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基础资料汇编_第1页
公园基础资料汇编_第2页
公园基础资料汇编_第3页
公园基础资料汇编_第4页
公园基础资料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目录第一章公园基本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1.2社会经济概况 91.3地质环境条件 10第二章公园建设和旅游现状 132.1基础设施现状 132.2公园建设现状 152.3公园旅游现状 15第三章公园建设现状 153.1公园范围相关实际调查 153.2公园相关照片 173.3公园管理概况 22第四章科学研究现状 22第五章有关统计资料 26第一章公园基本概况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位置与交通广东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以下简称矿山公园或公园)位于韶关市135°方位,直距22km,行政区划隶属于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9′40″—113°44′40″,北纬24°30′50″—24°37′10″,中心坐标:东经113°42′58″,北纬24°33′46″,公园面积约33km2。公园所在的韶关市地处粤、桂、湘、赣四省(区)交界,南北交通之要冲,自古有“湖湘之唇齿、入粤之咽喉”之称。公园依托韶关市纵横交叉的公路铁路运输线,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交通极为便利(图片1-1)。国家交通主干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从大宝山山脚以隧道方式经过,在沙溪镇设有出口,该出口距离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仅1km,从沙溪出口至广州市区173km,至韶关出口27km。韶(关)—赣(州)高速公路和广(州)—乐(昌)高速公路均经过韶关市区,并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联接。G106国道从大宝山山脚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交叉,并从公园西入口经过,经26km到达韶关市区。当地交通部门沿G106国道开通了“韶关市区—马坝镇—南华禅寺—沙溪镇”的公交线路。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韶赣铁路在韶关市区设有站点,可通全国各地。图1-1广东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地理位置图1.1.2地貌公园位于南岭中高山地区,区域上介于大坑口—凡洞凹陷区、乌石—丘坝隆起区、大平圩凹陷区、凉桥—新江凹陷区与雪山嶂隆起区的交汇处,造山运动强烈,构造侵蚀剥离地貌发育(图1-2)。园区内地形标高为300~1020m,相对高差300~700m,山系走向总体呈南北向,北端折向北东。园内最高峰为大宝山(照片1-1),标高为1020m(原高程1068m,被露采削减)。站在大宝山主峰之巅远望:朝西,奇峰竞秀,这里出露一大片石炭纪灰岩,形成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照片1-2);东面崇山峻岭,高耸云天,隐约处,是樟天洞群峰(照片1-3),那里盛产钨矿;正南是古生代龙山系峻岭,分布一片片杉树林,是饮誉全粤的翁源县铁龙林场所在地(照片1-4);往北,又是另一番景色,这里出露一大片燕山期花岗岩,形成许许多多的“馒头山”,山间田野一片葱绿(照片1-5)。照片1-1大宝山主峰照片1-2西面喀斯特地貌照片1-3东面樟天洞群峰照片1-4正南铁龙林场风光照片1-5北面花岗岩地形近望公园内,在岩性致密坚硬的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及石英砂岩分布区,地形高耸,山峰直立,悬崖峭壁,由于水流切割强烈,多形成纵深的“V”形谷;在页岩、砂岩及花岗岩分布区,地形平缓,常形成浑圆形的山包和低地。园内侵蚀地形占居优势,而堆积地形则成狭窄条带沿沟谷分布,由于区内构造的复杂性和岩性的多样性,形成了复杂的地貌景观。按照地形形态及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三种地貌单元(表1-1)。图1-2公园区域地形地貌图表1-1公园主要地形地貌单位一览表单元划分分布范围主要特征侵蚀构造地形中高山陡坡深切割山地地形大宝山、笔架山一带绝对标高在800m以上,山脊窄长,山坡外形多样性和河谷呈“V”形,常形成激流或阶梯状瀑布。中等山地深切割陡坡地形麻斜坳、笠麻顶一带标高一般在650~750m,比高在300~500m,山脊窄长,山坡外形多样性和河谷呈“V”形,常形成激流或阶梯状瀑布。剥蚀作用为主的剥蚀堆积地形凡洞一带山势标高550~650m,高差100~150m,各山顶高差相差不大,相近于一个平面上,构成了为后期外营力作用所破坏的古老夷平面特征之一。1.1.3气候公园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全年盛行南北气流,冷暖交替明显,夏季长、冬季短,春秋不长,具有温暖、热量足,雨量丰富、湿度大、无霜期长的特点。太平洋潮湿气流(主要)和西伯利亚寒冷气流(次要)共同影响,公园夏季气温凉爽,是“天然避暑胜地”,冬天可见冰凌和降雪,银装素裹,尽显一派“北国风光”。全年无霜期306天;偶有冰雹,霜期较长,历年平均初霜日12月3日,终霜2月9日,霜日14天,但年际间相差大,有时16天霜日,有时1-2天霜日。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58.9小时,1-6月阴雨天气多,日照较少,尤其2-4月,阴雨特多,月均日照仅70-80小时,日照率仅20-22%,7-12月多晴,占全年日照的65%,日照时数高达180-230小时。公园主要气象特征见表1-2。表1-2公园主要气象特征一览气温最高气温34.4℃多年平均气温17.1~18.0°C最低气温-4.8℃降雨量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083.5mm年最大降雨量2470.5mm(1980年)一小时最大降水量53.2mm(1980年5月8日)24小时最大降雨量210.9mm(1980年5月8日)一次降水过程最大降水量421.6mm(1980年5月连续降雨10天)霜冻和降雪冬季有霜冻和降雪现象蒸发量年蒸发量1154.0~1404.7mm相对湿度90~95%,最大100%风向主导风向N1.1.4水文公园内地表水系发育,主要是一些溪流和冲沟,多呈树枝状分布,具山间溪流特点:河床狭窄、沟谷深切、坡降大、源近流短、水量变化幅度大。地表水主要发源于大宝山、麻斜坳和梅子坑岽,经汇流后,形成凡洞河、南水、船肚河3条主要水系。其中凡洞河尾端为新建凡洞尾矿库,南水流入李屋拦泥库,船肚河流入沙溪河进入曹溪河后汇入北江。在公园内,以大宝山为界,分布凡洞河、南水、船肚河3条水系,其中凡洞河上游又可细分为北水、凡溪:北水流入槽对坑尾矿库,凡溪流入凡洞尾矿库,南水流入李屋拦泥库,船肚河流入曹溪河,最后流出园区(表1-3)。表1-3公园水文特征一览表溪流位置溪流名称水文特征大宝山东南侧凡洞村北水由几条支流组成,流量2.90~12.28L/s,流到槽对坑尾矿库折向南流,在凡洞村附近与凡溪汇合成凡洞河流入凡洞尾矿库。大宝山东南侧凡溪由铁水(流量3.0~48.70L/s,不含洪水期流量,下同)、凡水(0.67~43.50L/s)、宝水清水(1.80~294.99L/s)和春水(0.10~58.10L/s)等溪流组成,汇合成凡溪,流量15~765.42L/s。南水公园南部发源于麻斜坳的几条溪流汇合为南水,流量5.83~116.25L/s,流到李屋拦泥库后往南流到凉桥与凡洞河汇合后流入翁江。大宝山西侧船肚河流量为133.2~738.0L/s,发源于大宝山西坡,向西流入北江。1.1.5土壤公园内土壤随海拔呈垂直分布,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和山地黄壤:1.红壤主要分布在标高400〜600m的低山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或千枚岩、花岗岩、砂页岩等,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较弱,以均匀的红色为主要特征。物质组成因成土母质不同而异,粘粒含量15〜40%。2.黄壤主要分布在标高600〜1100m以上的中低山区。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千枚岩、砂岩、页岩风化物和紫红色砂岩风化物为主,具有热带、亚热带土壤所共有的富铝化作用、生物积累和黄化作用。1.1.6动植物种类植物种类公园是天然的物种宝库,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生长繁茂,植被层次分明,春季鸟语花香,夏季林海涛声,秋到层林尽染,冬令银装素裹。根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对公园植物分布情况的调查结果,公园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逐渐向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类型演变,落叶树种比例逐渐增加,具有次生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石山灌丛、草丛、人工植被七种类型。公园主要的植物群落有:栲树、鹿角栲、荷木林群落主要分布于凡洞北部山坡中部地段,在凡洞村附近有小片“风水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林冠比较平整,树冠浑圆,树干较通直,丛生性较明显。林冠高一般9〜20m,郁闭度0.6〜0.9,优势种比较明显。(2)荷木、黄樟、枫香林群落本群落是典型的次生植被类型,在大宝山北部和东北部的保护较好的山坡多分布(照片1-6)。群落外貌常绿,落叶成分也较多,林冠参差不齐,但群落次生性明显。林地一般较湿润肥沃,土层较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一般呈酸性,林草覆盖度为60%左右。(3)南酸枣、山苍子、荷木林群落该群落是粵北低山丘陵常见的次生林群落类型,群落外貌常绿与落叶相间,且次生性越明显,落叶成分所占比例越多;在公园次生林遭破坏后的地段多为此类型所占据。林地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枯枝落叶层较厚,土壤呈酸性。组成种类较简单,目前的优势先锋树种多为落叶树种。(4)毛竹林群落该群落是公园分布最多的植被类型(照片1-7),群落外貌常绿,林冠较整齐,郁闭度一般为0.7左右,株高一般在12〜18m之间,胸径6〜18cm,脊地、坡地的个体较矮小,谷地、山脚的竹林个体较高大,竹林还偶尔间杂有乔木种类,如毛竹、栲树、黧蒴、山杜英、朴树、香叶树、南酸枣、枫香等。照片1-6黄樟、枫香林群落照片1-7毛竹林群落(5)马尾松林群落在大宝山周边地区常见,在铁龙林场还有人工林,林地土层一般较厚,但石砾含量多,有机质含量中等,郁闭度约为0.6左右,上层乔木主要为马尾松,偶尔混生有杉木、枫梧、荷木、山乌桕、山苍子等。(6)湿地松林群落主要分布于大宝山南部李屋拦泥库库周,为人工种植的林木。林下灌木盖度为30%左右,主要种类有桃金娘、野漆、山乌桕、鸭脚木、赤楠、春花、杨桐、米碎花、箬叶竹等;草本层盖度较大,约有50%左右,主要为芒萁、芒、黑莎草、珍珠茅等。(7)杉木林群落多为人工林,在大宝山地区主要分布于铁龙林场,杉木生长一般,树高多在10m以下,胸径为12cm左右,株行距为2mX3m,幼龄林木下植被丰富,芒、芒萁、乌毛蕨、梅叶冬青、春花、三叉苦等灌草种类较多,盖度在60%左右;中龄林则林下植被稀少,偶见鬼灯笼、大青、粗叶榕、乌毛蕨等种类,盖度一般在30%左右。(8)五节芒群落是公园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常见于受人为或自然破坏的山坡地,如荒废的旧坑口、旧排土坡、滑坡地等。群落高度一般在2m左右,盖度达70%以上,组成种类以五节芒为绝对优势,有时还有芒、蔓生锈竹、狗尾草、牛筋草、香丝草、革命菜、胜红蓟等,局部还有葛藤、鸡屎藤、菝葜等藤本分布。2.动物种类公园内及周边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根据2000年8月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公园内及周边地区动物列入“三有名录”的种类有137种,其中兽类有20种:主要有貉、黄腹鼬、鼬獾、果子狸、红颊獴、豹猫、华南兔、隐纹花松鼠、豪猪、银星竹鼠、中华竹鼠、野猪、赤麂等;鸟类有63种:主要有鴣鹬类鸟类、小鷓鷉、池鹭、白鹭(牛背鹭)(照片1-8)、鹧鸪、白胸苦恶鸟、珠颈斑鸠、小白腰雨燕、普通翠鸟、大拟啄木鸟、家燕、白鶄鴒、树鹨、红耳鹎、白头鹎、棕背伯劳、八哥、红嘴蓝鹊、鹊鸲、大山雀、暗绿绣眼鸟、麻雀等;爬行动物有33种:主要有乌龟、四眼水龟、鳖、变色树蜥、石龙子(照片1-9)、蓝尾石龙子、王锦蛇、渔游蛇、翠青蛇、滑鼠蛇、水蛇、银环蛇、金环蛇等种类;两栖动物有21种:主要有黑眶蟾蜍、沼蛙、泽蛙、大绿蛙、斑腿树蛙、棘胸蛙、花细狭口蛙等种类。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蟒蛇、云豹、黑翅鸢、黑冠鹃隼、赤腹鹰、松雀鹰、鹊鹞、红隼、白鹇、虎纹蛙、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水鹿、苏门羚等2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II级重点保护动物25种。照片1-8牛背鹭照片1-9石龙子1.2社会经济概况公园位于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全镇总面积210km2,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13225人,主要是汉族,其中农业人口为11500多人,耕地面积13461亩,其中水田11766亩,拥有山林面积24万亩。沙溪镇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沙溪镇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99亿元,比2012年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27.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6:50.4:47。预测沙溪镇经济发展仍将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仍将不断提高。2017年,曲江区生产总值151.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7.5%,同比增长7.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6亿元、70.3亿元和62.4亿元,分别增长3.5%、6.1%和9.9%。区内工业小幅平稳增长,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经济发展总体稳定。沙溪镇历史沿革:1957年2月,从马坝分出独立成为沙溪区;12月,改称沙溪乡;1958年5月,并入坑口乡;10月2日,并入马坝公社;1959年3月,并入乌石公社,成立沙溪公社;1983年11月,改社为区;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沙溪镇下辖1个社区和15个村。分别是:汇源社区、康乐村、龙山村、龙瑞村、云汉村、乐群村、龙头环村、圣狮村、象角村、沙溪村、虎逊村、濠涌村、涌头村、中兴村、涌边村、港园村。截至2018年1月,沙溪镇下辖1个社区(沙溪社区)、7个村民委员会(沙溪村民委员会、东华村民委员会、中心村民委员会、凡洞村民委员会、长坪村民委员会、窝子村民委员会、木坪村民委员会)。沙溪镇资源丰富,主要有三大资源优势:一是矿产资源:境内蕴藏有铁矿、铜矿、多金属矿、钼矿等,是典型的多成因迭生矿床,具有矿床类型多,伴生成份复杂,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等特点;二是森林资源:镇内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有24万亩山林,其中毛竹林基地5000hm2,活立木蓄积量40万m3以上,毛竹年产量达100万根以上,是曲江区的主要林区镇之一;三是水力资源:林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平衡,全镇可供开发的水能蕴藏为5240千瓦,现已建成电站15座,总装机容量为4000多千瓦,并与国家电网相连、电力充足。沙溪镇城镇建设日臻完善,主要街道及城区至各村委乡道均实现了硬底化;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信号遍全镇的通讯、信息现代化;文化、广播事业蒸蒸日上,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1.3地质环境条件1.3.1公园地层公园内从老到新分布有寒武系、泥盆系(下、中、上统)、侏罗系(下统)及第四系地层,其中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岩层分布较为广泛。现就公园主要地层由老到新描述如下:(1)寒武系(Є)为公园及其附近最古老的地层,出露于公园西北部南垄子、笔架山一带,不整合于泥盆系中下统桂头群之下,与更古老岩层关系不明。地层走向为北东东至北西西,倾向北北西或北北东,倾角60~80°,呈单斜构造,岩性下部为灰~灰绿色致密块状细—中粒变质石英粉砂岩,夹绢云母页岩、泥质粉砂岩,上部为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细—中粒石英砂岩。(2)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t)为公园出露最广泛的地层,主要分布于公园东南部的笠帽岭、方山、麻斜坳,北部的九曲岭、鸡麻头一带,多形成陡峭地貌及峰顶。岩性为一套近海陆缘相的碎屑岩沉积,并分上下两个亚组:下亚组底部以砾岩及砂砾岩为主,上部为粗砂岩、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成为次英安斑岩的残留顶盖;上亚组其下部为灰白、黄白色石英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中部为灰紫色泥质粉砂质绢云母页岩与细粒粉砂岩互层,上部为紫色与浅灰绿色页岩,与粉砂质页岩、粉砂岩互层,构成浅海交互相,它与上覆东岗岭组下亚组呈连续过渡关系。(3)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为大宝山矿区铁、铜硫及铅锌矿的主要成矿地层,主要分布于公园的中东部,在公园的西部及北部也有分布。东岗岭组依岩性可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组,铜硫、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公园中部下亚组灰岩中:下亚组(D2da):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为薄层状粉砂岩、页岩夹白云质粉砂岩、白云岩、泥灰岩,含铜硫矿层,上部中厚层状泥炭质灰岩、泥灰岩、钙质页岩,含有铅锌矿层。上亚组(D2db):以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为主,夹粘土层与粉砂质粘土层。下部泥质粉砂岩、页岩与沉凝灰岩互层,夹黄铁矿、菱铁矿层;中部英安质沉凝灰岩、沉火山角砾岩,夹粉砂质页岩、透镜状灰岩,含石膏粉砂岩,夹铜矿层;上部泥砂质页岩、粉砂岩夹沉凝灰岩,含菱铁矿层,厚数十米。(4)上泥盆统天子岭组(D3t)分布于公园的船肚及凡洞村一带,零星出露,由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组成,下部深灰色中厚层状致密微粒灰岩,上部为深灰色致密白云石化灰岩,白云质灰岩及微粒灰岩,夹泥质灰岩、隐晶质灰岩、燧石灰岩等。在船肚地区靠近花岗闪长岩接触部位蚀变为大理岩,并形成矽卡岩型钨钼矿床。(5)上泥盆统帽子峰组(D3m)分布于公园的船肚及凡洞村一带,零星出露,由一套浅海相含碳酸盐质碎屑岩沉积组成,岩性主要为青灰、黄褐色泥质灰岩、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等组成,上部以碎屑岩为主,下部则夹泥质灰岩含碳酸盐岩成份增加。(6)下石炭统大堂阶测水段(C1dc)分布于公园西南部的李屋拦泥库一带,为灰黑—黄白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薄煤层。(7)下侏罗统兰塘群(J1lt)广泛分布于公园西南部,与较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按岩性组合分为a、b、c三段,公园内仅见b、c两段。b段下部为灰绿色、棕红色中厚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绢云母化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上部为深灰、灰绿、灰黑色绢云母页岩、长石石英砂岩,薄层泥灰岩,中部夹泥炭质页岩,岩层具复理式沉积特征。c段为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与b段岩层呈整合接触。(8)第四系地层第四系冲洪积层分布于公园内的山间盆地一带,由粉砂质泥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不定,约1~2m;而残坡积层,系原生岩石风化破碎物就地沉积或堆积,厚度15~20m。1.3.2公园岩体公园所在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岩体分布广泛,在公园及其周围有四个期次的岩体出露:(1)燕山早中期花岗岩体(γ52(1))为粗粒花岗岩体,呈东西向产出,出露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在区域上构成本地区岩浆岩的主体,在公园外围北部出露,称贵东花岗岩岩体。(2)燕山三期次英安斑岩体(ξπ52(3))为潜火山作用形成的中酸性岩体,在公园及其周围多个地方出露:东北部的丘坝岩体、西部的鸡麻头岩体、北部的九曲岭岩体、南部的徐屋岩体及中部呈长条形的大宝山次英安斑岩体。其中九曲岭—大宝山—徐屋次英安斑岩体沿北北西弧形构造、北东向构造侵入,呈岩墙状产出,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状”分布,长4000m,宽100—800m。本区次英安斑岩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岩石浅灰~灰白色,具流纹构造,常见石英、长石斑晶和晶屑、岩屑组成斑状结构。基质由长英质组成的霏细状玻璃质结构,粒径一般小于0.01mm,属次火山相岩类。大宝山次英安斑岩铜、铋丰富,在空间上与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对矿床的形成起改造作用。(3)燕山四期花岗闪长斑岩体(γδπ53(1))及花岗闪长岩体(γδ53(1))①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体(γδπ53(1))分布在公园的中部,钾氩年龄97~101百万年,具斑状结构。岩体除受东西断裂控制外,还受北北西弧形断裂制约,向北伸出许多指状岩枝,穿插于大宝山次英安斑岩体中,岩体东西延长800m,南北宽约200m,出露面积0.16km2。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是钨钼矿床的成矿母岩,斑岩型钼矿床就是围绕其呈环形分布,同时,其还与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对其形成起改造作用。②船肚花岗闪长岩体(γδ53(1))沿东西断裂侵入,东西长2000m,南北宽400~800m,呈西宽东窄的岩株状产出,面积约1km2。岩体受剥蚀较深,露出中心相,具全晶质似斑状结构。(4)岩脉岩浆活动末期,有辉绿岩(βμ)、霏细岩(υπ)和粗玄武岩(β)脉侵入,呈岩墙、岩脉产生,在露天采场上的台阶上可见。1.3.3公园构造公园所在地区地质构造发育,以褶皱及断裂的形式表现,但无论从褶皱轴向及断裂方向,仍遵循一定规律展布,总的构造线以北北西、北东东两组最为主要,北北东、北东、东西次之,断裂之间相互干扰,彼此切割。(1)褶皱大宝山向斜:位于公园中部大宝山与方山之间,为不对称向斜构造,由两列近南北向的断裂带所夹持,向斜向南翘起,向北倾伏,轴向主要北北西,北端折向北东,延长约2km。向斜南北两端渐趋开阔而过渡为单斜构造。大宝山向斜是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最主要的容矿构造,给矿床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还有船肚—徐屋构造盆地、大宝山—方山间向斜、方山—麻斜坳背斜、凡洞—槽对坑向斜、凡洞复向斜等北北西向褶皱。(2)断裂公园内断裂按方向可分北北西向(Fa)、北东向或北北东向(Fb)、及近东西—北东东向(Fc)三组。第二章公园建设和旅游现状2.1基础设施现状2.1.1餐饮住宿当前公园内提供餐饮服务的主要是铁矿食堂、铜矿食堂、铜硫选厂食堂等单位,服务对象是矿山职工,外来人员也可在这些地方就餐,但需要提前预定。另外有三家小卖部,提供日常副食等用品,并有一个小型的菜市场。由于外来人员少,基本上不在山上住宿,因此目前山上没有住宿设施。2.1.2医疗大宝山矿在沙溪镇拥有自己的医院——“大宝山矿医院”,在山上开设有医疗服务点,服务对象主要是矿山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2.1.3道路交通1、外部交通公园所在的韶关市地处粤、桂、湘、赣四省(区)交界,南北交通之要冲,自古有“湖湘之唇齿、入粤之咽喉”之称。公园依托韶关市纵横交叉的公路铁路运输线,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交通极为便利。国家交通主干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从大宝山山脚以隧道方式经过,在沙溪镇设有出口,出口距离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仅1km,从沙溪出口至广州市区173km,至韶关出口27km。韶(关)—赣(州)高速公路和建设中的广(州)—乐(昌)高速公路均经过韶关市区,并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联接。G106国道从大宝山山脚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相交叉,并从公园西入口经过,经26km到达韶关市区。当地交通部门沿G106国道开通了“韶关市区—马坝镇—南华禅寺—沙溪镇”的公交线路。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韶赣铁路在韶关市区设有站点,可通全国各地。2、内部道路和交通矿山公园现有道路主要是矿山生产道路,为满足生产需要,主要生产道路建设标准为一级,全长16km,规划的矿山公园西门紧接G106国道,公园内其它道路按使用需要采取硬化等措施进行处理。从覆盖面看,矿山公园内交通网基本形成。由于受地形和其它因素影响,部分道路路况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2.1.4电力电信公园内目前有一条从沙溪至凡洞矿区110kV输变电线路,有一座35kV变电站,未来在新建大型铜硫选厂旁再新建一座35kV变电站,完全可满足矿山开采及公园建设的用电需求。矿山公园东部山顶有中国电信的信号差转台,通讯信号覆盖整个矿山,可以满足矿山职工和周边居民的通讯需要。2.1.5给排水由于矿山公园地处山区,景点多,地形复杂,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水体制,利用矿山现有供水系统能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2.2公园建设现状1、公园已建设项目公园已建成了区域电力系统、通讯系统、生活用水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污水处理、新尾矿库项目等。2、公园管理现状为加快推进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2017年,公园成立项目建设领导机构,人员由各部门领导组成。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组长主持矿山公园管理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行使归属范围内的职能。各部门职责如下:党委工作部负责起草策划书、参与考察、建设监督和开园组织;生产技术部负责公园设计图、参与考察、动工建设与凡洞区观景平台、开园组织;工程管理部负责参与考察、动工建设、建设督办及开园组织;营销部负责参与考察、物资采购与开园组织;机动部负责参与考察、设备展示与开园组织;财务部负责参与考察、资金准备与开园组织;安全管理部负责参与考察、安全管理与开园组织;矿地资源部负责地方联系与开园组织;综合管理部负责参与考察、政策条例、政府沟通与开园组织。领导小组人员安排如下:设组长1名,副组长1名,成员10名;下设办公室主任一名,办公室副主任两名,成员14名。2.3公园旅游现状目前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还没有正式开展面向大从游客的旅游项目,仅接待少量慕名前来科学考察的技术专家、上级领导检查团、工业旅游爱好参观团,年接待量约6000人次。第三章公园建设现状3.1公园范围相关实际调查广东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以下简称矿山公园或公园)位于韶关市135°方位,直距22km,行政区划隶属于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9′40″—113°44′40″,北纬24°30′50″—24°37′10″,中心坐标:东经113°42′58″,北纬24°33′46″,公园面积约33km2。表3-1广东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边界标识牌地理坐标表编号坐标纵坐标X横坐标Y13844663.042719852.1423844167.432719504.2633843318.132718958.1743842563.082719239.2953841815.452719127.6363840554.202719234.6273840312.722719559.7183839256.872719479.8093839802.002718831.92103840549.392718105.76113841809.062717748.40123842875.542715873.95133842695.582715040.32143842744.592714479.79153847133.222713017.05163847221.582712957.80173847273.432712989.92183845645.952714883.51193845656.792715667.60203846279.272716148.21213847814.312717127.33223847644.312718000.23233846891.302718397.11243845887.932718570.62253845632.402719612.51263845167.552719824.48273844927.482720257.22283844634.942720983.56293844125.212720863.24303843658.822721071.59313843099.012721468.53323841412.812722942.86333840198.282723077.72343837585.162725147.51353838729.642723057022721186.92373839439.532721307.66383839512.012722305.72393839961.692722679.83403841548.222722698.30413842409.612721640.88423843912.022720694.293.2公园相关照片照片1:露天采场照片2:箕斗栈桥照片3:古炉渣分布场照片4:矿洞及矿井照片5:磁化焙选厂、铜锍选厂照片6:筛分厂照片7:李屋排土场照片8:李屋拦泥库照片9:尾矿库3.3公园管理概况一、有关矿山公园开发与保护的技术要求1.《国家矿山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4)2号);2.《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7);3.《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验收标准》二、公园管理机构设置为加快推进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2017年,公园成立项目建设领导机构,人员由各部门领导组成。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组长主持矿山公园管理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行使归属范围内的职能。各部门职责如下:党委工作部负责起草策划书、参与考察、建设监督和开园组织;生产技术部负责公园设计图、参与考察、动工建设与凡洞区观景平台、开园组织;工程管理部负责参与考察、动工建设、建设督办及开园组织;营销部负责参与考察、物资采购与开园组织;机动部负责参与考察、设备展示与开园组织;财务部负责参与考察、资金准备与开园组织;安全管理部负责参与考察、安全管理与开园组织;矿地资源部负责地方联系与开园组织;综合管理部负责参与考察、政策条例、政府沟通与开园组织。领导小组人员安排如下:设组长1名,副组长1名,成员10名;下设办公室主任一名,办公室副主任两名,成员14名。第四章科学研究现状大宝山矿区系统性的地质科学研究始于建国后,目前积累的地质勘查、储量核实资料丰富,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论文众多,安全评价、危险性评价资料齐全,相关研究成果多样,主要研究成果有:1.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核实方面(1)《粤北湘南铅锌铜矿区普查检查中间性地质报告》地质部中南地质局中苏技术合作438地质队,1957年6月;(2)《广东韶关大宝山多金属矿区综台地质普查勘探方法研究》普查勘探方法研究队,1960年;(3)《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广东省地质局705地质队,1961年3月;(4)《广东韶关大宝山矿一号铁矿体生产勘探年度总结报告》大宝山矿,1979年7月;(5)《大宝山多金属矿区补充评价报告(菱铁矿、斑岩铜矿、西部多金属矿带、方山—凡洞物化探异常区)》冶金工业部广东冶金地质937队,1980年10月;(6)《广东省曲江县大宝山多金属矿区补充地质勘探报告》(钼矿床东矿带部分)冶金工业部广东冶金地质937队,1982年9月;(7)《广东省曲江县大宝山多金属矿区南部多金属矿床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东937地质队,1987年12月;(8)《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宝山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2006年4月;(9)《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宝山多金属矿区0线以北铜硫铅锌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2006年6月;(10)《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一号铁矿体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2007年8月;(11)《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宝山多金属矿区南部多金属矿床(0~30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2007年8月。(12)《广东韶关市曲江区大宝山铁铜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2015年7月。2.矿床成因及找矿方面的论文(1)《粤北大宝山—大镇地区隐伏岩体的圈定及其意义》广东地质1992年3月第7卷第1期,广东省地矿局物探大队,刘红松;(2)《粤北大宝山矿区多金属矿床地质研究工作综述》广东地质1992年6月第7卷第2期,广东省地矿局706地质大队,裴太昌;(3)《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南部多金属矿补勘工作的体会》工程设计与研究1992年6月总第76期,倪元峰;(4)《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研究及应用》矿物岩石1993年3月第13卷第1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蔡锦辉等;(5)《大宝山多金属矿区和外围磁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广东地质1993年3月第8卷第1期,广东省地矿局物探大队,刘红松;(6)《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区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广东地质1993年6月第8卷第2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蔡锦辉等;(7)《论大宝山矿床成因》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7月第33卷第3期,中山大学地质学系,姚德贤等;(8)《粤北大宝山一雪山嶂地区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地质找矿论丛1994年9月第九卷第三期,广东省地矿局706地质大队,裴太昌等;(9)《秩综合排序法及其在大宝山外围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地质找矿论丛1995年6月第十卷第二期,广东地矿局706地质大队,刘胜;(10)《对马山、大宝山变质成因磁黄铁矿不同组成结构的认识》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5月第21卷第3期,中国地质矿产信惠研究院,何金祥等;(11)《大宝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泥盆纪海底热事件》华南地质与矿产1997年第l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杨振强;(12)《广东大宝山南部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矿产与地质2006年4月第20卷第2期,广东有色地质勘查局九三二队,王建新;(13)《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He—Ar—Pb—S同位素示踪》地质找矿论丛2007年6月第22卷第2期,南京大学,宋世明等;(14)《广东省大宝山斑岩型钼矿床围岩蚀变特征》甘肃科技2007年9月第23卷第9期,广东省地勘局705地质大队,魏振伟;(15)《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同位素证据》地球学报2008年12月29卷6期:684-690,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徐文忻等;(16)《广东曲江大宝山南部多金属矿件生金、银成矿规律研究》广东有色地质勘查局矿产地质研究所,何谓泰等;(17)《广东省大宝山南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圈定依据》科学论坛,广东省地勘局705地质大队,方壁群等;(18)《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外围古沉积环境变化对铅锌的成矿作用》新疆有色金属,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冯志军等。除上述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外,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自己创办的科技刊物《大宝山科技》,在矿床成因和找矿方面也发表了一些论文:(1)《浅谈大宝山矿区铜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及其找矿方向》地测部,符长江;(2)《大宝山多金属矿铜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地测部,王殿宝等;(3)《大宝山矿区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地测部,王要武等;(4)《大宝山矿区地层及含矿层序几个问题初步探讨》地测部,王要武等;(5)《大宝山铜矿资源危机原因分析》地测部,陈伟楚等;(6)《大宝山矿区东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初步探讨》地测部,王要武;(7)《大宝山矿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初步探讨》地测部,符长江等;(8)《大宝山矿区铜硫矿体矿石类型及品位分布规律》地测部,查春桂。3.安全评价、危险性评价资料(1)《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矿山安全生产现状综合评估报告》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04年3月;(2)《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槽对坑尾矿库治理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2005年12月;(3)《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李屋拦泥坝加高扩容及治理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2005年11月;(4)《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李屋拦泥坝加高扩容治理工程安全评价报告》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2006年1月;(5)《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铜矿露天采场临时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报告》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2006年2月;(6)《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宝山多金属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广东梅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09年6月;(7)《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大宝山多金属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工程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0年8月。4.其他成果(1)《广东省大宝山矿区周边现状植被调查及矿区水土流失整治建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06年10月;(2)《广东省大宝山矿区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广州地理研究所,2009年6月;(3)《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大宝山多金属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09年10月;(4)《大宝山多金属矿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水文地质调查报告》龙岗地质勘查局,2009年11月;(5)《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宝山多金属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工程中心,2010年5月;(6)《广东大宝山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2010—2020年)》中山大学,2010年6月。(7)《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矿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划》(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2011年1月);(8)《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凡洞村尾矿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长冶金设计研究院,2012年2月);(9)《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7000t/d铜硫选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14年11月);以上丰富的调查与研究成果为广东大宝山国家矿山公园的资源调查与评估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编制广东大宝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材料不可或缺的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