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讲义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讲义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讲义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讲义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讲义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重点难点1.新中国法制建设由奠基到发展再到完善的历程。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及作用。知识点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1)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设的基础。知识拓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五四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2.发展(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知识拓展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是指要制定反映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和地方性法规,等等。有法可依是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有法必依”是普遍守法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可靠基础。普遍守法就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及全体公民都必须守法。“执法必严”是特别针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讲的。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的重要条件。执法必严,首先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行政机关和检察、审判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上的根据,不得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违法必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任何人,不管地位多高、功劳多大都没有违法、犯法的特权;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被及时揭露,依法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有力保障。(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完善(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②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图解历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问题思考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答案“法治”是法律的运行状态和过程,表达了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之下,不允许有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一字之改,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知识点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模范集体和个人。(2)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以后(1)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即“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3)公民道德建设: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提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发展: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知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问题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答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探究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材料一自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行政诉讼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2008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定过程中体现的特点。答案高度重视人民意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人民依法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材料二2002年10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司法部共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首发式。该《法典》概括了我国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文件形式。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等。涵盖了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度法等方面,现已出版83卷。该《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事、刑事、经济、行政和诉讼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核心,以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内容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2)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答案特点:①以宪法为基础,以各种基本法律为核心;②体系完整,全面周密;③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广泛;④维护人民利益,人民当家作主;⑤与国际接轨;⑥体现中国特色及“依法治国”的思想。意义:这部法典的编纂,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中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体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法律法规公开化的承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第一,法治建设要随社会需求相机而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21世纪以来几部重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便是明证。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品安全法》《选举法》的修改,《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第二,法治建设因法律自身的局限和反法治因素的存在而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法律本身具有阶段性特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公职人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对社会主义法治造成损害;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待提高。第三,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第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为根本原则、政府主导、上下结合、渐进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参与的依法治国的步骤、方式、过程和路径的总称。探究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材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答案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90年代至21世纪初(1)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2)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3)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21世纪(1)2006年10月,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2012年,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1.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2.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C对: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A错: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B错: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D错: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3.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其内容无法得到落实,195项正确。4.1983年4月10日,陕西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很长一段时间,法制宣传车、街头的普法宣传单成为陕西人生活中的常见景象。这些现象表明()A.地方政府是推动法制建设的主体B.法制的恢复重建带来的巨大影响C.陕西省是中国法制建设的排头兵D.中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答案B解析由“1983年”以来,响应修改宪法和中共十二大,陕西省召开“党代会”,法制宣传车、街头的普法宣传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常性地向民众宣传法律知识,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表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观念”上;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6.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①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②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③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④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故①正确;同时,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故②正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故③正确;同时,还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A。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这体现出人民政协的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故B项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C项排除;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2.《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故A符合题意;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排除B、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1999年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故排除D。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听取各阶层的意见,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4.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而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5.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答案A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肯定即肯定人权,故A项正确;材料跟人文主义精神无关,而且人文主义不是中国的一贯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1982年宪法保证公民的权利,没有呈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是公民拥有对主权的使用权,材料呈现的是宪法对个人权益的尊重,故D项错误。6.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B.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D.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答案A解析从图表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出现两次高峰,20世纪60年代处于低谷,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A正确。7.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建国初期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B.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制订和颁布改革开放以来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D解析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正确。8.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A.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其他各项事业也就好了B.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C.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D.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其中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故选C。A、B、D说法不正确,都夸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故答案选C。9.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答案D解析建国之初,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和司法机关的工作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底,我国的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就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需要,故选D。10.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1997年至今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可知这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注重经济立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排除B,D项正确。表格体现的是完善法制建设,而不是完善法律程序,排除A。《反分裂国家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这是对表格的片面解读,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11.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1949到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与材料所属时间1978年以后不符,故①错误;1954年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故②错误;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故③正确;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2.党的十八大首次以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属于九十年代法制建设成就的是()A.《行政复议法》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C.《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D.《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答案C解析《行政复议法》是1999年颁布,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C不是九十年代法制建设成就,符合题意,故选C。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旧的“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作为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指出“旧的必须彻底粉碎,新的才能顺利成长。”而对旧的法律从业人员,他的办法则是改造,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000多名旧司法人员经过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门参加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