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亟需全面把握的未来的贫富差距_第1页
十二五时期亟需全面把握的未来的贫富差距_第2页
十二五时期亟需全面把握的未来的贫富差距_第3页
十二五时期亟需全面把握的未来的贫富差距_第4页
十二五时期亟需全面把握的未来的贫富差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时期亟需全面把握的未来的贫富差距

中国的贫富是客观存在的。要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理解。尤其是对贫富分化及其社会影响问题,要有足够的国家意识和预判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方略加以解决。在国家“十二五”及其未来发展时期,需要高度重视贫富差距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同时,需要积极开展规划研究和顶层设计,制定实施缩小贫富差距的国家战略,努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制度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一、发展共同富裕的需要,应努力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要求,就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为此,针对我国目前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尤其是贫富两极分化趋势,需要从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确立缩小贫富差距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和谐稳健发展。(一)正确看待阿富汗问题确立缩小贫富差距的国家战略,首先需要正确看待贫富差距问题,包括正确使用贫富差距这一概念,正确看待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正确把握贫富差距的正反影响。1.相对落后地区的贫困与在地区及地区间收入差距程度“贫富差距”一词,在国际上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贫困居民和富裕居民之间收入高低及财富多少差距状况的简称。它包括相对贫富差距和绝对贫富差距两种。所谓相对贫富差距,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最低收入人群和最高收入人群之间存在的收入及财富差距状况。通常把总人口中收入排序最低10%的人群,称之为贫困居民;把总人口中收入排序最高10%的人群,称之为富裕居民。显然,这些贫困和富裕、最高和最低等词汇,是两者比照的相对范畴。所谓绝对贫富差距,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没有解决温饱、处于生存困境的绝对贫困人群与最高收入富裕人群之间的收入及财富差距状况。在国际上通常用绝对贫困线(标准)来衡量。2.社会中的差距问题贫富差距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由于地球资源有限,特别是稀缺资源有限;由于个人条件有别,特别是能力天赋有别;由于国家发展不同,特别是制度环境不同;以及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贫富差距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特别是市场经济、个人奋斗、保护私有财产,必然在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高低、财富多少的贫富差距状况。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贫富差距本身,而在于什么原因造成贫富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绝对悬殊程度。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之所以被世人所关注,并不是应不应该产生的问题,而是产生的原因合理不合理、绝对的贫困忍受不忍受的问题。我们看到,一方面,一些富裕和高收入是由于非法、垄断等原因造成,与个人的诚实、贡献和守法不相称;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处于生存贫困和低水平生活之中,不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文明福祉。3.实现共同富裕是扶贫的基本前提在资源有限、努力不同、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合理的、适度的贫富差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正面作用。但是,那些并非个人努力、而是代际传承、垄断获利的贫富差距,只能挫伤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马克思认为,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本动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改革如果最终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那么改革就失败了。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显现。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非常复杂,既有合理、适度的内容,又有不合理、过度的地方。为此,需要理性客观、全面系统地看待现实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尤其要充分认识造成贫富差距的不合理原因,高度重视贫富差距的危害性,确立缩小贫富差距的国家战略意识。(二)居民收入高收入的基本情况确立缩小贫富差距的国家战略,需要科学评估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状况,提高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从城乡居民基尼系数来分析,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由1978年0.16上升到0.48以上,不仅超过了0.4国际警戒线,也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状况。世界银行(2008)高低收入人群(各占总人口20%)收入差距比较,中国10.7倍,美国8.4倍,俄罗斯4.5倍,印度4.9倍,日本3.4倍。从居民收入最高最低来比较,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低收入户(20%)年人均收入7605元,高收入户(20%)年人均收入41158元,城镇居民家庭高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相差5.4倍。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低收入户(20%)年人均纯收入1870元,高收入户(20%)年人均纯收入14050元,农村居民家庭高低收入户年人均纯收入相差7.5倍。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高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相差22倍。从居民储蓄存款结构来估算,1978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2元,居民储蓄存款结构为20/70,即20%最高存款客户存款占总存款70%。2010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166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2906元,居民储蓄存款结构变为15/85,即15%最高存款客户存款占总存款85%;一些地方居民储蓄存款结构甚至达到10/90结构。考虑到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总量成高度的反比关系,以上存款结构应该只反映了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的下限程度。二、综合作用结果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是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改革开放以来,鼓励追求财富,保护私有财产,市场经济竞争等原因必然产生贫富差距之外,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收入分配体制等也是造成我国贫富差距加速的重要原因。(一)线上线下相结合,总财政收入对比在1979~2009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2%,明显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的速度,更远低于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1%的速度。事实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没有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更低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收入增长。(二)城镇职工生产情况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富余、资本和技术短缺的国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2009年我国劳动者报酬仅占国内生产总值4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7%、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1978~2008年城镇职工年收入增长47.5倍,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5倍。1978年职工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5.5%,2008年职工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到11%。事实说明,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没能与经济增长保持正向递增关系,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缓慢。(三)资金短缺制约劳动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无论是国有部门还是私有经济,劳动者如何与资本家(出资人)协商解决工资收入问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题。在劳动力富余、资本短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资协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资本利润侵蚀工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尚未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40%~60%水平,尤其是非国有经济部门缺乏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和住房公积金保障。(四)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垄断行业超国民待遇的过高收入是目前我国行业分配的突出问题,也是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行业根源。目前我国金融、通信、烟草、民航、石油、电力等带有自然、技术或行政垄断的垄断行业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农业、牧业、林业、纺织、建筑、家政服务等劳动性、竞争性行业的收入水平。大量非公务性的私人消费混入职务消费领域,不仅大大增加了国有部门的成本负担,增加了贫富差距的实际水平,而且带来大量的腐败和腐化问题,影响社会政治风气。(五)流转税导致我国消费者的主观诉求目前我国税收制度以商品流转税为主体,突出问题是税制结构不合理、税赋不公平,流转税比重高,富裕居民税收比重低,以及税收征管不力等。过高的流转税(占总税收70%以上),使我国的税收分配功能具有累退性,造成了不同收入消费者的实际税赋水平不公,同时加重了对商品环节的税收依赖。这是造成目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由于没有累进制的遗产税、赠与税、炫耀性消费税等,即缺乏向富裕居民多征税的制度驱使,包括税法不严、执法不力等原因,在我国不仅富裕居民交税占比太少(约占总税收7%左右),而且贫富分化趋势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扭转。(六)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情况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二元分割,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少,国家社会保障标准低,保障人口覆盖面窄等问题,致使贫困问题长期难以得到彻底解决。2010年全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9081亿元,占财政支出10%,仅占国内生产总值2.3%,而法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5%、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达23%、日本达19%。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311万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5228万人,城乡贫困最低保障率不足总贫困人口(国际最低标准)38%,最低保障标准只及城乡年人均收入20%~30%的水平。(七)贫困人群的生活救济需求目前我国国民收入三次分配整体发展滞后,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满足困难群众尤其是绝对贫困人群的生活救济需求。突出表现为:慈善机构数量少,与人口大国要求不符;慈善资金规模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符;慈善救济缺口大,与解贫济困需求不符;慈善文化环境差,与先进文化倡导不符;慈善法治建设滞后,与构建法治国家要求不符;慈善管理方式陈旧,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不符。(八)国家公共权力的社会化由于体制、政策和监管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致使大量非法收入长期而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国家公共权力资本化、期权化、货币化和私有化,部门利益小集团化,行业利益垄断化,以及大量非法经营等问题。非法收入广泛、持久的态势,不仅降低了社会公众应有的幸福指数,对贫富差距的忍受程度,而且也降低了社会公众对现行制度的公信水平。三、点和业出路点和百分点确立缩小贫富差距的国家战略,当前首先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不是恢复平均主义行政计划分配体制,不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贡献效率要求的片面的同步、同水平的收入分配,而是基于经济发展、贡献效率、承认合理和适度差距的富裕道路,是强调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个人奋斗的富裕发展之路,是取缔非法收入、反对不劳而获、限制代际不公的共同发展道路。(一)调整产工关系,加大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力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决定着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公平合理、科学完善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能够平衡劳动者、出资人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劳资两利的分配格局,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健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关键要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辩证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辩证关系,合理确定宏观税收与资本收益的比例结构。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严格规范国有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国有部门职务消费。(二)完善税收分配调节机制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是国家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对适税和适济居民所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其制度建设包括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手段对全体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进行再分配调节的法律政策总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关键要大力推进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重大调节作用,从税收制度上缩小贫富差距,防范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国家税负公平。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保障在居民生活保障,特别是反贫困方面的重大保障作用,确保人民基本生存。(三)坚持社会救济社会化,构建慈善慈善组织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属于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其制度建设是国家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收入分配矛盾、缩小贫富差距、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独特的作用。完善发达的三次分配制度,是现代国家保障社会和谐、体现人性温暖的重要举措。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努力推进体系发达、管理完备、资金充足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制度建设。在国民收入三次分配,关键要大力推进现代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确立新型的现代国家慈善公益理念,努力改革落后的行政性慈善公益体制,尤其要通过现代税收制度改革创新,促进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大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慈善文明核心价值观,重新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慈善公益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慈善信仰和道德追求。(四)加强居民消费支出确立缩小贫富差距的国家战略,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制度,提高全国居民贫富状况统计调查水平,严格实行现金收付转账制度,打击洗钱犯罪活动,推行大额消费实名制度,建立居民财产实名登记制度。尤其应该尽快实行全球贫困最低标准制度,不断提高我国最低收入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国家行动来推进我国共同富裕进程。四、减少财富创造的两个重要因素缩小贫富差距,关键在于调高保低。取缔非法收入对于调高,提高农村居民劳动收入水平对于保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缩小我国贫富差距,防范贫富两极分化,必须坚决打击非法收入活动,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这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最紧迫、最急需、最得人心的惠民、利国工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1.非法收入的产生方式和主要分类非法收入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各种各类收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各样非法收入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最重大、最紧迫的现实难题。目前我国非法收入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方式和渠道众多。根据非法收入形成的依据不同,可以分为权力性非法收入和侵财性非法收入两大类。所谓权力性非法收入,是指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所获取的法律法规禁止的各种各样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收入,其形成渠道主要包括行政审批、人事配置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等。其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资本化、期权化、货币化和私有化,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权力形成性收益、权力使用性收益和权力监督性收益。在公共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都有权力性非法收入产生的问题。所谓侵财性非法收入,是指通过个人或团伙力量所获取的法律法规禁止的各种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收入。其问题的实质就是个人或团伙犯罪行为的货币化和财富化。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制造、销售、走私、偷盗、欺诈、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所形成的非法收入。2.非法收入总量核算由于非法收入具有隐密性、多样性等特征,我国非法收入的实际规模较难准确计量。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目前我国非法收入的总量规模,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总量占比估算,国内有研究认为,每年我国非法收入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0%~25%。国外有研究认为,全球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的平均比例关系是4∶1,发达国家的比例关系为6.5∶1,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关系为3∶1。按此比例估算,我国每年非法收入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5%~33%之间。从居民收入比重估算,国内有研究认为,每年我国非法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在15%左右。从查处案件金额估算,国外有研究认为,犯罪行为实际查处率在10%以下,权力腐败等犯罪案件就处于上升期,包括案件的数量、规模和性质等都处于上升阶段。如果按照查处率最高10%上限比例来估算,每年至少还有90%职务犯罪所形成的非法收入未被查处追缴,从而形成现实中贫富差距的重要来源。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2003~2007年五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追缴赃款赃物245亿元,未被追缴非法收入至少在2205亿元以上。2010年全国检察机关查处案件所追缴赃款赃物74亿元,未被追缴非法收入至少在666亿元以上。3.非法收入对我国社会财富总量的影响非法收入问题的实质是个人收入与法律规定不对称,是对他人和国家合法收入与财产的侵害,实际上是对社会财富的非法占有甚至掠夺。其结果必然是打击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公平分配道德,并带来不公平的贫富差距。从一般意义上讲,在任何时候,社会财富的总量都是既定的,非法收入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合法收入的减少。在任何国家,社会财富从来就不会无中生有从天而降,不公平的非法收入的获得,必然意味着公平的合法收入的减少。非法收入的大量存在,对我国社会文明、公平分配、经济效率、政治清廉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损害。在经济方面,非法收入直接干扰国民收入的正常分配,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扭曲,造成市场经济低效率,扩大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在社会方面,非法收入直接打击诚实劳动、守法公民的劳动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败坏社会道德与风气。在政治方面,非法收入直接冲击法律规章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破坏正规制度的有效运行,产生并加重潜规则行事,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政治形象。4.创建公平分配的政治环境,坚决维护权力安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我国制定实施了大量的打击、取缔各种非法收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法,对各种各样、危害严重的非法收入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扼制作用。但是,从总体上判断,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法,不足以从根本上逆转非法收入活动猖獗的势头,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活动的形势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系统深入全面分析。当前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活动的对策选择,除了加紧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和提高法律尊严之外,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大力进行:第一,坚决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在现代官员管理制度建设中,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最有力的制度建设之一,是扼制腐败、维护公平的制度利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已实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极大地约束着公共权力的经济利益行为,保障着从政清廉、为官守法的职业操守。世界经验已经证明,正是这种严密、科学、公开、透明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才使得世界上那么多国家的腐败现象逐渐减少,才使得那么多国家的高级官员不敢腐败或者没有机会腐败。目前我国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创新建设,最缺乏的就是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现实情况表明,随着我国收入分配渠道与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财富表现和消费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没有严格、科学、公开、透明的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的强力约束,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权力腐败势头。从理论上讲,领导干部的劳动报酬由国家财政保障,其贡献付出已经得到社会补偿,因此,实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既是从政为官者取信于民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从根本上防止从政为官者贪污腐化的根本制度安排。其实施理由和制度意义不言而喻。为此,努力创建公平分配的政治环境,取缔各种非法收入,特别是权力性非法收入,当前急需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第二,坚决实行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古今中外,有效的国家治理无非就是赏罚严明和赏罚到位。唐太宗李世民讲: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可见,在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的制度建设中,必须坚决实行赏罚分明、赏罚到位的奖惩制度。建议尽快实行全国性的公民举报重奖制度,按照举报取缔的实际案值,给予10%~50%的收入奖励,使公民举报成为一种名利双丰的行业。建议改革现行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行政机构体制,把行政级别科层体制改变成专业职称事业制度,把市场化的利益驱动和赏罚奖惩机制引入反腐败、反非法收入的行业激励中,让那些勇于和善于查处、追缴非法收入的专业人员,成为国家鼓励、社会推崇的先富裕起来的人群。第三,坚决推进公共权力政治改革。我国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收入分配难题,特别是趋于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大力推进我国公平分配进程,解决各种收入分配难题,尤其是缩小贫富差距,防范贫富两极分化,更加需要坚决推进公共权力政治改革。推进公共权力政治改革,一要切实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法权思想,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二要切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三要切实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制度保障。推进公共权力政治改革,需要大力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干部人事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好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制衡问题,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制衡问题,选拔、管理、淘汰的干部制度问题,真正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民主本身就是公平的象征。民主政治是一切公平制度的根本保障。努力实现我国公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必须经由民主政治的更大发展来实现。这是我国公平分配的根本政治要求。为此,必须根据我国具体的经济政治和历史文化国情,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二)以服务城乡新变化为目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化农村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居民,是我国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建设中,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首先要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居民的劳动收入水平。第一,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长远上讲,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只有先从总量上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减少农村居住人口,才可能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集约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存量上较快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吸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从而提升我国劳动力的增加值和收入水平。通过大力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中小城镇建设,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居住生活,从而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与生活水平。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