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9、10章 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9、10章 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9、10章 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9、10章 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9、10章 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第九章课件

第三篇根本任务第九章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十章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十一章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第十二章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第九章

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学习目的充分认识发展生产力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二、学习要点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新发展理念与增强综合国力。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也是联系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二、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

解放生产力有两重意思。一是指根本制度革命;二是指经济体制改革。

发展生产力就是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自然、人力、资本、技术和管理,以及数据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供给和满足需求。(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生产力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解放生产力是手段,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解放生产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发展生产力。二、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三)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实现取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一决策对于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意义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一)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

事实证明,唯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工作搞上去,才能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加快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一再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二)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总体上仍然处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但是又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时代大格局下,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意义(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以生产力为标准衡量执政党的是非功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一个执政党的是非功过的标准,纠正长期以来对生产力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三)制定“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在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阐述了“三步走”战略:20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30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四)分两个阶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党的二十大重申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做了重新表述。

第三节科技、人才和创新的关键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依靠自立自主、国际协作的科技创新和广聚天下、高端引领的人才支撑。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驱动三、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开发使用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二)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

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向纵深发展,人类文明已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并由“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进发,科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划时代的革命性变化和历史性影响。(三)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政产学研金用”模式,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金融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资讯:2023年4月24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新时代十年,我国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推进。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新赛道,大大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记者任妍)

2022年中国排名全球创新指数11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制作。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驱动(一)推进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要实现中高速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出路就在于必须从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外延型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内生型发展方式,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必须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增长率的部分,即视为科技进步带来全部投入要素使用效率增加部分。2013年-2021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

2021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20年价格计算)为146380元/人,比2012年提高80.3%,年均提高6.8%,高于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表明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

资料来源:《非凡十年·科技创新|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23位R&D经费投入十年增长1.7倍》,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10月12日。(三)改革和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且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系统创新。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更好发挥政府引导、规划、支持和协调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草根”大众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三、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开发(一)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强国战略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齐抓共管各方面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二)发挥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作用

中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化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第四节新发展理念与增强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一、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增强综合国力一、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一)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突破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由于贯彻了新发展理念这个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由弱变强,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达到全面小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上升到新的境界。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增强综合国力(一)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影响力和条件的总和。综合国力竞争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技术竞争。(二)从改革开放到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快得多、好得多,综合国力由弱变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我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

—选自2023年4月2日精选知识

目前,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排名可以参考多种国际机构的报告和分析,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世界银行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USNews》、苏黎世金融研究所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根据这些排名,目前综合国力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这五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各个指标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我国综合国力的世界排名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全球化的趋势,这一排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在全球竞争中,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排名的高低,直接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优势。根据2021年全球综合实力指数排名,我国综合国力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也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英国、德国等。这一排名不仅仅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反映了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综合国力上升提供了不竭动力。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持续走高,出口和投资增长也有明显的提升,这些都为国家提供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同时,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包括“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国内改革和开放等,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实力。

科技创新的提升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上升的重要原因。我国在高速铁路、5G、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速了国家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我国还成为全球吸引高端人才的热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政治和文化实力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排名的关键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活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也在逐渐提升,国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排名十分重要。我国综合国力排名上升主要得益于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稳定,同时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活力。未来,我们有信心用更多的努力和智慧,继续推动我国的综合国力,保持并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为全球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三)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以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研究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有何重大意义?3、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哪些主要内容?4、怎样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扩展阅读黄承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J].求是,2000(18):22-24./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gchrJ08w1e79zTD32bjb4zm1ADXID_A0AmQFe1OVh9H04NDXXYUuMRtmJYmKZoqASby-6xREZv6&uniplatform=NZKPT黄承宗,黄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科学论断是对国际共运的新贡献[J].理论与改革,2001(04):55-58./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gchrJ08w1e7AZ-xq6cidhf2MCmWTaYdVXzI8-9tkmm2_RfWQEw8h4pjVnaKv7mAKwrunW2OChUS&uniplatform=NZKPT戎爱萍,韩克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渐进性、核心议题与物质基础[J].经济纵横,2021(11):68-75./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y_Rpms2pqwbFRRUtoUImHbfyDGlhRn_yybKyjJ7y_o1uPKQT5LnVPYZNpZA7Oieo&uniplatform=NZKPT黄少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个基本认识——客观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0):12-18+108./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8oRR1PAr7RxjuAJk4dHXourOfeIC6pREuYeiuxNWCrMOcAC8bmIMWLwCzBJtUX3q&uniplatform=NZKPT

谢谢观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第十章课件

第十章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学习目的

充分认识现代化的一般特点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有序推进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二、学习要点1、现代化的一般含义;2、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3、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4、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第一节现代化的一般含义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现代化的特定内涵和基本形式,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一、现代化的阶段性进展与全球化拓展二、现代化引发工业化与生产方式变革三、现代化促进城市化与生存环境重塑一、现代化的阶段性进展与全球化拓展

世界现代化萌发于资本主义国家,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当前世界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阶段,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虽然是最早的现代化形式,但本质上还是以资本为本的现代化。二、现代化引发工业化与生产方式变革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与核心驱动力,是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使制造系统具备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智能制造技术,更深层次地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人的范式转变,是人的现代化深层次发展。三、现代化促进城市化与生存环境重塑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但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城市化却充满了血腥。其一,西方城市化对农业农村的空间挤占与耕地的摧毁。其二,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严重。其三,在民生领域,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下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矛盾增多。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学习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脉络、内容与意义,有助于深刻把握现代化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一、马克思与列宁的现代化理论二、毛泽东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一、马克思与列宁的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化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变革。第二,现代化发展是动力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多样,并非只有资本主义现代化这唯一的道路。第四,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更高社会形态的现代化。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发展和创造了自己的现代化思想。其内容包括:第一,以重工业为首的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第二,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第三,在列宁的晚年,提出了通过合作社引导小农走向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等。二、毛泽东的现代化建设理论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吸收借鉴马克思和列宁的现代化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事求是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逐渐完善的毛泽东现代化建设理论,指导我国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与列宁的现代化理论、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着眼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一方面,人口规模庞大是现代化的优势。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也会多,从而大规模劳动力释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活力也大。另一方面,人口庞大也是现代化的难题。我国幅员辽阔,沿海与内陆、乡村与城市的人口密度不均、收入不平衡。各年龄层结构不合理,性别比不协调,老龄化趋势明显等都是现代化的挑战。

中国人口

(约14.12亿)

10个俄罗斯

(1.45亿)3个欧

(4.468亿)4个美

(3.32亿)≈

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国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只有以“共同”为前提的“富裕”,全体人民一起参与和共享的富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富裕。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两会聚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3-07(05).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程度的基本条件,还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细致深入地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整体提升生态系统地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兼顾国内外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到2020年底,全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约9.5亿千瓦,6.2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农村累计完成散煤治理2500万户左右。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2015年下降7.2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2020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相比2015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由9.7%下降到0.6%,降低9.1个百分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6.2%,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和渤海入海河流劣V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长江干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体。“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15万个建制村环境整治,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组织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4.7万家企业和200余个化工园区。实施长江经济带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坚决禁止“洋垃圾”入境,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洋垃圾”被彻底挡在国门之外。

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1.18万处。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扎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稳步推进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先后组织命名四批共2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N].人民日报.2021-04-23(09).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与世界人民合作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文明中前所未有的最为宏伟的现代化工程,是开创社会主义这个最新的现代化形态,是至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国家,人类世界格局与文明进步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迈向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面对疫情冲击,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树立了大国典范”;截至2023年3月底,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2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第四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推进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质上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不动摇。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实施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做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第一,建构以高质量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实施

第一,提高全党全国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