风险却最小,与之相反,收益最小的普通老百姓却不得不付出最大的代价、承担最大的风险,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从改革中获得的收益,并不取决于他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也不取决于他所承担的代价和风险,而主要决于他与权力结合的程度。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公平的。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不公平的现象,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这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和基本目标。当前出现的分配不公现象,显然与人们所向往的共同富裕的理想南辕北辙,由此造成的民众对社会主义信仰的动摇是带有根本性的,对社会主义的生存发展的影响也是严重的。分配不公影响的是民众的根本利益,当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影响民众对现存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和冲击。当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后,内聚力下降,离心力增强,会带来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双重危机。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经济有较快增长,没有社会公平,政府的合法性基础照样可以被动摇。(二)第三,分配不公导致“劣币”的结果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今天,改革尤其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如果由于分配不公而造成广大民众从改革中获益甚少,甚至产生了被剥夺感,对改革的期望值落空,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改革的信心和基本态度,改革最终会因失去民众的广泛支持而难以支撑下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全国60多个城市2000多居民的抽样调查,1997到1999年连续三年,市民们都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收益最少的群体,第一是国有企业工人,第二是务农农民。14国有企业工人、农民这两个中国社会的最基本、最广大的群体,均自认为和被认为是收入最少的,这对改革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分配不公还直接毁坏着正在进行的改革。分配不公是权力介入市场的结果,它直接损害了我国刚刚开始建立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机制,延缓了这一机制的发育和完善,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同时,权钱交易使权力结构更加强化,成为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三)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多数人对社会公平状况的满意程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劳动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还关心收入的相对值,会对自己的收入做纵向和横向的社会比较,即不仅要看他比以往的历史记录更好或更差一点,还要看他与其他阶层相比的相对差距。富人通过不平等竞争、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尤其是当官员和富人用巧取豪夺来的财富奢侈挥霍,人们会在心理上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放大,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诱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仇富情绪。当民众的这种对不公平的深刻感受和义愤积累成一种普遍存在、在某种条件下可能爆发巨大能量的社会积怨心理时,就为引发社会动乱埋下了巨大的祸根。分配不公、权钱交易所产生的“示恶效应”,严重损害了社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了社会稳定。一方面,人们看到有权才能有钱,进一步刺激了官本位意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畸形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看到践踏公理居然可以致富,正当谋生却只能贫穷,从而损害了民众勤奋工作的意愿。当社会生活丧失了高尚的生存意蕴,价值理性就会被严重扭曲,无责任化倾向也就在国民中蔓延开来。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是非感,蜕变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仿效违法者的行为,于是,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同时,犯罪分子会越来越多。西方学者认为,中产阶级占多数的社会才是最稳定的。在我国,由于分配不公,中产阶级很难形成。经济学家孙立平指出,高收入层在总收入中比例过大,不仅侵占了低收入者的份额,而且侵占了中等收入者的份额,从而导致中产阶级很难形成。15(四)社会分配不公,严重阻碍经济持续发展如同绝对的公平会影响经济效率一样,分配不公也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因为当社会缺乏一个公平的竞争体制时,等级、权力、腐败、垄断这些不公平的东西就会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不公平现象,一方面必然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甚至可能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带来的社会动荡,使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经济失去了必要的条件,也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看,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广大民众、包括中等收入者收入水平低下,消费层次不高,消费能力不足。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由于缺乏有效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缺乏持久的动力。有的学者认为,贫富差距过大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有着不可低估的不利影响。因为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其必然结果是这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将倾向于满足少数富人的需求,这将引导有限的资源流向满足富人的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生产部门,刺激这些部门的畸形扩张,一般表现为第三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个别产业过分膨胀。我国房地产业中的别墅及豪华住宅过分发展、经济适用房严重不足就反映了这一点。四、发展小康社会的需要要使社会多数人能够通过诚实劳动过上富足的生活,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成为中产阶级培育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富豪产生的过程,就需要对社会政治、经济体系进行梳理,培育公平竞争、革除腐败的良性环境。(一)更关注公平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尚未解决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效率问题也没有相应地解决,公平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应把能否实现社会公平作为评判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改革目标的确立、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应更多地关注公平问题,并且应先解决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问题。只有在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实现了的条件下,即国家向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这样一种制度环境每个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由,确保个人都有通过努力追求物质财富利益的平等权利和机会,以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并且这种权利和机会免受其他任何社会团体和机构的干扰和限制,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为实现这样的制度环境,有的学者提出,应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改为“构建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率”,16以摆脱以效率为最高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确定具有社会内容的发展战略,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重视改革社会关系,从而保证公平摆上应有的位置。(二)建立和完善发挥公车再分配作用的保障制度在初次分配还没有打破大锅饭的微观经济领域,应着力建立以公平竞争为前提的激励机制,根据效率进行分配,拉开合理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根除不公平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要认真整顿混乱的分配秩序,在公平的基础上完善和制定新的分配政策和分配方式,改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结构,规范福利项目,把工资外相对固定的各种补贴、奖金纳入工资,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完整的货币化制度,认真解决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要清理导致垄断等不公平竞争的政策,制定《反垄断法》来有效制约垄断经营行为。加强对垄断行业分配活动,特别是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的调控,对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业要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要加强对这类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本增长率的考核。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乱收费。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中要以结果公平作为分配的准则。政府应站在公平的立场上,高度关注穷人和弱势群体,政府的资源配置应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协调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要建立有效的低收入阶层补贴机制,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